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輕人的髮際線在這兩年後退得那麼厲害?


近年來,喪文化和“髮際線焦慮”在互聯網上逐漸火熱起來,形成了病毒式傳播趨勢,勢頭幾乎蓋過前一陣的枸杞與保溫杯,朋友圈裡年輕人買生髮香波的實例越來越多,操心自己髮量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這不禁讓人想問:為什麼一夜之間大家的髮際線都後退得這麼快?


為什麼年輕人的髮際線在這兩年後退得那麼厲害?


實際上髮際線並非在這幾年才退得厲害,髮際線一直都在那裡,只是它是否被拿起來說事罷了。“髮際線”梗之所以走紅,背後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最早在互聯網環境中成長的青年一代開始步入中年,這批年輕人雖非互聯網原住民,但是伴隨互聯網成長起來的一輩,他們更傾向於在互聯網上用網絡行為表達客觀現實裡的情感,借用鮑德里亞的“內爆”理論解釋,即虛擬現實的界限與客觀現實的界限日漸消解。於是,不管是“枸杞與保溫杯”還是“髮際線”,都是這一代人對年齡增長另一種形式的擔憂。


為什麼年輕人的髮際線在這兩年後退得那麼厲害?


其次,“大家都在談髮際線,我洗頭也掉髮,是不是我的髮際線也在日漸升高”的心理作祟,給年輕人一種越看越覺得自己髮際線有點高的幻象。在互聯網海量信息的不斷侵擾下,大眾已經完全失去了主體哲學曾經賦予人的那種思想、意志和情感,使人們不能掌握自己的現實命運,而只是服從於民意測驗、統計學和所謂的公共性。


為什麼年輕人的髮際線在這兩年後退得那麼厲害?


由此,不妨用“迷因”效應來解釋這種病毒式傳播。1976年,英國動物行為學家、進化論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在他出版的《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提出了“Meme”的概念,中文稱為“迷因”“模因”或“米姆”,後來這個概念被運用到傳播學之中,用於解釋病毒式傳播的現象。

Meme作為一種流行的,以衍生方式複製傳播的互聯網文化基因,是文化的基本單位,它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的方式進行傳播,2014年風靡全球的冰桶挑戰,最近在互聯網上興起的#MeToo 運動、炫富撲街行為、以及上文提到的“髮際線”傳播,都是Meme的典型例子。

Meme效應得以在互聯網中廣泛傳播的條件大致有以下三點:

1、傳播者的使用與滿足在於擬合受眾需求,即只要有一個合理的話題由頭,一個現象就能在人群眾迅速傳播開來;

2、網絡意見領袖的助推,在六度分割的人際社交網絡中迅速聚集大量意見領袖使用該詞彙,能使該網絡基因在互聯網環境下迅速傳開,各種大V在互聯網上傳遞“髮際線”危機,使得關注“髮際線”的人越來越多;

3、情緒傳播,傳播關係的本質是情感關係,這種共情從表層看是對髮際線的擔憂,深入其內涵其實是對年齡的擔憂。


為什麼年輕人的髮際線在這兩年後退得那麼厲害?


不妨回想以前的年輕人,男生除非自己的頭髮已經呈現地中海狀,才有擔憂髮際線的概念,而女生因為“禿頂”基因不呈現顯性的生理原理,從來不擔心髮際線高低的問題。可如今,網絡上擔憂自己髮際線升高的幾乎大部分都是女生,網絡上各種不同品牌的生髮精油、防脫洗髮水也開始變得熱銷起來。一時間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股“狂歡”,正如巴赫金所說的,這種狂歡超越階級、門第、職位、等級、年齡,彷彿只要是身邊有人在購買防脫洗髮水,自己沒買,就會成為世界上唯一禿頭的人一樣。甚至當一個髮際線不高的人放一張照片在網上,只要有一個人評論他髮際線高,接下來的人就會默認這種觀點並貢獻各種生髮方法,而從不發現其實這個人並沒有這方面的困擾。

我們不曉得這場“髮際線”擔憂會持續多久,也不知道下一個取而代之的詞彙是什麼,但透過其背後心理原因的探究,大概可以釐清其背後的原理,知道原理的好處是讓自己不至於在這種網絡“狂歡”中迷失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