唐隆政變中,李隆基執意殺上官婉兒是向女性參政風氣公開宣戰?

唐隆政變中,上官婉兒本來不必死。當時她早已投靠了太平公主,如果從這方面來看,她算是李隆基陣營的人。

景龍四年,唐中宗李顯突然駕崩,上官婉兒和太平公主共同起草了一份遺詔,擁立十六歲的李重茂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並由相王李旦輔政。只可惜這一份詔書被韋后的心腹宗楚客篡改,刪去了李旦輔政的部分。

李旦因此錯失了進入權力核心的機會。

隨後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發動政變,誅殺韋后和做著“皇太女”夢的安樂公主,還順便殺了前來投誠的上官婉兒。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當李隆基和劉幽求等人帶兵進入皇宮時,上官婉兒早已率宮人執燭相迎,並奉上自己和太平公主擬的詔書草稿,以證實自己是太平公主的人,心也始終向著相王李旦,表明立場的意願十分強烈。

劉幽求驗過詔書無誤,向李隆基求情,但李隆基卻不為所動,執意把上官婉兒處死。

唐隆政變中,李隆基執意殺上官婉兒是向女性參政風氣公開宣戰?


唐隆政變的歷史意義

唐隆政變在唐歷史上舉足輕重,它一舉鏟滅了以韋后、韋溫、宗楚客等人為首的韋氏霸權集團,顛覆了韋氏集團的篡權倒唐計劃,將朝政又牢牢把持在李姓士族手中,為隨之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

關於唐隆政變的後續,算是各得其所。

韋氏集團餘黨及武氏族人在政變後幾乎被誅殺乾淨,比如韋后、安樂公主、宰相韋溫、權臣宗楚客、趙履溫等人。

值得一提的是,身為三品高官卻甘願當牛馬給安樂公主拉車的趙履溫,死後竟被百姓分而食之,可見當時依附韋氏集團的一些人,已經激起了民間極大的憤慨。(詳見《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唐紀二十五》)

相王李旦接替侄子李重茂當了皇帝,李隆基立下首功,越過兩位兄長被立為太子,同時他還兼任宮廷總管和宰相。太平公主之子薛崇訓為右千牛衛將軍,與宋王李成器、衡陽王李成義等人共同瓜分軍權,參與政變的其他人眾也各自得到不同封賞。

至此,論功行賞分蛋糕的戲碼也已經完成,唐景雲年間以李旦居中,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互相制衡的權力格局正式拉開帷幕。

這裡面最虧的恐怕要數上官婉兒。

唐隆政變中,李隆基執意殺上官婉兒是向女性參政風氣公開宣戰?

唐代風氣開放,女性權利得到進一步伸張

上官婉兒其人

上官婉兒發跡於女皇武則天時代,官封“內舍人”,負責起草女皇詔令,幾乎代替了中書省的部分工作,因此她又被稱為“巾幗宰相”。

她太有名了,也因此被貼上了數不清的身份標籤。

比如:唐朝第一女官,女皇寵信,巾幗宰相,唐代著名女詩人,才女,兩朝皇妃,淫蕩,弄權等等。

上官婉兒首先是個複雜且高明的人,很善於玩弄權術。她歷經高宗,女皇,中宗三朝,最早以罪臣上官儀家眷的身份入宮為婢,憑藉自身的聰慧與美貌,一步步走入女皇朝的權力中樞,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武則天退位後,她又被中宗李顯收入後宮,封為昭容,還兼著女皇朝沿下來的“內舍人”官職,專掌起草詔令,可以說無論在內宮還是外朝,都權勢極盛。

上官婉兒經過一代女皇武則天的調教和歷練,政治手腕極為老練。她周旋在中宗朝最有權勢的幾個人之間,助李顯議政,與韋后共享情夫武三思,還跟皇妹太平公主發展成了“閨蜜”。

武三思死後,上官婉兒與韋后的關係也漸行漸遠,據上官婉兒墓誌記載,這期間她還曾經四次上書力阻安樂公主受封皇太女,遭到李裹兒的忌恨。為了自保,她徹底倒向太平公主,並且開始押寶在相王李旦身上。

以韋氏侮弄國權,搖動皇極。賊臣遞構,欲立愛女為儲,愛女潛謀,欲以賊臣為黨。昭容泣血極諫,扣心竭誠,乞降綸言,將除蔓草。先帝自存寬厚,為掩瑕疵,昭容覺事不行,計無所出。上之,請擿伏而理,言且莫從;中之,請辭位而退,制未之許;次之,請落髮而出,卒刀挫釁;下之,請飲鴆而死,幾至顛墜。

唐隆政變中,李隆基執意殺上官婉兒是向女性參政風氣公開宣戰?

上官婉兒墓蓋拓

明知同屬一個陣營,仍然執意殺之,李隆基是有多恨上官婉兒

很多史書把上官婉兒的死歸結於李隆基對她的忌恨,認為是李隆基遷怒上官婉兒間接害死節愍太子李重俊,又曾經鼓動韋皇后效法武則天改朝換制,因此才對她痛下殺手。

筆者在這裡澄清一下,真正奏請韋后改朝換制,推翻李唐的是宗楚客、武延秀等一干人,與上官婉兒其實沒什麼關係。比如《資治通鑑·唐紀》中就記載道:

宗楚客與太常卿武延秀、司農卿趙履溫、國子祭酒葉靜能及諸韋共勸韋后遵武后故事,南北衛軍、臺閣要司皆以韋氏子弟領之,廣聚黨眾,中外連結。楚客又密上書稱引圖讖,謂韋氏宜革唐命。謀害殤帝,深忌相王及太平公主,密與韋溫、安樂公主謀去之。

至於認為上官婉兒曾經與韋后沆瀣一氣並勸她反唐的說法,可能是源自《舊唐書》中的一段記載及早期上官婉兒與韋后的一段親密關係。

真相是,上官婉兒的這次奏請,僅是讓韋后效仿武則天的施政方針,比如百姓需要為被休妻的母親服喪三年;男子長到二十三歲方算是成年,到了五十九歲可以免除勞役等等,都是些改善民生、籠絡人心的制度和方法。

那個時期李顯還在位,身體狀況也還過得去,因此不存在蠱惑韋后篡朝的說法。

《舊唐書》:時昭容上官氏常勸後行則天故事,乃上表請天下士庶為出母服喪三年;又請百姓以年二十三為丁,五十九免役,改易制度,以收時望。制皆許之。

至於李隆基為李重俊報仇,筆者並未在史籍中找到二人關係親近的證據,故此種說法成立的可能性也不大。

另外還有兩件事,可以證實李隆基與上官婉兒之間並無私仇。

根據《唐會要》記載,上官婉兒死後第二年,也就是景雲二年被複封為“昭容”。因此外界推測是太平公主為其申告,獲得睿宗李旦的認可,因此才得以平反和追諡。

但據2013年9月陝西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的關於上官婉兒的墓葬資料,上官婉兒是被葬於景雲元年八月,其時墓誌蓋上已刻上了“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銘”。

因此,可以確定上官婉兒死後不久,也就是她正式下葬時就已經恢復了其昭容的稱號,而不是史書上記載的死去一年後的景雲二年。

那麼有一個疑問,李隆基為何在明知上官婉兒已經投附己方,仍堅持將她斬殺,卻又對厚葬她不加制止?是不是有些悖於常理,難以解釋?

同樣令人疑惑的事還有一件。李隆基正式上臺後的第一年,也就是開元元年,便派人將上官婉兒的詩作收集整理起來編訂成冊,並專門找當時的文學大家張說做序。

《舊唐書》:及韋庶人敗,婉兒亦斬於旗下。玄宗令收其詩筆,撰成文集二十卷,令張說為之序。

這說明至少在文學成就方面,李隆基對上官婉兒還是很欣賞的,同時也說明上官婉兒之死確實蹊蹺,至少李隆基殺她的理由有點牽強。

唐隆政變中,李隆基執意殺上官婉兒是向女性參政風氣公開宣戰?

李隆基像


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在牧野之戰前夕曾以《牧誓》作為戰前動員書。《牧誓》中有一句“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這句話意思是:母雞不能打鳴,如果母雞也開始打鳴,則是家道開始衰落的預兆。而這句話也成了千百年來儒家學派聲討女人參政的主要論據。

比如《新唐書·長孫皇后傳》中記載,長孫皇后與太宗李世民聊天時,有時會被問及國家政事,而長孫皇后通常拒絕談論。她的理由便是“牝雞司晨,家之窮也。”

與帝言;或及天下事;辭曰:‘牝雞司晨;家之窮也;可乎?

在中國古代,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的思想從來都是主流和典範,而武則天卻是打破此規則的代表人物。

永徽二年(651年)到神龍元年(705年)的五十多年間,武則天完成了從一個受先皇冷遇的妃子到一代女皇的華麗轉變,成為第一個明確帝王身份,開朝納貢的女人。

這是史無前例的創舉,但同時也對後人產生了深遠的,不可磨滅的影響。

唐隆政變中,李隆基執意殺上官婉兒是向女性參政風氣公開宣戰?

武則天像


說回唐隆政變中的上官婉兒死因

國際婦女解放運動從萌芽到興起,距今已有二百多年曆史。在那段時期裡,女人參政、議政,爭取平等權利的鬥爭從未間斷過。

1647年,美國馬里蘭的布倫特夫人要求給予婦女政治上的發言權;1848年7月,莫特夫人和伊麗莎白·凱迪·斯坦頓主持召開了美國第一屆婦女權利大會;1944年,法國憲法才正式確立了婦女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喻示著女人政治權利的合法化。

而早在1000年前,中國就已經有了婦女參政和女性主張政治權利的雛形,其代表人物就是武則天。

武則天退位後,由於唐中宗李顯的懦弱,中國歷史曾出現了一個短暫但較集中的,女性主張政治權力的跟風潮。皇后韋氏、安樂公主李裹兒、太平公主等人都參與其中。

對李家王朝來講,那是一段黑暗時期,正統李姓勢力被不斷打壓,朝政國事都被以韋家和武家為代表的權力集團把持著,甚至當朝皇帝都在權力爭奪的鬥爭中死於非命。

唐隆政變就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發生了,它有其歷史必然性,代表了正統李姓勢力對有篡朝趨勢的韋氏集團的反撲。因此唐隆政變可以說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等人發動的一場奪權之戰,是一場讓朝政歸於李家正統的戰鬥。

但我們查閱史籍資料,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

即使唐隆政變成功清除了韋后集團,皇權已經重新回到李家人手中,但其實對李唐的危機並沒有真正解除。擺在李隆基面前的,還有一個也許更危險的因素——太平公主。

中國古人普遍認為,王權更迭必須在父系血統中延續,而女子參政則無疑是對父系王權的侵削,會導致王權旁落外姓,是嚴厲禁止的忤逆行為。

但太平公主恰恰是這麼一個熱衷於玩弄政治的女人,比起韋后和安樂公主等人,她更有政治手腕,也更熱衷於權力,因此才更危險。

關於李隆基對太平公主的預判和認知,在隨後的兩人間奪權和鬥法過程中很快得到了印證。只不過在當時,李隆基想要清除韋后等人,還需要藉助太平公主的力量,兩人屬於同盟關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上官婉兒投附太平公主的事情李隆基一定知道,退一步他即使不知道,在看到太平公主與上官婉兒草擬的詔書後也應當清楚了。那為何還要執意殺死上官婉兒呢?

對比太平公主、韋后等人的皇族血系因素,其實上官婉兒更能代表唐早期女性參政的風氣正在形成。她已罪臣家眷的身份一路走上高位,有自身能力的因素,同時也說明從武則天朝以來,人們對女性參與政治已經開始採取了寬容態度。

安樂公主李裹兒便是感覺到人們態度的轉變,才幾次三番要求李顯立她為皇儲,雖然後來被魏元忠和太平公主等人攪黃。(關於太平公主阻止李裹兒立儲的事,記載於太平公主墓誌當中)

但誰又保證能力遠勝於李裹兒的太平公主不會依葫蘆畫瓢,再來這麼一次呢?

唐隆政變成功,受益人必定是李隆基的父親李旦。太平公主與李旦兄妹關係極好,她又是唐隆政變的發起人之一,在擁立這件事上居功至偉。

因此李隆基才不顧勸阻殺了上官婉兒,其目的有兩個:

一、提前砍掉太平公主的左右手,削弱太平公主的政治力量。以上官婉兒的手段和能力,在即將到來的,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奪權鬥爭中,所起的作用必定不容小覷。因此李隆基才會提前下手,為後面的鬥爭鋪平道路。

二、以女性亂權的理由將上官婉兒斬殺,會起到一定的影射作用。李隆基的最終目的是繼位,是成為這個大一統帝國的皇帝。從當前情況來看,對他形成最大威脅的並非來自同袍兄弟,而是來自自己的親姑姑。因此他要藉由殺死上官婉兒來為男權皇族血統正名,讓世人認識到女性參政的忤逆性和不合法性,其實在影射自己才是正統的皇位繼承人。

說白了,是敲給太平公主的一記重重的警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