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班的学生,如何能捣鼓出经典的《梁祝》?

国人们每每哼唱起“梁祝化蝶”的动人旋律,就不由得淡忘了梁祝爱情的悲剧,而完全沉醉在唯美和幸福之中。

或许你还不知道,这部新中国最成功的管弦乐作品,竟然是当年几个进修班的学生,流水作业捣鼓出来的。

创作过程

时间回到1957年前后,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进修班的何占豪,经常和同学们下乡演出,虽然辛苦努力,但因为每次都是表演外国歌曲,实际上并不招农民朋友的待见。

所以,几个年轻人就商量着探索小提琴民族化,并且自发成立了“中国小提琴民族学派”,可是这个学派,因为既没有理论,也没有作品,后来被孟波领导改名为“上音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

何占豪最先开始尝试,他用他熟悉的越剧曲调,写了一个小提琴四重奏的《梁祝》,获得了院领导的好评。

在他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之前,何占豪从来没有学过作曲,只是在浙江越剧团拉了很多年的小提琴。

再后来,上音当时的党委书记孟波,要他们在小《梁祝》的基础上写个大《梁祝》,就找来了当时“右派的儿子,作曲系的高材生”陈钢加盟搞配器。


进修班的学生,如何能捣鼓出经典的《梁祝》?

青年时代的何占豪(左)和陈钢(右)

1959年初春,也不知道何占豪在陈钢家里蹭了多少饭,终于确定了创作的流水作业路线:用西欧传统奏鸣曲曲式,规范原来的构思,并根据构思,先由何占豪一段一段写乐曲,写完一段,就用小提琴拉给陈钢听,再商量修改,定下来后,再由陈钢配乐器,然后到院长课上听取指导。

名曲诞生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正式首演,由俞丽拿倾情演奏。那一年,何占豪26岁,陈钢24岁,俞丽拿19岁。

这不仅是我国当代协奏曲创作中的里程碑,更属中西合璧的典范,让世界认识了中国文化。在何占豪、陈钢笔下,通过俞丽拿的精彩演绎,这首荡气回肠的爱情悲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进修班的学生,如何能捣鼓出经典的《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演出现场

音乐赏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首按照西方奏鸣曲式结构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全曲在徵调式的基础上以民族调式和声与奏鸣曲式发展原则展开。在调式调性、和声配器上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使中国音乐有了极大进步。

作品从曲式结构上可分为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和尾声五个部分,分别展现了草桥结拜、同窗共读、十八里相送、抗婚和化蝶的场景:

  • 引子部分

伴随着颤音轻轻展开,旋律轻柔而连贯。双簧管奏出主题音调,把人们带进了空灵、柔美的旋律中。


进修班的学生,如何能捣鼓出经典的《梁祝》?

何占豪


  • 呈示部

在竖琴的优美旋律中开始,旋律在上行与下行的不断交错中进行,仿佛预示着这段感情并不会一帆风顺,因此夹杂着一丝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随后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大提琴出现并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和,说的大概就是“草桥结拜”的故事吧!

这一部分总体美好欢快,描绘了梁祝二人相互间的欣赏喜爱之情。这一部分结束时乐曲采用惋惜的慢板,与前面活泼欢快的旋律形成鲜明对比。巧妙的两个休止符打造出断断续续的效果,细腻地描绘出英台面对前来送行的山伯感慨万分、欲言又止的复杂心情。

  • 展开部

突然闯进了大管和大提琴的低沉音响,并伴以震动人心的定音鼓,夹杂着可怕的锣声,似乎预示着不祥之事将要发生。低沉震撼的旋律,道出了封建势力的残暴,这是展开部的第一主题。

接着,独奏小提琴以戏曲散板的节奏叙述英台的惊惶,这是展开部的第二主题。到了“哭灵投坟”时,独奏小提琴以散板节奏与乐队齐奏的快板交替出现,将英台悲愤交加地扑倒在山伯坟前大声哭诉的场景展现了出来。伴随着鼓、板、锣、钵齐鸣,乐队以最强的力度将乐曲推向高潮,将所有的怨恨、悲痛一并喷发。


进修班的学生,如何能捣鼓出经典的《梁祝》?

陈钢

  • 再现部
  • 就是“化蝶”的故事。乐队先以长笛轻柔的力度、缓慢的速度使音乐重新归于平静, 把人们从人世间的悲愤交加引向了理想的天堂仙境。

    在加了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下,第一小提琴与独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令人难忘的爱情主题。

    仿佛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

    这种悲剧式的团圆,使故事得以升华,在结构上也做到了首尾呼应。

    走向世界

    这首绚丽多彩并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创新和成功尝试。

    香港艺术家们把它改编成高胡协奏曲、清唱及舞台剧;

    美国舞蹈家根据它编排了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

    台湾唱片厂翻版出售《梁山伯与祝英台》受到普遍欢迎;

    台湾刊物还发表了专论评价,受到各界重视……

    如今,《梁山伯与祝英台》拥有了一个漂亮的外国名字,《Butterfly Loves.蝴蝶恋人》已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成为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彩蝶了。

    插曲

    和很多现代版本的著作权纠纷一样,《梁祝》的两大主创,曾经的好朋友何占豪和陈刚,也因为“三大事件”闹过矛盾。

    进修班的学生,如何能捣鼓出经典的《梁祝》?

    陈钢和何占豪

    • 第1次是1983年前后,香港发行“金唱片”,上面署名写的是“陈钢、何占豪作曲,陈钢改编”。然后陈钢一个大照片,同时却没有何老的照片,何老当然不乐意了,后来直接为这事儿,当面去找陈老理论。

    原来是因为香港方面,有关人员的片面理解,闹了个大乌龙。陈老笑谈,有时候主办方甚至把一个人的名字直接遗漏掉,也是常事儿。

    • 第2次矛盾,因为陈钢写过一篇文章《黑色浪漫曲》,讲述了他个人的一段爱情悲剧,因为文中有一些措辞渲染,之后很多人包括何占豪也认为,陈钢是将“梁祝”指代为自己爱情悲剧的写照。

    20多岁纯情时,人生一段美好姻缘,只因为五六十年代的政治原因被迫分手。陈钢借助文学和艺术的作品记录历史、表达情感,却被人误会、当成炒作,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 第3次矛盾,是2002年,陈钢因为艺术和国际交流领域的成就,获得了美国斯卡莫奖。而中国的权威报纸《音乐周报》登出来,说陈钢因为创作《梁祝》而获美国斯卡莫奖,何占豪也大为恼火。

    看得出来,心直口快的何老,在温文尔雅的陈老面前,是不乏大哥似的专制任性。

    但这些小插曲,丝毫不能影响二老的友谊,同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的他们,传承梁祝,爱护梁祝,早已成为了大家共同的心愿。

    何老之后专攻民族音乐国际化,创作出了《别亦难》《孔雀东南飞》等作品,并相继改编了高胡、古筝等多个版本的《梁祝》;

    而陈老则致力于西洋乐器弘扬中国文化的创作,并始终和小提琴结缘,他创作的《王昭君》《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作品都富有盛誉。

    2019《梁祝》回响60年

    2019年4月28日晚,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在东方艺术中心落幕。

    86岁的何占豪、84岁的陈钢、79岁的俞丽拿代表《梁祝》的首演、创作、演出团队上台,领取了“上海之春”组委会特别颁发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首演60周年特别荣誉奖”。


    进修班的学生,如何能捣鼓出经典的《梁祝》?

    梁祝首演60周年特别荣誉奖

    所谓一世缘分,和蝴蝶的爱情一样,艺术家们的友谊和生命力,也应该是永远的。

    笔者感慨

    《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优美的旋律、永恒的爱情主题、深邃的思想内涵,穿越了历史、跨越了国界,既在中华儿女口中经久传诵,也在海外引起强烈的共鸣,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音乐艺术中的经典。


    进修班的学生,如何能捣鼓出经典的《梁祝》?

    当年首演的三位艺术家:何占豪,陈钢、俞丽拿

    音乐家们的创作故事,除了向人们展示艺术价值和音乐魅力,也给人以深刻启示:繁荣和发展我国音乐艺术,必须根植传统、面向世界、勇于创新、紧跟时代。

    宁馨2880,双子座00后,交流音乐、读书、生活......欢迎点赞+留言+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