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錢玄同主張廢除漢字,背後有什麼深層原因?

有人評價魯迅:“魯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劃時代的文藝作家,是實事求是的歷史學家,是以身作則的教育家,是渴望人類解放的國際主義者。”

魯迅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大文豪,他的作品對至今的國人也依舊影響非凡。

魯迅、錢玄同主張廢除漢字,背後有什麼深層原因?

眾所周知,魯迅先生最初學的是醫學,並不是文學。其實他學醫的目的也十分簡單,是為了治病救人。然而在日本留學時他才發現,拯救中國國民精神的麻木要遠比治療身體上的頑疾更加重要。


因此,魯迅先生毅然決然的棄醫從文。並在他回國後相繼創作出了《阿Q正傳》《狂人日記》等現實主義作品,試圖來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


許多有識之士深受其作品鼓舞,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拉開了序幕。


然而在新文化運動的後期,魯迅、錢玄同等人卻提出了廢除漢字的主張。魯迅甚至是提出了:“漢字不滅,中國必亡”的口號。


這與魯迅先生一直以來致力於拯救國人思想似乎有些不符,他為何又要這樣做呢?


他在《魯迅論語文改革》一文中曾經對此進行過解釋:“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魯迅、錢玄同主張廢除漢字,背後有什麼深層原因?

魯迅先生表示過自己也是飽受漢字之苦的“受害者”,若是讓學生把“薑(姜)”、“鸞(鸞)”要不偏不倚地寫在方格里,那麼至少要花一年的功夫來訓練,這無非是極其浪費精力的。

事實上,在新文化運動過程中,魯迅先生已經不止一次提及過漢字的弊病。諸如他在《漢字和拉丁化》中寫道:“不錯,漢字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但我們的祖先,比漢字還要古,所以我們更是古代傳下來的寶貝。為漢字而犧牲我們,還是為我們而犧牲漢字呢?這是隻要還沒有喪心病狂的人,都能夠馬上回答的。”

又曾在《關於新文字》中寫道:“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而當時也不僅僅只有魯迅先生一人有廢除漢字的主張,蔡元培、陳獨秀、胡適等人亦是這樣的想法。

只是,這一激進的表述是由魯迅之口所出罷了。而在他說出此話之後,當時還有很多的專家學者都表示:魯迅說得對。

事實上,魯迅等人之所以會提出“廢除漢字”的言論,正不過是為了用文化救中國的方式而鋪路。


魯迅、錢玄同主張廢除漢字,背後有什麼深層原因?

當時的新興知識分子大多認為:中國之所以落後,就是因為國民知識素養低而導致的。

因此當務之急便是普及教育,而普及教育最大的障礙便是漢字的複雜。要知道,作為繁體字的漢字,不僅難以看懂,寫起來也十分有難度,這自然就大大提高了普及教育的難度。

其實,回顧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不難發現,這種說法其實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確有可行性。

舊時的中國積貧積弱,又飽受著西方列強導彈欺凌。想要在文化上救中國人,必然要解決國人文盲的這個問題。

傳統的漢字書寫複雜,對於學習文化來說並不方便。於是魯迅和諸多文學大家才會提出廢除方塊字,以便讓中國人學習文化,儘早改變貧困交加的社會局面。

眾所周知,當時的英美等列強國家已經掌握了大量的生產資料和先進的生產技術,若是學習其他的文字也會更有助於更多中國人學習先進技術,來國家貢獻自己的知識。

因此在當時年代,魯迅等人的觀點也並非完全是錯誤的,只是過於急功近利,過於心急想將中國從貧弱的狀態下解救出來罷了。

最終,廢除漢字的方案也沒有通過。不過在魯迅先生提出放棄漢字之時,漢字的簡化也提上了日程。

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簡化漢字得到了推廣和認同。事實證明魯迅先生當時觀點的錯誤,漢字不僅不是包袱,反而能夠作為解救文盲的一劑良藥。

不過,事實也證明了,漢字是可以一直傳承的,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們每一箇中國人的驕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