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紂王的冤,是竇娥的冤


商紂王的冤,是竇娥的冤

這兩天,閒著無事,我重溫90版的《封神榜》——這部由上海電視劇製作中心出品,第一次邀請香港演員到內地拍戲的神話連續劇,曾經引發過萬人空巷的收視效果。如今回顧,那時候的服道化與特效難免粗糙,卻在那個年代稱得上美不勝收。劇情也與原著《封神演義》比較貼合,可謂是一部經典之作。

雖然在1989年,西安金秋影視公司也推出過一部《封神榜》,由於尺度玩太大,演員們身著薄紗不時露點,加上妖怪們吃人的鏡頭過於猙獰,該劇只放了5集就被停播。從現有的網上資源來看,這一版的服裝嚴重違背史實。還不如90版那些看起來接近於古羅馬人物的造型出彩。

商紂王的冤,是竇娥的冤


嚴格來說,商朝人的衣服確實是那麼穿的。根據史學家們的考證,商朝人的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衣領衣袖有鑲邊。他們的腰身和袖子都很窄,衣長齊膝,腰束寬帶。貴族們的上衣顏色多采用青、赤、黃等純正之色,下裳常系一條帶褶短裙,腳上穿著尖頭鞋。至於平民和奴隸,衣服就相對簡單素淡的多。但是他們和貴族一樣,都會戴頭箍——一種將頭巾捲成長條繞額一週的髮飾。

商紂王的冤,是竇娥的冤


至於女性的造型,就有點雷人了。如妲己,經常戴著滿頭的塑料花,穿著薄如蟬翼的睡衣,或者直接套著比基尼,就在人前拋頭露面。這在當時可能性不大,商朝的貴族女性,包括皇后,都需要上衣的長度從頸至足踝,而且衣袖長至手腕,不可輕易露出皮膚。

商紂王的冤,是竇娥的冤


但是對比香港TVB拍攝的《封神榜》,那秦漢不像秦漢,隋唐不似隋唐的服飾……

商紂王的冤,是竇娥的冤


再對比范冰冰那一身壕到天際的黃金聖衣……

90版的《封神榜》可謂迄今為止製作得最為精良的好作品了。

話說回來,電視劇拍得好看,不代表真實的歷史是這樣。正如《封神演義》寫得好,不代表司馬遷看了沒意見。事實上,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對殷商一朝的歷史也沒有做到徹底的紀實。根據《竹書紀年》與諸子百家留下的文獻,可以很肯定的判斷商紂王從來不是殘害忠良的暴君,也不是一無是處的昏君。他無論是從政為人君還是居家為人夫,都稱得上是模範中的模範,擱置到現代都是許多成年男性應該學習的榜樣!

商紂王的冤,是竇娥的冤


《竹書紀年》記載:商紂王原名為“受”,又曰“受辛”。司馬遷稱他為“帝辛”。他之所以被後世稱為“紂王”,那是周武王得到天下之後,給他封的一個諡號。在古代,給君主立諡號多有三種目的,一種是表揚,被稱為上諡;一種是同情,被稱為平諡;還有一種是批評,被稱為下諡。周武王稱帝辛為“紂”,用意是罵他殘暴。

那麼帝辛殘暴在哪裡呢?周武王在起兵討伐他的時候,作了《牧誓》一一指出:“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有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唯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唯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於百姓,以奸宄於商邑……”

啥意思?就是說:古人說了,“母雞是沒有在清晨報曉的;若母雞報曉,說明這戶人家就要衰落了。”現在帝辛只聽信婦人的話,對祖先的祭祀不聞不問,輕蔑廢棄同族兄弟而不任用,卻對從四方逃亡來的罪惡多端的人推崇尊敬,又是大力任用,還讓他們當上了大官。這些人施殘暴於百姓,違法作亂於商邑(現在,我姬發奉天命討伐他)!

這話乍一聽,挺像那麼回事。

你作為一國之君,應該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結果你光聽老婆的枕邊風。你老婆是個女人,女人家頭髮長見識短,應該安安分分呆在後宮種花種菜種太陽,沒事打打麻將,有事打打孩子。你倒好,你允許女人參政,這跟老母雞代替公雞打鳴有什麼區別?

再者,商朝本是一個崇尚祭祀的王朝。從商朝開國君主湯開始,就注重敬拜神靈,祭祀先祖。想當年,商湯執政,遭遇大旱,民間顆粒無數,百姓嗷嗷待哺。商湯讓巫師占卜,巫師聲稱需用活人祭祀,商湯願將自己作為人牲,親自沐浴剪髮,走上祭壇決定化為一道美味的燒烤來感動上天。結果,天降大雨,讓他與國家都轉危為安。因此,歷代商朝國君都要堅持向天地、山川、祖先之神不停的獻祭。這是祖宗制定的禮法,你沒有遵守不配為一國之君!

此外,從夏朝開始,中國實行的就是奴隸制。啥叫奴隸制?就是國內劃分為兩個階層,一個是奴隸主階層,一個是奴隸階層。帝辛你身處奴隸主階層,就應該在用人為官方面,照顧同族的長輩或同宗的兄弟。你卻打破祖制,破格提拔一些奴隸。奴隸怎麼可以被封侯封將呢?奴隸一旦打破了階級固化,奴隸主以後的日子怎麼混?

看,這位武王伐紂的理由,是不是挺有意思的?

在他的戰鬥檄文裡,並沒有後人敘述的帝辛搞什麼“酒池肉林”的奢侈生活;也沒有炮烙、蠆盆、醢刑等比滿清十大酷刑還殘忍的記錄;也沒有比干被逼剖心,周文王被逼吃自己兒子的肉,以及惡狠狠的砍斷行人的雙腳來敲骨驗髓,活生生的割開孕婦的肚子來印證性別之猜的變態作為……周武王之所以要攻打商紂王,不為別的,就為建立一個能夠長期保持男人制約女人,奴隸主鎮壓奴隸,祭祀之禮不容改變……反正就是跟著我的人都有肉吃,聽我的人都有好處拿的世世代代讓貴族們坐擁江山享清福的新朝代!

這言辭,這語氣……簡直了!簡直臉都不要了!

首先,周武王把帝辛對於妲己的尊重與寵愛,曲解為沉迷女色、敗壞朝綱。但是在秦漢以前的書籍裡,並沒有任何關於妲己禍亂國政的記錄。《竹書紀年》只提及了“九年,王師伐有蘇,獲妲己以歸”,證明帝辛在青年時代的戰爭期間,俘獲了有蘇氏部落的一名女子回朝。這名女子姓己名妲,身份算是奴隸。帝辛非常喜歡她,“作瓊室,立玉門”,讓她入住豪華宮殿,籍此抬高她的身份,而且允許她議政,甚至接受她的意見。由於帝辛與妲己的恩愛,商朝與有蘇氏部落的緊張關係也得以緩和,他沒有再攻打過有蘇氏,只是把精力都投入到對東夷的用兵方面。

這一點,周武王十分看不順眼。自父系氏族社會形成之後,許多部落都是主張妻子惟許一夫,丈夫卻不限一妻。周武王他爹周文王就有後妃二十四人,生下連周武王在內的十八個兒子。帝辛獨寵妲己,已經很不man了,還招惹得商朝的婦女氣焰能頂半邊天。他卻罔顧商朝素來重視男女平等的社會風氣,也否定了商朝素來推行一夫一妻的婚配製度。

根據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顯示,商朝的國君自商湯至帝辛,有不少君王都是隻娶一妻。夫妻生前同床死後同穴,少有男尊女卑的性別歧視。包括允許貴族婦女擁有一定的個人財產,可以獨立經營田地。商朝國君鼓勵婦女積極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如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曾經率兵攻打過異族羌方和巴方,還主持過各種的王室典禮,極具社會威望。婦好英年早逝,武丁痛不欲生,考慮到妻子的亡魂無依,特為她舉辦了冥婚,將婦好許配給了去世已久的先王。所以,妲己在帝辛身邊哪怕擔任輔政大臣,也沒有什麼好被指責的。

再談祭祀。商朝人之所以重視祭祀,是由於他們祖先早期經營畜牧和商業,他們喜歡用生意人的思維待人處世。同理,他們也認為通過向上天獻祭,能夠得到神靈的賜福。《禮記·表記》道:“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商朝國君舉辦祭祀儀式,往往是實行人殉。據考證,商朝的祭祀,有時候使用人殉多達千人。而且用活人獻祭的方式極其殘忍,經常是將活人像牛羊牲畜一般宰殺,太空內臟,對半剖開。然後使用燒烤、風乾或者滾湯燉爛等手段作為供奉給神靈與先祖。帝辛繼位之後,逐漸淡化了祭祀儀式,等於是拯救了大量奴隸的性命。

論及改革奴隸制。帝辛的先進思維與人權觀念更是讓人感動,秒殺亞伯拉罕·林肯與亞歷山大二世。在那個等級制度根深蒂固的時代,帝辛用人,不考慮出身背景,而是唯才是舉。這種智慧,也就一千年後的唐太宗能夠趕得上。《淮南子》對此誇讚帝辛:“紂兼天下,朝諸侯,人跡所及,舟楫所通,莫不賓服。”可見帝辛的執政能力是超強的,他也是極得民心的。那麼,他為什麼會在牧野之戰敗給周武王呢?

毛主席做出了精彩的詮釋:“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西,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紂王伐徐州之夷,打了勝仗,但損失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史書說: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這是誇張的說法。”

當年東夷叛亂,帝辛平定東夷,歷時長久,損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了國庫的開支,後來又遷移了十五萬的商朝百姓與東夷人共同生活,以此傳播殷商文化,使得國力一時空虛。周武王趁機起兵,向已經年過花甲的帝辛發起戰爭。加上帝辛的軍隊裡有大量戰俘,他們還未誠心歸順商朝,趁機倒戈,終讓帝辛兵敗身亡。而自稱仁義之師的周武王,在滅商之役中極盡殘忍之能事。據歷史學家顧頡剛先生的統計,武王伐紂的戰利品包括:戰馘(guo,戰後將敵人的左耳割下計入戰功)十餘萬;俘三十餘萬;掠走虎犀熊等動物一萬餘頭;祭牲牛羊犬三千餘頭;佩玉十八萬塊……其中,忠於紂王的100名大臣被押往周國,等候在武王祭祀時作為“人牲”……除此外,周武王“親射惡來之口,親砟殷紂之頸,手汙於血,不溫而食。當此之時,猶猛獸者也。”(《荀子·仲尼篇注》),他親手砍下了帝辛的首級,雙手捧著帝辛的血液吞嚥入肚腹,宛如一頭野獸。

此後,周武王實行分封制,鞏固了奴隸制度,兌現了跟著他有肉吃,聽他的有好處拿的戰前承諾——僅限於伐紂時期的貴族與功臣而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