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中国人在研究什么科学?

地理老师在旅行


牛顿在十七世纪六十年代创立"万有引力",当时中国的突出科技成就有:一、徐光启写作《农政全书》,它总结明代农业生产技术与知识;二、徐霞客写作《徐霞客游记》,此书在地理学上有重要价值;三、宋应星写出《天工开物》,此书着眼手工业,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跪射俑


有很多乍一听让人觉得不可能,但实际上确实事实,深思之下又让人忍不住扼腕叹息的事,就比如题主提的这个问题,如果有人说牛顿跟康熙皇帝是同时代的人,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怎么可能?然而这确实是事实,当牛顿提出万有引力的时候,那会儿,孝庄太后刚好去世。


牛顿本来是剑桥大学的学生,但当时伦敦爆发瘟疫,于是他不得不回到乡下躲避瘟疫,等到1687年,牛顿所著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出版了,标志着经典物理学的正式成熟,从此人类的科学研究进入了新时代,万有引力也是这时候提出的。

这个时候中国人在研究什么科学?可以说几乎什么科学也没研究,所有学者都醉心于考证估计的“朴学”,当然了,我们不是说朴学不好,相反,朴学为整理我国古代文献典籍和资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当欧洲开始步入科学时代,即将引发工业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飞跃的时候,我们却依然停留在闭关锁国的农耕时代。


1687年,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向世人揭示了万有引力定律,放眼整个人类社会,因为经典力学体系的成熟,生产力开始爆发式增长;而反观康熙皇帝治下的大清国,正在迎来封建王朝集权的巅峰——没过多少年,雍正皇帝就设立军机处,这时候的皇权,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巩固。



此时的康熙皇帝不仅没有意思到世界正在发生巨变,反而陶醉在自欺欺人的康乾盛世泡沫中,他已经看到了传教士从欧洲带来的四分象限仪、水平仪、天文钟等蕴含了科学理论的物品,却认为仅仅是奇技淫巧。还要等到1840年,江面上的枪炮声才把大清国从美梦中惊醒。


卧闻海棠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中国人在研究什么科学?

牛顿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并不是说他发现的万有引力或者说是光学或者微积分这些成就,而是他整理总结一整套科学的认识与方法,科学就是从牛顿时代开始的,在牛顿之前科学被称为自然哲学,那么在和牛顿同时代的中国,当时又在有哪些科学成就呢?

牛顿的伟大成就

牛顿的伟大发现要从1665年伦敦的一场大瘟疫说起,1665年牛顿在英国剑桥三院就读期间,伦敦发生了大瘟疫造成了上万人死亡,因此牛顿避走向下躲避瘟疫,至于有没有采取现代人那种自我隔离我们就不知道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牛顿在乡下并没有闲着,而是静心的搞着他的研究!

他广泛涉猎了包括光学,力学以及数学与天文学,两年的时间里他思考了大量此前从未有人考虑过的问题,极大的影响了牛顿在后期的研究方向,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关于万有引力的数学表现形式,两个天体之间的引力与质量之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成反比,当然不仅仅是这些意义,牛顿将天上和地下的力统一在了一起,这可能是科学史上第一次大一统理论。

光学上最瞩目的成就是光的色散实验,将一束太阳光通过小孔后照射到三棱镜上,在其后方被分解成了七种颜色,彩虹的秘密被发现了,当然这正是光的波动的证据之一,但牛顿仍然支持微粒说,当然这并不是牛顿的错误,因为波动和微粒说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年代量子论成形才解决。

当然耳熟能详的还有三大运动定律、发明反射望远镜与广义二项式定理,还有和莱布尼茨分享的微积分,对科学上的多个名词作了详细的规范,科学的范式就是当时牛顿定下来的,所以说牛顿是科学的鼻祖完全没有问题。

与牛顿同时代的中国科学家又在干什么呢?

牛顿的生卒时间是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中国对应的时代是明末清初:

明朝:1368年~1644年

清朝:1636年~1912年

所以牛顿做出伟大发现的1666年开始,距离大清立国已经过去了30年,社会也逐渐稳定,1662年康熙帝玄烨即位,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圈地令,并规定所圈土地退还给农民。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这大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康熙盛世奠定了基础。

  • 王锡阐和清代天文学发展

王锡阐(1628-1682),清代天文学家,对天文历法有独到的理解。著有《晓庵新法》和《五星行度解》等十几种天文学方面的著作,《晓庵新法》是从天文入门到进阶的一部天文学著作,第一二卷介绍了天文计算基础的三角函数以及基本天文数据,第三卷讲述了各种节气的行星位置计算,第四卷则讨论昼夜与晨昏线,与内行星盈亏的现象以及五大行星的视直径,第五卷则主要讨论日食计算,第六卷则是日食月食预测与金星凌日计算。

王锡阐命名的小行星的轨道

整体上来看主要是三角函数为主,仍然非常初级,但对于清代绝大部分只是饱读四书五经的教育来说无疑是天书。

  • 梅文鼎和清代数学贡献

梅文鼎(1633—1721),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是清代“历算第一名家”,被世界科技史界誉为与英国牛顿和日本关孝和齐名的“三大世界科学巨擘”,不过这是地方人物宣传中的描述,尽管梅文鼎确实贡献不小,但如此定义笔者不敢苟同。

梅文鼎

梅文鼎一生著书超过80余部,数量极大,大部分是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其著作《中西数学通》,几乎包括了当时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几何补偏》中则介绍了西方球面三角学,并对西洋立体几何作出论述和发展。

清朝时期比较著名的还有数学家明安图与李善岚,还有技术类专家龚振麟,著有《铸炮铁模图说》。

  • 疫苗的初期发展

大家都知道第一支疫苗是英国医生詹纳1796年发明的,但其实中国的医生早就有了这种想法,具体表现为以毒攻毒的方式上,第一种是“痘衣法”(取天花患者的内衣给没有患过天花的孩子穿上几天,第二种是“痘浆法”,在天花患者疮口处用棉花蘸脓水等所谓“痘浆”塞入被接种者的鼻孔里。当很可惜中国中医并没有在这条路上深入下去,而是沉浸在老祖宗的医方中难以自拔。

痘衣法

从1723年开始,因为罗马教廷与中国礼仪之争的原因,康熙禁止国外传教士进入中国,当然表面上只是禁止了传教士,但其实很多科学知识在早期就是通过传教士传播的,因此中国缺少了一个重要的先进科学知识的来源,而国内长期推行的科举制一尘不变,极大的影响了科学在国内的发展。

西方汉学家艾尔曼对明清时期中国的科学评价其实还是蛮高的,但主要停留在介绍西方数学和天文为主,一些自主的创新也停留在初级阶段,也没有一套体系的论证方法,艾尔曼认为这和科学在明清时期处在二流学科是由非常重大关系的,接受教育中不包含这些知识,仅仅在后期个人喜好而学习,当然即使在这样的制度下,能涌现如王锡阐和梅文鼎以及李善岚这样的人才也难能可贵了,不过比较可惜的是没有一个像牛顿这样的人才综合成体系,究其原因也许就是当时的制度不重视所造成的。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1687年发表的,此时是清朝康熙二十六年。而在这的前一年由康熙帝亲自领导的一件科学研究开始了。

康熙在1686年为了了解自己大清王朝的疆域有多辽阔,便下了一道圣旨命令负责绘制工作的官员开始对全国大江大河,名胜古迹,各大地区都进行测量计算并绘成图。在这次全国大范围的绘制工作中,绘制组到了西藏测算珠峰的高度,到长城绘制长城所在的维度,又到广西,云南四川一代绘制大江大河的经纬度。

这项科学绘制工作持续了20年,绘制组通过经纬度的测算终于在图纸上绘制出了清朝的版图,这项绘图技术可是领先当时的西欧国家的,处于世界领先行列。

康熙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帝王,他对于科学的态度可以说在清朝所有皇帝中是最重视的,在康熙刚登基不久便开始大力推行天文历法的研究,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思想,请人教他西方数学、测量学、天文历法、火炮制造等科技知识。所以康熙作为历史著名的皇帝不是没有道理的。


历史百货铺


《人家提万有引力,我们在干嘛??》

时间:牛顿在1687年提出的万有引力,1687年正是清朝,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

事件:当时清朝发动三藩之乱的吴三桂死了,天下太平很多。康熙舒服多了,于是游山玩水,虽然有盛世之称,但相比同时期的彼得大帝,康熙因循守旧,并无建树。

望采纳



北城冉冉


什么是科学?

曾经有一个人向爱因斯坦询问“中国是否有科学”这个问题,恰好爱因斯坦挺有兴致,他就说了他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没有科学。这里补充一点,他说的是近代以前的古代中国。他还给出了自己的理由。他说,西方的科学发展主要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作为基础的,这两个伟大的成就,一个是古希腊哲学家发明出来的形式逻辑体系,这部分内容就是欧几里得几何学的精髓。另外一个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出来的系统的实验,可以以此找出因果联系。

爱因斯坦还说:在我看来,中国的先哲们没有走上这两步,并不是什么很奇怪的事情。客观地说,爱因斯坦这些话还是很客观的,毕竟全球版图如此巨大,出现了那么多的古代文明,只有古希腊诞生了科学的种子,这个概率其实很低的。所以,古代中国文明没有诞生科学是普遍现象。

但爱因斯坦的话,也折射出他对于科学的看法。实际上,这个看法也是科学家普遍对于科学的看法。也就是说,科学就是建立在这两个基础之上的。而古代的中国没有,因此没有发展出科学。

但是,没有发展出科学,并不代表中国没有发展科技。相反,古代中国的科技水平在世界都是排名很靠前的,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一个人的出现,这个人就是牛顿。牛顿是现代科学的开端,他奠定了现代科学的范式,也是从这时开始,欧洲的科学进入快车道,同时科技也受益于科学,开始快速发展,并且超越了众多的古代文明。

明末清初时期的中国

牛顿是公元1643年1月1日出生的。1665年,牛顿因为英国伦敦的黑死病瘟疫,躲到了自己的乡下老家,就是在这个时期,牛顿小宇宙大爆炸,提出了许多惊人的成就。尤其是1666年,这一年被称为

牛顿的奇迹年。我们所知道的大多数的牛顿成就都是来自于这一年,其中就包括微积分(流数)、色散实验、牛顿定律等。用牛顿自己的话说,他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思考万有引力定律的。

不过,直到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之后,才一战封神,成为雄踞科学史颠覆的科学家。1666年是清朝的康熙5年;1687年是康熙26年;牛顿刚出生的1643年已经是明朝摇摇欲坠的时期,第二年明朝就覆灭了。

那这个时期的中国有没有和西方一样,有可能催生现代科学呢?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事实上,科学的种子差点就播散在中国的大地上。在当时西方有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明朝时就有一批,清朝的初期也有一批。

最早先是罗明坚,将大量的科学著作翻译了成中文,并且开始在中国宣传。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最终的目的是宣传基督教。但是科学是比较立竿见影的,所以当时传教士的主要策略就是先把科学穿入中国,再进行下一步。

在罗明坚之后,出现了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人,他就是利玛窦

他在中国大肆宣扬科学,并且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以传教士金妮阁为首的一批西方人觉得有机会,于是回到西方筹措了7000册典籍,并且把这些典籍送到了中国。要知道,在当时一本书就相当于一个普通工匠一年的薪水,因此是一笔巨款。可惜此时利玛窦已经去世,当时明朝的神宗皇帝因为传教士阻扰百姓祭祖大怒,开始打压传教士。迫于形势压力,金妮阁开始转移7000册典籍。后来,金妮阁因为压力而自杀,这7000册典籍大部分不知道去向,这就是著名的西书7000册的故事。这7000册典籍中有大量的科学典籍,其中就包括了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

到了清朝初期,传教士们重新开始在中国传教。其中最有名的代表莫过于汤若望以及南怀仁。汤若望成为了朝廷重臣。而南怀仁更是康熙的师傅。

康熙本人特别喜欢科学,尤其是欧几里得几何学,而且善于天文。他甚至还着手建立了“科学院”。应该说,在康熙的时代,如果康熙大力去推行科学教育,那从那个时期开始,科学的种子就真的会播散在中国。

可惜的是,康熙当时把建立的“科学院”交给了他的三儿子。可是后来,康熙死后,雍正继位,雍正很讨厌老三,就解散了“科学院”,并且不再对西方传教士传播科学给予任何支持。于是,科学就被排除在主流文化圈之外,直到退出清朝。

总结

其实牛顿的时代,恰好也是古代中国最有可能发展出科学的时代。但是明朝和清朝的皇帝自始至终只是把科学当成是皇家的“玩具”,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致使科学在古代中国爵迹。


钟铭聊科学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之前,欧洲已经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都在这个时期,15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动摇了已经统治欧洲1500的地心说,1610年开普勒在他老师弟谷观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得出地球绕日轨道是椭圆的,也就是开普勒第一定律,开普勒因此也被称为天空立法者。但是地球绕日为什么是椭圆却没人说得清楚。1684年牛顿好友哈雷和雷恩还有一个牛顿冤家胡克三人在一个小酒馆喝酒,他们讨论到了开普勒第一定律这个问题,胡克说他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但表示自己还不想发表,实际上胡克确实提出了引力与距离平方成反比,但没有下文,因此雷恩就拿出自己一个月的工资40先令出来说,看谁先用数学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把这40先令奖给谁。哈雷很积极,当然不是看在40先令的钱份上。后来哈雷去找了牛顿,问牛顿有没有解出这个问题,牛顿明确告诉哈雷自己已经算出来,但稿纸却一时找不到了,不过牛顿表示可以从新再算一遍。没过几天哈雷就收到了牛顿寄过来的一封信,这封信一个九页,可以说是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贵的九页纸,也是后来被称为《运动论》的手稿,牛顿在信里通过自己提出的微积分概念解决了与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引力做椭圆运动的问题。哈雷拿到信后很是激动,他请牛顿将信件整理成册出版,最后因为出版社没钱还是哈雷出资帮牛顿把这本书出版的,这本书就是1687年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书里牛顿提出并详细的介绍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反观那个时候中国,刚好是明末清初,历代各朝也都设有观天象的机构,当这个机构是为皇权服务的,因为皇帝是天子,既然是天的儿子就要时刻关注上天的旨意,通过什么了解上天的旨意,就是通过天象,所以中国古代有详细的天文观测资料,而且可以是说是世界上最详细的,但没人去发现其规律。

所以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刚好开放的学术环境及前人的研究成果促成了这一发现的必然,如果没有牛顿提出来还会有马顿,猫顿发现的。


叁体光鼠


1687年,牛顿的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本书里牛顿叙述了一直到现在一直被称作运动三大定律的力学原理,并且定义并命名为万有引力定律。



这一年是大清康熙皇帝在位,这一年一群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给康熙皇帝带来了大量的科学仪器和涵盖近代科学内容的书籍,康熙看过之后十分开心。同样也是在这一年,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妃子孝庄文皇后,也就是康熙的孝庄太皇太后逝世。



虽然在这一年,中国的科学技术是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进步,但至少在这个时候,还没有落伍于世界太落后。

比如说在几十年前,公元1637年,也就是明代崇祯十年,在中国刚刚有一部被称作"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巨作诞生——《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绝对是一部值得历史铭记的巨作,因为它不像中国传统的那些书籍和记载一样,仅仅记录有什么,它还具体描述了到底为什么会有这些东西,而且是怎样运转的。

比如说这部书中记载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培育新型水稻和大麦的案例,并且对农作物尤其是新农作物种植的气候栽培方法以及种植土壤对农作物造成的影响,都有具体的关注和总结。



再举个例子,我在汉代就有人记载说中国人发明了曲辕犁,唐代有发明耧车先进工具的记载,但是我没办法知道他们到底长什么样,因为以前的人只说了我们有这个工具,具体怎么来制造这个工具,这个工具长什么样子以及怎么使用都没有详细说明。直到通过考古发掘或者其他证据,发现墓室壁画以及石窟壁画中的图案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个样子。


但是在《天工开物》这部书里,详细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机械动力学方面的成就,记载了各种技术以及机械制造的详细办法,还配有图片。


《天工开物》这部书里也已经注意到了西方技术和中国技术的不同,比如总结中西方的铸造冶炼技术:"凡焊铁之法,西洋诸国别有奇药。中华小焊用白铜末,大焊则竭力挥锤而强合之,历岁之久终不可坚。故大炮西番有锻成者,中国惟恃冶铸也。"



而且,《天工开物》中还记载有许多先进的理论知识,比如说宋应星是全世界第1个比较科学的论述铜锌合金的人,他明确地认为心是一种金属,并且首次展现了锌这种金属的冶炼方法,使得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可以大规模炼制金属锌的国家。



总的来说,《天工开物》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最辉煌的一颗明星,系统总结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科学技术成就,以至于清朝将近300年的历史中,没有任何一部著作可以跳出它的影子。


一盘拉条子


哈哈,如此机械式比较,挺有趣儿。借问一下: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时候,牛顿在干吗?还有:张衡发明地动仪时,牛顿又有什么见解?

还是看一下几十年前由英国牛津大学李约瑟博士写的《中国科学史》吧!以免进入枉自菲薄,数典忘视偏径里。


鲁中居士


我想先说文明,你看一下北纬30到45度之间,四大文明,四大古国,都在这个区间,它们几乎孕育了整个世界的文明,当时没有科学,只有神话和古代哲学,那也正是后来科学的启蒙,屈原的天问也可以说是最初的科学启蒙,后来出现的四大发明,都得益于我们古老的宝贵的文明,至于牛顿那个时代,华夏族人由于被满清压制,人们抑郁于无法言说世事(清朝文字狱),所以那个时代,最发达的是小说和考据学,这两样东西是不违法的在当时,所以有了红楼梦,有了金瓶梅,还有了繁多的古籍校注,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知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