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工作的33天 十堰人醫援漢醫療隊員口述實錄

3月5日,國家衛健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授予十堰市人民醫院急危重症中心副護士長郭文萍“全國衛生健康系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進個人”稱號,以表彰其在支援武漢金銀潭醫院工作期間的卓越成績。

無獨有偶,當天下午,郭文萍與趙旭、竇登輝兩位“戰友”,一道登上十堰市人民醫院首期《人醫楷模》的舞臺,講述了他們在武漢金銀潭醫院艱苦奮戰的33個日夜。此前,該院已授予他們“戰疫衛士”榮譽稱號,獎勵1萬元並頒發獎品。同時,十堰市人民醫院黨委對趙旭、郭文萍兩位同志的“火線提拔”已經進入公示期:

趙旭現為十堰市人民醫院急危重症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國際呼吸治療師,擅長急危重症搶救治療,呼吸治療,血液淨化體外循環治療。擬提拔為十堰市人民醫院急危重症中心副主任。

郭文萍現為十堰市人民醫院急危重症中心副護士長,中共黨員、主管護師、國家級急診專科護士,國家級首批空中救援急救員。從事急診急救工作10年,熟練掌握了直升機空中醫療救援及各類急危重症搶救技術。擬提拔為急危重症中心EICU護士長。

竇登輝現為十堰市人民醫院急危重症中心重症醫學科護師;中共黨員、國際呼吸治療師二級,擅長急危重症病人的搶救、轉運、護理;擅長各種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的搶救。

十堰市人民醫院給三位“戰疫衛士”的推薦理由是:

大疫無情,人間有愛,他們是“最美逆行者”;不計報酬,不論生死,他們是“生命的守護天使”;健康所繫,生命相托,他們是“希波克拉底誓言的踐行者”;他們是平凡的醫務工作者,更是忠誠無畏的“抗疫戰士”。向趙旭、郭文萍、竇登輝致敬,向所有奮戰一線的醫護同仁致敬!

現將三位“戰役衛士”的精彩故事,以及十堰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醫療救治組副組長、十堰市人民醫院醫務部主任兼急危重症中心主任劉傑的點評總結,整理分享如下,以饗讀者!

我們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工作的33天 十堰人醫援漢醫療隊員口述實錄

圖為馳援武漢3位人員返回十堰時合影

趙 旭:去武漢的第二天,5歲的女兒住進了重症病房

我是一行三人中唯一的醫生。當時要求要主治以上的高年資醫生,剛好我符合要求,也就就報名了。當時就想,這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全國的同行在同一個平臺作戰。

這個時候,我就跟老公商量,他表示全力支持。但當時,五歲的女兒已經咳嗽了一個周,心裡還是多少有一點放心不下。然後,我老公就說:家裡有我,給你作為後盾。你放心去吧!

臨出發的時候,孩子抱著我失聲痛哭。就在出發後的第二天,就住進了兒科重症監護室。每天只能從視頻裡看看她,真的是非常心疼。我覺得,我我都不算是一個合格的母親,感覺很愧疚。

我們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工作的33天 十堰人醫援漢醫療隊員口述實錄

圖為趙旭的老公和孩子

這個時候特別能感受到醫院這個大家庭的溫暖。醫院裡很多領導、同事甚至不熟悉的人,都對我和女兒特別關心,給我發信息慰問我,還去看望我她,給她買吃的,讓我特別的感動。

在金銀潭醫院,我們那個病區由協和醫院的尚遊教授負責,我們五個年輕的醫生負責十個病房。這裡有來自全國的醫療同行,但是配合起來特別默契。因為所有人都只有一個目標,就是要與死神賽跑,挽救更多的生命。我甚至近距離見到了英姿颯爽的軍醫。某種程度上算是圓了一個夢,我當年曾經想要考軍校。

我所在的重症病房,由普通ICU改造而來。從人員到物資,全部都跟不上。病房外面有一個近兩米的大臺子,所有的器械都在這個臺子上。要找什麼東西都在這裡面翻。外面負責管理設備的人,又沒有重症病房工作經驗,很多設備根本就分不清楚,找其他特別好時間、有時候一個操作要做上1個小時,而是因為找物資要耗時間。

我們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工作的33天 十堰人醫援漢醫療隊員口述實錄

在本醫院的時候,很多東西都有一套固定的流程,醫護該怎麼配合也都有默契。來這邊之後一切從零開始,而且病人又多,沒有給我們更多時間來磨合。尤其是進行氣管插管,是在完全暴露的情況下來操作,感染的風險特別高。我們要背後背上一個新風系統,整個人行動一下子就笨拙了好多。這些特別考驗你的技術精準度。

與此同時,這裡的病人病情進展變化特別快,而且一個人要同時上十個病人。尤其是上夜班的時候,基本上是完全沒有空閒時間的。這就要求我們能夠隨時精準的判斷患者病情,應對突發情況。所有這一切對我們的專業技術水平都是極大的考驗。

我很驕傲,我通過了考驗,光榮的完成了使命。

郭文萍:我特別想堅持下去,直到最終勝利的一天

1月22日,我們接到醫院通知,要派人前往武漢金銀潭醫院支援。當時就想,武漢那邊的疫情應該已經比較嚴重了。於是,我們就毫不猶豫的報了名。一路上,也未曾多想。等到武漢的時候,整個人一下子就懵了。 偌大的一個千萬級的大都市,看起來就像是一座空城。那時候,才突然間產生一陣恐慌。

上班第一天,我就被徹底震撼到了:一走進去,裡面一個女病人就狠狠抓住我的手問我,“我是不是不能活下去”。那個眼神,讓我至今難忘,那是一種對生命的的渴望。我說不會的,你要相信我們,我們一定盡全力救治你。

我們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工作的33天 十堰人醫援漢醫療隊員口述實錄

圖為郭文萍去武漢前後對比

1月31日,我接手了一個57歲、需要戴無創面罩的病人。面罩一旦摘下來,氧飽和度等各項身體指標立即就會降下來,非常痛苦。

但是他求生的慾望特別的強,也特別願意配合我們。他知道我們很辛苦,比如說大小便、身體不舒服等都儘量忍著,不給我們添麻煩。實在忍不住了,才去按鈴。對於平常人吃飯可能只需要10來分鐘,對他,卻可能要花上一個多小時。他要把面罩摘下來,吃一口然後再戴上,如此重複。

由於他曾在十堰工作,我們還加了微信,幫他拍了吃飯的視頻,等病好的時候發給他看。那天早上,我照顧他吃完早飯,準備下班的時候,他又招手給我打招呼。我走過去,他艱難的摘下面罩,提醒我下班回去要好好休息。那種感覺,就像是父親對女兒的叮嚀一樣。

回到酒店休息,醒來的時候已經是下午。打開工作群,聊天記錄裡保留著這個病人的死亡搶救記錄。那一刻,我徹底的崩潰了。是那種竭盡所能,而又無能為力的崩潰。那天,我哭的一塌糊塗,各種的給同事、給親戚朋友打電話。那種感覺,實在不能更糟糕。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們整個團隊裡氣氛特別沉悶,每天死亡的數字都在上漲,心裡很難受。

病人減少,我們就能騰出手來給病人更精細、更對症的治療,好消息也就逐漸多起來。後來,我管的一個病人,在氣管插管8天后,順利拔罐,後來還成功轉入普通病房。不久前,進行兩次核酸檢測都是陰性,大概離治癒出院已經不遠了。

拔管的那天,我們整個微信群都燃爆了。那種感覺,就像是憋了好幾個星期的一口氣,終於呼出來,整個人瞬間都輕鬆多了。

他是我們這裡配合特別好的一個病人。他有隻手有一點腫,我給他擦手。擦著擦著,他示意我擦另外一隻手。這個時候,我看見他眼角流下來的眼淚水。他可能行動不方便,但他發自心底裡的感謝,我感受到了。那些活下來的,都是這樣心態特別積極、願意全力配合我們治療的。

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我很高興我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能夠派上用場。事實證明,我們的技術實力,不止在全省處於前列,相比我們全國的團隊,我們也絲毫不遜色。哪怕是在重重防護,動作極其不靈敏的情況下,我仍然能夠做到快速順利完成操作。

臨走的時候,那裡的主任、護士長都很不捨不得,都希望我們留下。我個人其實特別希望能夠繼續留下,等到最終勝利的那一天。

竇登輝:最艱難的時刻,人性中最閃光的一面也會展現出來

最初的一個周是最艱難的。我第一天,就開始上班,一上就是十三四個小時,中間僅僅休息不到兩個小時。那段時間,一個班至少是10個小時醫護根本就不夠,每個人平均要管八九個病人。而在平常,我們的ICU裡面,一個人管4個病人已經是極限。

我們要求口罩是封的比較嚴實,要一點空氣都透不出來。否則的話,面屏上就全部都是霧氣,根本沒辦法工作,也增加了暴露的風險。因為我們要求是全封閉,要做三四層的防護。自己衣服外面是工作服,然後是防護服、隔離。整個人基本就不透氣,十分鐘下來全身都是汗。口罩也是兩層,最裡面是N95,然後是外科口罩,最外面是防護面屏。那段時間,衣服基本上溼透了再悶幹,幹了再溼透。

由於防護嚴密,我們每進去出來穿脫一遍衣服至少要花半個小時以上。實在是太耗時間了。因此,我們基本上都是進去拼命的吃飯,上完10個小時再出來吃飯。由於危重病人多,病情變化也比較快,我們在裡面基本上都是在跑。唯一的停下來休息的時間,就是站在那裡填寫護理記錄。

一天工作下來,整個人都癱在那裡不想動。然而想睡覺卻睡不了,因為長期戴口罩,臉上從前面到耳根,全都是水泡。最難熬的是晚上睡覺,不管你換什麼樣的姿勢,根本睡不著。

最初兩天可能還感覺到累,覺得辛苦。後來慢慢就習慣了。一進那個隔離區,腦子裡就只有一個念頭:快一點,再快一點,為病人爭取更多的時間。

我們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工作的33天 十堰人醫援漢醫療隊員口述實錄

圖為竇登輝(右一)工作結束後渾身被汗水溼透

那段時間壞消息很多,我的心情特別糟糕。江夏區29歲的醫生彭銀華犧牲了,他剛好是我負責的病人。他年紀與我相仿,原本是準備初八結婚的。可能是作為同行,有點物傷其類,我很傷心。

正是在艱難的時候,我看看見了人性中最可貴、最陽光的一面。

在重症病房裡,我們看到的是最和諧的醫患關係。哪怕是你僅僅幫他倒杯水,他也會給你道歉。要知道,這些危重病人,活動起來其實是很辛苦的。點個頭、說句話,可能都要使上很大的力氣。

還有那些社會各界的志願者。央視曾經報道過一個叫汪勇的快遞小哥,就專門免費給我們送餐、並接送我們上下班。最初的時候,酒店不提供就餐服務。不上班的時候,吃飯就成為一個難題。沒有車,每天上班要走20分鐘。

忽然有一天,酒店前臺貼出了一個二維碼,說是可以免費送餐。後來,我們陸續都加入了。他們真的特別的貼心,不僅聯繫出租車、共享單車,免費接送我們上下班,而且還免費提供我們三餐。甚至一些特殊的需求也都儘量滿足,比如說書籍、藥膏、護膚品甚至是手機,他們都想盡辦法給我們弄來。到我們離開武漢的時候,這個群已經彙集了200多個人。

“明天和意外,你永遠不知道哪個先來。”這一個月,我收穫頗豐,心態也變了很多。作為我們個人來說,最要緊的就是要做有意義的事兒。沒有什麼困難是不可戰勝的,沒有什麼溝溝坎坎是不可跨越的。

劉傑點評:所有依然還堅守崗位的人,都可以被稱為“英雄”

眾所周知,這場新冠肺炎疫情,武漢是核心重災區。可以說是,全國看湖北,湖北看武漢,而武漢則看金銀潭。那裡是重症病人定點救治醫院,是工作強度最高、壓力最大的地方。

作為一名黨員,又是學科帶頭人,我理所應當衝在前面。但作為十堰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醫療救治組副組長,在醫院裡又分管醫療,我沒辦法深入一線。於是派了三位精兵強將去武漢支援。

我們在武漢金銀潭醫院工作的33天 十堰人醫援漢醫療隊員口述實錄

圖為劉傑

這段時間,他們既承擔了生命的危險,又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第一個15天期滿的時候,他們其實有機會申請回來,但他們向我表示一定要堅持留下來。我感到很抱歉,也很心疼,沒辦法把他們早點帶回來。我很欣慰,如今他們完好無缺平安的凱旋歸來了。

我很驕傲,他們把十堰市人民醫院的急危重症搶救實力展現在了全國的同行面前。他們得到了協和醫院尚遊教授,省人民醫院餘追教授以及國內許多大腕專家的認可。

不論生死、不計報酬。這句話說起來很容易,但做起來很難。在我看來,敬畏死亡,是人之本能,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不畏生死。但救死扶傷是醫護人員的天職,應該有基本的職業操守。

我想,在當前這樣的情況下,不管是在抗疫一線還是在其他臨床科室,甚至是後勤職能部門,只要依然還堅守在崗位上,都可以被稱為“英雄”。(周玉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