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上有哪些王牌军队?

自信要有资本


386旅是抗战中八路军的一支劲旅,隶属于八路军129师,组建于1937年8月,旅长为陈赓,副旅长为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政训处主任王新亭,下辖第771团和第772团。

386旅在陈赓的率领下,坚持灵活的游击战,狠狠地打击日寇、消灭日寇,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在太行山地区,神头岭战役,歼敌1500余人,长生口战役,毙敌130余人,响堂铺战役,杀敌400余人,长乐村战役,歼敌2200人。尤其是在山西七亘村同一地点两次设伏,共歼灭日军400余人,缴骡马近400匹和大批军用物资,创造了“重叠的伏击”这种奇妙的战法。打得日本鬼子胆战心惊,专门在坦克上写着‘要消灭386旅”。

美国大使馆武官卡尔逊来到386旅考察,禁不住连连称赞说:“386旅,中国最好的旅。

抗战中, 陈赓率领的386旅先后转战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历经战斗850余次,毙伤俘日伪军2.5万余人,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从386旅走出了1位大将:陈赓。5位上将:李聚奎,王新亭、陈再道、许世友、谢富治。还有周希汉、徐深吉、吴富善等一批中将和少将。





zj史海拾贝


说真的,中国五千年历史里,在整个封建时代,军队都是令人们恐惧的组织!

史书中记载“贼过如梳,兵过如篦”,清末被捧成圣人的曾国藩,经常纵兵掳掠,杀人如麻,北洋时期军阀混战,各路军阀的部队,和土匪也没有什么区别,而国民党的部队,在蒋介石政府腐朽而愚蠢的指挥下,更是穷凶极恶,犯下了累累血债,以至于被老百姓骂做“白狗子”,孙立人的新一军也因为纪律败坏烧杀抢掠,被人骂成“新日军”,汤恩伯的军队在河南,被人们骂做“水旱黄汤”......

在那个旧世界,军纪只要稍微好一点,就会被尊称为“王者之师”。

今天有个历史上的异类,中国解放军!是属于中国历史上一支最独一无二的军队,他们把守护正义、不惧牺牲、捍卫和平、保卫人民,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他们是一支有信仰的军队,从头到尾,都和人民站在一起。

我想起了一句话——“你之所以看不到黑暗,是因为有人正竭尽全力地把黑暗挡在你看不到的地方”。

可是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中国历史上真的诞生了那么一支真正的“王者之师”,他们就如历史上传说的岳家军一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把老百姓当作亲人,也被老百姓当作亲人,他们不是谁家的军队,而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中间,有留洋回来的知识分子,有早就名扬四海的旧时代将军,有不愁衣食的富家子弟,也有广大贫寒家庭生计无着的年轻人。

南昌起义的时候,周公、叶军长加上贺军长,手上总共就两万多人。后来敌众我寡,部队要向广州进发,接受那并不存在的苏联援助,于是派朱德率领3000人断后,在三河坝打阻击战,掩护主力部队继续南下。

朱军长带领这群敢死队儿郎在三河坝和钱大钧部一万多人硬刚了三个昼夜,唱着国际歌和对手玩命,胜利完成任务,继续去追主力部队,结果却遇到同志跑回来说,主力部队全军覆没了,周公和叶军长都不见了,你这里就是全部了。

朱军长只能以一己之力力挽狂澜,此后他这队伍艰难求生,减员减到了七八百人,然而依旧没有散伙,在危难重重中,强敌环伺下,还能继续把队伍拉了出来,扩张到了8000人的规模,然后带进了井冈山会师,功盖千秋。

秋收起义的时候,中央的命令是要进攻长沙,夺取省会城市。毛泽东不同意,但没有办法,作为秋收起义前敌总指挥,他只能带着三个鱼龙混杂的团硬上。他打起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新旗号,把镰刀和锤子,绣在了军旗上,这支军队,第一次有了真正的灵魂。

然而敌众我寡,实力相差悬殊,工农红军第一团上来就遭遇旧军人叛变,全军覆没,第二个团原本革命性最强,都是安源煤矿的工人,一路转进,结果在浏阳城被中了埋伏,全军覆没。转眼就剩下残兵败将千把人了,第一师师长长余洒度不听指挥,要继续硬打长沙城,毛泽东当机立断,集结部队往农村去,往边界去,往敌人势力薄弱的地方去。结果在转移的途中,最得力的帮手、总指挥卢德铭牺牲,余洒度、苏先俊还桀骜不驯。于是毛泽东三湾改编,支部建到连队上,建立士兵委员会,确立了基层民主,直接让余洒度、苏先俊这些旧军人丢了权柄。

他坚持要去井冈山,他的队伍不断有人离开,有人叛逃,然而他就带着这不到一千人走进了井冈山,建立了根据地,从一无所有,到后来发展到近十万人的瑞金红色政权,一样是功盖千秋。

这支军队的另外一个伟大之处,就是他们和旧式军队完全不同,每一个士兵,都要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而战斗,他们不是军阀的奴仆,不是长官的仆役,而都是自己的主人,为了自己和国家的未来而战斗。在红军、八路军、新四军时代,每一个新兵入伍,老班长都要给他洗脚,教他念自己的名字,写自己的名字,要让他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

这是一个真正民主的军队,军官和士兵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的。而在作战的时候,团长、营长、政委、连长、指导员,往往是身先士卒,一支队伍中,最先牺牲的,往往是那些高喊着“跟我上”的指挥官和共产党员。

在延安的时候,美国人埃德加-斯诺见过一个小红军,他开玩笑说:“小鬼,给我打壶水”。结果那位小红军给他打水之后说:“首先,我有名字,不要叫我小鬼;其次,在红军中,每个人都应该自己劳动,打水这种事情,不应该麻烦他人。”

斯诺很震惊,他认为他在延安才看到了真正的“中国军人”,他们知道自己是谁,有自尊和人格,有朴素的世界认知和自我认知,而不是那些旧军阀军队、国民党军队中麻木不仁的“木偶人”。

他们这支伟大的军队,在那面镰刀锤子旗帜下的号召下,在白色恐怖的缝隙下艰苦奋战,他们建立根据地,解放农民,惩治土豪劣绅,用简陋的武器和数倍于己的敌人殊死相搏,他们经历了无数次背叛和失败,在生死一线的危局中生存了下来,他们转战万里,将先进的革命理念传遍了大江南北、长河上下,他们把那一点点星星之火,点成了后来的燎原之势,燃遍了整个中国。

解放战争的时候,辽沈战役胜利,解放军入关,数十万人在道路上走的时候,柏杨等国民党工作人员亲眼所见,那些淳朴的子弟兵,一路秋毫无犯,还得给老弱妇孺甚至是国民党回乡的士兵让路。

柏杨感慨:“古书上说过——妇孺与王者之师争道!今天我算是见到了”。

解放上海的那个夜晚,成排成排的解放军战士睡在马路上、屋檐下,市民一觉醒来,无惊无扰,红旗已经升起,上海已经解放。

中外震惊,所有人都在说:“胜负已分,该当是他们胜利,该当是他们得天下!”

我们的党和军队,从诞生开始,筚路蓝缕,不畏艰难,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就是他们传统和信仰。

从红军、到八路军新四军、到解放军,他们都是这样做的,以至于大家习以为常,以为世上的军队都是这样的。

其实,人类历史上,只有他们那么一支伟大的军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果不其然678


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无敌军队也就是王牌中的王牌。以时间顺序排行分别是商鞅变法以后白起所率领的秦国重甲步兵。赵国胡服骑射之后李牧率领的轻骑兵。南宋时期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成吉思汗西征时率领的蒙古骑兵。戚继光抗倭率领的戚家军。


白起——秦国重甲步兵。

秦国商鞅变法以后,在军事制度上有了很大的改革。首先从士兵的装备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巨大变化。商鞅变法以后,秦国主要以步兵为主,辅以少数重甲骑兵。秦国士兵装备有最具防护力量的铁甲,到了白起之时,这种装甲步兵达到最盛为成就秦国的霸业奠定了强大的军事基础。纵横六国,无人能敌。

胡服骑射——李牧的飞骑兵。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经过赵惠文王,赵孝成王的,努力战国时期的赵国已经拥有了当时人类军事上最强大的一支骑兵,到了战国默契的李牧手里,这支骑兵发挥了最大威力,再一次,对战匈奴的伏击战中,李牧曾以7万的兵力全歼匈奴30万骑兵。

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

岳家军是宋朝时期有抗金英雄爱国将领,岳飞训练的一支军队,这支军队由岳飞统率,作风优良,战斗力极强,人们亲切的称为——岳家军。

岳家军的战斗力不是自吹自擂的,而是有敌人奉送的“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句话就足以说明岳家军战斗力之强悍。岳家军的对手,金兀术所率领的骑兵即黑水靺鞨骑兵是公元11世纪世界范围内最为强大的一支骑兵兵团。而这支兵团却败在了岳家军的手下,岳家军的战斗力可见一斑。

上帝之鞭——成吉思汗与他的骑兵。

成吉思汗是真的历史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所率领的骑兵,曾经横扫整个亚欧大陆。在成吉思汗摔的骑兵手里,欧洲强大的十字军不堪一击,迫使罗马教皇保利四世亲自给成吉思汗写信,请求他皈依基督教,就此罢兵。若不是成吉思汗,意外从马上摔死,也许欧洲将不复存在。

冷兵器时代

,热兵器军队的先锋——戚家军。

徐家军是由戚继光在沿海渔民的训练而成的一支强大军队。成为了明朝中后期抗击倭寇的主力。由于戚继光本人对火炮,火药以及当时各种所谓的热兵器有较深的研究。戚家军的士兵也较多配备了这种具有强大杀伤力的火药武器。战斗力是以前其他以纯粹冷兵器作战的部队说无法比拟的,我认为戚继光抗倭之战是人类由冷兵器时代乡热兵器时代过渡的重要战役。


旧事旧人历史说


王牌部队不得不说大秦帝国长城军团。



秦始皇令蒙恬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打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并且修起了长城,名为长城军团。


后来也是这支军团的大半兵力和章邯率领的囚徒组成平叛军,击溃了陈胜吴广主力,并其斩草除根,彻底灭了陈胜吴广势力,并一一击败北方了起义军,直到遇到了霸王项羽,可惜是章邯能力不及蒙恬,不然历史要改写了。

长城军团可能由于秦始皇驾崩,扶苏、蒙恬自杀,其军心不稳,直接影响其战斗力,对章邯的不信任等等,造就这支精锐的灭亡。


百花争艳只为你


特种部队,在现代是个非常令人崇拜敬仰的群体,他们经受非常严格和艰苦的训练,并往往装备着比普通军队更加精良的武器,从而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其实,在古代也常常出现类似于特种兵的精锐部队,那么,历史上有哪些王牌部队呢?

要说王牌部队,就不能不提三国时期的各种精兵。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各家都想扩大自己的地盘,削弱自己的仇敌,那么战斗力强大的王牌部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抛开《三国演义》等小说虚构的,如董卓的"飞熊军"等等并不存在的部队,笔者在此举几个确凿存在于历史的王牌部队。

按照时间排序,可能最早成军的王牌部队就是公孙瓒手下的"白马义从"了。公孙瓒年轻时,"尝从数十骑出行塞,见鲜卑数百骑,瓚乃退入空亭中,约其从骑曰:'今不冲之,则死尽矣。'瓚乃自持矛,两头施刃,驰出刺胡,杀伤数十人,亦亡其从骑半,遂得免。"

面对人数远远大于自己的鲜卑骑兵,公孙瓒奋勇杀敌,大破敌军,甚至吓得鲜卑从此不敢入塞。此后他又多次与游牧民族交战,他"每与虏战,常乘白马,追不虚发,数获戎捷,虏相告云:'当避白马'。"这时他的数十骑兵和他所钟爱的白马或许便是日后白马义从的原型。

根据《后汉书》记载:"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而后,白马义从逐渐扩军,成为了一支能够既能骑马奔驰,又能箭不虚发的强大骑射部队,据说著名的将军赵云就曾是其中的一员。

位列"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写过一本《英雄记》,其中记载了河北名将高顺及其带领的王牌部队"陷阵营"。他写道:"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

从《三国志》中高顺的战绩,我们或许可见陷阵营的强大,陈寿记载道:"吕布复为袁术使高顺攻刘备,公遣夏侯惇救之,不利。备为顺所败。"高顺受吕布之命攻打刘备,先是击败了夏侯惇带领的援军,又击败了刘备,可见其战斗力之不俗。

曹操手下也有一支王牌部队,名叫"虎豹骑"。这支部队只由曹操完全信任的曹姓将领统领,其统帅先后为曹纯、曹休和曹真。据《三国志》的记载:"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也就是说,这支精锐骑兵是全天下的精英组成,如果有缺,便从统领百人的军官中选拔填补,严苛的标准也使得其战斗力惊人。

除此之外,还有诸葛亮在写给李严书信中所提到的"先帝帐下白毦,西方上兵也。",即刘备亲兵白毦兵,以及他在《后出师表》中提到的:"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这还不包括史书中见不到但存在于传说中的无当飞军等等。可见,三国时期的王牌部队是种类繁多,战斗力强大的。


煮酒君


古代战争史上不仅出现过许多让人高山仰止的名将,也出现过让敌人闻之胆寒的特战王牌军团,他们曾在抵御外敌、统一天下的战斗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就涌现出了不少王牌部队,今天我们重点来说一下由汉人组成的王牌部队。

战国——铁鹰锐士

秦人崛起于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就是现在陕西人。因古代与西戎接壤,可谓战火不熄,战国历史上是汉族最为骁勇善战的一支军队,被称为“东方的哥萨克”,史籍记载:“秦人居苦寒之地,尚武善战”,唐朝时期的杜甫就称赞:自古秦兵耐苦战。

铁鹰锐士是秦国最精锐的部队,由上将军司马错创立。司马错在魏国名将吴起当年训练魏武卒“手执一支长矛、身背二十支长箭与一张铁胎硬弓、同时携带三天军粮,连续疾行一百里,能立即投入激战”的基础上,又增添了全副甲胄、一口阔身短剑、一把精铁匕首与一面牛皮盾牌,总负重约在八十余斤。

军队在作战时,伍、屯、将、主、大将等战术组织联系紧密,配合默契。以一个伍为例,防守时五名军卒互相保护,进攻时如有人数优势则围攻敌人。混战时,伍内部兵卒之间始终保持紧密联系,不会被轻易击破。

三国——虎豹骑

虎豹骑的统领历来都是曹氏将领,据《三国志》中记载的仅有曹真、曹休和曹纯。曹操派自己最信任的曹氏将领来担任虎豹骑的统帅,可见其在曹操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这是曹操的一支嫡系精锐,也可以算是曹操的王牌军。

建安九年,与袁谭的南皮之战中,袁谭死于曹纯所率领的虎豹骑之手。

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时,曹纯率领虎豹骑在战场上斩下乌桓单于蹋顿的首级。

建安十三年,长坂坡之战中长途奔袭打败刘备的也是虎豹骑。

建安十六年,曹操与马超作战,击破西凉马超军团的还是虎豹骑。

晋朝——北府兵

这是一支由谢安策划并决策,谢玄亲自组建并直接指挥的军队。在淝水之战中,北府兵面对十倍于自己的强敌,无所畏惧,以一挡十,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资治通鉴》中记载:“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谢玄啊,经常招募一些骁勇之人,得到了彭城人刘牢之,他就任命刘牢之为参军,并且自己也是身先士卒啊,我想“战无不捷”应该就不用我解释了吧?

唐朝——玄甲军

当年,秦王李世民奉命前往洛阳征伐王世充,将王世充围困在洛阳。一天,部将屈突通、窦轨正在巡查营房时,与王世充的部队猝不及防地遭遇了。屈突通、窦轨都是百战之将,但王世充的部队也不是吃素的。屈突通、窦轨很快陷入不利状况。

就在这时,救兵来了。李世民黑铁盔甲,亲自率领一支军队前来营救,猛打猛冲之下,打得王世充部队大败。清点胜利果实,唐军斩杀王世充骑将葛彦璋,斩俘6000余人,王世充“遁归”,逃回了洛阳城。

白居易赞道:“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李世民登基后,把玄甲军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成为皇宫近卫部队"百骑",长期驻扎在皇宫附近,只在内部实行轮换而不离开京城;玄甲军的主要部分交给了李靖,在唐对突厥的灭国性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宋朝——背嵬军

据《云麓漫钞》中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说的是什么呢?就是说岳飞的军队都是精兵,岳飞经常从其中挑出有很多勇健的人,叫他们“背嵬”。但凡加入背嵬的,都会有丰厚的荣耀和奖赏。但凡是遇到厉害的敌人,只要派背嵬军前去,就没有打不赢的时候。

背嵬军战术多变,常常分成多个独立的战斗小组,紧密配合。与敌人作战时,往往在距离敌人一百余步时就由七八人放箭,七八人用短弩射马,然后长刀对劈,迅速冲锋,集结,再冲锋,从而大量杀伤敌兵。

明朝——神机营

明代永乐年间,创建了战略机动部队——神机营,它与五军营、三军营一起随皇帝出征。神机营以火炮,即铜火铳为主要装备,它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炮兵部队,使炮兵成为一个独立兵种,完成特定的军事任务。

神机营创建后,多次跟随明朝皇帝出征,用手中的厉器——铜火铳作战。神机营的铜火铳作战时,列于阵线前列,各炮队之间有一定间隔,便于装填炮弹,可以轮番齐射,用炮火摧毁敌人阵地。1410年2月,明军受到蒙古军队阻击,神机营立即用炮火突击阻敌,敌军的防守阵地被神机营的炮火所摧毁,大部分守军在炮火中丧生。明军的骑兵部队发起攻击,大获全胜。

明朝是个冷热兵器过渡的时候,戚继光在镇守蓟镇的时候还发明了坦克的初始雏形,要大兵阵组合。只可惜戚继光大帅一死,后期的军队腐败也就把新式发明给淡忘了。不过当时的火器还是有限,对重装棉甲的鞑靼兵、满洲八旗是不能致命的。当辽东的辽东铁骑(李成梁的李家兵)被努尔哈赤在浒尔萨最后灭亡,辽东的平原上只剩下了满洲骑兵的驰骋,剩下的明军只能在要塞依靠坚墙、火器抵挡八旗了。

清代沿用明制,设立神机营,但康熙之后变开始没落。

乾隆以后,统治者局限于“骑射为满洲之根本”,至鸦片战争之前时清军战船和战船所装备的兵器,退步到比明代末期还要落后的地步。如果历史可以假设,您认为朱棣年间的神机营可以战胜鸦片战争期间的西方联军吗?大家可尽情讨论!


王铭苇


先秦:齐技击魏武卒秦锐士,草丛三基友;墨家备城门之士,城门反突击的精锐剑士;越君子军,袁公越女教授剑法的贵族亲军;楚前茅,所谓名列前茅

两汉:丹阳兵,李陵五千拒匈奴,陶谦以之镇徐州;羽林军(郎),为国羽翼,如林之盛;虎贲军(期门郎),县官国家之宿卫;北军五校,长水、射声等

三国:公孙瓒白马义从、鞠义先登死士、高顺陷阵营、张颌大戟士、曹纯虎豹骑、陈到白眊兵、王平无当飞军、东吴解烦卫等等

两晋南北朝:谢玄北府兵,淝水一战名震天下;冉闵乞活军军事集团不算

唐:李世民玄甲骑

宋:岳飞、韩世忠背嵬军,选锋。

元:怯薛,贵族亲卫。

明:秦良玉白杆兵,戚继光戚家军,关宁军事集团不算

清朝:摆牙喇白甲兵,后护军和前锋营。


紫川家统领


秦之锐士

秦朝士兵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恐怕就是兵马俑和电影《英雄》了,深埋于地下的兵马俑历经上千年却依然威严,《英雄》里秦军无坚不摧的箭阵,未见其兵先闻其声的响彻云霄的“大风”口号。这是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军队,是秦朝的王牌部队。

《荀子·议兵篇》曾言:“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这句话什么意思呢?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齐国士兵的技击技巧如果遇到魏国的武卒就败了,而魏国的武卒如果遇到秦国的锐士就更溃不成军了。《资治通鉴》记载道:“秦被甲百万。山东之士被甲蒙胄以会战,秦人捐(除去)甲徒(空)褐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翻译过来就是,秦朝军队身披盔甲的有百万之多。东方六国的军队都带着盔甲来和秦军会战,这时的秦军干嘛呢。面对六国联军没有丝毫胆怯,把身上的盔甲脱了,甚至把最里层的粗布衣服也脱了,这等于光着膀子去迎接敌人。来看战况如何,左手提着人头,右胳肢窝还得夹着俘虏。这里还有个形象的比喻,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之士(注:孟贲、乌获均为勇猛的力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坠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意思是就是说,秦朝锐士和东方六国联军相比就像勇猛的大力士和胆怯的懦夫一样;论体格就像大力士和小婴儿一样。用像孟贲、乌获这样的大力士一样的军队去攻打弱小的国家,这无异于用千钧一样沉的东西压在鸟蛋上,结果可想而知。战场上这样一幅景象怎能不令敌人胆寒,由此可见秦之锐士的战力惊人。

大明水师

说道大明水师,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郑和下西洋。说道郑和下西洋,就不得而不说郑和宝船。据《明史·郑和传》以及《瀛涯胜览》(马欢著)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六十二艘,最大的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船有四层,船上九桅可挂十二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三百人才能启航。为了保证船行平稳,最底下的一层全部放置砂石,俗称压仓。上面的2、3两层是两个长80米、宽36米、高2米的大型货舱,是载货和食物用的。第4层是顶到甲板的一层,这层沿船舷两侧设有20个炮位。中间的空间是船上的士兵和下级官员住的地方。再上面就是甲板了。甲板上的活动空间被分为前后两部分,船头有前舱1层,主要是船上108名水手生活工作的地方。而整个舰队的“大脑”则在宝船船尾的舵楼上。舵楼有舵工的操作间和医官的医务室;还有郑和等中高级官员和各国使节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以及用来用来供奉妈祖诸神和指挥、气象观测、信号联络的场地。满载排水量近近2万吨,什么概念,我国辽宁号航母满载排水量六万七千五百吨,055国产大驱满载排水量一万两千五百吨,对比一下就知道郑和宝船的厉害。

韩国史诗大片《鸣梁海战》展示了韩国名将李舜臣化恐惧为勇气,率领仅存的12艘战船,痛击日寇330艘战船组成的庞大舰队,创下世界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片中豪迈热血的海战让人振奋。其实后来还有一个露梁海战,是中朝联军和日军的战斗。中朝联合水师其主力是明水师,明水师多达1.3万人,战船500余艘。战船的种类繁多。明军水师装备精良,明军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水雷,没错,那时的明军已经用上水雷了。还有弗朗机炮及神火飞鸦,这些装备对阵日军效果是压倒性的。明军战舰长度可达百米,可容纳300多名士兵。如此巨舰可以居高临下对任何船只进行投掷火砖与轰天雷(早期手榴弹),并且每舰配备20余门弗朗机,将军炮。射程在1000-3000米的迅雷炮一炮可击沉一艘日舰。公元1598年11月18日,中朝联合水师在露梁,即今天韩国庆尚南道西南的海面上以800艘战船包围了日本500艘战船。经过一场极其惨烈的厮杀,最终歼灭了日本舰队和上万名日军,大获全胜,这种压倒性的优势打出了朝鲜及中国沿海近200年和平局面。

早期的清朝八旗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努尔哈赤整顿编制,分别以牛录额真、甲喇额真、固山额真为首领。初置黄、白、红、蓝4色旗,编成四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4旗,八旗之制确立。这种八旗制度,丁壮战时皆兵,平时皆民,使其军队具有极强的战斗力,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看过韩国电影《最终兵器:弓》的都对当时八旗士兵的碾压式进攻印象深刻。这场战争称为丙子之役,指的是1636年至1637年之间,清军为了攻打明朝解除后顾之忧而发兵朝鲜的一场战争。1636年12月2日, 皇太极亲自统帅十万大军亲征朝鲜,仅仅十二天便抵达朝鲜京城下。十二天是什么概念,以当时骑兵的速度,就像如入无人之境一样。结果此战后,清朝将五十万朝鲜人作为俘虏押回国充作奴隶,并掠走朝鲜大量物资。朝鲜成为清朝的藩属国,接受清朝的册封,断绝与原宗主国明朝的关系,朝鲜使用的年号由明朝年号改为清朝年号。朝鲜仁祖以其长子李溰、次子李淏赴清朝作人质,朝鲜向清朝朝贡。由此可见,早期的清朝八旗战力惊人,可谓王牌部队。


欣欣向荣14390


三国和战国是最多的

简单说下吧 太多了

虎豹骑 大戟士 先登死士 白耳精兵 白马义从 西凉铁骑

陷阵营 黄巾力士 无当飞军


迷路的顽童


我知道大秦白起时代的军队 秦国重甲步兵,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南宋岳飞的岳家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