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傻傻的分不清


这是一个哲学形而上的问题,一涉及到哲学,就需要大量的思辩,辩来辩去,还是在哲学里边打圈,钻到最后,把自己都钻迷糊了,对于他人,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或者以己昭昭使人昏昏,拿了一大堆的哲学名词,别人也看不懂。

有与无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的,所以先要清楚什么是有,什么是无。看似两个经常用到的概念一下了复杂起来。

有,感觉是存在的代名词,然而不太严谨,我们之所以定义“有”,是因为我们主要依靠自己的感觉器官的判别,例如用眼晴判定有形体颜色的实体物质,如山河大地,蓝天白云。用耳朵判定声音的存在,等等,然而,超出人的感官之外的物质和现象呢?如紫外线、电磁场等,也是客观存在啊,所以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个“有”的概念就发生了变化,从感官的判断到仪器的测定,客观的存在,都称之为有。

而无呢?简单一点就是不存在。这里和“空”不是一回事,空不等于是“无”。

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所谈到的“有”与“无”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就是我们这个三维世界,或者称之为低频宇宙。

我们把所有存在的物质进行微观分析,物质由分子构成,然后一路分下云,原子,原子核,质子,电子,夸克等等,按哲学的意义来讲,可以无限制的分下去。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一是技术手段的不支持,同时如若继续分下去,结果是一无所有。

20世纪,物理学的量子理论的发展,一切物质分解到最后,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而能量最基本的粒子称为量子,物质是由量子低频振动的一个表现形式,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博士,在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感叹道:

我对原子的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低频振动)的量子组成!

这样,人们对现实世界我感知的“有”,只是只是能量量子合成的虚假的现象而已。就像一道彩虹,是一个虚假的现象而已,如果说到有,人们并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有,而是“假有”,也就相当于“无”。

而“无”是没有绝对的,我们在这个世界的“无”或不存在,只是受到了这个世界物理量的制约,在高频宇宙或四维空间以上的多维空间,存在着物质与精神之外的神秘高级能量,在其宇宙中的次高频能量是我们感不到,称之为“无”,这对于这些高维空间来说,就像是垃圾被淘汰到我们这个宇宙中来,在低频宇宙中表现为能量的量子,这些量子我们也只能以假想的形式去建立模型,然而正是这种“无”的量子,以低频振动的方式形成了现实的物质世界,以次高频振动的方式形成精神世界(如思维、意识等),这就是“无”即是“有”的表现形式。

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有”或者“无”,它们只是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上的在不同的条件下的表现形式而已。

就像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一样,运用到量子力学后将不再成立。取而代之是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定律。

质能守恒,物质和能量就能互相转化,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就容易理解了。

如果我们把量子学说再推一步的话,如普朗克博士所说:

所有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我们必须在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

物质世界的存在只是一个假象,是我们心念的力量使量子在低频振动中聚集起来的缘故。世界的存在决定于心念的力量。这正如王阳明心学中的一段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样一来,有即无,无也即是有了。只不过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因为没有训练个人意识达到进入高维空间,从而无法理解“有”与“无”之间的关系罢了。

以上浅见,欢迎批评指正,欢迎评论!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点赞!


佛学漫话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是老子的名言。“有”和“无”是讲了一个哲学道理。

“有” 在《道德经》中称为“一”,而“无” 在《道德经》中称为“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得出“有”与“一”、“无”与“道”的对应关系,同时也说明了“道(无)”乃万物之源。

老子(网络图片)

老子所谓的“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就是在说明“道(无)”和“一(有)”的相生性。老子在第一篇中又有一说为“有无相生”即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最好注解。

为什么老子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从无到有,这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问题。因为,人们因为有了这个问题而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例如:,机器人的出现,它是代替人类做事的,它的出现就是因为人类,我们而出现的。站在机器人的角度想,人类代表着无,而机器人则代表着有。当机器人有着人类一样的思想时,它就具有了人类的能力,是人的另一个克隆,就是人了?这是不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呢?

老子之所以要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句话,就是来申明自己的哲学观点“无为而治的”无为而有为之。这是一种顺利自然的本性,进而促使事物的发展,而不是人为地粗暴地干预事物发展,使其逆着自己的本性而进展,这样做是适得其反的。

总之,老子之所以要宣讲“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就是为了人们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善于尊重客观事物,以其客观事物的本性去看问题,处理问题,而不要主观武断地去“有为而治”,而要达到“无为而治”的思想境界。


言者青青


老子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佛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俗言,无中生有。

无论老子、佛、道、还是俗言,都道出了矛就是盾、好就是坏、是就是非、黑就是白、死就是生的道理,从而推理出动就是静、美就是丑、善就是恶的胡言乱语。

其实,古代这些所谓名人,都是封建统治者的走狗,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让老祖宗们糊涂灌顶,形成了这种贻害后人的扛精文化、是非不分文化、狡辩文化。



杨哥之翩翩舞


首先更正一下老子并没有说过这句话,[可爱]。《道德经》里只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音声相和等。这是论述阴阳的对立统一和转化。阴阳有三个表现:1阳极生阴,阴极生阳。2阳从阴生,阴从阳生3阴阳对立又统一,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是个大问题,牵涉的太多了。诸君可以读读周敦颐的《太极图说》。附上这张我的手绘图,此图出自明代大易学家来知得,希望对诸君有一点点启发。

庚子年二月十八

易道堂主谢正蒙记




杭州易道堂


现在大多数人都笼统地,简单地从“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字面上去理解。有与无,是道家关于宇宙起源和本体的哲学范畴,老子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天地万物始于“无”,“有”是从“无”中生发而来。

而庄子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天地》又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这段话可以理解是庄子对老子的“有无论”的进一步深入。庄子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是,“无”并非宇宙的起点,“有”与“无”都是不可知道的,不能断定终极的有无。关于有无的论述在庄子的理论上变得更加玄奥,魏晋时对有无之辩形成了“贵有”与“崇无”两派。如王弼以“崇无”论出发,主张“以无为本”,而裴颜:则认为“至无”不能够生“有”,因而主张“以有为本”。有无之论与西方哲学中的唯心论和唯物论并没有对应关系,以西方的视角来简单地框定中国的和古代的哲学论题是十分荒谬的。


用户言午泽群


首先老子没有明确的说过这句话,但是从老子的思想体系里含有这样的意思。要回答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看,首先从老子的思想体系里看:道德经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有和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命,万物之母〃 ,这里的有和无都是指道,从形而上的角度来说,在天地划分之前,这个世界是无的混沌状态,混沌的整体可以看作道的形态,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勉强称为无。后来生成天地,继而化生万物,这个时候,天地之所以会出现,是以因为有道,这万物各具特性,也是因为万物有道,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生成万物的母亲,即为有。因此,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存在‘’有即是无,无就是有‘’的特点。其次从现实人生方面看:老子曾经这样描述过道的特点‘’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人生当中也是这样,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可以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来指代。比如我们学习知识,知识多了,可以看成是有,但随着知识的增多,考虑问题,做事情的时候可能会失去原本的纯朴本性,这时候固有的纯朴的东西就会向无的方面发展。这里强调的是做什么都要保持一个有和无的平衡状态,当你即可以有也可以无的时候,人生就相对平和安宁了。


草原文化站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这说明了「有」和「无」均为世间一切事物的来源,在老子的观点中,「道」、「无」、「有」三者间的关系著实的密切,道是超越感官而存在的,它是一种抽象的存在,用「无」来解释它在好不过了,道体虚无,道的存在似有若无,似无若有,而天地万物的创生就是由「无」至「有」的,老子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照句面来看,好像是单纯的生衍关系,但是我想这句话颇耐人寻味,「有」是什麼?为何可生万物?我想「有」在这扮演的是一个抽象的角色,它代表一种万物的滋生的过程和现象,好比我们将一些复杂的数学式子作一些整合后形成一个简单的公式,可以代表全部的式子,从质量能量不灭的定理来看,许多事物只是不断地在做形态上的转变,而这些变化多样且玄妙,也就因为道的精深奥妙,所以我想老子的表达应该也是朝由简驭繁的方面来著手。至於「有生於无」,我们常用的成语「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应该是可以大致的描绘一下这句话的情境吧。然而,无既然是虚无,那何来之「有」?而无若是有的本源,又为何要说有无相生呢?我想有和无就像是一个事物的组成要素,不同比例的组合可产生不同的事物,两者虽是不相同的的成分,却又在同一物体之内,彼此不分而相生相存。有生於无,在有无之间,自然而生,而生就又了存在,无应该可说是道虚无的存在,有应该可说是道实际的存在,生生之易,变和不变都脱离不了道的范围,有无均是道,只是一体两面罢了。   从另一方面来看有和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第十一章)这正符合了有无相生的道理,有可以从无来,有最终当然也可以归结到无,无之体可成有之用,两者关系正又符合了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万物之生成即在有无之间的不断变动,而道也就在有无之间永恒的存在延续。


素妈素宝素食


老子思想精华在《道德经》里面,道德经核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自然里没有对立,而是我们人心有了对立;

比如我们用好和坏评价一个人的人品,贫穷衡量一个人的资产,美丑评价一个人外貌。这都是人心起分别,而自然不起分别。

所以,不能从我们分别的观念里去理解这句话。

‘有既是无,无既是有’就是告诉我们不能用二元对立思想去理解道。

何为‘有’?有相的物质。从现在科学的角度来说,当把有相的物质无限的分,比如我们人,分到最后,人变成一种能量。整个人变成无相的了,有即是无。能量看不见,能量却能孕化成人,无既是有。你不能说能量在,人不在!也不能说人在,能量不在。对不对?

‘致虚极,守静笃。’这是理解《道德经》的心法,就是把我们个人观念放下,与自然感应,依道而行,达到‘天人合一’。这怎么能用语言能够表达的得清楚的呢?一说就错。所以,道可道非常道!‘道’是用来行的,所以叫‘行道’。



心安否


道德经中说的“无 名天地之始 有 名万物之母”。

我还是先举例子,我们平时看到下的雨是怎么回事呢?大体流程是这样的,海洋中的水,通过阳光照射、加热,变成气态在空中自然漂动,遇到温度低时,就变成雨下来了。那么气态的时候我们看不见吧!也许你会说,能看见,云就是。那我再问,云是怎么形成的呢?也就是说云形成之前是什么状态呢?看不见了吧!这就是有生于无,并且往复循环不停止。

再举一个例子,平时刮的风,也看不见风的样子吧,我们知道的刮风是看见其它物体在动或者直接吹到身体上才感觉出来是刮风,没有直接看见风来吧!

所以有和无是同出于一个道,只不过是表现的形态不一样而已,有是我们能看见能感知到的,就叫形而下吧!无是我们看不见也感知不到的,就叫形而上啦!其实呢,在宇宙中我们所能看见和所能感知到的是很少的,看不见和感知不到的才是大多数呢!这个问题下次讨论。



笑傲淡薄


道德经有言:“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有无相同,只是名字不同罢了,明明无就是无,有就是有,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就是玄妙,能将这种玄妙看懂,看出玄同的,即一般看起来不同的,站在更高的层次,看的更深入、看的更广,其实是相同的,那就是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有无相同,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对待,彼此会互动、会迁就、会变化,无中生有,有又变为无,似有又似无,又有又无,无即是有,有即是无,即为道。

有无玄妙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要走极端、搞对立,要做良性的互动,彼此尊重,彼此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