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老照片圖集:甲午戰爭,帝國的潰敗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開戰以前,清帝國以四億人口、總數上百萬的軍隊和號稱“亞洲第一”的海軍,佔據東亞霸主的交椅。開戰後清帝國卻在與“後進國家”日本的初次交鋒中就栽了大跟頭。這場戰爭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清帝國從制度到人心的全面崩潰。

1894年初,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主張征討日寇、驅逐權奸,一時全國多地揭竿起事。起義軍的反日傾向給了日本出兵的理由。1894年6月12日,日本軍隊在仁川登陸。

清朝為維護朝鮮王朝而捲入了與日本的戰爭。那麼清國為之作戰的朝鮮王朝又是怎樣的呢?19世紀末的朝鮮統治層,以高宗為代表的維新派和其父興宣大院君代表的保守派長期爭權,雙方把清國和日本當成政治籌碼,所謂親華親日之間的立場轉換沒有節操可言。圖為朝鮮國王高宗一家。

這種政治牆頭草以高宗的正妻閔妃最具代表性,起初她謀劃引入日本勢力打壓大院君,後因被維新派疏遠轉而親華,多次靠清軍掃除政敵。甲午戰後,失勢的閔妃又欲聯俄抗日,因敗露而被日本人殺死。

早在1887年,身為清朝駐朝鮮特使的袁世凱就已注意到當地局勢的危險性,上書李鴻章,建議清政府或徹底吞併朝鮮;或聯合西方列強共同控制,使日本不敢下手;但他的上書受到朝廷冷遇。

戰爭一開始,日清兩國間就在開戰目的上顯示了差異——清政府應藩屬國請求出兵助剿,以鎮壓農民起義為目標;日軍有備而來,目的則是擴張。1894年7月25日,日軍不宣而戰,在豐島海域襲擊向朝鮮增兵的清軍船隊,甲午戰爭爆發。

豐島一戰中,運載清軍的英籍商船高升號被日艦擊沉,艦上八百餘名清軍連帶部分歐洲船員溺斃。英國法庭審判高升號一案時,日本利用暗中行賄等手段成功渲染其行動的合理性,最終日方被判無過錯,此案至今仍是國際海事法經典判例。圖為法國報紙版畫描繪的高升號倖存清軍。


7月28日,日本陸軍襲擊駐牙山清軍,清軍迅速敗退。敗將葉志超卻謊報稱戰勝,受到矇在鼓裡的清政府嘉獎。隨後,漢城、平壤相繼失守。圖為日軍佔領平壤後捕獲的清軍戰俘。

清軍面對日軍一觸即潰,數據說明一切:整場甲午戰爭,日軍人均僅發射8發子彈。追擊千里的日本士兵連開槍的機會都難覓。

入朝清軍與日軍數量相仿,出征時每槍帶150發,後增發50萬發。即使是朝鮮境內最激烈的平壤戰役,清軍也僅打死了180名日軍。多數時候,清軍上陣胡亂射擊,打光子彈就逃回稟報我軍已奮勇戰至彈盡,以偽造戰果。

清軍敗兵沿途劫掠平民,與強盜無異,在朝鮮人中激起強烈反感,眾多朝鮮軍民反而協助入侵日軍抓捕清軍。

日軍戰勝使當時立場親日的興宣大院君得勢。牙山戰後,朝鮮官方在萬里倉臨時修建“凱旋門”,歡迎日本進軍。

隨著清軍敗走朝鮮,戰場逐漸推移至大清國境內。1894年9月17日,日清爆發黃海海戰。黃海海戰讓北洋艦隊主力受重創,退入旅順,制海權徹底被日軍掌握。  

可笑的是,參加海戰並被日軍俘虜的廣丙,其艦長曾致函乞求日軍放還軍艦,稱廣丙屬廣東水師,而非北洋水師。

1894年10月9日,日軍登陸大連灣,向旅順進攻。旅順要塞坐擁德國工程師設計的完善堡壘體系、充足的彈藥,面對日軍進攻卻沒有能堅持過一天者,甚至有要塞完整落入日軍之手,巨炮反被敵所用。10月25日,旅順陷落。

日軍在旅順城內進行了相當血腥的屠殺,全城僅36人倖存。日軍的罪行被在場的西方記者記載下來並登上報紙,旅順事件給日本造成了開戰以來國際輿論上的空前危機。  

 日本政府宣稱西方報道不實,再次全面動員進行危機公關——宣稱旅順清軍屠戮日軍戰俘,並在隨軍記者面前大秀如何優待清軍俘虜,操縱國際輿論傾向對日方有利。

在戰爭中,隨日軍行動的日本和西方記者達114人;相比下,清軍不僅不許記者隨軍,還砍了兩名誤入清軍戰線的西方記者的頭,任由日本把戰爭包裝成了文明對野蠻的較量。

1894年10月,日本發佈由中國通宗方小太郎撰寫的檄文《開誠忠告十八省之豪傑》。為入侵清帝國本土打出驅除韃、虜的旗號。其拿捏中國人心之準,以至於有民眾追崇日軍,日軍在中國境內也把扮演“解放者”的門面功夫做足,圖為日軍在佔領區設立的施粥點。

對接受了數千年封建統治的多數中國民眾而言,佔領者是日本人還是別人沒多大區別。為日軍工作對他們來說也只是一個的工作機會。

1895年1月,日軍登陸山東榮成,圍攻北洋水師最後的基地威海衛。2月17日,威海衛守軍投降,日軍在眾多隨軍記者的見證下為清軍俘虜治療。圖為威海衛清軍降兵被日軍運上岸等待遣散。

日軍還禮送自殺殉國的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靈柩離開。而清政府將北洋水師覆滅歸罪於丁汝昌的無能,光緒下旨“抄沒家產”。丁的遺體還被清廷穿上囚衣,不準入土。直至1910年,清廷才為丁汝昌平反。圖為日方描繪的威海衛清軍向日軍投降場面。

日方總動員24萬人,死亡13488人。其中戰死者共1132人,而病死卻達11894人,10倍於戰死者。可以說,日軍最大的敵人不是清軍,而是疾病。

與清朝的戰爭還在進行中時,1894年12月,日本就流放了興宣大院君,重扶此前向清政府乞兵的高宗上臺。1895年4月,清日《馬關條約》簽訂,清政府承認朝鮮獨立,從此,朝鮮在日本主導下開始近代化改革。

1895年1月,朝鮮高宗宣告斷絕與中國千年的宗藩關係,1897年,高宗稱帝。接受大清使節遞交國書時,“西裝戎服,握手為禮,立受國書”儼然已跑步邁入了先進國家。但僅僅幾年後,1910年,朝鮮即被日本完全吞併。

戰爭的尾聲富有戲劇性。1895年5月,日軍登陸臺灣準備接管,他們遭遇了意料之外的大麻煩:曾長期與清軍作戰的高山族原住民同樣敵視日本人,展開激烈的抵抗。

在征服臺灣的過程中,包括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在內的4642名日軍陣亡,直至當年11月8日,日軍才宣告基本控制檯灣。

正是這些手中僅有弓箭、鳥槍這類兵器的高山族原住民,給日軍造成了空前的損失,甚至高於與清軍作戰中陣亡的日軍人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