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不分國籍!上海這些社區的外籍志願者主動“守好門”

疫情防控不分國籍!上海這些社區的外籍志願者主動“守好門”

疫情防控不分國籍!上海這些社區的外籍志願者主動“守好門”

上海自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開展以來,各個社區在疫情防控中,都想出了各種各樣的防控辦法,提高社區疫情防控效率。


樂民平臺【社區防疫】專題持續更新,歡迎各社區街道工作人員和熱心居民投稿,萬眾一心、同舟共濟,共同打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阻擊戰。


疫情防控不分國籍,上海部分社區有外國人居住,如何精準做好疫情防控?本期,小樂帶看看上海部分社區的防控工作。

疫情防控不分國籍!上海這些社區的外籍志願者主動“守好門”

浦東塘橋街道貴龍園保安主管楊永強正在崗位上值守,遠遠就看到一個拖著行李箱的“生面孔”。交流後發現,這是一位遠道而來的“特別來賓”,語言障礙讓第一道門的通行“難度升級”。他該如何做好這位“特別來賓”的防控措施?一起來見分曉 ↓


疫情防控不分國籍!上海這些社區的外籍志願者主動“守好門”

“小區門口來了一個外國人,來自日本,已經做好體溫測試了,沒有異常,能派個人過來了解一下情況嗎?”他立刻向居委打出了“求助電話”。“好的,馬上就到!”接電話的是街道境外人員服務站的孫奕。根據街道聯防聯控領導小組的統一安排,每個居民區都有“新生力量”充實一線工作力量,孫奕就是其中的一員。


很快,貴龍居民區黨支部書記張振浩與孫奕來到了小區門口,通過“磕磕絆絆”的英文溝通後,瞭解到這位松岡先生是上海一家日本學校的老師,他是第一次來到中國,學校租住的地方就在小區內。在本人的認可下,居委和物業實地查看了他的居住地點,在確保具備居家醫學觀察的環境後,也考慮到語言不通、環境不熟悉等實際困難,第一時間送上了居家隔離必備的一些生活物資。


“麻煩每天上午下午兩次測量體溫,如有異常請及時與我們聯繫,有什麼困難可以提出來。”看到居委認真而貼心的服務,松岡先生表示,之前在網上看到過許多中國的防疫舉措,願意主動配合做好14天的居家醫學觀察,

等隔離結束也要成為志願者的一員。


如果語言不通,怎麼能保障後續防疫工作的正常開展呢?張振浩決定在片長包乾微信群裡招募“翻譯官”,原本當日輪休的社工袁菲看到消息後第一時間回覆,“我原來是在日企工作的,雖然不是特別精通,但基本交流應該可以,要不我加一下他的微信,日後也方便了解情況,也能及時提供幫助。”


“我叫袁,以後請多關照。如有什麼事,請告訴我。”一段簡單的日本語開場白後,獨在異國的松岡先生和小袁成了“雲好友”。每天小袁都會發送微信問候,關心一天兩次的體溫測量、身體狀況怎麼樣、是否需要代買生活用品、物資是否充足等等。雙方互相熟悉了之後,松岡先生也會主動告知自己測量的體溫情況,自覺做好居家醫學觀察,“在這樣特殊的時期,第一次來到中國,感受到了社區的溫暖,非常感謝居民區的用心的服務。


在塘橋社區,“防疫工作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各個居民區仔細排摸轄區外籍人士情況,同時各樓長在依託樓組包乾建立的“樓組包乾組群”“片長包乾群”“守望家園群”內發起倡議,招募精通韓語、日語和意大利語的志願者,支持社區工作者與居住在塘橋的境外人員的順暢溝通,消息一經發出,得到了各個黨員及居民群眾的積極響應,目前已招募24人,來自不同國家的外籍志願者已經主動在小區門口“守好門”,幫助更多外籍返滬人員進行掃碼網上登記、填寫登記表,積極引導他們配合防疫工作。


來自寧陽居民區的高雅雯表示,“抗擊疫情中,我看到身邊有很多的社區工作者們非常辛苦,這次需要會外語的,讓我也能出上力了,希望外籍人員即使身在異國也能感受到‘家人般的關懷’,共同贏得這場戰‘疫’的勝利!”

疫情防控不分國籍!上海這些社區的外籍志願者主動“守好門”


在長寧有這樣一個居民區:3.3萬常住居民中,境外人士有1.65萬人,並且來自全球約50個國家和地區。疫情期間,這樣一個每兩個居民中就有一位境外人士的社區,如何做好疫情防控,溝通機制的流暢、處置辦法的高效、基層幹部的能力和社區治理的積累,都面臨著考驗。


作為上海境外人士居住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區,長寧區的多個涉外居民區在此次疫情中便成為了這樣一批特殊的“考生”。那麼這些“老外”密集的社區,如何精準做好疫情防控?


“一二三四”讓中外居民都“明明白白”


“您好,麻煩先伸一下手腕,測一下體溫。”“本地戶籍可以掃一下‘隨申碼’,非本地戶籍可以掃旁邊的‘虹橋在地居民登記表’,外國人用護照登記就行。”


疫情防控不分國籍!上海這些社區的外籍志願者主動“守好門”


在古北國際花園的小區門口,站立在寒風中的榮華居民區幹事王力和同事們正在小區門口值守,返滬復工高峰開始後,他們每天輪班值守,指導進入小區的居民、訪客掃碼進行登記。


王力負責值守的古北國際花園境外人士約750餘人,佔小區居民總數的1/3,其中日韓人士超過半數,因此會中英韓三國語言的王力,就擔負起為這裡的外籍居民講解回滬登記流程、居家觀察要求、介紹居民區服務的重任。


“其實流程不復雜,用‘一二三四’就能概括。”王力所說的“一二三四”,指的是“一測、二看、三問、四登記”。“一測”即無論居民還是訪客,進入小區都要測量手腕體溫。“二看”即查看小區出入證或“隨申碼”。“三問”指的是“從哪裡來、是否來自重點地區、身體狀況如何”。“四登記”自然是指回滬人員主動向小區物業或榮華居委會進行登記。


疫情防控不分國籍!上海這些社區的外籍志願者主動“守好門”

“融情卡片”指導外籍居民儘快瞭解上海防疫措施

不過,涉外居民區,語言溝通是社區工作的“第一要務”。在疫情特殊時期,防疫信息的快速準確傳達,更關乎防疫舉措是否能真正取得成效。為此,榮華居民區在“四”這個數字上再進行了“深加工”,借鑑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時的經驗做法,將社區裡每一項涉及全體居民,尤其是外籍居民的疫情舉措、政策都採用中、英、日、韓四國語言發佈。


王力的工作桌面前擺放了一排藍色的小卡片,每一張卡片均由一面中文告示和一面外文告示組成。榮華居民區黨總支第一書記盛弘介紹,這是疫情期間居民區新制作的“融情卡片”,用中英日韓四國語言簡潔明瞭地告知返滬居民需要主動配合登記、進行為期14天的居家觀察,並附上了小區物業和居委會的電話。“相比挨家挨戶上門,提供一張小卡片讓居民帶回家貼在冰箱上,或者一家人傳閱一下,比面對面告知或是微信通知更容易讓人記住,大家進入小區時抽取自己熟悉的語言就行。”


疫情防控不分國籍!上海這些社區的外籍志願者主動“守好門”

榮華居民區每棟居民樓內都張貼了多語種的疫情防控宣傳內容

在古北國際花園11號居民樓,走道牆上張貼的的一組語言各異的告知單也顯示出國際社區的特色。“這四張是街道對回滬人員信息登記的告知書,下面這些是新冠肺炎的預防告知,這些都是四種語言。”榮華居民區新上任的黨總支書記秦怡雯介紹,由於整個居民區日韓人士佔比達45%,一些專業的政策和措施如果僅用英文解釋,存在中譯英再英譯日/韓兩道關卡,容易有措辭不準確甚至產生歧義的可能,因此

“四國語言”就成為疫情防控期間精準傳遞信息的重要一環。


“三駕馬車”疫情到來跑得更穩健


疫情防控不分國籍!上海這些社區的外籍志願者主動“守好門”

居民區幹事張貼四國語言的告知書

“確實很久沒休息了,你看,我們現在都隨身都帶著含片。”疫情期間,居委幹部們“連軸轉”成為常態。盛弘抓緊時間塞了一片咽喉含片,不一會她又要到下一個小區查看疫情防控情況。企業陸續復工後,居民區內境外人員回滬數量有所增加,僅靠居委會操持所有42個小區的防疫工作,顯然力不從心。“‘三駕馬車’到底穩不穩,靠不靠譜,這次就檢驗出來了。”


在古北國際花園物業管理處,接待臺整齊擺放著四本登記冊,分別為日韓住戶明細、家政人員信息登記、韓國回滬健康管理、健康狀態信息登記,對小區每戶居民的姓名、住址、證件、聯繫方式、居住類型、回滬日期和家庭人員數都進行了統計。其中,物業工作人員專門用粉色熒光筆標註了需要進行14天居家觀察的居民,讓每一個來輪班的工作人員及時關注該戶家庭成員的身體狀況。


疫情防控不分國籍!上海這些社區的外籍志願者主動“守好門”

古北國際花園物業管理處

“居民信息居委會很早就讓我們排摸清楚了,這次疫情發生我們的人員登記就很成熟,也說明平時練好‘內功’的重要性。”古北國際花園物業經理朱麗花介紹。


在程家橋街道君悅花園小區,負責小區管理的上海金晨物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經理王劍的手機中,有4個微信群在疫情到來後就長期置頂:居民區物業經理群、南龔居委群、街道2020防疫群、街道房辦微信群。而與她溝通最多的人,自然是南龔居委會黨支部書記張樺。


“跟普通小區里居民有問題先找居委會不同,涉外居民區裡大家都習慣先找物業,物業再把問題報給居委會。”是居民們“信不過”居委幹部嗎?自然不是。張樺介紹,外籍居民從文化背景上更習慣先找專業機構,因此,小區物業就成為溝通居民和居委會的重要一環,也是讓“三駕馬車”跑得更穩的關鍵。


疫情防控不分國籍!上海這些社區的外籍志願者主動“守好門”

外籍常駐居民進行口罩購買登記

2月上旬,來自宋慶齡幼兒園的外籍教師安東尼·安德魯斯與妻子鍾瑋雯準備從澳大利亞返滬前,向王劍發了一條諮詢短信:“我們現在可以回上海嗎?回來後需要在家呆14天嗎?”得到了兩個肯定回覆後,2月10日晚9時,安德魯斯二人開車回到了君悅小區的家中,但就在小區門口,車輛被門前值守的保安“攔住去路”。


疫情防控不分國籍!上海這些社區的外籍志願者主動“守好門”

“對不起,你們需要先登記,測量體溫後才能進入小區,二維碼在這裡。”安德魯斯尼說,相較春節離開上海時,回滬後上海的疫情防控舉措讓他大為驚訝。“更嚴格,因為登記信息更詳細了,但是也更方便,因為什麼事掃一掃二維碼基本都能解決。”


外籍居民主動當起志願者


“你好,我是你的鄰居,我姓文,我也是韓國人。”今年是家住古北國際花園的文先生從韓國到上海定居的第20年。在一家韓國貿易企業任職的他還有一個特殊身份:榮華居民區的志願者。


疫情期間,由於一些防疫要求表述非常專業,中文流利的他成了居委會和物業的“御用顧問”。尤其在與新入住的韓國居民溝通時,遇到對方中文尚不流利,交流出現“卡殼”時,文先生就“挺身而出”,向對方耐心解釋上海疫情防控的舉措。


疫情防控不分國籍!上海這些社區的外籍志願者主動“守好門”

居民區幹事為回滬居民進行登記

“大家最關心回來後是否要隔離觀察,觀察期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向韓國鄰居們翻譯政策,比如出門一定要佩戴口罩,回到上海後要主動向居委會或者物業登記,建議居家觀察14天覆工,這些都是文先生需要幫助鄰居們解釋的內容。此外,他還有一個“重要任務”,“我要幫助大家分清什麼是官方消息,什麼是謠傳,讓大家不要慌張。”


小區物業經理朱麗花介紹,作為同胞,文先生的措辭會讓小區裡的韓國居民感到更加親切,溝通效果也更好。事實上,讓“老外”幫助“老外”的做法在榮華居民區早已有之。今年春節期間,來自日本的居民菅沼真理子回國期間得知中國疫情,回到上海後她帶著一包日本家庭常用的消毒藥片來到居委會,免費提供給社區使用。為了方便社區工作者正確使用,她還貼心地自制了中文版的使用說明。在翻譯日語告知書時,真理子則與盛弘多次開會討論,力求讓防疫舉措的表達更精準。


今年同樣也是真理子來到上海定居的第20年,曾經歷過2003年“非典”的她說,這次疫情讓她感受到了中國人的團結和堅定的信念,“相信疫情過後一定會有陽光燦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