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發生的100個商業變化,都是賺錢新機會


如今中國的發展,可謂移步換景,無論你從事什麼行業,都必須對社會發展有全面的理解,下面這篇文章是我從兩年來的文章裡整理出來的精華部分,旨在擴充大家的視野,一起提升格局!

本文先後從世界、國家、企業、個人四個角度詮釋世界變化:

第一部分:世界篇

原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交換”,奴隸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奴役”,封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剝削”,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僱傭”,未來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協作”,這是人類社會的發展路徑,也是文明進步的階梯,一個環節都不能缺失。

人類社會的發展路徑:部落社會——村落社會——家族社會——家庭社會——個體社會。世界正變的越來越細緻、周密。以前各種關係是面對面發生的,後來發展成了線對線,未來的世界,由各種出“觸點”(個體)構成的。個體崛起也就意味著各種“組織”的“下沉”,一切組織都必須下沉,把舞臺留給“個人”。

人類的核心正在從“以物為本”過渡到“以人為本”。原來社會的中心是“物”(產品、商品),是人隨物動;未來社會的中心是“人”。是物隨人動。以前所有的人都要圍繞著產品去轉,才有了廣交會、義烏小商品市場等等這樣的集會,四面八方的人都要湧來去找產品;今後人只要坐在家裡等著,產品則必須主動去找到對於的消費者,產品要會說話(營銷)、要長腿(物流快遞)。以前是人找產品,未來是產品找人,人和產品的位置開始互換。

世界的本質無非就是一個大循環,它包含四股流體:線上的貨幣流、信息流;線下的產品流、人群流。首先,我們要學會看大勢,每一股流體的方向和趨勢要看透。然後,最重要的是踩準節點,每一股流體都有N個節點,這就好像人體有奇經八脈、有關鍵穴位是一樣的,商業的本質無非就是給世界把把脈點點穴。

世界經濟的發展永遠都是兩股勢力的交融:金融和實體、線上和線下。兩股勢力一邊交合一邊延展,類似於DNA狀螺旋式延展,當下就是實體正在上位的時刻。虛擬在上面發揮那麼久了,輪到實體上位了,大家需要互換體味才能保持激情。所以現在的線上產業(電子商務、互聯網)等等,都跑到了線下(實體店、商場)去搶佔地盤,“互聯網+”變成了“+互聯網”。所謂的新金融、新零售、新制造無非就是這個意思。

未來線上的一切都是免費的,包括:文章、書籍、視頻、電影、音樂等等,所有的創造者都會無私的分享自己作品;所有的生產者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的產品;未來線下的一切都是收費的,影院、餐廳、演唱會、見面會等等。究其本質,線上資源在公開化、共享化,而線下的場景和體驗才是消費的重點;

國家與國家的競爭,先後經歷了:資源競爭——制度競爭——文化競爭三個階段;一個國家的財富最開始靠自然環境,比如中國自古水土豐饒,才誕生了文明古國,四大文明古國都是誕生在資源富饒地方;後來開始依靠制度,比如西方率先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然後誕生了現代社會制度和體系,併發生了工業革命;未來靠什麼?靠文明!一個國家的文化最終決定了這個國家能走多遠、飛多高!

法治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即依靠利益關聯進行互相制衡,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與外界有無數個連接點,依靠這些連接點,每個人的處境都將直接綁定自己的行為,貪婪、懶惰、無知作為人性的負面,都將被自然剋制。

第二部分:中國篇

中國經濟模式的進化論:計劃經濟——市場經濟——需求經濟,三個階段,在“計劃經濟”階段,我們實行“按計劃生產、按計劃消費”,後來開始“市場經濟”,我們開始“自由生產,按利潤分配”,但導致無序化競爭,出現了產能過剩。現在我們正迴歸一切是以消費者的需求為出發點,開始遵守“按消費生產,按價值分配”,中國正在迎來大消費時代。未來中國一定會“按需求生產,按需求分配”,創造無限接近需求。

原來中國的基本細胞是“企業”。社會上的每一個“需求”和“供給”往往都是由企業對企業所完成,而今後中國的基本細胞是“個人”。供需雙方很多都在個人化,中國的社會結構將越來越精密細緻。可以做一個這樣的比喻:如果中國經濟是一場血液循環,那麼今後它的毛細血管會更加豐富,輸送和供氧能量會更加強大。

中國經濟正在先裂變後聚變。裂變指的是企業和組織大量斷裂,很多自由職業者被釋放,而同時這些自由個體又在不斷的發生重組,為了共同完成一件大任務,他們揮之則來、來則能戰,靈活、獨立、又可高度協作。可以肯定的是:無論是裂變還是聚變,都可以釋放很大的能量,這就是原子彈和氫彈的基本原理。

中國互聯網衍生出了三大新興的經濟形式:個體經濟——共享經濟——零工經濟。“個體經濟”是自由職業者大量興起,它象徵著自由;“共享經濟”是人們開始分享自己的資源,它象徵著分享;“零工經濟”是人們主動上門為別人服務,它象徵著奉獻;這三大新模式不斷蠶食主流的商業模式,正在誕生新的商業文明。

中國商家和消費的關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買賣關係——服務關係——共生關係。以前買和賣是商業的基本邏輯,核心是“產品”,才有了差價和利潤;後來以滿足消費者一切需求為基本邏輯,核心是“服務”,產品要虛擬化、增值化;未來商家和消費者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每個消費者都將成為一名生產者,價值共享。

中國今後將無生意可做。傳統社會的信息往往是不對稱的,這就造成“供給”和“需求”始終是錯位的,因此出現了一批商人去對接他們,並從中謀利。而互聯網搭建起的商業基礎會越來越完善,今後兩者可以隨時精準連接。所有的中間環節都沒有了,賺差價的邏輯也就不存在了。“經商”一詞需要再定義,傳統思維徹底落伍了。

中國精神文明的紅利期正在到來。傳統的物質文明進展步伐已經開始放慢,因為工業化已經將社會各項硬性設施佈局完善,物質的野蠻增長期已經過去,而互聯網又已經把所有的鏈接搭建完畢,柔性內容開始兇猛增長,新文化行業是一個增長點。

中國人的財富形式先後經歷了:糧票(花錢的權力)——存款(現金數字)——房產(固定資產)——估值(虛擬財富)四個階段,未來的財富形式一定是估值或市值,趨於虛擬和抽象,只是一個數字。即:你擁有多少財富,並不代表你就可以隨便花這些錢,而是代表你有支配這些錢的權力,財富多少意味著調動資源的大小。究其本質,是整個社會越來越共享化、公開化、公共化。

傳統的教育,是一刀切、標準化、單向填鴨式的學校教育,這消磨了很多學生的天賦,隨著人的覺醒,未來的教育是因材施教、雙向互動化的網絡化教育,老師和家長都的角色由主導變成了陪讀;未來你大腦能容納多少知識要點真的不再重要了。因為人工機器、電腦的的知識能讓你隨時取用,最重要的是你的融會貫通能力,要有由一滴水看見大海,一粒沙而感知世界,讓學生從認知走向自信。

傳統的金融,以銀行的抵押模式為主,服務的是大中型企業,用窮人的錢補貼富人,未來的金融是建立在大數據和信用上的普惠支持,服務的大量有價值的小微企業或個體。這就更好的順應了個體崛起的大勢所趨。

傳統的城市格局是“物以類聚”,同一種物品會放在一起,比如這裡是小商品批發市場,那裡是美食街,再那邊就是服裝一條街,還有汽車城、電玩城等等,人的行為也會圍繞這個佈局展開。未來的城市是“人以群分”,相同興趣和志向的人總是輕而易舉的聚到一起,什麼地點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這裡此刻聚著一群什麼樣的人。

中國未來最有力量的還是中國傳統文化,因為自由的本質是自律,只有將要傳統文化中的戒、忍、謙、和,克己復禮等要素髮揮出來,我們才能做到自律,才能將世界經濟帶入可持續循環發展狀態。

第三部分:企業篇

中國產業的結構:一維的傳統產業——二維的互聯網產業——三維的智能科技產業。一維世界正在推倒重建(實體經濟的重組),二維世界被劃分完畢(BAT掌控),三維世界正在形成,高維挑戰低維總有優勢,降維打擊幾乎是必勝的!所以網店可以衝散實體店,而微信的對手一定在智能領域誕生。真正的好戲還在後頭。

中國電子商務進化論:B2B——B2C——C2C——C2B——C2F,從商家對商家、到商家對個人、個人對個人,個人對商家、最終是個人對工廠。未來每一件產品,在生產之前就知道它的顧客是誰,個性化時代到來,乃至跨國生產和定製,這將徹底打破美國主動的全球產業鏈和貿易結構。

以前是“佔有大於一切”,未來是“鏈接大於擁有”,最重要的不是你霸佔了多少有形資源,而是你能配置和影響多少資源。衡量一個人的能量,就看他可以隨時和多少人建立鏈接,萬物皆不為我所有,但萬物皆為我所用。

傳統社會的核心財富是產品,未來社會的核心是數據。誰連接了消費者的需求、誰掌握了消費數據、誰就在制定新規則。

傳統社會注重的是生產效率,關注的是對有形空間的佔有和使用效率,未來社會注重的分配效率,關注的是價值節點的分佈與鏈接。我們已經生產出來太多物質,乃至進入了產能過剩時代,未來最重要的不是你能生產什麼,而是你能不能把最合適的東西送到最合適的人手裡,使社會資源精準匹配,各歸其位。這也是未來創業應該遵循的基本邏輯。

傳統的發展路徑,是關注人們征服自然的進度和力度,追求得是人類單方面的物質增長,未來的社會發展思路是讓人類和自然、乃至和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等協作發展,我們在構建一個命運共同體,這才是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以前,現金流不如利潤率重要。未來,現金流遠比利潤率重要!因為傳統商業是賺差價的邏輯:產品經過各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會加價然後再出貨,所以現金流是層層加價的。這是一種侵吞關係,你的上下游環節究竟賺了多少錢你都是不知道。而未來,由於互聯網的公共性和鏈接性,消費者有機會直接跟各種品牌方接觸,於是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能夠直接付錢給品牌方(生產方),這就導致現金只是從各種渠道方和服務方經過了一下而已。

中國當下的企業分為三個等級:三等企業做服務——二等企業做產品——一等企業做平臺。企業的出路唯有升級成平臺化,平臺化的本質就是給創造者提供創造價值的機會,把自己變成一個價值創造的平臺,未來所有的公司、企業、組織都將平臺化。股份化是西方給世界的貢獻,平臺化是中國給世界的貢獻。

原來的企業是橫向發展:越做越大、涉及面越來越寬。因此企業越做越容易展開“同質化競爭”,今後的企業是縱向發展:越做越精,挖掘度越來越深。這種變化使行業將越來越垂直、協作越來越完善。於是中國越來越細分,結構越來越周密,企業與企業之間、行業與行業之間的獨立性越來越強,“差異化共存”成為商業主流。

中國媒體的進化論:傳統媒體——新媒體——自媒體——信息流。媒體正在由集中走向發散,由統一走向制衡。自媒體的興起將和傳統媒體形成有益的補充,它使中國的話語權開始裂變,而未來人人都是一個自媒體,信息流的產生讓媒體消亡。

中國營銷業態的進化論:媒介為王——技術為王——內容為王。傳統廣告總是依靠媒介的力量去影響人,比如央視的招投標。後來的互聯網廣告開始依靠技術實現精準投放,比如按區域、按收入、按時段投放。再後來社交媒體的崛起使好的廣告能自發傳播,而未來最好的廣告一定產品本身,最好的產品也一定具備廣告效應。

未來一切內容都將開放化,版權效益將進入增值模式,而不是出售模式。所謂的內容為王,其實就是一切中介、渠道都會被邊緣化。平臺是基礎設施,但也可以被取代,只有價值創造者永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