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執筆的方法有標準嗎?握筆姿勢到底怎麼樣才是正確的?

杳木早香


回答了:中國書法執筆的方法有標準嗎?握筆的姿勢到底怎樣才正確?

這是兩個問題,我們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書法執筆有標準嗎?大家從各種基礎書法書等等書籍上可能也有看到,有視圖參考,教你怎麼怎麼執筆!

我想說,書法執筆其實並沒有標準!所謂的標準,是人們為了便於基礎入門學習書法而添加的條件,這個條件並不決定結果!也就是執筆的方法與書寫的作品好壞無直接關係!

第二個問題,到底怎麼執筆才正確?其實這問題並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執筆標準。那麼什麼樣的執筆方法是好的呢?

其實很簡單,適合自己的執筆方式,寫著舒服,不拘束,這就是好的執筆方法!執筆方式因人而異,每個人都不同,並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

總結:只有根據自身的書寫習慣而養成的執筆方式,才是最適合自己的!謝謝!




書畫之道


執筆有法而無定則。

“執筆無定法”,這完全是一句“正確的廢話”。為什麼?

從歷代書家實踐看,執筆當然沒有定法。不同的朝代往往就有不同的執筆方法,甚至同一時代的不同書家也會使用不同的執筆方法。什麼二指法、三指法、五指法、雙鉤法、單鉤法、捻管法、迴腕法,還有漢代用整個手掌粗暴握筆的“握管法”,等等,可謂精彩紛呈、變幻莫測。更有甚者,一些人經過艱辛的努力,用腳趾頭夾筆或用嘴銜筆,也能寫得很好。

由此,後人總結出來“執筆無定法”。但問題來了,對於初學者、特別是小孩子而言,究竟該採用哪種執筆法呢?

假如教一個小孩兒寫字,你告訴他,“執筆無定法、怎麼握舒服就怎麼握”,那就亂了,怎麼樣叫舒服?初學者沒有這樣一個概念。所以,執筆還是要有一個法則的。應該說,執筆有法,但無定法。

這裡涉及到對“執筆無定法”的理解問題。其實,這句話最關鍵的是“定”字,就是說,執筆沒有一個絕對固定的方法,比如並非必須得是現今最流行的五指法。但有的人就據此極端地認為,這是說執筆無法,想怎樣都行,但其實只是“無定法”而已。

“無法”與“無定法”,一字之差,卻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無論哪種執筆方法,目的都是把字寫好、寫自在。而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將執筆與用筆有機統一起來,使執筆法有助於形成好的用筆法。這裡面有幾點比較關鍵:

1、執筆要有利於中鋒用筆。無論執筆方法多花哨,只要無助於中鋒用筆,甚至相悖於中鋒用筆,那都是不適當的。何紹基的迴腕法,雖然看著彆扭,被啟功說成“豬蹄法”,但他寫出的線條卻是質量極高的,筆走偏鋒根本做不到。

2、執筆要有利於轉換提按。不管哪種方法,一旦把筆握死,就寫不出精彩的字來。所謂“指實掌虛”,唯掌虛方能靈活,靈活才能自如,自如才有神采。運筆過程中,能夠隨時轉換筆鋒,隨心做到提按,才是真正“舒服”的執筆之法。

3、執筆要有利於精神放鬆。啟功先生說,會使筷子,就會執筆。此言不虛。拿筷子的精髓在於“緊實而又自然”。如果不緊實,就夾不穩;如果不自然,又太彆扭,吃飯太累。寫字同理,既要把筆捏穩,又得保持自然放鬆,否則寫字就從文人雅事變成了難受的體力活,斷然寫不好字。




安之書藝


執筆有一下幾種方法。


一是五指執筆法。這是從古到今最常見的方法。很多教材的示範圖也是這麼展示的,五個指頭都發揮作用,是人們常說的按,壓,勾,頂,抵。就是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都發揮作用,就是按前五個字的順序。這種執筆法主要用於寫小楷,中楷,小行書,小草書。這種執筆法的有點是腕平,手穩,能把字的細節寫出來,比如寫和字帖原大的,米芾《蜀素帖》,《苕溪詩卷》,《書譜》,《十七》,這些小字都可以。二王的小楷,趙孟頫的小楷,文徵明小楷就不必說就。當然寫蠅頭小楷也可以用三指執筆法。這種執筆法和腕子的狀態也有關,一般都是平腕,枕腕兩種。但腕子的移動一定要靈活,初學死板,熟練一段時間就好了,五指執筆法一定要牢記指實掌虛這四個字,就是要放鬆自然,也就是古人說的散懷抱的意思。


二是三指執筆法。這種執筆法的是很多人站立書寫各種字體的常用方法,無論臨創作品都可以,它的優點是:指腕靈活,線條極易形成中鋒,因為這種執筆法腕高於指,筆鋒始終是垂於紙面的,創造行草書極有優勢。你看王厚祥老師這《自敘帖》大草,就這麼執筆,以肩帶肘以肘帶腕以腕帶指。自由發揮。三指執筆,還有一個需要注意的是,根據個人書寫習慣的不同,指筆的高低也不一樣,有人低執管,有人中執管,有人高執管,這個高低和寫字的大小也有關係。控筆能力強的看老書家怎麼樣都可以,新手就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了。


三是執筆無定法。江湖上的書者,為了要粉絲,要眼球,用嘴指筆,殘疾人沒辦法用腳執筆,用鼻子指筆的也有,這是特例,沒有任何意義。有些大家在十幾平方米的紙上寫字也有用兩隻手握筆的,因為筆太大,只好這樣。這種視頻很多。曾翔老師,王冬齡教授等都這樣寫過。表現力極強。


總之,無論怎麼執筆都是為筆鋒靈活服務的,為調鋒服務的,為把線條表現到極致服務的,只要能把書法寫好,你用什麼方法都行,古人總結的方法就夠我們用了


,這就叫前人之述備矣。


我剛才讓愛人給我拍了兩個執筆的圖片,大家可以看看,一看便知很簡單的


希望,學書的同仁多交流,一家之言,請批評指正。人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


文舍堂


我們大家學習書法,首先遇到的便是如何執筆。其實古人在不同時期對執筆進行過多種嘗試,諸如捻管法、撮管法、撥鐙法,握管法、單鉤法、雙鉤法等等。

大書法家蘇軾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其中的"虛而寬″就是方法,也就是古人講的"指實掌虛″。

通常的執筆方法是:

一、筆管豎立在大指(第一指)與食指(第二指)之間,並用大、食兩指捏緊。

二、中指(第三指)在食指下面、筆管的前面輔助食指鉤住毛筆,使筆正直不斜。

三、無名指(第四指)在中指的下面、筆管的後面,抵住筆管向外。

四、小指(第五指)貼緊在無名指下面,但不貼住筆管,起輔助作用。

做到以上的執筆方法還要注意一些執筆要點:指實,手指執筆要握實,外側四指要相互靠攏,密實而不鬆散;掌虛,掌心要虛空,無名指小指都不要貼到掌心,像手心握有雞蛋,虎口要張開,能做到穩實而靈活;腕平,手腕與桌面要平行;腰背直,身子要正,才能用力勻衡把字寫端正;腳放平,這樣才能心平氣和,而且能把周身之力很自然地運用到筆端。

只有掌握了正確而科學的執筆法才有助於我們更好的書寫漢字、把書法藝術更好的表現出來是不是呀!





翰墨情懷之放飛夢想


我覺中國書法執筆的方法其實沒有固定標準的。只有適不適合的執筆姿勢。只要適合自己的都是正確的。

啟功先生曾經講過,如何舒服如何來。各代書法名家是怎樣實行的呢?大多數和啟功見解類似,因人有所不同的,執筆無定法!

“執筆無定法”,清朝周星蓮說此語源於歐陽修,康有為說源於蘇軾。蘇軾《論書》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開先何人之口,不太其要,關鍵的是這話道出了執筆的最高境界。


執筆本不繁雜難懂,與選用木筷原理類似。選用木筷是為了更好地把飯食夾到口中,執筆是為了更好地有助於寫毛筆字。大桌圍坐一起用餐,“執筷”的方式 各有不同,但都夾得乾脆利落。人們覺得執筆確實“無定法”。

民國時期書家中有“江南大儒”之譽的錢振鍠(1875-1944)《名山書論》中所說“大抵古代人執筆只求其便,今人執筆只求其難,吾必須傷今人之愚矣”這句穿雲裂石的語句時,必須欽佩其眼界之寬廣。


現在很多人用“五指執筆法”,就是所謂的規範執筆法。其實這種方法是否適宜任何人?是否適宜全部的書寫?其實是值得考究的

五指執筆法盛行的時長實際上不太長遠,儘管現如今的執筆法最開始能夠 上溯唐朝,韓方明《授筆要說》中提及:

夫書之妙取決於執管,既以雙指苞管,亦當五指共執,其要實指虛掌,鉤擫訐送,亦曰抵送,以備口傳手授之說也

而五指執筆的實際口決“擫、押、鉤、格、抵。”則源於宋朝《宣和書譜·儒素帖》:

古之善書很少有得技法者,唐陸希聲得之,凡五字:擫、押、鉤、格、抵。

但是依據影響材料來判斷,這類方法直至民國時期都無法變成趨勢,這一點比照中國臺灣的書家執筆方法就十分明顯了。

那樣到底五指執筆法是如何盛行的?不能不提及有一個人,沈尹默,作為當今知名的書法名家和書法藝術教育學家,是五指執筆法瘋狂的追捧者,他在《執筆五字法》中寫到:

“書家對於執筆法,向來有種種不一樣的主張,我只承認其中一種是對的,因為它是合理的,那就是由二王傳下來,經唐朝陸希聲所闡明的:擫、押、鉤、格、抵五字法。”

就是沈尹默及其別的書法藝術課本的總編所認可的“五指執筆法”,隨著課本的宣傳,造成在中國大陸地區壓制群雄,變成了獨一無二的執筆法。五指執筆法的優點和缺點都很顯著:平穩有餘,靈巧不足,過於繁雜。

因而說執筆並沒有固定的標準,不一樣的執筆方法全是讓筆更為適宜自己的書寫需要。古代人為了更好地解決不一樣書體、規格,也造就出不一樣的執筆方法。執筆自己就應當服務於書寫,因而沒有“標準的執筆姿勢”只存有“適合的執筆姿勢”


暝嘯幽篁國學傳播者


學習寫毛筆字首先要學會正確的執筆方法。如何正確執筆是能否正確用筆的前提,是能否把字寫好的一個重要環節。執筆得法,寫字時才能運用自如;如果執筆不當,養成不正確的習慣,糾正起來會很困難,也不利於把字寫好。

執筆法介紹

執筆方法要解決的就是五個手指如何合理地安排併發揮各自的作用,從而保證順利地書寫。

五字法

擫,是按、抵的意思,是指用拇指的第一節緊按筆管的左、後側,力量由內向外。

押,通壓,是指食指第一節壓住筆管的右、前側,力量由外向內,與拇指相對捏住筆管。

鉤,是彎曲、鉤住的意思,是指中指彎曲如鉤,用第一節指肚前端鉤住筆管外側,力量從外向內,中指與食指合力,對著拇指,以更穩地控制筆管。

格,是抗拒的意思,是指無名指用甲肉相連之處頂住筆管的內側,力量從右內側向左外側推出。

抵,是推、抵抗的意思,是指小指緊靠無名指而不接觸筆管,以增強無名指向外的推力。

執筆要點

(1)手指實:手指要實在地壓在筆管上,使握筆穩。

(2)手心虛:手掌不要握緊,放鬆自然,掌心有一定空間,能夠自由運筆即可。

(3)手背圓:是形容執筆時,手掌背呈自然圓弧且上豎的樣子,不要刻意。

(4)手掌豎:手掌豎起,能使手把筆拿直。

枕腕:手腕枕在桌上寫字,只靠手掌來運筆,因為活動範圍較小,適宜寫小字。

灰色音符分割線

提腕:把手肘枕於桌上寫字範圍變大,宜寫中,字。

灰色音符分割線

懸腕:將整個手臂提起,手肘不要高於肩膀,用手掌及肩膀的力度運筆,活動範圍大,適宜寫大字。





SUjun00111


大家好!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區分下平常寫字執筆 和 寫書法藝術執筆。在小學時候,老師就教我坐正,端正拿筆。這種是寫字執筆,這是很好的。 但在書法中,個人覺得是在不影響身體狀況的做法下,不嚴格要求作者如何如何執筆,所以沒有太強硬要求,沒有強硬標準。但是我個人經驗推介下面兩張握筆的圖片,可學圖片中的握筆樣式。有利於書寫及身體健康。感謝您的觀看!謝謝!




墨年書法


中國書法執筆的方法有標準嗎?握筆姿勢到底怎麼樣才是正確的?

從古到今,無數書法家通過實踐總結出最適合書寫的多種執筆方法用於不同姿勢,老朽把古人的和自己在學習實踐中總結出的所有執筆方法提供給大家,供參考。

執筆方法 就是拿筆的方法,有很多種,用於不同的書寫姿勢和不同字體的書寫。執筆方法包含指法、腕法、筆位三項內容。

  一、指法

  執筆手指的姿勢和位置叫指法。具體分為:三指執筆、四指執筆、五指抓等三種方法。

  1.三指執筆法(兩種)

  其一:用大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筆桿,虎口自然打開,中指以指甲內側邊緣向外頂住筆桿,以輔助掌控毛筆,第四、第五指依次向前自然靠攏,要做到指實掌虛(執筆的手,除大拇指以外,其他四指相互依靠用力為“實”;掌心是空為“虛”)。這種方法,可枕腕,也可懸腕,坐姿、站姿均可使用。


圖1 三指執筆法其一(坐姿)

圖2 三指執筆法其一(站姿)

其二:大拇指在裡側,食指和中指在外側,三指齊力用指肚把筆桿捏住,無名指和小指自然靠攏向掌內彎曲,指尖抵住掌心下部,適度給力,以支撐前三指的穩定。此法,可枕腕,也可懸腕,坐姿、站姿均可使用。

圖3  三指執筆法其二(坐姿)

圖4 三指執筆法其二(站姿)

  2.四指執筆法

  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指肚捏住筆桿,無名指在裡側以指甲根部向外頂住筆桿,虎口自然打開,使得毛筆牢牢掌控在四指之間,第五指向前依靠第四指。指實掌虛,以加大筆的活動範圍。

圖5 四指執筆法(坐姿)

圖6 四指執筆法(站姿) 

四指執筆法,適合書寫各種書體的大小字;坐姿、站姿、枕腕、懸腕均可配合使用。此法,要把食指和中指靠在一起,不要分開。否則, 筆的活動範圍會受到限制,制約運筆的靈活性。   

圖7 不要把食指和中指分開

3.五指抓筆法

  以大拇指、食指、中指和無名指抓住筆鬥,小指在內側用指尖向外側用力支撐,把毛筆牢牢抓住,這就是五指抓筆法。此法,只用於書寫榜書大字的楂筆,站姿使用。

圖8 五指抓筆法

上述執筆方法為基本執筆法,在書寫實踐中,可在基本執筆法的基礎上,調整出更多的執筆方法來。無論用哪種方法,執筆的手指都要與手腕、臂、肘以及筆位相互配合,協調發力,這樣,在書寫時才能活動自如。否則,會影響到書寫的靈活性和墨跡效果。當然,有法而不定法,如何執筆因人而異,只要自己感覺舒適,且能運筆靈活即可為之。需要強調的是,書寫時,掌控筆桿的手指要自然放鬆,不可僵硬,且用力要適度,筆位高低要適當。


張慶濤中國書法大課堂


書之妙道,筆法為上,筆法千古不易,這裡的筆法應該包括執筆的方法!其標準或所謂的正確方法,說了幾千年了,也是五花八門!

1.五個手指與筆的關係分,單鉤、雙鉤、五指、四指、三指、兩指等等,從古至今,似乎都組合了許多!

2.什麼方法執筆,似乎都有大師或大家出現,比如,單鉤的蘇東坡為代表宋代很多大家,雙鉤大家比比皆是!所以說,怎麼樣執筆實際上不妨礙成就!

3.書體不同,字的大小不同,執筆方法都或有不同,比如,小楷似乎就是雙鉤好一些,而雙鉤是草書方便一些等等!

總之,執筆方法,自然舒適為主,中側鋒等互換流暢方便就好,不要人云亦云!


逸林小手


書法執筆方法很重要!很多書法初學者筆畫寫不好,比如“鉤”挑不好,很多毛病根就出在執筆錯誤上!

關於執筆方法有很多種。有兩指法,三指法,五指法等等。我們最常用的是五指法,如下圖所示:

書法正確的執筆方法是:按、押、鉤、格、抵。

按:是指用拇指的第一節緊按筆管的左、後側,力量由內向外。

押:通壓,是指食指第一節壓住筆管的右、前側,力量由外向內,與拇指相對捏住筆管。

鉤:是彎曲、鉤住的意思,是指中指彎曲如鉤,用第一節指肚前端鉤住筆管外側,力量從外向內,中指與食指合力,對著拇指,以更穩地控制筆管。

格:是抗拒的意思,是指無名指用甲肉相連之處頂住筆管的內側,力量從右內側向左外側推出。

抵:是推、抵抗的意思,是指小指緊靠無名指而不接觸筆管,以增強無名指向外的推力。

除了上述的正確方法之外,還需掌握幾個要領:指實、掌虛、掌豎、腕平、管直。

1、指實,就是手指執筆要有力量,外側四指相互靠攏,骨節向外,密實而不鬆散。內側拇指中部骨節尤其要注意使之向外凸起,使虎口圓如馬鐙形,這樣五指一齊用力,執筆既堅實有力,又有助於運筆,使之鬆緊適度。

2、掌虛,就是執筆時掌心要虛空,不能曲指塞掌,無名指和小指都不要貼到掌心,好像手心裡拿著了雞蛋。大拇指和食指間的虎口要張開大些。這樣,運筆就能穩實而靈活,容易把字寫得健美。

3、掌豎,就是執筆時手掌要豎起來。掌豎才能筆直,筆直才能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運轉自如。

4、腕平,是指手腕與桌面要平行。康有為說“欲用一身之力,必平其腕,豎其鋒”。因為管直則鋒正,這與運腕、掌豎有密切關係,掌豎、腕平、管直鋒正,加之懸肘用筆,既靈活又有力。

5、管直,執筆寫字時要儘量保持筆管紙面垂直,使筆畫容易保持中鋒。但在具體的運筆過程中,筆管有時要有俯仰傾斜的情況,重要的是斜而能正,重心平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