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特別市的源起及始末


濰坊特別市的源起及始末

  中共濰坊特別市委舊址,位於向陽路路西,舊址俗稱“小黃樓”  (資料圖片)

濰坊特別市是濰坊歷史上新時代的開始,雖然它只存在了十四個月的短暫歷程,卻在濰坊歷史上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1948年以前,中國版圖上沒有濰坊這個城市,只是在山東中部標註有一個較大的縣城——濰縣。
  濰縣,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名城,歷史上就是一個工商業發達的縣城,也是山東經濟中心區之一,是膠濟線上的一處戰略要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1947年秋天,中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山東戰場的形勢開始由農村轉向城市,攻打濰縣列入了華東野戰軍的計劃。華東局領導經過反覆調查研究後,決定進行一次史無前例的探索。因為距濰縣城只有30公里的坊子,是膠濟鐵路中段的一個重要車站,這裡是著名的煤礦區,有近2000人的煤礦工人、日產500噸煤量的炭礦公司,有可發電1500千瓦的發電廠,還有菸草公司、汽車修理廠等,市區內有電燈、電話、自來水等設備,濰縣、坊子兩地面積雖不算大,但它卻具有大城市的框架,這裡的解放,不僅僅是一座縣城的獲取,更重要的是會推動這一地區土地改革的開展和各項經濟工作的發展,使解放軍解放全山東和配合全國的戰略進攻在人力、物力上得到更加有力的支持,做好濰坊的工作,可以摸索並積累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對以後接管更多的城市、執行城市政策、促進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入城市,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於是,在濰縣解放之前,華東局即高瞻遠矚地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方案:鑑於濰縣的解放,是山東在戰略反攻後的第一個屬於人民掌權的城市,也是華東野戰軍在華東地區反攻後的開門紅,為了加強其後期工作,發揮其積極作用,遂把濰縣和坊子連在一起,取濰縣的“濰”、坊子的“坊”,組建濰坊特別市,直接受華東局領導,將濰縣提升為大城市級別。這種組合在全國是少有的,幾乎是沒有先例的。自此,舊濰縣消失,中國的版圖上有了一個濰坊(特別)市。
  濰坊是我黨在華東地區接管的第一座城市,華東局非常重視,在幹部的配備上,幾經斟酌,挑選了一批德才兼備、文武雙全的人才,於1948年4月初成立了市委,市級主要領導都由副省級幹部擔任。市委書記由中共六、七兩屆中央委員、華東局常委、華東財辦主任曾山擔任,組成了由曾山(市委書記)、張愷帆(市長)、姚仲明(市委宣傳部長)、劉丹(市委秘書長)、李研吾(市委組織部長)、黃赤波(市委社會部長)、郭石(坊子區委書記)、張敬人(坊子煤礦經理)、杜前(市委青年部長)、劉宿賢(望留中心區委書記)等同志為成員的市委領導班子。進城的前一天中共中央華東局書記饒漱石又宣佈中央的新任命,決定特別市市長一職,改由曾任煙臺市長的姚仲明同志擔任,張愷帆同志任政府顧問。進城一個月後,改由1923年赴德留學期間入黨的徐冰(本名邢西萍)任市委書記。市長由原華中人民政府秘書長張愷帆擔任。整個城市政權機構的設置,完全依照大城市的規格,實行市、區、街(鄉)三級制,全市分設縣城市區、東關市區、南關市區、北關市區、坊子市區和望留中心區六個區,由縣級幹部擔任區(局)級職務。同時還成立了以兵團司令許世友為首的濰坊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和以司令員姚世峰為首的濰坊特別市警備司令部。另外,為做好城市接管工作還建立了以譚震林為首的,由九個部門組成的物資處理委員會(即華東財政經濟辦事處物資處理委員會),設立了新華社濰坊支社和《新濰坊報社》兩個新聞單位。

  1948年4月27日濰縣解放,濰坊特別市正式成立,直屬中共中央華東局領導,自此正式開啟了濰坊歷史的新紀元。華東局所作的接管濰坊的經驗總結,受到中央的重視,被濟南、徐州、南京等大城市參照和運用。隨著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濰坊特別市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於1949年6月改為濰坊市,隸屬山東省。

◎陳景藩 陳冬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