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的农业发展


皂盒大讲堂第九期|后疫情时代的农业发展

皂盒大讲堂第九期有幸邀请到了北京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的董事长黄德钧先生,这次的主题是《后疫情时代的农业发展》,以下内容为文字分享版。

大约两个月前皂盒的丁总还有中国扶贫基金会的秘书长刘文奎先生、工商联的农业产业商会等,大家一起商量说要搞一个山河行走的公益培训活动。本来应该在年后就启动,但是由于疫情的原因,我们就先从网上开始吧

皂盒大讲堂第九期|后疫情时代的农业发展

一、为什么说越遇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

1、瘟疫的历史启示:病毒伴随人类始终,有害病毒是人类的敌人,却也是农业发展模式与食物选择、技术进步的推进器。

2、基础产业与战略产业的双重属性:

食品属性与政治金融属性。

加油站、蓄水池、避难所

二、疫情过后的农业发展

1、都市圈周边的农业农村发展趋势

村庄与卫星城:生态型城市化

垂直型农业

食材交易配送中心

2、规模化农业的趋势

畜牧业

种植业

三、精致农业与精准营养趋势

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我已经发在上面了,主要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

一、为什么说越遇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

昨天我看我的朋友圈,霸屏的是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来越是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所以先聊这个话题。

其实瘟疫始终伴随着人类。有害的病毒是人类的敌人,但也是我们农业发展模式与食物选择、农业技术进步的推进器。

人类的出现也就将近一万年的时间,农业的出现大约是五千年左右,这个往前推的话,35亿年前地球就已经产生了光合作用,六亿年前出现多细胞结构生物,这才有了植物、动物等自然界。人类的发展,在这一万年里面前期比较缓慢,后期发展又很迅猛。比如说我们五百年前才五亿人,一百年前就已经达到了20亿人,四十年前达到了40亿人。今天呢,我们已经有了接近八十亿人口。

人类首先是动物,我们也知道就动物的分类来讲,就是按照界、门、纲、目、科、属来分类的。人类只是自然界特别小的一部分。其实我特别不喜欢看书上说人类拯救地球,应该是地球放不放过人类的问题。

前几天有个热门说我们的高福院士是学动物学,学兽医出身的,怎么会当CDC的主任?其实这些人不清楚,在关于病毒对动物影响这个领域里面的研究深度来讲,其实兽医比医学院的学生了解得更多。

皂盒大讲堂第九期|后疫情时代的农业发展

从五千年前农业的出现我们都知道,首先是从两河地区文明出现,也是驯化动物开始,我们就在和病毒打交道,各种有害的无害的病毒、细菌等等,所以说从整个农业的发展历史来看,实际上这个西方的体系与动物的这个科学比中国人更深入。因为中国的农业传统,还是属于东方的农桑体系,种植业更发达。

而西方的农业体系是属于农牧体系,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在动物领域,无论是鸡鸭牛羊,还是猪,基本上品种都是从外国引进的。所以说我们中国人应该谦虚地向西方学习动物领域里面的科技。

从过去历史年代的这个综合考察来看中国,农耕文明实际上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基本内容,我们的农桑体系早期能够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成就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的农业特别的发达。这个跟人类早期的食物结构有关。那我们都知道早期的人类食物结构动物蛋白占比并不是很高。

所以从根本上讲,我们的文化也好、食物特性也好,都是跟这两个体系有关,也就是说西方的农牧体系和东方的农桑体系它本质的差别在于是不是一揽子解决人类生存的根本。人类历史某种意义上就是食物选择与农业资源(土地水草原森林等)利用效率的历史。

我的观点是,瘟疫迟早会来,这回过去了,还有下一个病毒与人类为敌,但厄运总会过去。一方面我们人类自身的进化,一方面是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我们有了很多诸如像疫苗、抗病毒药物这样的手段阻止对人类的侵害。

皂盒大讲堂第九期|后疫情时代的农业发展

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和大家一样的心情,冷静对待,既来之,则安之。人类一定会战胜每一次瘟疫,但是瘟疫也同样会回归,对经济文化政治带来诸多的冲击。比如说黑死病以及欧洲几次瘟疫的流行就带来了社会结构改变,原来的金字塔结构向后来的枣核结构转变,也催生了诸如马铃薯等新品种的进化。

通常讲农业实际上就是一个有关生命的行业,因为不管是植物还是动物,它都是生命。我们的产品也是主要供应给满足人类的食物需求,这就是用于维持生命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农业说到底是一个关于生命的科学。

农业作为人类从事的第一个产业,它在我们整个现代社会里面的作用是什么。这就涉及到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我认为农业它既是基础产业还是战略产业。这与它的属性有关,也就是说农业它既带有食品属性,同时也带有政治、金融属性。

有很多种对农业的定义,但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个对农业的经典定义。农业是什么?农业就是将阳光和雨露有机结合起来,为人类提供快乐生活源泉的一种科学、艺术、政治与生活方式。

皂盒大讲堂第九期|后疫情时代的农业发展

尽管在现代社会里农业的从业人口以及它占GDP的比重在下降,但是它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地位始终不会动摇。我把它比喻成简单说就是三个名词:加油站、蓄水池、避难所。

加油站实际上就指的是我们的食物安全,包括粮食安全都是属于这个大范围之内。它主要涉及到数量和质量、区域与资源、以及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间的平衡问题。经济安全最基础的就是食物安全。没有食物安全就没有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蓄水池主要体现在我们乡村价值的两个方面,我们都知道农业可以做到完全的自给自足。当然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发展,让城市化变成一个主要的趋势。但是当城市里二产、三产其他产业发生危机的时候,这些人口又会回到农村,所以说我把它称之为人力资源的蓄水池,也是化解危机的蓄水池。这一点在中国表现特别明显。

避难所很好理解,它实际上就是指最后的防线。当不同种族发生战争或是无法克服的病毒来袭时,农业农村实际上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避难所。

二、疫情过后的农业发展

我想从两方面讲一下疫情过后的农业发展,第一个就是都市圈周边的农业农村发展趋势。

首先一个小题目叫做村庄与卫星城,因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实际上是以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这么一个体现。

我们的五大都市圈主要是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湾区、中原城市群和西南部的成渝城市群,在未来中国的人口达到15亿左右的时候可能会有10亿的城市人口,大约百分之五十都会聚集在五大都市圈。

我大概估算了一下,五大都市圈周边的农业用地大约有三亿多亩,它们未来的利用是一个特别大的焦点,特别是人的生活方式问题。是否会出现逆城市化的问题,我觉得,提一个概念叫生态型的城市化,我的老师叶谦吉教授其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提过生态经济,他是提出的第一人,其实疫情过后,这个趋势我们看得更明白一些。

我觉得在未来的时间里面都市区周边的村庄都会逐渐的消亡,会崛起一个一个生态型的卫星城,大约容纳是城市人口的百分之二三十,而且这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算是中高端的生活方式,就是它是低密度的、生态化的,能够吃到自然农品的这么一群人。

皂盒大讲堂第九期|后疫情时代的农业发展

关于生态型城市化,我提出来有六个三 ,"三生三产三变三融三品三养"。

三生指的是生产、生活、生态的均衡发展。

三产指的是农业的一产,食材生产加工的二产,以及渠道建设、第三产业的服务业到三产融合。

三变指的是郊区农民身份的变化,具体指投资、财产、收入形态的变化。

三品我把它归纳为品质、品牌、品味。

三融就是融商、融智以及融道。

三养包含了养生、养老、养性等等。

都市圈周边的第二个趋势,就是垂直型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就是农业生产过程的工厂化、智能化。就是会成立一座座的蔬菜工厂,以及一座座的动物蛋白制造工厂围绕在都市圈周边。城市未来不一定需要无垠的农村来养活。我觉得这个趋势会变得越来越明确。

都市圈周边的第三个趋势是食材交易中心的线上化。我感觉随着未来的这个5G网络技术的应用,所有的产地批发市场都在没落,但是销地的批发市场会存在,但涉及到转型,比如说我们的新发地、郑州万邦、广东的江南以及深圳农产品这些销地批发市场,涉及到三个方向的转型。

一个是在原有的地块儿上变成一个线下的品牌化的食材大厦。第二个方面就会变成二产,就是食材加工,特别像预制菜、中央厨房、复合调味品等这样的一些形式。第三个方向就是原来的线下交易模式会转移到网上的b2b的数字交易。

第二个,讲讲规模化农业的趋势。

首先就是畜牧业,动物蛋白的发展趋势。尽管我们有上千年养猪传统,实际上现在的猪养殖业就是全新的一个产业,与传统关系不大,改开后引进西方品种及模式而成,是技术密集资金密集资源密集型产业。当前,养猪行业是受到"双疫"的打击,加上已经猖狂了一年多的非洲猪瘟带来大幅度的减产,行业洗牌加速度快进。

在环保与疫病的双硬约束下,畜牧业主要还是产业集中度迅速提升的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中小型猪场迅速出清,三到五年内我判断将出现综合性的从养殖到肉食加工的这种一体化企业、利润过百亿的会出来八到十家。会成为我们中国主要的这个动物蛋白,主要是指猪肉这么一个主要的供应商。

皂盒大讲堂第九期|后疫情时代的农业发展

中国传统上有一个说法叫做,猪粮安天下。也就是说只要粮食以及我们的猪肉能够保证供应,那么这个天下就比较安定,社会就比较稳定了。因为从食品的结构上来讲,我们已经从过去的8:1:1,就是粮食肉类和果蔬这三大类。就我们的膳食结构来看已经转成了现在的4:3:3,未来呢还会像3:3:4转移。动物蛋白的需求量,我们现在8000万吨左右,可能将来会做到这个一亿吨左右的需求。

规模化农业其次就是种植业规模化趋势。主要涉及到我们的粮食产量问题。我们都知道,去年我们的粮食产量是6.6亿吨,这里面对于农区的这种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比如说玉米、水稻,小麦,大豆,以及薯类,这样一些粮食作物将来可能的一个发展方向,实际上就是数字农业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我们北方地区像华北平原、东三省等这样能够适合于机械化耕作的地区将主要成为大宗农品的智能化机械作业区。

皂盒大讲堂第九期|后疫情时代的农业发展

有一个个人观点我想重申一下。实际上,大家都在喊数字农业做大数据。我现在还没有看到一个真正的大数据公司出来。我个人观点,这个大数据公司应该将来处在做装备的这样一些公司里面。因为作业,机件或装备最容易收集数据,特别是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至于交易数字化我们已经探索了五六年了吧。我记得从零二年开始,我把它称之为食品电商元年。当然这种商业形态都还在进化之中。

对于大宗农产品来讲,从它的生产流程来看,生物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点。需要靠它来解决我们的品种问题、农艺植保的过程、以及适合于机收的这样一些品种。比如说现在我看到玉米可能会首先做转基因育种的商业化过程就是一个良性的进程

总结一下在种植业领域,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实际上主要是指粮食生产领域,要关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转型就是上面讲到的装备数字化和交易数字化。这个发展趋势的中间会牵扯到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问题,时间关系不再展开了。

三、精致农业与精准营养趋势

最后一个趋势就是精致农业与精准营养的趋势。精致农业实际上类似于日韩台这三个地区,都是属于东亚农业,耕地比较少,成块的土地规模不是太大的这么一种。也就是说每个劳动力作业区域在一公顷左右,这样的一些特色品种农业我称之为品牌农业,将以品质及新型渠道、消费者数据取胜。

精准营养领域主要是应用在包装食品饮料里,实际上它属于大健康这么一个范围,主要是跟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相关的一些发展的方向。

从每个个体的健康来看,不外乎五个方面的因素。基因、环境、运动、食材、心理。基因没法改变,所处环境也不太容易改变,我们真正能把握的是后三个因素,在这里面食材尤其重要,因为食材是我们人体健康与外界交流的主要媒介

皂盒大讲堂第九期|后疫情时代的农业发展

在功能性食品板块,比较有前景的,比如说婴儿食品我们都比较熟知,适合老人的食品品类还欠缺,适合运动人群以及基因缺陷人群等功能性食品也待发展。最近几年投资商青睐的植物基肉蛋、细胞农业等全新领域,未来也会变得热闹。

时间关系点到为止,以后找机会深入交流。再次谢谢大家!

以下是提问环节

1、您对植物基在国内的研究和发展有没有了解?新加坡以后想重点发展植物基。另外就是您觉得中国农业向美国大规模集约型发展是不是一个趋势?

答:植物基的肉蛋技术还是比较成熟,应该会有较好的前景。北方农区会有此趋势。

2、请问您对食物安全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什么看法?

答:数量上应该没有问题,质量以及和质量相关的品种方面还欠缺。

3、您提到CSA,据您了解有没有什么区域分布特征?结合您提到的未来五大重点人口聚居区,会不会随着城市化进程和逆城市化的出现,集中在各大城市郊区?比如目前在北京见到的一些生态有机农场?

答:CSA有较强的区域化特征,与农业资源和交易数据有关。

4、黄老师刚刚提会有几家百亿级的农业企业出现,请问这个在中国高度分散的产业,其集中的趋势有多猛烈?发达国家的农业是否已经高度集中?作为中国的中小企业,投身在种植,流通和交易环节是否会在未来20年内被整合?

答:大企业主要会出现在养猪业。未来农企竞争主要取决于企业家四维衡量:协调者、套利者、创新者、承担不确定性者。企业的四维衡量:年轻团队、技术创新、资本运营、客户数据。

5、能否推荐一些农业文化与产业相关发展趋势的书籍?

答:《杂食者的两难》、《文明的口味》、《中国食物》、《为什么人类的基因需要传统饮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