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為民俗撐起一片天 ——淺析《爺爺的小戲文》傳達思想


能否為民俗撐起一片天  ——淺析《爺爺的小戲文》傳達思想

本片是北影畢業生聯合出品的微電影,短短20分鐘裡為我們呈現了傳統文化與現實的衝擊,老一輩人為爭取民俗傳承的精神激發了年輕一輩保護傳統文化,並付諸行動的故事。 影片一開場便先聲奪人,爺爺爽朗的笑聲還落下未久,隨即影片空鏡頭中赫然出現幾個墨字 “爺的小戲文”黑色的字體加上缺了一個“爺”,還有那末尾落筆的黑點,與驢得水相似,暗示了主角將會離去,同時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爺爺想保護布袋戲,卻受到現實文化的重重阻撓,那布袋戲永留在他心中,但同時傳統文化的傳承還在繼續著。本來微電影時長短,為了更好的展現效果,一般情節會比較單薄,畫面上下功夫吸引觀眾。

影片中的視聽語言用得極其充實,大量的升格鏡頭,渲染了氛圍,推動了情節發展,昇華了主題;不時穿插的蒙太奇連接了過去與現實,形成了獨特的影視時空,調動觀眾情緒;還有那寓意現實阻撓的雨水和保傳統文化的傘使影片中民俗與現實作鬥爭得到了更好的體現。

能否為民俗撐起一片天  ——淺析《爺爺的小戲文》傳達思想

首先,鏡頭的轉換恰到好處,特別是空鏡頭,結尾的升格鏡頭,讓觀眾情緒發展到高潮後久久回味影片的情節與意境,增加藝術感染力。在爺爺看著何老師演小戲文的的背影后,恍惚間想起了過去,傘掉落,眼部特寫,閉上了眼。緊接著,出現空鏡頭,且又套著縮時攝影,壓縮時間,畫面快速調轉,營造出歲月流逝,世事變遷,帶來視覺衝擊,引起觀眾思考,完美的轉場,為後續爺爺病倒情節發展作鋪墊。孫子得知爺爺病後立即趕回家,這時他才知道爺爺的故事,在爺爺回憶中,使用了升格鏡頭,爺爺衝過去為何老師打傘,整個畫面放慢節奏,賦予動作以美感,強調了動作的關鍵,像是將主角描繪成一個英雄式的人物,保護小戲文順利進行。最後片尾,以爺爺回憶中的何老師轉身為結束,也採用了慢鏡頭,年輕時的何老師很漂亮,象徵著傳統文化的魅力這一突出,昇華了主題,孫子懂了爺爺的心思並接過布袋戲的接力棒,雖然影片並沒有直接表現這些民俗怎麼樣了,但最後孫子的理解,傳達出有一天民俗會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知曉。

能否為民俗撐起一片天  ——淺析《爺爺的小戲文》傳達思想

其次,片中多種蒙太奇的使用,營造了流暢的視聽效果,推動了情節發展,特別是表現蒙太奇的使用尤為突出,刻畫了人物形象,深化了主題,渲染了情感氛圍。在爺爺講述時,多次採用閃回,追憶往事,直接而生動的表達了爺爺懷念何老師等一批老藝人唱小戲文時的美好回憶,感嘆現實的衝擊,希望小戲文能有一席之地。後面孫子帶著一群人打傘時,復現當年爺爺打傘的情景,不同地點,不同時間,但兩代人都是為保護小戲文的形象交接在一起,產生對比,帶動觀眾中領會作者的寓意,渲染了情緒氛圍。

能否為民俗撐起一片天  ——淺析《爺爺的小戲文》傳達思想

最後,象徵著傳統與現實的雨傘和雨水,貫穿影片的始終,揭示了主題。一開始兩人吃著瓜天在下著雨,兩人之間有隔閡,就像傳統文化與現實的碰撞。爺爺和孫子都是為傳統文化打傘,為仍然繼續小戲文的藝人打傘,表現出保護傳統文化的艱難,在回憶中,爺爺為何老師打傘,他自己站在傘破的那一方,好的那一方為小戲文的繼續演出遮風擋雨,雖然在現代保護民俗文化實屬不易,但是如果能有更多這樣的打傘的人出現,必定能改善傳統文化的現狀。

當傳統文化在日益發展的今天,逐漸消逝的時候,是否還有人願意在這被大雨沖刷的現代社會,為民俗打傘撐起一片天?影片傳達出是的,我想也一定會有,本片出自剛畢業的學生,證明了年輕一代是有關注著傳統文化的,影片很好的傳達了傳統文化與現實的碰撞,精彩的拍攝帶來視覺衝擊,使人不由思考,還有更多像小戲文這樣的傳統文化在慢慢消失。為民俗撐起一片天,需要更多像主角這樣的人出現,這樣這些充滿魅力的傳統文化才能繼續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