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農業發展


皂盒大講堂第九期|後疫情時代的農業發展

皂盒大講堂第九期有幸邀請到了北京東方艾格農業諮詢公司的董事長黃德鈞先生,這次的主題是《後疫情時代的農業發展》,以下內容為文字分享版。

大約兩個月前皂盒的丁總還有中國扶貧基金會的秘書長劉文奎先生、工商聯的農業產業商會等,大家一起商量說要搞一個山河行走的公益培訓活動。本來應該在年後就啟動,但是由於疫情的原因,我們就先從網上開始吧

皂盒大講堂第九期|後疫情時代的農業發展

一、為什麼說越遇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

1、瘟疫的歷史啟示:病毒伴隨人類始終,有害病毒是人類的敵人,卻也是農業發展模式與食物選擇、技術進步的推進器。

2、基礎產業與戰略產業的雙重屬性:

食品屬性與政治金融屬性。

加油站、蓄水池、避難所

二、疫情過後的農業發展

1、都市圈周邊的農業農村發展趨勢

村莊與衛星城:生態型城市化

垂直型農業

食材交易配送中心

2、規模化農業的趨勢

畜牧業

種植業

三、精緻農業與精準營養趨勢

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題目我已經發在上面了,主要從三個方面與大家交流。

一、為什麼說越遇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

昨天我看我的朋友圈,霸屏的是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來越是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所以先聊這個話題。

其實瘟疫始終伴隨著人類。有害的病毒是人類的敵人,但也是我們農業發展模式與食物選擇、農業技術進步的推進器。

人類的出現也就將近一萬年的時間,農業的出現大約是五千年左右,這個往前推的話,35億年前地球就已經產生了光合作用,六億年前出現多細胞結構生物,這才有了植物、動物等自然界。人類的發展,在這一萬年裡面前期比較緩慢,後期發展又很迅猛。比如說我們五百年前才五億人,一百年前就已經達到了20億人,四十年前達到了40億人。今天呢,我們已經有了接近八十億人口。

人類首先是動物,我們也知道就動物的分類來講,就是按照界、門、綱、目、科、屬來分類的。人類只是自然界特別小的一部分。其實我特別不喜歡看書上說人類拯救地球,應該是地球放不放過人類的問題。

前幾天有個熱門說我們的高福院士是學動物學,學獸醫出身的,怎麼會當CDC的主任?其實這些人不清楚,在關於病毒對動物影響這個領域裡面的研究深度來講,其實獸醫比醫學院的學生了解得更多。

皂盒大講堂第九期|後疫情時代的農業發展

從五千年前農業的出現我們都知道,首先是從兩河地區文明出現,也是馴化動物開始,我們就在和病毒打交道,各種有害的無害的病毒、細菌等等,所以說從整個農業的發展歷史來看,實際上這個西方的體系與動物的這個科學比中國人更深入。因為中國的農業傳統,還是屬於東方的農桑體系,種植業更發達。

而西方的農業體系是屬於農牧體系,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在動物領域,無論是雞鴨牛羊,還是豬,基本上品種都是從外國引進的。所以說我們中國人應該謙虛地向西方學習動物領域裡面的科技。

從過去歷史年代的這個綜合考察來看中國,農耕文明實際上就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基本內容,我們的農桑體系早期能夠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而且成就這麼一個龐大的帝國,實際上就是因為我們的農業特別的發達。這個跟人類早期的食物結構有關。那我們都知道早期的人類食物結構動物蛋白佔比並不是很高。

所以從根本上講,我們的文化也好、食物特性也好,都是跟這兩個體系有關,也就是說西方的農牧體系和東方的農桑體系它本質的差別在於是不是一攬子解決人類生存的根本。人類歷史某種意義上就是食物選擇與農業資源(土地水草原森林等)利用效率的歷史。

我的觀點是,瘟疫遲早會來,這回過去了,還有下一個病毒與人類為敵,但厄運總會過去。一方面我們人類自身的進化,一方面是現代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有了很多諸如像疫苗、抗病毒藥物這樣的手段阻止對人類的侵害。

皂盒大講堂第九期|後疫情時代的農業發展

所以我覺得我應該和大家一樣的心情,冷靜對待,既來之,則安之。人類一定會戰勝每一次瘟疫,但是瘟疫也同樣會迴歸,對經濟文化政治帶來諸多的衝擊。比如說黑死病以及歐洲幾次瘟疫的流行就帶來了社會結構改變,原來的金字塔結構向後來的棗核結構轉變,也催生了諸如馬鈴薯等新品種的進化。

通常講農業實際上就是一個有關生命的行業,因為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它都是生命。我們的產品也是主要供應給滿足人類的食物需求,這就是用於維持生命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說農業說到底是一個關於生命的科學。

農業作為人類從事的第一個產業,它在我們整個現代社會里面的作用是什麼。這就涉及到今天要講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我認為農業它既是基礎產業還是戰略產業。這與它的屬性有關,也就是說農業它既帶有食品屬性,同時也帶有政治、金融屬性。

有很多種對農業的定義,但是我比較欣賞的一個對農業的經典定義。農業是什麼?農業就是將陽光和雨露有機結合起來,為人類提供快樂生活源泉的一種科學、藝術、政治與生活方式。

皂盒大講堂第九期|後疫情時代的農業發展

儘管在現代社會里農業的從業人口以及它佔GDP的比重在下降,但是它基礎產業和戰略產業的地位始終不會動搖。我把它比喻成簡單說就是三個名詞:加油站、蓄水池、避難所。

加油站實際上就指的是我們的食物安全,包括糧食安全都是屬於這個大範圍之內。它主要涉及到數量和質量、區域與資源、以及國際、國內兩個市場間的平衡問題。經濟安全最基礎的就是食物安全。沒有食物安全就沒有社會的穩定與發展。

蓄水池主要體現在我們鄉村價值的兩個方面,我們都知道農業可以做到完全的自給自足。當然現代化的發展以及全球化的發展,讓城市化變成一個主要的趨勢。但是當城市裡二產、三產其他產業發生危機的時候,這些人口又會回到農村,所以說我把它稱之為人力資源的蓄水池,也是化解危機的蓄水池。這一點在中國表現特別明顯。

避難所很好理解,它實際上就是指最後的防線。當不同種族發生戰爭或是無法克服的病毒來襲時,農業農村實際上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避難所。

二、疫情過後的農業發展

我想從兩方面講一下疫情過後的農業發展,第一個就是都市圈周邊的農業農村發展趨勢。

首先一個小題目叫做村莊與衛星城,因為中國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實際上是以城市化為主要特徵的這麼一個體現。

我們的五大都市圈主要是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灣區、中原城市群和西南部的成渝城市群,在未來中國的人口達到15億左右的時候可能會有10億的城市人口,大約百分之五十都會聚集在五大都市圈。

我大概估算了一下,五大都市圈周邊的農業用地大約有三億多畝,它們未來的利用是一個特別大的焦點,特別是人的生活方式問題。是否會出現逆城市化的問題,我覺得,提一個概念叫生態型的城市化,我的老師葉謙吉教授其實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提過生態經濟,他是提出的第一人,其實疫情過後,這個趨勢我們看得更明白一些。

我覺得在未來的時間裡面都市區周邊的村莊都會逐漸的消亡,會崛起一個一個生態型的衛星城,大約容納是城市人口的百分之二三十,而且這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算是中高端的生活方式,就是它是低密度的、生態化的,能夠吃到自然農品的這麼一群人。

皂盒大講堂第九期|後疫情時代的農業發展

關於生態型城市化,我提出來有六個三 ,"三生三產三變三融三品三養"。

三生指的是生產、生活、生態的均衡發展。

三產指的是農業的一產,食材生產加工的二產,以及渠道建設、第三產業的服務業到三產融合。

三變指的是郊區農民身份的變化,具體指投資、財產、收入形態的變化。

三品我把它歸納為品質、品牌、品味。

三融就是融商、融智以及融道。

三養包含了養生、養老、養性等等。

都市圈周邊的第二個趨勢,就是垂直型農業和設施農業的興起。就是農業生產過程的工廠化、智能化。就是會成立一座座的蔬菜工廠,以及一座座的動物蛋白製造工廠圍繞在都市圈周邊。城市未來不一定需要無垠的農村來養活。我覺得這個趨勢會變得越來越明確。

都市圈周邊的第三個趨勢是食材交易中心的線上化。我感覺隨著未來的這個5G網絡技術的應用,所有的產地批發市場都在沒落,但是銷地的批發市場會存在,但涉及到轉型,比如說我們的新發地、鄭州萬邦、廣東的江南以及深圳農產品這些銷地批發市場,涉及到三個方向的轉型。

一個是在原有的地塊兒上變成一個線下的品牌化的食材大廈。第二個方面就會變成二產,就是食材加工,特別像預製菜、中央廚房、複合調味品等這樣的一些形式。第三個方向就是原來的線下交易模式會轉移到網上的b2b的數字交易。

第二個,講講規模化農業的趨勢。

首先就是畜牧業,動物蛋白的發展趨勢。儘管我們有上千年養豬傳統,實際上現在的豬養殖業就是全新的一個產業,與傳統關係不大,改開後引進西方品種及模式而成,是技術密集資金密集資源密集型產業。當前,養豬行業是受到"雙疫"的打擊,加上已經猖狂了一年多的非洲豬瘟帶來大幅度的減產,行業洗牌加速度快進。

在環保與疫病的雙硬約束下,畜牧業主要還是產業集中度迅速提升的一個問題,也就是說,中小型豬場迅速出清,三到五年內我判斷將出現綜合性的從養殖到肉食加工的這種一體化企業、利潤過百億的會出來八到十家。會成為我們中國主要的這個動物蛋白,主要是指豬肉這麼一個主要的供應商。

皂盒大講堂第九期|後疫情時代的農業發展

中國傳統上有一個說法叫做,豬糧安天下。也就是說只要糧食以及我們的豬肉能夠保證供應,那麼這個天下就比較安定,社會就比較穩定了。因為從食品的結構上來講,我們已經從過去的8:1:1,就是糧食肉類和果蔬這三大類。就我們的膳食結構來看已經轉成了現在的4:3:3,未來呢還會像3:3:4轉移。動物蛋白的需求量,我們現在8000萬噸左右,可能將來會做到這個一億噸左右的需求。

規模化農業其次就是種植業規模化趨勢。主要涉及到我們的糧食產量問題。我們都知道,去年我們的糧食產量是6.6億噸,這裡面對於農區的這種大宗農產品的生產比如說玉米、水稻,小麥,大豆,以及薯類,這樣一些糧食作物將來可能的一個發展方向,實際上就是數字農業的發展方向。也就是說我們北方地區像華北平原、東三省等這樣能夠適合於機械化耕作的地區將主要成為大宗農品的智能化機械作業區。

皂盒大講堂第九期|後疫情時代的農業發展

有一個個人觀點我想重申一下。實際上,大家都在喊數字農業做大數據。我現在還沒有看到一個真正的大數據公司出來。我個人觀點,這個大數據公司應該將來處在做裝備的這樣一些公司裡面。因為作業,機件或裝備最容易收集數據,特別是生產過程中的數據。至於交易數字化我們已經探索了五六年了吧。我記得從零二年開始,我把它稱之為食品電商元年。當然這種商業形態都還在進化之中。

對於大宗農產品來講,從它的生產流程來看,生物技術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關鍵點。需要靠它來解決我們的品種問題、農藝植保的過程、以及適合於機收的這樣一些品種。比如說現在我看到玉米可能會首先做轉基因育種的商業化過程就是一個良性的進程

總結一下在種植業領域,特別是大宗農產品,實際上主要是指糧食生產領域,要關注農業生產方式的轉型,轉型就是上面講到的裝備數字化和交易數字化。這個發展趨勢的中間會牽扯到農業的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問題,時間關係不再展開了。

三、精緻農業與精準營養趨勢

最後一個趨勢就是精緻農業與精準營養的趨勢。精緻農業實際上類似於日韓臺這三個地區,都是屬於東亞農業,耕地比較少,成塊的土地規模不是太大的這麼一種。也就是說每個勞動力作業區域在一公頃左右,這樣的一些特色品種農業我稱之為品牌農業,將以品質及新型渠道、消費者數據取勝。

精準營養領域主要是應用在包裝食品飲料裡,實際上它屬於大健康這麼一個範圍,主要是跟微生物基因組計劃相關的一些發展的方向。

從每個個體的健康來看,不外乎五個方面的因素。基因、環境、運動、食材、心理。基因沒法改變,所處環境也不太容易改變,我們真正能把握的是後三個因素,在這裡麵食材尤其重要,因為食材是我們人體健康與外界交流的主要媒介

皂盒大講堂第九期|後疫情時代的農業發展

在功能性食品板塊,比較有前景的,比如說嬰兒食品我們都比較熟知,適合老人的食品品類還欠缺,適合運動人群以及基因缺陷人群等功能性食品也待發展。最近幾年投資商青睞的植物基肉蛋、細胞農業等全新領域,未來也會變得熱鬧。

時間關係點到為止,以後找機會深入交流。再次謝謝大家!

以下是提問環節

1、您對植物基在國內的研究和發展有沒有了解?新加坡以後想重點發展植物基。另外就是您覺得中國農業向美國大規模集約型發展是不是一個趨勢?

答:植物基的肉蛋技術還是比較成熟,應該會有較好的前景。北方農區會有此趨勢。

2、請問您對食物安全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有什麼看法?

答:數量上應該沒有問題,質量以及和質量相關的品種方面還欠缺。

3、您提到CSA,據您瞭解有沒有什麼區域分佈特徵?結合您提到的未來五大重點人口聚居區,會不會隨著城市化進程和逆城市化的出現,集中在各大城市郊區?比如目前在北京見到的一些生態有機農場?

答:CSA有較強的區域化特徵,與農業資源和交易數據有關。

4、黃老師剛剛提會有幾家百億級的農業企業出現,請問這個在中國高度分散的產業,其集中的趨勢有多猛烈?發達國家的農業是否已經高度集中?作為中國的中小企業,投身在種植,流通和交易環節是否會在未來20年內被整合?

答:大企業主要會出現在養豬業。未來農企競爭主要取決於企業家四維衡量:協調者、套利者、創新者、承擔不確定性者。企業的四維衡量:年輕團隊、技術創新、資本運營、客戶數據。

5、能否推薦一些農業文化與產業相關發展趨勢的書籍?

答:《雜食者的兩難》、《文明的口味》、《中國食物》、《為什麼人類的基因需要傳統飲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