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建包办到圣瓦伦丁,浅谈中国人的爱情走向

猿人时代,由于人类还处于进化时期,情感远没有当今人丰富,许多行为更应该称之为本能。直到有了自己的文字,有了合乎规矩的礼,文明才开始发展。

孔子曾言:“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

知礼之后,而后懂情。对于中国人的爱情走向,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封建时期,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第三阶段是当今时代。不同时代对爱情有不同的理念,在这里本文将在历史的角度谈谈中国人的爱情走向。

一、爱在何处,何以寄托

1.封建时代的爱,活在唐诗宋词的美好中

对于爱情最早的史料,记载于春秋时期。在封建时代,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对女性有着诸多要求,女人没有人权和地位。也许有人会问那个时代有爱情吗?我想还是有的。在《诗经》中关于爱情的名篇并不在少数,其中《蒹葭》一诗,更是将这份源自中国古代的浪漫主义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从封建包办到圣瓦伦丁,浅谈中国人的爱情走向

蒹葭

在诗经之后的数百年间,诗渐渐成熟,最后在唐朝达到了顶峰。然而真正对爱情表述的最为浪漫,还是以宋朝的婉约派词人更高一筹。秦观、温庭筠,柳永皆为其中圣手,当中又以柳永的《雨霖铃》广为流传,词中将恋人间那份不舍之意描述的动人心扉。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从封建包办到圣瓦伦丁,浅谈中国人的爱情走向

雨霖铃

除却婉约派词人,饶是豪迈派的代表辛弃疾和苏轼也不例外。在苏轼的《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将对亡妻的那份思念让人读之断肠。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微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在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中“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更是堪称古代乡村爱情中最温馨的一幕了。在封建时代,爱情是流于笔墨之间的文字。

从封建包办到圣瓦伦丁,浅谈中国人的爱情走向

可以说,封建时代的爱情是活在洋溢着浪漫色彩的唐诗宋词的美好之中。然而浪漫终究是少数人的专利,光鲜掩不去落寞,大多数女性仍然是作为无意识群体,生活在封建制度的压迫之下,爱是种奢侈品,是少数人才有的专利。

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分界线,可以认为是从女性不裹脚开始。虽然这是一项简单的形为,却象征着女性意识的苏醒,改变了女性在爱情中的地位,也就从而改变了爱情的形式。

2.民国时代的爱,活在鸿雁传书里

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自由文化的冲击,女性的思想得到解放。在这期间出现了诸多优秀女性,仿佛沉睡了数千年的女性之灵在这个时代终于苏醒。比如革命英雄秋瑾,新文化领域女性代表林徽因,商业领域的女性代表张幼仪。

从封建包办到圣瓦伦丁,浅谈中国人的爱情走向

林徽因和梁思成

在那个时代,女性的思想得到解放,诉求平等和自由成了新女性的追求。

那个时代的女性,既有着新时代女性的独自自主,又有着旧时代女性的温婉和钟情,可以说她们是东西方文化共同熏陶下的浪漫产物,她们的爱独立而纯粹。

从封建包办到圣瓦伦丁,浅谈中国人的爱情走向

张爱玲

敢爱敢恨,她们以女性身份在爱情双方中,第一次以平等的一方出现在历史长河之中。因为爱,张爱玲对胡兰成选择了默默支持。因为爱,蒋英可以陪伴钱学森共度颠沛岁月。因为爱,杨绛包容着钱钟书的小孩子性子。

那时候的爱情,由于时局的影响,总带着一种离别和相思的色彩。鸿雁归时你不归,唯有相思书信回。那时的爱情很慢,慢到有足够的时间去认知彼此的爱。

从封建包办到圣瓦伦丁,浅谈中国人的爱情走向

对于那个时代的爱,可能没有比木心先生笔下的《从前慢》更显深情。

记得早先少年时

大家诚诚恳恳

说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车站

长街黑暗无行人

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分界线,可以认为是从信息时代的到来开始的,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联系方式。男女之间的认识不再局限于通过媒人或亲友介绍,而是开始有了更广的接触面,男女之间的可替代性变强,爱情的理念发生转变。

3,当今时代的爱,活在各自精彩中

二十世纪末,随着信息网络在太平洋彼岸兴起,诠释着全新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更是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信息交流。

过去男女之间的相识,大多是通过亲友或者媒人介绍。随着基于互联网的社交软件的广泛使用,男女之间的相识不再局限于身边的圈子,可以翻山越岭,飘洋过海,即便相隔千万里,也能相互认识。

从封建包办到圣瓦伦丁,浅谈中国人的爱情走向

尤其是在近年,随着交通行业翻天覆地的革新,飞机高铁的投入更是让异地不再遥远。

便捷的到来,不仅极大扩宽了男女的交流队列,也给了彼此更多的选择机会。随着生活的越来越好,在繁华的世间,每份爱情都能有属于自己的独家记忆,爱不再拘于一种寄托。

二、从封建包办到圣瓦伦丁,爱情的迭代之路

纵观中国千年历史,爱情作为一种情感载体,随着时代发展也开始迭代,在简而言之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1.爱情的模式,从“封建包办”到“恋爱自由”

有“乐府双壁”之称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讲述的便是传统家长制下的爱情悲剧故事。

在诗中,虽然相爱的两人有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的感情,但终究抵不过母亲的干预,最后落得一人“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一人“自挂东南枝”。

从封建包办到圣瓦伦丁,浅谈中国人的爱情走向

当然,包办婚姻之间也并不是都没有爱情,只是能有爱情的终究还是少数。礼的约束下,爱不能由自己,而是要随从父母的心意。父母之命,媒妁之约成了决定性的因素。

直到近代民国时期,随着女性意识的逐渐苏醒和家长思想的开明,恋爱开始走向自由。到如今更是如此,爱情不再是和婚姻绑定,而是可以作为一种经历出现。

制度的改变是爱情改变的根源之一,随着讲究人权和自主意识的普及,从封建家长专制到自由民主,历史渐渐放开来数千年来强加于爱情身上的束缚。脱离礼的约束之后,爱变成了自由的形式。

2.爱情的规矩,从“繁文缛节”到“一切从简”

在封建时期,女子讲究养在深闺。也就是说,只有等到出嫁之后,才可能有爱情一说。对于出嫁,那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事情,有着完备的礼的制度。

从封建包办到圣瓦伦丁,浅谈中国人的爱情走向

封建时期,要谈爱情,先结婚。关于结婚,有着“三书六礼”之说。三书是指六礼过程中所用的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结婚过程的六个礼法,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从封建包办到圣瓦伦丁,浅谈中国人的爱情走向

到了民国时期,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教堂式婚礼也颇受欢迎。订婚之后就结婚,然后共度蜜月。传统婚礼因为繁琐而被进一步简化,西式婚礼因为浪漫和简单而渐渐抢占了传统婚礼的份额,这种影响,一直至今仍然存在。更有甚者,爱而不婚,或者去民政局领证便算结婚了。

社会风气的改变,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得到推崇。很多时候,大多数人都在为生活忙忙碌碌。属于自己的个人时间越来越少,作为爱情的形式,“仪式”的存在感越来越弱。

3.爱情的双方,从“夫为妻纲”到“平等互敬”

封建社会下的女性,即便存在爱情,但更多还是一种附庸的形式出现。女子甚至可以作为男子的一种财务出现,完全没有人权。传统的礼教更是为女性搭建了一座思想的囚笼,比如《女戒》等《女四书》。

从封建包办到圣瓦伦丁,浅谈中国人的爱情走向

到民国时期,自由民主的西方文化冲击了传统的东方文化,女性渐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出现。随着男女平等的呼声,在爱情中女性的地位不再是附庸品,而是以平等的地位出现。

到了当今,甚至也不乏一些女子在爱情中掌握主动权的情况。即便在婚姻中,女子掌控家中大权,女强男弱的现象也不少。过去举案齐眉是指女性对丈夫的尊敬,现在则变成了互相尊敬。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女性独立意识的苏醒是改变爱情双方地位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改变爱情形式的主要因素。从一夫多妻到一夫一妻,便是最明显的表现。

4.日渐开放的爱情理念,敢于追求自我和爱的真谛

在数千年儒家文化的熏陶之下,礼虽规范了人们的言行,却也约束了情的发展。

对于情与性,一直是比较忌讳的话题。在现在读来情意绵绵的婉约派词,封建时期很多都被视为“艳诗”,被冠以“低俗”、“有伤风雅”之名。相比于那些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大家闺秀,反而是风月女子将那份爱袒露出来。其中名声较广的如唐朝的鱼玄机。

从封建包办到圣瓦伦丁,浅谈中国人的爱情走向

鱼玄机

随着西方思想的影响,民国时期的爱情既有传统文化下的绝对忠贞,又有强烈的个人意识。他们敢于去主动追求爱,追求幸福,却又能够耐得住寂寞,数年如一日去等爱的人。到如今,一切更是如此。

细数下来,几千年的中国史上,对于爱情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变更。涉及理念的东西便没有好坏之分,有的只是个人看法罢了。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林黛玉。历经岁月的磨砺,中国人的爱情理念走到今天,任何一种影响都不可或缺。

理念的改变是时代人对爱情新的审视和定位,从封建包办到圣瓦伦丁,不仅象征着爱情的逐渐开放和自由的趋势,还寓意着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