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不選有能力的四子朱棣繼承皇位?而讓孫子繼位?

史海閒聊


首先要明確一點,我們不能以後世之人的觀點來代替當時朱元璋的考量。雖然歷史已經證明:建文帝朱允炆並非當皇帝的材料,朱棣才是皇位最佳的繼承人。但站在朱元璋當時的立場考慮,不將皇位傳給四子朱棣而選擇孫子朱允炆是必然結果。

朱元璋始終秉持“嫡長子繼承製”。

在朱元璋還是吳王之時,朱標就是吳王世子。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後第一時間又冊立朱標為太子,這表明了朱元璋對於大明朝皇位傳承製度有著明確的要求,那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所謂“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按照這個標準來看,在朱標太子死後,朱允炆就是第一順位的繼承人,選擇四子朱棣,顯然違背法制。況且即便朱元璋要從兒子裡選繼承人,在他之前還有老二秦王和老三晉王,怎麼也輪不到老四朱棣,這是不選朱棣的重要原因之一。



朱元璋堅持“以仁治國”的後世執政理念。

朱元璋白手起家,用他的鐵血手段掃清了所有障礙,他的雙手沾滿了無數的鮮血,歷經無數磨難後最終建立大明朝。大明是朱元璋的心血,經歷了戰爭洗禮後整個大明朝處在一個“百廢待興”的局面,國家需要穩定發展,百姓需要安定的生活。因此,大明經歷了最初的鐵血政策穩定大局後,後世發展則需要施以“仁政”來治國。從這點來看,朱允炆完全繼承了朱標太子的特質,符合朱元璋對於後世治國理念的要求。而在朱元璋看來,朱棣雖然能力才幹出眾,但他與自己太過相似,更適合打江山而不是治江山。站在這個層面來看,朱棣顯然不是合適人選。



朱元璋的個人偏愛。

縱觀歷朝歷代,朱元璋對於朱標太子的喜愛幾乎無人可及。朱元璋傾盡了所有資源將朱標打造成了一個完美儲君。不誇張的說,在朱標太子死前,朱元璋從未想過更改太子的念頭,朱標就是那個唯一的繼承人。然而老天跟朱元璋開了個玩笑,讓朱標英年早逝。但即便如此,朱元璋對於朱標的喜愛依舊沒有改變。“愛屋及烏”下,他選擇隔代傳位給朱允炆,就是要確保皇位留給朱標一脈。朱元璋不會不知道朱允炆的性格缺陷,也知道朱允炆繼位路上的重重困難。為此朱元璋不惜大殺功臣,製造“藍玉案”等,除了朱元璋的兒子們,但凡可能威脅到朱允炆皇位的都被他清除了。這種近乎偏執的做法,全部源自於他對朱標的喜愛,說白了就是赤裸裸的偏心。



綜上所述,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分析,即便朱棣再出色也絕對不會有可能繼承皇位。

我是月關略萌,以上是我的原創獨家回答。歡迎大家積極點贊和評論,可以的話加個關注唄,感謝。


月關略萌


朱元璋和西漢的劉邦一樣草根出身,最終靠著自己的不懈奮鬥成為了九五之尊。1368年,朱元璋定都應天今南京,建立了明朝,於是把他的長子朱標立為太子。

朱標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他雖然在處理國家大事方面不如乃父朱元璋獨斷果敢,但是為人非常仁義、能力也很強因而深受群臣的擁戴。外加其嫡長子的獨特身份,明眼都知道這可以國之儲君、未來皇位不二的繼承人,他的這些個兄弟們也無不服氣。在處理國家大事方面,朱元璋可以說是為朱標搭好了舞臺,在他身上花了很多心血來栽培。朱元璋擔心一旦自已龍馭西歸,恐怕朱標鎮不住和他打天下的開國功臣,便在他活著的時候為他除掉未來可能影響其統治的一切障礙。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標卻在37歲之際不幸英年早逝,於是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選擇繼承人。

此時,皇位的繼承人主要是孫子朱允炆和四兒子燕王朱棣。朱棣的行事作風、性格秉性打小就效仿朱元璋,文武兼備,能力出眾。與皇太孫朱允炆相比,似乎朱棣更適合做皇帝。但是朱元璋最終為什麼沒有選擇朱棣呢?

首先朱棣是庶出。

對於封建帝王而言,嫡子和庶子在地位上可謂有著天壤之別。按照封建宗法制,皇帝駕崩了皇位則由嫡長子繼承,如果嫡長子死的早,那麼皇位也要由嫡長孫來繼承

其次朱棣血統不純正。

朱棣的親生之母根本就不是馬皇后,而是朱元璋的一個妃子。朱棣的母親是高麗人或者蒙古人,於是朱元璋當即就把他排除在接班人之處了。

再次朱棣生性暴戾。

據說朱元璋在位期間殺人如麻,僅藍玉案就有一萬多人被殺。據記載,朱元璋可能殺了十五萬人左右。朱元璋知道朱棣生性暴戾、殺伐果敢行事作風太像自己了,馬上可以得天下而不可以治天下,治理天下還得有一顆仁愛之心。就這樣朱棣再次被朱元璋排除了。如果朱元璋當時選朱棣為太子,那麼靖難之役也就不會出現了。


學史使人明智


洪武二十五年,從西安巡視歸來的皇太子朱標抑鬱而亡,朱元璋痛徹心扉,但是一個天大的問題擺在了朱元璋面前,那就是繼承人問題,但歸根結底,無非是立子還是立孫的問題,很多人認為朱元璋立孫之舉是錯了,當立能力最強的朱棣,但其實,即使是立子,也輪不到朱棣。

最好的盤算

(圖一 晚年朱元璋畫像)

冊立皇儲是天下大事,朱元璋一代英主,怎麼會不知道其中利害,我們站在歷史的制高點觀之,認為朱元璋選錯了繼承人,這是不客觀的,其實,朱元璋冊立太孫而不是遴選太子,不僅是為了朱家,也是為了國家,不失為最好的盤算。

朱元璋建立明朝,制定了《皇明祖訓》,在皇位統續上,其言為“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如無子嗣,兄弟承之”,朱標逝世後,按照這十六字祖訓,最有繼承權的人有四個人,即朱元璋嫡次子秦王朱樉、朱元璋嫡三子晉王朱棡、朱標次子繼妃嫡長子朱允炆、朱標三子元妃常氏嫡次子朱允熥。

(圖二 演員成毅飾演的少年朱棣)

歷史上對於朱棣生母紛爭頗多,但不管朱棣是不是馬皇后的兒子,他都不可能成為朱元璋的選項,因為他的前面有兩個哥哥。朱元璋一旦選擇朱棣為太子,那就是自食其言,自己制定的規矩自己都不遵守,又怎麼能期望後世子孫尊奉不移呢?

最無奈的選擇

(圖三 演員馮紹峰飾演的朱標)

或許朱元璋並非沒有動立子的念頭,但是朱標的兩個弟弟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因為多有過失,讓朱元璋很不滿,朱標逝世前巡視西安就是因為秦王朱樉被人揭發諸多不法事,朱元璋命朱標前往調查,歸來後對朱元璋多有規勸,他才放過了自己這個二兒子,所以,他又怎麼會讓秦王即位呢?而晉王朱棡同樣有很多過錯,讓朱元璋很是頭疼,這也便絕了朱元璋冊立兒子為儲君的可能性。

於是,命運的齒輪就轉到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和朱允熥身上,朱允炆是朱標的繼妃呂氏所生,朱允熥是朱標的元妃常氏所生,按嫡庶尊卑,常氏和呂氏雖然都是正妻,但是元妻的地位是要比繼妻的地位高的,僅從明朝元后和繼後的不同待遇就能看出,明朝初期,只有元后才能附皇帝諡號、祔太廟,而繼後則不能享有。

(圖四 演員陳月末飾演的朱允炆)

僅從常氏和呂氏的出身來看,常氏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女兒,涼國公藍玉的外甥女,呂氏的出身遠遠比不上常氏,那麼為什麼朱元璋放棄朱允熥而選擇了朱允炆呢?

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但以常理推之,首先,朱允炆位次居長,其次,朱元璋忌憚朱允熥高貴的母家,一旦自己離世,朱允熥即位,藍玉一定會以外戚之尊干涉國政,那麼朱元璋最不願意看到的外戚專權就會發生,朱元璋後來處死藍玉就從側面應證了朱元璋對藍玉的不放心和他不選擇朱允熥是為了防止外戚專權。

在多種原因的共同催動下,朱元璋最終選擇了孫子朱允炆而非兒子朱棣。


蔚鸞


朱元璋之所以選擇孫子朱允炆做太子而不是第四子朱棣,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偏愛,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任性,為何這麼說呢?我繼續為你深入分析。


一、立太子經過

朱元璋在稱帝以後,就立了自己的長子朱標為太子,並且在稱帝之前其實已經確定好朱標成為太子的事實。還在朱元璋跟陳友諒作戰之時,就已經找名師宋濂對朱標進行教育,為的就是將來的江山繼承者能有文化,不要再像自己一樣吃了沒文化的虧。

朱標仁義敦厚、重情重義,尊師重道,即使後來老師宋濂因為孫子宋慎參與胡惟庸一案被牽連,朱標也想盡一切辦法找父親求情,希望父親放過宋濂一馬。

就是這樣的一位太子,在諸王中也很有威望,大家對他當太子並沒有什麼異議,不管是繼承的制度合理性,還是綜合能力,一切沒什麼缺陷。唯一糟糕的就是,朱標後來因病去世,讓太子一位暫時空缺。

朱元璋對朱標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在朱標去世之後,朱元璋可以說悲痛欲絕。但是悲傷歸悲傷,國家大事還得繼續處理,太子一位也得再立,不能擱置耽誤國家穩定團結。

可是究竟立誰為太子呢?排行第四的朱棣在朱標去世之後就成為家中長子,因為朱標的兩個兄弟老二老三也一樣英年早逝。

按理來說繼承人毫無疑問就應該是朱棣,朱棣其人有勇有謀,能力在線,完全肩負得起建設國家的重任,可是朱元璋偏偏不選朱棣,理由很簡單就是覺得朱棣不是嫡出。

其實這個理由純粹就是無稽之談,古代繼承製度說的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如今滿足後者,為何不能立朱棣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朱元璋偏愛朱標,以至於愛屋及烏,想讓朱標兒子朱允炆擔任太子。

但是麻煩事情又來了,他才剛說朱棣不是嫡出,如今朱允炆一樣不是嫡出,並非朱標正妻太子妃所生,而是其餘妃子,這就尷尬了。朱元璋怎麼樣才能自圓其說呢?

朱元璋接下來做了一件掩耳盜鈴的事情,就是將朱允炆的母親升級封為太子妃,這樣一來朱允炆就成為嫡長孫了,在制度上說得過去。可是大家都不傻,朱元璋的做法人盡皆知,誰看不出來他的任性,並且歷史上自古以來沒有哪個皇帝在兒子在世的情況下選擇孫子做太子的,朱元璋是唯一一個。

選擇朱允炆做太子之後,朱元璋又覺得朱允炆能力一般,擔心他管不住那些曾經跟隨自己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大臣,於是朱元璋繼續為了掃除障礙殘殺大臣。

可惜再怎麼做,最終朱允炆的皇帝之位還是被朱棣搶走了,畢竟能力在那裡擺著,哪需要這麼多複雜的套路。


二、為何朱元璋選擇朱允炆做太子

經過上述整個立太子過程的描述,現在再來分析這個問題,就顯得簡單很多,朱元璋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點:

1、偏愛朱標

朱元璋在朱標身上投入過多精力,如今朱標去世,但是朱標的影子一直伴隨朱元璋左右,朱元璋想找一個人來給自己心理慰藉,這個人毫無疑問就是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最合適,因為朱允炆在性格上很多地方繼承了父親朱標,同樣也是仁義善良、敦厚老實。

這在朱元璋眼裡,就是最好的繼承皇位的砝碼,朱元璋只需要有一個人像朱標即可,如果朱棣與朱標性格相似,朱元璋也會選擇朱棣,可惜朱棣與朱標性格是截然相反的,讓朱元璋不喜歡。

就是因為偏愛,朱元璋才任性,想盡一切辦法也要達到自己目的,哪怕不惜犧牲很多開國功臣的性命,依舊在所不辭。

2、朱棣身份尷尬

朱棣並非馬皇后所生的嫡系兒子,所以朱元璋更加想讓嫡系繼承,因此朱棣很無奈錯失良機,後來朱棣稱帝還偽裝自己是馬皇后兒子,這一點和朱元璋欲蓋彌彰掩耳盜鈴如出一轍。不過這個原因根本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其實就一個,那就是朱元璋偏愛。

3、當時國家需要穩定

打江山需要像朱棣一樣的勇猛之人,可是守護江山則需要朱標一樣的仁義之人,就像朱元璋選擇大臣一樣,在國家統一之後,文臣李善長的在開國國公當中排名第一,武將徐達排名第二,由此可見朱元璋的心裡想法。

打江山需要武力解決,守護江山還是以文治最好,所以朱元璋不想選擇性格有些好戰的朱棣。


結語

當你犯下一個錯以後,你總需要繼續犯錯來彌補之前犯下的錯誤,從而越錯越嚴重,就像有人所說的撒了一個謊就要用十個謊話來圓,其實是一個道理。

朱元璋選擇朱允炆做太子,就是錯誤的開始,以致於為了欲蓋彌彰,犯下更多錯誤,從歷史的角度而言,雖然朱元璋一生建功無數,但是在太子選擇上邊,毫無疑問是其人生犯下的一個重大錯誤!



嗔痴歷史觀


看了那麼多回答,怎麼就不強調嫡長子繼承製,這才是問題的核心。從周傳下來的嫡長子繼承製是維繫封建宗法體制的核心,所謂“”立長不立賢,立嫡不立長”。

太子朱標是馬皇后所生,是嫡長子,朱允炆又是朱標的太子妃所生嫡長子,就是嫡長孫。按照繼承製度,他是大宗的繼承人,不在年齡而在身份,他可以說是朱氏家族的家長。

朱元璋當然不會嫡長孫不傳,傳給其他兒子。

朱棣本身就不是嫡子(雖然他聲稱自己是馬皇后所生,其實不是)。打著靖難的名義奪了侄子的江山,儘管他是一代英主,但不能改變從宗法制度來看,朱棣是典型的小宗取代大宗。


小卒過河拉大車


朱元璋為什麼不選有能力的四子朱棣繼承皇位?而讓孫子繼位?

在明朝初期,有一個下落不明的皇帝,他就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本來應該是太子朱標即位,但無奈早逝,朱元璋只能重新選擇“繼承人”,那麼朱元璋為何不選有能力的四子朱棣而選孫子朱允炆呢?

我們先了解下朱元璋的那些合法“繼承人”。

朱元璋與馬皇后一共生了五個兒子,分別是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五子周王朱橚。除了五子周王朱橚只對醫學感興趣之外,其他四個兒子都在朝堂之上,有一定的建樹。

太子朱標性格溫和、以仁待人,經常替自己的兄弟說好話,深得朱元璋的喜愛與重用,認為是可塑之才。

《明史》記載: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次子秦王朱樉倒是一位有勇無謀的主兒,之前屢犯錯誤,要不是太子朱標說情,朱元璋說不上怎樣處罰他。赦免後的朱樉在征伐叛番中立下大功,而讓朱元璋改變看法,而委以重任,手上的兵權就是最好的證明。

三子晉王朱棡,這個兒子也不是一個讓朱元璋省心的孩子,性格驕縱,經常做一些違法亂紀之事,要不是太子朱標說情,估計不知道死多少回了。但後來改了性情也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四子燕王朱棣可以說是有勇有謀之人,立下的軍功無數,因為燕王受封於北邊,而多次的北征戰事,讓燕王收穫了極高的人氣,甚至可與太子朱標比拼。這對於老謀深算的朱元璋來講,卻未必是件好事,藩王人氣過高,會對太子朱標的地位造成威脅。

我們瞭解後這四個皇子的情況之後,再來分析,朱標死後,朱元璋為何不選有能力的朱棣繼承皇位呢?其實原因很簡單。

首先,“名不正、言不順”

在古代在指定“繼承人”時,一般是秉著“立嫡立長”的原則,朱標是長子,成為太子完全是理所應當之事。

在朱標死後,自然要從朱標的兒子中選擇,而朱允炆作為皇長孫,自然也是最佳的順位繼承人。

而朱棣是朱元璋的四子,即使不從孫子輩中選擇“繼承人”,從兒子中選擇也落不到朱棣的頭上,前面還有秦王朱樉和晉王朱棡,如果選擇朱棣做太子,手握兵權的老二和老三肯定不會同意,搞不好就會兄弟相殘。

正所謂“名不正、言不順”,這就是為何不選朱棣做“繼承人”的原因之一。

其次,“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朱元璋坐穩天下後,可是下了“血本”,開創了“洪武之治”穩定民生,同時朝廷中央改革、清理權臣,廢除丞相一職,使權力集中化,可以說為子嗣“肅清”了明室發展道路的“阻礙”,真的是用心良苦。

《明史》記載:“明太祖初壹海內,仍元制,設中書省,綜理機務。其官有丞相、平章、左右丞、參政,而吏、戶、禮、兵、刑、工六尚書為曹官。行之一紀,革中書省,歸其政於六部,遂設四輔官。”

戰亂時期自然需要有勇有謀的人來打天下,而在朱元璋的治理下已經不需要像朱棣這樣勇猛之人,而是需要仁慈、心懷民生的人來治理,才能使經濟與民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選擇皇孫朱允炆無疑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最佳人選。

所以朱元璋篤定地選擇了朱允炆做“繼承人”,只可惜他忽視了朱棣的野心,最後朱棣攻進皇城,朱允炆下落不明,成為唯一的一個失蹤皇帝。

自己取而代之成為了第三任皇帝,不得不說朱元璋打天下行、坐天下也行,只是選擇“繼承人”的方面就考慮不夠周全了。


史海閒聊


中華上下五千年,能當上開國皇帝的絕不是一般人,更何況朱元璋是中國這幾十位開國皇帝中的佼佼者。何況朱元璋還是赤貧出身,能登高位,朱元璋一定是具有過人的能力、勇氣,又是經歷過九死一生換來的。

當上皇帝后,朱元璋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鞏固自己的地位和江山。這其中牽涉的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接班人的問題。為此他選擇了有能力,人品貴重的長子朱標,能夠選擇朱標當太子是理所當然眾望所歸的事情。

但是天不遂人意,公元1392年5月,朱標先於朱元璋死去,讓朱元璋的接班人計劃被打亂。更讓朱元璋陷入到老年喪子的無限痛苦之中,更何況這個兒子還不是一般的兒子,是國之根本的太子。

但是痛苦歸痛苦,計劃打亂歸打亂,還是要不得不立太子,在兒子層面,有二子朱樉、三子朱棡、四子朱棣,同時在孫子層面,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也是有利的競爭者。

一般來說,太子之位就是在二者之間選擇。最終朱允炆勝出,被立為太子,我想這一定是朱元璋深思熟慮的結果。畢竟太子的選擇是重中之重,因為這關係到大明江山的穩固大計。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古代“嫡長子”的傳承製度影響。古代皇位的傳承製度,一向是遵循“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古人遵循這一指導是有血的教訓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壞了這條規矩,就會引起內亂,連續相爭,不得安寧。鑑於此,有時候,哪怕“嫡長”不是最合適的人選,也要選擇這條路,這是綜合考慮,綜合權衡的結果。雖然兒子裡面朱棣是能力最強的,但是畢竟老二、老三都在,不管怎麼著,也輪不到朱棣。

二、國家已立,需要一個文皇帝守江山了。等到明朝第二代皇帝的時候,國家已經建立,到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守江山”的時候,這時候已經不需要一個“武”皇帝了。朱棣雖然才能很強,武功很高,但是並不適合守江山。而性格穩重,帶人寬厚的朱允炆更適合治理江山。

三、權力制衡的需要。朱元璋的三個兒子之中,二子、三子、四子都是實權派人物,如果盲目的讓四子朱棣即位,那麼定會引起二子、三子的不服,進而起兵爭奪皇位,這樣對於一個剛剛建立的新王朝是說是非常致命的。

所以在當時情況下,綜上幾點來說,選擇朱允炆是合適的,也是不得不這樣的。


每天爆點料


1、中國自周朝始,開始奉行嫡長子繼承製,它分為兩大原則:

第一,有嫡立嫡,嫡長子是第一序位繼承人;

第二,無嫡立長,沒有嫡子,庶子即位,年長者優先。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長子朱標即被立為太子,從此開始了他長大二十五年的太子生涯。

按照封建傳統,長子一脈才是繼承家業的正統。因此雖然皇太子已經死在朱元璋的前面,他仍然把繼承人定為皇太孫朱允炆而非其它兒子。

2、皇帝一般都會早立太子,為的是早日在民間為太子建立民望,以方便權力交接。試想如果太子設立了十多年,皇帝去世,其他人想奪位,是得不到民望的支持的,因為在大家心裡早認定了太子應該繼位。

所以雖然朱標早死,但他畢竟當了二十五年的太子又沒過失,民心所向都是認為他是正統繼位者,即使死掉,也應該由他這一支來繼承。加上建文帝確實也很得朱元璋歡心,在公在私,把帝位傳給他都是最佳選擇。



沙漠孤狼138609229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脈相傳。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中。歷朝歷代關於皇位繼承人問題,都是一個非常熱門的競選話題。然而歷朝歷代為爭奪皇位,發生流血的歷史案例數不勝數。朱元璋一生生育二十六個兒子,朱元璋作為白手起家的皇帝,在稱帝元年,就已經冊立長子朱標為太子,確保皇位繼承人選,防止兄弟為爭奪皇帝自相殘殺。然而天命不遐,朱標英年早逝。在新的皇位繼承人問題上,朱元璋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冊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繼承人,反而沒有選擇有能力的四子朱棣作為皇位繼承人,這與朱元璋個人觀念有很大關係。

朱元璋根深蒂固的嫡長子繼承製度觀點。

嫡長子繼承製度起源於夏朝,發展與商朝,完善與周朝,嫡長子繼承製度對後世的封建王朝產生重要影響。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原則,是維繫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

朱元璋作為大明帝國的開國皇帝,自然深受宗法制傳統觀念的影響。在朱元璋稱帝元年,就已經冊立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對於朱標,也是重點培養,親自選拔名師給予朱標授業。也時常讓朱標參與政務。

從這些就可以看出朱元璋嫡長子繼承製度的觀點根深蒂固。

然而讓朱元璋也沒料想到的是,朱元璋在位時間太久,朱標英年早逝。這樣皇位的繼承人選有成了一個新的問題。

是在朱元璋眾多的兒子中選拔一個作為皇位的繼承人選,還是選擇傳統觀念的嫡長子繼承製度。

朱棣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子,雖然在能力上非常的才華出眾,也深受朱元璋的器重,讓其授命鎮守北平。在洪武年間,朱棣多次出兵深入漠北北伐元朝,也是功勳卓著。然而在嫡長子繼承製觀念下,朱棣在正史中記載,是馬皇后所生,但是在民間野史中,燕王朱棣並非馬皇后所生,而且朱棣即位之後,篡改史記。

因此,從朱元璋根深蒂固嫡長子繼承製思想下,朱允炆優先作為皇位繼承人員。

朱元璋對朱允炆寵愛。

朱允炆作為朱元璋的嫡長孫,自然愛屋吉屋,自幼就深受朱元璋的寵愛。

在馬皇后、朱標去世後,朱允炆就成為朱元璋身邊的精神寄託人,陪伴了朱元璋的晚年。朱元璋在晚年也經常親自教導朱允炆參與政務,講解帝王之道。

相比較,燕王朱棣常年鎮守北平,不可能時期陪伴在朱元璋的身邊。朱元璋經歷早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之痛。這是人生中最不幸的三件大事情。無意這些對晚年朱元璋打擊巨大。

進入晚年的朱元璋,自然對時常陪伴在自己身邊的朱允炆感情更加深厚。

朱元璋冊立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這樣做可以防患兄弟為爭奪皇位兇殘。

“飛鳥盡、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後,對於跟隨自己打天下的開國功臣幾乎屠戮殆盡。然後就在分封自己眾多兒子到全國各地為藩王,世代鎮守邊疆。

在朱標去世後,為了防止眾多兒子參與爭奪皇帝,骨肉相殘局面,朱元璋冊立自己最寵愛的皇長孫朱允炆為皇位繼承人。

朱元璋為了防患於未然,朱元璋親自編寫《皇明祖訓》,同時對各地藩王的兵力、權力進行一定的限制。

朱允炆繼承朱標的性格,性格溫和,作為守成之君,可以更好治理天下。朱棣常年征伐戰場,若是繼位,朱元璋一個怕以朱棣殺伐果斷的性格,可能會屠戮其他兄弟,另外一個是怕朱棣窮兵黷武,耗盡大明朝國力。

貝勒說:朱元璋之所以選擇朱允炆作為皇位繼承人,這與朱元璋對朱允炆更多寵愛有關。也許朱元璋一切設想都是美好的,也正是朱元璋這一切的安排,也為後來“靖難之役”做了鋪墊。


梅花三弄說歷史


在古代生活在帝王之家,不見得是一件幸運的事兒,每一個皇帝的上位都會上演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上演這場戰爭的主角就是這些高高在上的皇子們,然而這也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成王敗寇。



我們知道朱元璋最開始定的接班人是朱標,朱標是嫡長子,從小就被朱元璋按照繼承人的標準去培養,老師更是儒學名師宋濂。可惜朱標英年早逝。在朱標去世後,最優秀 能力最強的就是四皇子燕王朱棣了。《永樂實錄》中記載朱棣是馬皇后的第四個兒子,按理說也是嫡子,朱元璋為何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 而不是燕王朱棣呢?

身份

其實朱棣並不是馬皇后所生,《永樂實錄》是朱棣繼位之後為了名正言順而修改的。既然是謊言總是有漏洞的,在明史《黃子澄傳》中有記載:“子澄曰:周王,燕王之母弟。”意思就是燕王和周王是同母兄弟。兩人是同母兄弟的事在《永樂實錄》中也有記載。這本不能說明什麼,但在《太祖成穆孫貴妃傳》中,記載:“洪武七年九月薨,年三十有二。帝以妃無子,命周王橚行慈母服三年。”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貴妃死後,由於沒有兒子,所以指派周王為貴妃服三年,但關鍵在後面一句:“庶子為生母服三年,眾子為庶母期,自妃始。”也就是說周王是庶出,而燕王與周王是同母兄弟所以也是庶出。



制度

朱棣在諸多皇子中算最優秀的,他多次受命參預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明朝對北方的統治,他在北方軍隊中影響力也非常大。

但漢人執政都推行嫡長子繼承製,按照“父死子繼,立嫡立長、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原則,朱棣上面還有兩個哥哥秦王和晉王,除了朱允炆是嫡出之外其他皇子皆是庶出。如果直接將皇位傳給朱棣,恐怕秦王和晉王會有不服,會造成叛亂也說不定。

朱元璋個人喜好

朱元璋是一個非常有主見和權威的皇帝,只要是他想做的事其他人是干涉不了的。他選朱允炆為接班人其實很大程度上也是他個人主觀意願。

在朱元璋心裡朱標就是下一個皇帝,他的兒子也就是以後的皇帝,朱元璋用心良苦培養朱標結果朱標英年早逝,朱元璋希望將希望寄託在他的孫子身上。朱棣能力是很強,但朱元璋覺得朱棣太像自己了 殺戮太重,現在基業已經穩定更需要一個比較寬仁的皇帝,在他心裡朱允炆正是這樣的人。



然而朱允炆得利於寬仁也失敗於寬仁,最終還是被實力雄厚的燕王朱棣奪得了天下。是非功過自由他人評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