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背后的故事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背后的故事

1957年,何占豪考进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主修小提琴。那时,他们经常下乡演出,每次都拉外国曲目。何占豪慢慢发现,听他们拉琴的人越来越少。他开始思考,能不能用小提琴演奏出中国人喜闻乐见的音乐呢?

初初,何占豪用越剧音调创作出了弦乐四重奏“小梁祝”,第一次尝试用西洋乐器演奏中国戏曲音乐。1959年春天,作曲系的陈钢被派来与他合作。经过三个月的切磋琢磨,曲子终于完成了。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背后的故事

有趣的是,当时曲子中并没有“化蝶”这一段,因为他们执着地认为新中国的年轻人不应该迷信。音乐学院领导听后哭笑不得,指出这是浪漫主义的一种创作手法。他们这才“放心”地把“化蝶”补出来,于是就有了今天长达26分钟、被誉为“我们中国自已的交响乐”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背后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