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成吉思汗是怎麼看待戰爭的,帶你瞭解成吉思汗的戰爭觀

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和對外戰爭中,從蒙古遊牧民族的特點出發,充分發揮騎兵優勢,創造了無與倫比的騎兵戰術,而其戰略決策,也在實際鬥爭中因勢利導地加以制定,至於他的戰爭觀,則體現著原始的、質樸的、自然形態的色彩。其兵制思想對於探討人類社會兵思想的產生具有重大意義,這些構成了成吉思汗兵學思想的主體。兵制思想將專節敘述。這裡,先看看他的戰爭觀和戰略戰術思想。


你知道成吉思汗是怎麼看待戰爭的,帶你瞭解成吉思汗的戰爭觀


從此,成吉思汗就比較有意識地想以武力征服全蒙古,擺脫受劫掠的痛苦,結束蒙古草原混斗的局面。於是,他有意識地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勢力,為統一蒙古而鬥爭。特別是當了乞顏部的大汗,剪除了小部落而面對與王罕、扎木合的鬥爭時,他表現了“天無二日”的統一戰爭的決心。王罕是他認的叔父,扎木合是他結拜的“安答”,都曾在成吉思汗困難時幫助、解救過成吉思汗。當最後只剩下兩大勢力時,成吉思汗決然剪除對方。他決心在草原上樹立自己一個“權威”來結束草原的混戰的不安定的局面。在統一戰爭後,還要解決蒙古民族向金稱臣納貢的屈辱地位問題,否則大汗也有被金殺死的可能。為了自己的政權,為了蒙古民族的生存發展,他決心伐金。這便是他一系列征戰的基本目的,基本戰爭觀。

剛從氏族社會末期走來的蒙古民族,對天地神靈、對自然力,有著熾熱的崇敬。成吉思汗認為,戰爭要靠天地之贊力,靠長生天之護佑。他們認為戰爭的勝敗,是有天意在支配。與之相應的“代天”發言的巫師有相當大的影響力。成吉思汗每戰都祈求長生天的護佑。他就是在九死一生的艱苦困境中成長起來的。每至困難和危急時,他都要祈求長生天的護佑。一旦在逆境中奮起,絕處逢生,均認為天意在支持,信心、力量倍增。即使在他當了成吉思汗以後,對巫師的話仍相當相信。貼僕騰格里(巫師)離間他與弟合撒兒的關係,說長生天很猶豫,一會兒說讓鐵木真主國,一會兒說讓合撒兒主國,若不早除合撒兒,天命歸誰還難說。鐵木真竟然很相信。為了保住這大汗之位,竟然想將其弟處死。賴其母訶額侖倉卒得到報告,也火速前往,她訓斥了鐵木真,合撒兒才保住性命。但鐵木真仍暗中奪了分封給合撒兒的部眾,剝奪合撒兒的勢力,不讓其母知道。訶額侖對鐵木真企圖殘害兄弟的舉動極為氣惱,不久便死了。

你知道成吉思汗是怎麼看待戰爭的,帶你瞭解成吉思汗的戰爭觀


鐵木真對貼僕騰格里(闊闊出)的警覺,是直至巫師暗中招聚了許多部眾,並公然侮辱、還差點弄死他的幼弟斡惕赤斤時才引起的。斡惕赤斤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貿然闖進成吉思汗的帳寢裡哭訴,與成吉思汗同寢的孛兒帖也含淚指出這一動向的危險性,才使成吉思汗決定除掉巫師勢力,成吉思汗以“較勇力”為名,讓斡惕赤斤備勇力之士處死了貼僕騰格里,警告了其父蒙力克。如果不是發展到危及自身政權,恐怕成吉思汗對巫師的話仍相信。即使這樣,成吉思汗可能還只認為是巫師編造了謊言有不軌之行,而長生天的力量、天地的力量是存在的,虔誠地祈禱長生天是成吉思汗終生未曾放棄的。

成吉思汗鼓勵蒙古部眾以劫掠為榮耀、為崇高,以戰鬥而死為高尚,激勵他們為了掠奪財物和婦女,去永不止息地征戰。為了掠奪而進行戰爭是終成吉思汗一生所實行的。他的統一蒙古民族的戰爭就常在“復仇”的口號下實行,而統一蒙古民族後的對外擴張戰爭也是在“復仇”的名義下進行的。但掩蓋不了為劫掠而戰的本質,掩蓋不了以劫掠為榮的思想驅動。其對外戰爭已明顯地超出了為了蒙古族生存的範圍,其掠奪的本質愈來愈暴露,手段也空前的殘酷。

進入到奴隸社會以後,瘋狂掠奪以滿足奴隸主貴族的慾望是蒙古奴隸主階級的首要任務。他們從掠奪戰爭中發展起來,又希望通過掠奪戰爭維持下去。遊牧部落奴隸主們把取得財富和女人的希望不是主要地寄託在內部的發展生產上,而是重點放在掠奪上。每次掠奪戰爭後,最好的財物和女人自己先行擇取,然後依差等賜予部下功臣。蒙古統一後,不可能對內劫掠,只能對外侵略擴張。其戰爭動員,除了“復仇”的名義外,就是以掠奪財物為鼓舞,並極力灌輸勇猛劫掠的獻身精神,說“生在世上如果失掉了金箭筒,活著還有什麼用?”只有“手執弓箭,頭枕箭筒,把自己的屍骨拋棄荒野,才真正是好男兒的貴重屍體。”你們“要像青鷹們的兇猛”,“要像怒獸搏鬥”,“要以風為騎”,“以劍為友” ① 等等。灌輸為征戰而死是男兒最崇高之死的思想。征戰為了什麼?僅是“復仇”和掠奪財富而已。成吉思汗滅西夏、滅西遼、伐金,都是以“復仇”的名義。遠征至八哈塔(巴格達)和斡羅思是追逃敵的名義,但馬蹄所到之處,差不多是遇城則屠,遇物則掠。往往屠城之後,屍積如山,然後將大批財寶、婦女擄走,而派一個小軍官鎮守。不能否認,掠奪為其重要的戰爭目的。

你知道成吉思汗是怎麼看待戰爭的,帶你瞭解成吉思汗的戰爭觀


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而戰爭又是政治的最高表現手段,是屬政治支配的。孫子兵法說 :“戰勝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兇,命曰費留”。所謂“功”,所謂“修其功”,就是一定的政治目標,就是達到一定的政治目標。可成吉思汗的政治目標是什麼呢?他囿於階級的侷限,只是想讓蒙古族劫掠天下,劫掠天下人財富為蒙古貴族享用,反抗者全殺戮,歸順者為奴役。他居然沒有想到 :將勞動力等重要生產要素消滅了,財富何以產生?似乎只要有無力反抗的部分奴隸為他們放牧就行了。然而,世界的發展進程早已將這個階段遠遠拋棄,在已經發展到了有相當燦爛的封建社會文明的時代卻只想建立奴隸制度無疑是歷史的倒退,是逆歷史潮流而動,他還沒有想到,也不可能馬上想到要怎樣建立一個比現在封建制完善一些的制度,他不可能有意識地“修”這個“功”。他未能超出他所處的蒙古社會發展的時代和階級的侷限。

正因為成吉思汗要進行掠奪,認為通過戰爭掠奪財富是無上光榮的,所以他鑄就了鋒利的長劍,他打造了堅硬的大弓,創造了驚世駭俗的戰爭偉業 ;也正因為沒有具備與世界發展相適應的政治藍圖、政治頭腦,所以在征戰之中對社會文明給予了嚴重的摧殘,而這種摧殘本來是可以避免或減輕的 ;征戰之後又面臨一系列無法解決的矛盾,這些矛盾留給了他的後繼者。後繼者不得不根據現實,隨著社會發展而改變頭腦、改變政治,否則就不能統治下去。由於積聚的矛盾深重,統治者又極易腐化,腐化之後,這些政權就先後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