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孩子上大學後,除了跟父母要生活費,其餘時間很少跟父母聯繫呢?

高校集結號


家是最溫暖的港灣,家是我最想待的地方,家人永遠是我最愛的人,為什麼上大學的孩子,除了要生活費,不願意多跟家長溝通呢?

看看身邊,上了大學,除了要生活費,不願意多跟家長溝通的孩子還是少數,大多數還是會至少每週一次的跟家裡打打視頻或電話,不願意多溝通的我想可能一直與家裡都沒有溝通的習慣吧,有的父母一直都忙於工作,從小缺少的對孩子的陪伴,猛的發現孩子長大了,讀大學了,離開了身邊,想去多溝通了解孩子了,一下子又不知道該說點什麼了,也造成了孩子不願多與父母溝通的情況。



三三兩兩慵慵懶懶


首先,非常感謝悟空問答給了我這樣一個回答問題的機會和平臺,也非常高興能夠回答@高校集結號友友的問題,同時也非常榮幸能和自媒體的朋友相識與互動。

其次,我是溫超文化傳媒工作室的創始人,也是《溫超》情感領域的原創作者,更是今日頭條《溫超文化傳媒工作室》傳媒領域的原創作者。

別說是上大學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這些做兒女的除了跟父母要錢之外,其餘時間又有多少人能跟自己的父母經常保持聯繫的。我記得我上大學的時候,第一年的生活費是父母省吃儉用給我湊起來的,待到第二年的時候,我就開始憑藉自己的雙手在學校門口的小飯館裡打工養活自己了,那個時候我不掙錢,就是希望飯館的老闆能夠給我一碗飯吃就足夠了,開始的時候管我飯,後來就開始給我錢了。一直到我大學畢業,就這樣,我挺過來了。我雖然學習成績一般,但是基本上沒有跟父母要過什麼錢。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開始掙錢了,每年都回給父母寄一些錢,有時候兩萬,有時候三萬,但是父母一直不捨得花,直到我結婚的時候,父母把這幾年攢下來的錢全都給了我。

最後,我從外地工作幾年後,又回到了我的老家邯鄲。以前在外地的時候,雖然經常跟父母保持聯繫,但是畢竟很少能跟他們(她們)見面,更別說在一起吃飯了。現在好了,每天守在他們(她們)身邊,陪他們(她們)說說話,聊聊天,要多幸福有多幸福!這就是我們的父母,他們(她們)不求回報,只是一味付出;他們(她們)不求你多麼富有,只是希望你過的好;他們(她們)不求你官多大,只是希望你能多陪陪他們(她們),多跟他們(她們)說說話。屏幕前的陌生人,不管你身在何處,不管你有多忙,不管你在幹什麼,希望你能多往家裡打個電話☎️!






溫超


學生開始建立自己的世界觀了,開始用自己的思維,視角看世界,想問題了。也就和父母有代溝了。這很正常,當他們有生活的感悟了,就知道父母是天下對自己最好的人。


王守仁63923854


這個我問過上大學的兒子,兒子給的答覆是:和你沒有什麼說的。可以理解為沒共同話題。但是在碰到他人生旅途中要做選擇時第一時間會問我的意見!


四季不斷的柔風


站在大學生的角度,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可能站在家長的立場上是不正常的,這和家長、孩子平常之間的交流溝通習慣有關。內向的孩子不善於表達,開朗的孩子善於表達。

大學生在學校裡的學習與生活有兩種,一種是忙著談情說愛瀟灑的學習與生活,因為脫離了家庭的束縛,有了自己的天地,享受自己的大學生活,就懶得和父母聯繫。一種是抓緊時間潛心學習與生活,為了不負父母的希望,帶著責任感和自己的追求,踏踏實實的學習,和父母聯繫的也很少。這兩種情況說明了孩子在大學裡和父母聯繫不多就是很正常的現象。作為父母覺得孩子遠離,有一種失落感,希望孩子能主動的聯繫和問候父母,這樣心理就會平衡一些了,父母的這種單純的想法只能是自我失落與傷害。還有就是,如果父母和孩子平常交流溝通就很融洽和相互信任,那麼,不管孩子大學裡是談情說愛還是苦心學習,都會和父母不間斷真誠的交流溝通,從這方面來說,作為父母就要反省自己,當孩子遠離你的時候,為什麼會減少聯繫或者不聯繫,也許,父母和孩子的距離是越來越遠了,這和家庭溫暖的缺少有關,等到孩子和父母的距離遠的時候,父母單純的希望和索取都是一種奢侈了!!!!!



元之創客


沂蒙小林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在大學年齡相差一般不大幾歲勾通起來比較方便,同學相處非常非常好。通過相處明現看出平時在家花錢大方談話也爽快,一沒錢就問父母要,沒事根本不和家人聯繫。

有個同字張x乄就是這樣,有一次父母都找到學校他還愛答不理,誰知就在大四上學期惡號傳來母親因長期營養不良引發疾病去世,他接到電話當場暈倒回家送走母親回來很長一段時間緩過來勁。這才知道母愛如悔之晚也。

所以人要學會感恩父母,兒行千里母擔憂。常和家人聯繫


沂蒙小林


我完全理解。你沒有心理問題。你的心態是正常的。可是正常不等於正確。你的心態是錯誤的,負面的和不健康的。你和孩子一直朝夕相處一下分開你確實很難適應。但是你必須有意地去適應這種轉變。你孩子說得對,你應該轉移自己的注意力。最好是培養一些興趣,結交一群空巢的家長情況和你相仿的。或者到你孩子原來的中學去做志願工找回那種在孩子身邊的感覺。或者養只你自己喜歡的寵物。總之把自己的日程排得滿滿的使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充實起來。慢慢地改變那種以孩子為重心的生活方式。如果你不作心理調適,老是要纏著孩子說話就會產生以下的這些後果:

1)長期的思念以至心理不平衡會使你本人的身心徤康出現問題

追答

這是最大的損失。

2)你孩子這個時代競爭異常激烈。你孩子必須全副身心投入學業才能在競爭中勝出。你孩子的成功相信也是你做母親之所望吧。即使他有時有空堂,在你看來是閒著,可是他的心和腦絕對不閒。我是讀書人我有這個體會.我永遠在思考問題,人閒心不閒。如果他總記掛著,他就分心了。而且久而久之他會對你產生反感從而抵消了他對你感恩和尊重的情感。我有三個孩子。大的兩個高中就岀去住校了。因為大女兒在成長過程中問題比較多因此此我常聯繫她。她覺得我囉嗦很反感。可是兒子呢就常來電話問候我並埋怨我忘記他要求我至少每週要聯繫他報告我的身體和家裡的情況。

3)你要學會換位思考。把自己放到兒子的位置上看問題。儘量減少孩子的心理負擔。反觀你自己有沒有天天和父母談話呢?除非在一起住。現在孩子學業緊張將來孩子要到社會上打拼。再將來孩子要成家立業家裡家外根本忙不過來。你要做好心理準備孩子與你的關係只會越來越疏遠而不是越來越接近。這是生活的規律是人生不同階段的更替。是不以我們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總之做父母是無私的選擇。是付岀是奉獻是犧牲。你的父母對你這樣你對孩子這樣將來你的孩子同是奉獻給他的孩子。因此你要學會放手。當你不纏他的時候他反而會內疚會想法抽空親近你的。






心靈夜聽


這很正常啊!一方面上大學後確實很忙,基本都是靠自學,老師很少上課。然後永遠都有做不完的作業。

再一個就是他有獨立思想的。如果他特別特別想念家人,再忙他也能抽出五分鐘,十分鐘給爸媽打電話。也就是說可能是因為覺得自己讀大學了,已經長大成人了,思想也成熟了,所以很多事情自己都能解決,在學校一切都很好。所以除了要錢給爸媽打電話,基本上很少給爸媽打電話了。也就是養成了一種很獨立的性格,什麼事情都自己拿主意了。

只是他有的時候不知道,爸媽在老家掛念著他,甚至盼望著孩子給自己打個電話,心裡舒服點,安心點,也就是簡單說,孩子不知道關心爸媽,不知道詢問爸媽最近身體怎麼樣,過得好嗎?天亮了,媽媽多穿點衣服。媽媽說孩子不知道打電話給家裡,還有一層意思是說,我們在家裡擔心你,你也不知道給爸媽打個電話。其實,做爸媽的不要過分擔心,孩子們過得很好,才會很少給你們打電話。有困難了,比如沒錢了,自然會給爸媽打電話。

所以呢,這是很少打電話給爸媽再正常不過的呢!

只是還是希望孩子們上大學後,和以前一樣給爸媽多打電話,讓他們放心。親愛的網友們,你覺得我說的對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說出你的故事 +評論+轉發+點贊



星光衛視頻道


有的,並不代表多數。我們老人在一起也議論這點事。父母辛辛苦苦供你上學,結果呢?跟父母疏遠了很多,我們議論說:他們眼界高了,知識長了,跟我們沒有共同語言了。

其實,他們真實的知識下降了,脫離了社會這門特高等學校。

說這話確實有點偏見,那麼這一少部分年輕人真真實實是這樣。

電話一響,肯定是要學費、生活費,就跟無事不蹬三寶殿一樣。當父母有錢倒好,沒錢還得張羅借錢,不能慢了。

我跟前有一家,孩子上了大學,每季度都得要三千、四千元錢,正趕上他父親有點病,沒有掙錢,他母親跑我這說,大哥先麻煩你給我湊點,我給他打了四千。還不能說他父親有病一事。這是一個點典列。他母親咳聲嘆氣的說,不要錢從來不打電話。

孩子從小要接受社會教育,我相信多數青年學生是懂得報恩的。也懂得經常給家裡打一電話或視一下頻。免得父母掛念。


夕陽映彩霞86444


可能是每個孩子的性格和性別不同造成的吧。

聽說男孩子一般情況下除了要錢,不會主動與父母聯繫,可能孩子一是社會交往多,時間安排緊;二是進入新的生活環境,新生事物多,與父母交流互動沒有共同點;三是有的孩子學習壓力大,心情壓抑,不願聽父母嘮叨一些無關的事;四是父母一說話就是一些家庭瑣事,與孩子沒有關係的事,孩子聽了也沒有興趣;五是孩子的一些事情,父母在不瞭解情況下就替孩子拿主意作主張。

我的兩個孩子上大學的時候,我給他們說了,一是平時不準關手機,休息睡覺除外;二是隻要時間允許,每天打個電話,他們都能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