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天淨沙.秋思”何以成秋思之祖?

導語:我們大多數人對馬致遠的瞭解,差不多都是通過他創作的一首小令《天淨沙.秋思》來了解的。這首小令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以至於從他以後,再沒有曲作者以《天淨沙》這個曲牌來描寫秋色秋景了。那麼,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又表現了哪些藝術特色從而獲取這個至高榮譽、且至今無人超越的呢?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天淨沙.秋思”何以成秋思之祖?


我們先來對馬致遠的經歷做個簡單的介紹。


馬致遠(1250?—1321?),字千里,號東籬,元大都人。著名戲曲、雜劇作家。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三人合稱為“元曲四大家”。馬致遠是元代散曲作品最多、流傳最廣的作家。他遺有輯本《東籬樂府》一卷,收入有小令104首,以《天淨沙.秋思》為代表作;套數17套;雜劇15種,以《漢宮秋》為代表作。馬致遠因其作品多流傳廣,深受人們喜愛,有“馬神仙”和“曲狀元”之稱。


下面,我們來看原文。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天淨沙.秋思”何以成秋思之祖?


《天淨沙》又名《塞上秋》,曲牌名。《中原音韻》注“入越調”,宜於表現哀婉之情。其正格是以喬吉的《天淨沙.一從鞍馬西東》一首為例。馬致遠的這首《天淨沙》為變格。單調二十八字,共五句,其中一、二、五三句為平韻,三、四兩句為仄韻。


格律形式為

中中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仄平平。


按《中原音韻》載,此變體的要求是第三句未尾兩仄聲,前字需為去聲,韻腳需為上聲。這首小令第三句的“瘦馬”二字正與此相符。


簡單的介紹了《天淨沙》曲牌的格律,下面,我們就對這首小令進行賞析。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天淨沙.秋思”何以成秋思之祖?


這首小令,詞意淺顯明白,即無生僻冷字也沒有繁雜深奧典故,望文生義,便能理解其中的含義。那麼,為什麼,這樣普普通通且短短二十八個字的小令為何就能被譽為“秋思之祖”呢?


一、從藝術特色上看,作者用極其有限的字句,描繪了一幅無限的景象,給予了人無邊的遐想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天淨沙.秋思”何以成秋思之祖?


小令的前三句只有十八個字,但作者卻巧妙的用九個名詞描寫了九種景物,九個名詞與前面的定語修辭卻並不顯得羅列枯燥,而是將人與物巧妙結合,動與靜有機配合,情與景縝密融合,構成了一系列的意象,在情與景的交融中,有限的情景被無限意象化了,給人以矇矓的美感。


枯藤,枯萎的枝蔓;老樹,年限長的樹;昏鴉,黃昏時歸巢的烏鴉;小橋,只能供人畜行走的小橋;流水,橋下淌過的細流;人家,農家;古道,荒涼的小路;西風,寒冷的秋風;瘦馬,營養不良枯瘦如柴的馬。


九個名詞組合,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清晰而又顯迷離、蒼涼又顯幽遠的山水畫。而在夕陽西下時,孤寂的旅人還漂泊在天涯。全曲嘎然而止,餘音嫋嫋,給人無窮遐想。


二、從表現手法上看,作者寓景於情,情景交融,構成了一幅聞之動容觀之涕淚的悽愴悲苦的意境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天淨沙.秋思”何以成秋思之祖?


  • 清代王紫韜在《芬陀利室詞話序》中說“詞之一道,易流於纖麗空滑,欲反其弊,往往變為質木,或過於嚴謹,味同嚼蠟矣。故煉意煉詞,斷不可少。所謂煉意,添幾層意思也;煉詞,多幾分渲染也。”


馬致遠這首小令,前四句全部是寫景,而在寫景中正是在“煉詞煉意”上做到了極致。其排列從正面上看,按照左右上下遠近的順序,以極其普通的詞句勾勒出了一幅濃郁的秋景。而中加以“枯、老、昏、瘦”等字眼進行修辭,就將這幅秋景中蒙上了一層悲苦悽愴的情調,使所有普通的景語都化成了情語。而最後一句則將這些情語無限擴大,蕭蕭悽悽,無聲勝有聲,深化了小令主題,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寓景於情,構成了一幅聞之動容觀之涕淚的悽愴悲苦的意境。正如王國維在其《人間詞話》中所寫的


  •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泌人心脾,寫景也心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矣。”


馬致遠的前輩白樸也曾寫過一首同曲牌的小令,我們似將二首小令做個對照比較。


天淨沙.秋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天淨沙.秋思”何以成秋思之祖?


這首小令作於馬致遠之前,不能說藝術境界不高。然而,兩相比較,我們不難發現,白樸的小令多的是秋景,然而景中卻寡情。二首同曲牌同內容的小令,馬致遠的秋思則勝在景情交融之中。被後人譽為“秋思”之祖是毫髮不爽恰如其分。


結束語:通過對馬致遠作品的研讀,我們發現馬致遠本人可能是因為仕途不順的緣故,其作品保持有一種豪放中顯飄逸、沉鬱中顯灑脫二種矛盾風格的存在,歸根到底,是馬致遠身上具備的歷史虛無主義在作品中的體現。關於其歷史虛無主義的傾向,我們將另文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