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什麼人能進清華

熟悉清華大學校史的人知道,凡是在1925年清華開設大學部當年或之前進入清華,如果沒有被開除,都可以公費留學美國。在人人巴不得能夠留學的時代,能進清華的天之驕子們,都是什麼人呢?

100年前,什麼人能進清華

什麼人可以考清華

1909年7月,清政府正式啟動“庚款興學計劃”,在北京設立遊美學務處,附設遊美肄業館。遊美學務處通過張貼布告和在中文報刊上發通知等方式公佈考試日期和考試科目。除通電各省要求選送合格生進京考試外,還採取了考生個人報名的方式。

此時,由於國內的留學預備學校還沒建成,改為只錄取20歲以下的學生,並在考選後直接派出國,這前三屆留學生被稱為“甄別生”,共180人。後來名滿天下的胡適、趙元任、梅貽琦、竺可楨等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11年,遊美肄業館更名清華學堂並首次開學,468人在北京宣武門內學部舉行了入學複試,全部合格入學,成為清華最早的一批學生。他們當中有許多後來成為著名的學者,如化工專家侯德榜、哲學家金嶽霖、中國真菌學的創始人戴芳瀾等。

那時,清華除了在北京、上海、南京、廣州、漢口等大城市招考外,因為要按省額收取學生,所以各省也實行初試,然後推薦學生去複試。

關於各省送選學生的名額,則嚴格按照當初《辛丑條約》中賠付的比例劃分。學部定出以每十二萬九千五百兩攤一名學生的原則,就連插班生補替的名額也是根據各省原來的數額。比如山西每年只取1名,山西籍物理學家任之恭1920年考了第三名,卻得到複試入學的機會,因為前一年清華有幾個山西學生考試不及格退學了。像江蘇這樣經濟比較發達的省份,當初賠得多,留學名額就分配得多。

1912年10月,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歸北京政府外交部管轄。學制8年,分中等、高等兩科,高等科畢業後一般插入美國大學二、三年級。

在大城市生活的,消息靈通一些,所以京津滬不少中學和教會大學的學生去考;著名中學的學生,例行報考;也有重視教育的地區,老師用心於學生的,會為學生籌謀。社會學家吳文藻,就是因為得到一箇中學老師的賞識,勸他考清華以留美,同宗代籌了旅費,並帶他進北京。為了留美,許多考生不怕重讀,有時城市的考場裡,幾十個考清華高等科的考生多是大學生。

清華的考試科目繁多,考中等科和高等科的要求不同,隨著時間推移,每年科目也有變化。1910年遊美學務處舉行的第二次直接赴美的留學生考試中,所考科目除中文論說和德文或法文外,一律採用英文考試。到後來,考清華高等科插班的人,除了國文、歷史之外,都用英文考。語言學家李方桂說,第一考衛生,他們在考前打聽考試用書,幾個學生合買了一本清華上課用的英文衛生課本研讀;第二考勞作、木工,但中國的中學裡沒有做過木工;最後,還考地理、算術、外文及其他科目。

被清華錄取的學生過去所學多是科學、農業、各類工程和技術專業。他們中大部分人要去美國學習科學和工程技術,少數學習文科,極少學習政治類專業,這也是當時清政府所規定的“以十分之八習農工商礦等科,以十分之二習法政理財師範諸學”。

清華是權貴的學校嗎

既然畢業就能留美,留美之前又能接受多年的良好教育,清華的學位自然是人人嚮慕的,那麼多有錢有勢的人難保不用各種方法入學。

事實上,清華里確實不缺滿漢王公大臣的子弟,例如清廷重臣端方的兒子、郵傳部尚書的孫子等,民國的權貴和名人子弟也有不少。傳說清華有特別生制度,是為民國副總統馮國璋一家子弟而設。馮國璋十三四歲的小兒子及孫子向學校繳了鉅款,未經考試便進了中等科一年級,全校只有這兩個特別生;又有傳言說還有薩鎮冰之孫以及梁啟超的3個兒子。這些人除了馮國璋的兒子外,其他後來都留學美國。

當時清華已被人稱為貴族學校,因為有不少顯貴人物的子弟還冒名頂替邊遠地區學籍騙取入校資格,“不過表面上還是要經過考試,藉以掩人耳目”。

議長湯化龍的兒子也是清華的學生,他回憶說,“由於父親當年任北洋政府的教育總長,我於1917年‘考進’在那時極難擠入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革命詩人柳亞子的兒子柳無忌則是明明白白走後門,他的舅父在清華教書,設法讓他不經考試進入清華。正巧碰上那一年清華改為大學,新入學的學生都屬新制,畢業後並沒有留美資格,而柳無忌竟然延用舊制,可以留學美國。“我與他們同時入學,卻插在舊制高等科三年級,兩年畢業後,仍能出洋,這是因為家庭為我付了巨大的金錢代價”。

據說,清華學校校長周詒春遇到過不少請託入學的事,不過,他為人正直、爽快、有本事,基本上都拒絕了。後來當了清華教務長的著名社會科學家潘光旦也遇到過請託的事,那時清華已經不送學生出國了,但還是名校。“在昆明也有人想把自己的子弟塞進(西南)聯大來,我都拒絕了”。有意思的是,潘光旦自己考清華時,卻認為“此中不可能沒有關節”,因為他的舅父當時在南京管教育,結果200多人考,只有11個名額,而他和表弟就佔了兩個。

雖然有學生走後門,但是清華考試也招收平民子弟。建築學家楊廷寶說過,“念清華的,大多是一批富家子弟,也有像我這樣家境窘困的子弟”。其實所謂富家子弟,未必就是鉅富。比如文學家吳宓,也就是來自陝西的一個小康之家。這一點,潘光旦的概括比較接近真相,“我是有過幾個過從很密的來自工農家庭的同學。官僚、地主、買辦、士紳與小資產階級的子弟佔壓倒的多數是無疑的。但是大官僚、大地主、大買辦家庭出身的似乎也不太多,一般都是較簡樸的”。

就算是權貴子弟,進了清華,作風還是比較樸素的。著名愛國民主人士、民盟領導人潘大逵回憶說:“馮氏叔侄(馮國璋的子弟)在校中生活還比較樸素,讀書也能用功,未有嬌生慣養惡習。如我有時為他們補課,他們就爭著為我擦皮鞋。”

清華最初是男校,直到從1916年開始第一次向中國女學生開放,在上海公開招考男女專科生,在美國留學的時間與清華生大約相同,費用一致,算是讓女學生也有公費留學的機會。招考時規定參考者必須品行端正、賢淑,沒纏小腳,沒有訂婚,不超過23歲,國文達到中學畢業程度,英文及科學能直接入美國大學就讀。那一年經過層層考試後,共選拔出10名中國女生赴美留學。

從派遣第一批留學生到清華學堂正式開學,到1928年改為清華大學,庚款赴美留學生共計1000餘名。以清華為中堅力量,形成了清末民初赴美留學的高潮。(來源|《讀者報》 作者|松風)

100年前,什麼人能進清華

走過萬水千山

我依然眷念您

歡迎訂閱2019年《讀者報》

郵發代號:61—98

訂閱方式

1. 拔打11185或到當地郵政所訂閱

2. 關注“讀者報官方微信”,進入微店下單訂報

3.淘寶店鋪:https://shop269196912.taobao.com

4.《讀者報》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userid=357720529&wfr=wx_profile_wxh5&share_relation=fe55d9279dc1de63_791158084_2

5.《看熊貓》雜誌微店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24414654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