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帝國最後的驕傲,隕落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


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外形同美國航天飛機相仿,機翼呈三角形。機長36.37米、高16.35米,翼展23.92米,機身直徑5.6米,起飛重量105噸,返回後著陸重量為82噸。它有一個長18.3米、直徑 4.7米的大型貨艙,能把30噸貨物送上近地軌道,將20噸貨物運回地面。頭部有一容積70立方米的乘員座艙,可乘10人,設計飛行壽命100次。

美蘇航天飛機對比,右側為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與能源號運載火箭。暴風雪號航天飛機由軌道器和運載火箭組成。軌道器的外形與美國航天飛機軌道器相似,但軌道器上沒有起飛時使用的主發動機,因而有更大的密封座艙容積和有效載荷量,可容納10名航天員,可將30噸貨物從地面帶到太空,將20噸貨物從太空帶回地面,最長可在太空飛行30天,返回時可機動飛行,有更大的著陸時間和空間選擇。

安東諾夫設計局還為解決暴風雪號的運輸問題專門設計了安-225大型運輸機。安-225於1985年開始設計,1989年首次揹負暴風雪號飛行,是目前已有的體積最大、載重能力最強的飛機,迄今只生產了1架。它的原形是安-124,但採用的是雙垂直尾翼設計,運載能力比安-124提高了50%。


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與能源號運載火箭正在進行組裝測試,運載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軌的是能源號運載火箭。這種火箭是在N-1運載火箭的基礎上研製的,是迄今已使用過的火箭中最大的火箭。它由芯級加液體助推器組成,根據不同大小的載荷使用不同數量的助推器,最大有效載荷可達270噸。發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軌道器時使用4枚助推器。與其它火箭發射航天器時的情形不同,暴風雪號航天飛機不在火箭的頂端,而是馱載在火箭的側身上。

在暴風雪號真正上天之前,蘇聯共進行了140餘次飛行試驗,其中包括近70次自動著陸試驗。暴風雪號著陸時,可用尾部的小型發動機做有動力的機動飛行,安全準確地降落在狹長跑道上,萬一著陸姿態不佳,還可以將航天飛機升起來進行第二次著陸,從而提高了可靠性。而美國航天飛機靠無動力滑翔著陸,只能一次成功。

“能源”號火箭一、二級均採用液體推進劑,因而火箭的可靠性較高。而且“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萬一發生故障,可用自身的機動發動機使航天飛機進入較低的軌道或立即返回發射場,大大提高了航天飛機的安全性能。


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與能源號運載火箭駛出總裝車間,途中可以看出動力為兩列內燃機車。

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與能源號前往發射場,但在暴風雪與能源火箭對接並運送到發射臺的過程中,採用的是水平運輸的方式,這顯然沒有美國的垂直運輸來得方便。

暴風雪號,這是一款由蘇聯開發的航天飛機,它被認為是人類探索浩瀚宇宙的出發點,亦是當年紅色帝國最驕傲的產物。

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為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和能源號火箭建造了3座發射臺,但3號發射臺從未使用過。

夕陽下的暴風雪。

夜幕中的暴風雪。

暴風雪號航天飛機於1988年11月15日3時00分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2號發射臺發射升空,成功進入近地點247公里,遠地點256公里的軌道。由於此次任務是無人測試飛行,所以機上生命保障持系統沒有運轉,也沒有為操控臺安裝任何軟件。由於計算機存儲能力的限制,暴風雪號只環繞地球飛行了2圈,3小時25分鐘後成功返回地面。

1988年首飛後,用於暴風雪計劃的資金瀕臨耗盡,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再也沒有進入太空,只能存放在拜科努爾的總裝車間,圖為落滿灰塵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出師未捷身先死。

蘇聯解體後的拜科努爾總裝車間,已經成為了鋼鐵墳墓。

圖為另一座總裝車間,裡面還保存著兩架暴風雪號航天飛機,一架是未完工的二號機;另一架是用於測試的OK-MT模型。紅色箭頭所指的就是二號機,黃色箭頭所指的是運載火箭固定架,OK-MT模型機在二號機前面,未入鏡。

2002年,一場罕見的大雪襲擊了暴風雪號所在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因為無法負擔積雪的重量,裝配維護綜合體的頂部發生坍塌,將封存在其中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與能源號運載火箭砸得粉碎。

暴風雪號航天飛機中可以飛行的一架連同能源號火箭一道,因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的廠房坍塌而被摧毀。至此暴風雪計劃在淒涼慘淡中徹底終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