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優良家風福廕子孫,澤被後世

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優良家風福廕子孫,澤被後世

好家風是傳家寶

古往今來,中國家庭留下了無數家風故事,將民族精神代代相傳。

  “讓我的後代被人稱為"清白吏"的子孫,把這個傳給他們,不是很好嗎”曾經有這樣一副對聯講述著人們心中的家風:“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

  “忠厚”與“詩書”,可謂是中國古人心目中理想的精神特質與身邊之物了。不過,“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的精髓,不僅僅在於“忠厚”與“詩書”,更在於“傳”與“繼”,在於“久”與“長”。古人渴望這種精神特質與生活方式能夠世代相傳,作為標記血緣與驕傲的符號,就猶如包括人類在內生物的本能,要將自己的基因傳承下去一般—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認為“家風”傳承的重要性,不亞於血緣傳承。

  人們曾總結出我國曆史上的十大名門望族,弘農楊氏位列其中。

  漢時之弘農郡治所位於今河南靈寶境內,轄華陰等地。秦漢初期,楊姓子孫分佈以弘農最為集中,影響也最大,至今猶有“天下楊氏出弘農”之說。

  弘農楊氏人才輩出,其“清白”家風令人感佩。漢代大儒楊震,50歲才開始為官,後多次升遷,官至太尉。一次,他赴東萊太守之任,途經昌邑,時任昌邑令的王密乃為其所薦,聽說楊震路過昌邑,就前往拜見,到了晚上臨別之時取出十斤黃金送給楊震。

  楊震說道:“我瞭解你,你卻為什麼不瞭解我的為人呢?”王密勸說道:“天黑了,沒有人知道,你就收下吧。”楊震回答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能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慚愧地走了。

  後來楊震轉任涿郡太守,因為官清廉,不接受饋贈,所以子孫過得很清貧,經常要以步代車,更無肉可食。從前的一些朋友想為他們置些產業;但楊震卻不答應,說:“讓我的後代被人稱為"清白吏"的子孫,把這個傳給他們,不是很好嗎?”

  楊震的子孫們受其言傳身教,博學而清廉。弘農楊氏以“四知”為榮,並以“四知”為堂號,以“清白傳家”為門額,遺風至今可見。楊震的十四世孫楊堅建立了強盛一時的隋朝;北宋楊家將的創始人楊業是楊震第五子楊奉的後裔,精忠報國,滿門忠烈,可見其家風傳承之功。

普通人家的家風講究“八端”,“忘八端”就是忘了做人根本

  在今天談及家風,不可能繞過曾國藩和《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發跡之前,曾氏家族一直在湘鄉荷葉塘過著半耕半讀的農家生活。亦耕亦讀,勤儉持家,敬祖睦鄰,是曾家持家立業的基本生活理念和世代相傳的傳統。

  後來曾國藩名動天下,位極人臣之後,並未得意忘形,始終不放棄自己的品德修養,時時自省。《曾國藩家書》內容包括了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處世、理財、治學、治軍、為政等方面,這些家書真實而又細密,平常而又深入,是一部生動的生活寶鑑。

  著名歷史學家鍾書河先生說過,曾國藩教子成功是一個事實,無法抹殺,也無須抹殺。曾國藩認為持家教子主要應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嚴明家規。二、盡孝悌,除驕逸。三、以習勞苦為第一要義。四、居家之道,不可有餘財。五、聯姻不必定富室名門。六、家事忌奢華,尚儉。七、治家八字:考、寶、早、掃、書、疏、魚、豬。八、親戚交往宜重情輕物。九、不可厭倦家常瑣事。十、擇良師以求教。

  曾國藩對自己對家人要求甚高,贏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稱譽。不過,“重德修身”,是古代許多家庭的共同家風,道德人品雖不及曾國藩;但也不失淳樸本色、凜然正氣。

  普通人家也講究家風。京城研究者稱,老北京的人家,有一個比較普遍的家風,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又被稱為“八端”。北京有一句最狠的罵人話,就是“忘八端”,這個“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後來以訛傳訛,“忘八端”就變成了“王八蛋”。

  偉人家風,格外強調要低調做人

  毛澤東對家屬子女的要求一向嚴格謹慎,一方面要求子女努力向上,關心他人;另一方面能夠堅持原則,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為子女謀職位,在家庭成員中也以身作則。

  “毛家的人不經商、不賺錢。從我母親到我這一代,都是靠工資生活。”毛澤東之孫毛新宇曾這樣說道,“低調做人、清廉是毛家的家風”。

  毛澤東十分關愛子女;但也嚴格要求,從不為子女謀職位,搞特權。建國初,毛岸英被安排到政務院工作,毛澤東對此堅決不同意。他認為毛岸英進政務院工作資格不夠,應當到農村、工廠、部隊去鍛鍊。對李訥、毛遠新(毛澤東的侄子)被推選為中共九大代表,他也堅決不同意。

1941年1月31日,毛澤東在給毛岸英、毛岸青的信中講:“岸英文理通順,字也寫得不壞,有進取的志氣,是很好的。惟有一事向你們建議,趁著年紀尚輕,多向自然科學學習,少談些政治。你們有你們的前程,或好或壞,決定於你們自己及你們的直接環境,我不想來干涉你們,我的意見,只當作建議,由你們自己考慮決定。”

  此外,很多老一輩革命家的後人,都不約而同說起過“偉人家風”。

  周恩來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說,伯父要求我們要和全國老百姓一樣過簡樸日子。我們都是在伯父的教導下,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過來的。在我們周家兄妹中,我們就是普通老百姓,沒有人當大官,沒有人經商掙大錢,沒有小車子、大宅子。

  劉少奇的兒孫們大多默默地過著平凡的生活。劉亭亭曾說:父親沒有給我們留下什麼物質財富;但留下了最珍貴的精神財富,那就是要做自立、誠實和正直的人。

  鄧小平大女兒鄧林回憶,當時鄧小平談到鄧家孩子要謹慎,名不要出得太大,要夾著尾巴做人,而且強調“要守法,不要脫離國家的法律範圍,真要到那個時候,我也不會幫你們”。鄧榕曾經透露,如今鄧家人仍然像父親生前那樣,住在四合院老宅裡,每位家庭成員都刻意保持著低調。

  踏進錢家門檻,會不由得放輕腳步,因為家庭成員都在看書、寫作,沒有一個無所事事

  提到良好的家風,就不得不提我國現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錢玄同一家。從父親錢玄同到其兒子錢三強再到錢氏第三代錢思進,一脈相傳,自強好學,一心為民。

  錢玄同曾出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闖將。他不但在社會上向舊文化宣戰,在家裡,也常向兒子錢三強灌輸民主與科學的新思想:“社會要有改革的熱情,時代是前進的,你們學了知識技能就要去改造社會。”

  為了讓孩子從小體驗“改造社會”的艱辛,錢玄同帶著六歲的錢三強一起參加了五四運動中的遊行。父親的言傳身教在錢三強幼小的心靈裡,早早地播下了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種子。

  錢玄同曾在《新青年》雜誌上撰文疾呼:“我要敬告青年學生:諸君是20世紀的"人",不是古人的"話匣子",所以應該用我們自己的話,寫成我們自己的文章,我們的話怎樣說,我們的文章就該怎樣做。”

  錢三強正是在父親這種精神的薰陶下,走上了敢說敢為、自強不息的人生道路,學成歸國,成了一名著名的原子能專家。

  錢三強做了父親之後,同樣嚴格要求子女,生活上要低要求,學習上要高標準。他用周總理“活到老,學到老,改造到老”的名言教育子女,說“周總理的這個思想,無論對客觀的知識,還是對主觀的個人,都是極其深刻的”。

  在他的帶動下,錢三強全家上下好學成風。人們平日踏進錢家門檻,會不由得放輕腳步,壓低嗓音,因為這個家庭的成員不是在看書,就是在寫作,或者在聽外語廣播,沒有一個是無所事事的。

  魯迅的家風也被人們所熟知,他還把自己的家風寫進了遺囑裡。很多人都讀過魯迅的散文《死》,1936年魯迅病重,就在散文《死》的篇末,寫下了他的遺囑。其中第五點是對當時七歲的周海嬰的訓示:“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周海嬰沒有成為文學家或美術家,卻成了個無線電專家。他說自己是在好比磁場的“人場”中長大,被“人場”控制著,“父親一直在鞭策著我”。他被事事與魯迅聯繫著,為了維護先人的光環,他不能說錯話,做錯事,不得越界,謹言慎行。

好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潤物無聲地影響孩子的心靈。家長們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但有的家長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抓家風教育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引導廣大家長樹立良好家風,注重自身修養,注意行為舉止,傳承家庭美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孩子健康成長營造良好家庭環境。要讓孩子們熟讀並記住核心價值觀24個字,這是第一課、第一步。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凝練概括了國家的價值目標、社會的價值取向和公民的價值準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這“三個倡導”24個字,分國家、社會、公民三個領域、十二項內容,要一個一個地抓,很好地體現到教材編寫、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等各個方面。要像過去兒童蒙學誦讀《三字經》、《弟子規》那樣,讓孩子們從小背誦熟記24個字,在學習成長過程中慢慢品味、細細琢磨、逐步領會,日積月累地融化在小小心靈裡,體現在習慣養成中。

好家風對社會也是一種貢獻

家風以《朱子家訓》為標準,按照裡面要求來做的,總結起來就是“溫、良、恭、儉、讓”這幾個字。為人處世過程中,始終把溫、良、恭、儉、讓作為處事準則,以《朱子家訓》作為座右銘,按照傳統禮教文化來做人做事。《朱子家訓》,到現在第一句:“黎明即起,灑掃庭除。”一代代傳承到我這裡,形成了“詩書傳家”、“書香門第”的家庭。

古人講:“修身以齊家,治國平天下”。比如說吃飯你必須端端正正地坐著,在長輩面前你只能規規矩矩地站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個人品德和行為的修養,每個成員都做好了個人品德修養,才能夠把整個家庭治理好,最後再成長起來治國平天下,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層層遞進。

一個家庭不能脫離社會,在社區鄰居里邊要做到和睦相處,鄰居有困難的,都會在能力所及範圍內儘量去幫助。這樣的家風,造就了一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家庭的所有成員都相處和諧。在這個家庭沒有爭吵,有什麼事就開家庭會議,根本用不著社會調解員來調解。當前社會,婆媳關係往往很難相處,由於在生活習慣、生活方式上都不太一樣,造成一些生活上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我老伴從來沒有對著外人說兒媳有什麼不好的,在外邊也都是說她們各種好,反過來,兒媳婦們平常對老伴也是噓寒問暖。只有家和才能萬事興,家庭和睦了,生活也就感到幸福了,而一個家庭家風好了,不僅對左鄰右舍,對整個社會都是一種貢獻。能有這樣的家庭局面,也都是受良好家風的薰陶。家風的傳承,說到底還要靠生活細節上點滴的積累,並且還要通過長期潛移默化地傳承下去。

我們提倡建立良好的家風,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這其中重在樹德。人的道德修養、個人品德的養成,家庭美德、社會公德的樹立,也是其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家風與民風、政風、黨風、國風密切相連,家風可以說是這其中最小的單元。在此,重提家風可謂意義重大。家風好了,社風好了,政務環境好了,國家也就富強文明瞭,這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體現。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我們必須發揚和繼承下去,這也是我們每代人的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