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之父張小龍:產品經理的必備書單

“微信之父”張小龍會要求他的產品經理人手一本《喬布斯傳》,也曾有人說過,如果求職者說自己看完了凱文·凱利的《失控》,面試就可以結束了。不禁讓人好奇,張小龍平日裡會看哪些書?這些書又如何影響著他對“微信”的構想?

本文主體部分根據《壹讀》“失控的微信先生”與《商業週刊中文版》“張小龍的盜夢空間”整理。

1.《失控》

凱文·凱利,一位在亞洲遊蕩了近10年的美國人,東方激發了他對於技術的思考,最終通往哲學的終極命題。在他筆下,失控,往往意味著不確定性,容易使人感到不安,但正是不確定性和不可控性,成就了創新的源泉與進化的動因。

在廣研,產品經理們人手一本《失控》,因為張小龍說過:不讀《失控》的產品經理,知識結構是不完整的。在騰訊內部的演講中,張小龍反覆提及這本書啟發了他的產品觀:不與用戶產生互動的產品,是失敗的產品。產品規則越簡單,才越能讓群體形成自發的互動。產品上線後,就有了自己的生命,會自己與海量用戶互動,最後會互動出什麼結果,是產品設計者不能控制的。

張小龍:凱文·凱利的《失控》我給很多人推薦。這本書很厚,所以很多人都沒有耐心的看完它,我自己也是,可是如果我們面試一個大學生,他告訴我他看完了這本書,我肯定就錄用他—— 不過他們不知道這個秘訣。如果做互聯網產品的不看一下這本書,我認為知識是不全面的。他從生物學、社會學的角度描述了一種群體效應,總的來說,結論是群體的智商低於個體智商。這個觀點不在那本書裡,而是在另外一本書裡,我不記得書名。一個人在組織裡,組織的平均智商是低於個體智商的,個體的智商更高一些,群體會拉平這個智商。比如說在微博裡,微博上多了你的智商會降低,大家認同嗎?你沒有發現這個變化,因為你每天降低一點。很簡單的,你每天在微博上說的話,你會發現跟大眾越來越一致,別人在說什麼,你也在說什麼。

2.《科技想要什麼》

凱文·凱利向我們介紹了一種全新的科技觀。他認為,作為整體,科技不是由線路和金屬構成的一團亂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統,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時期。張小龍對原始人的生活方式充滿興趣,花工夫研究了人類的起源,人類為什麼會直立行走,他還曾在知乎上提問:原始人用什麼來剪指甲?廣研內部對搖一搖有個專門的稱呼:擼一擼。這是人類最原始的姿勢,最原始的,體驗往往是最好的。

為什麼?張小龍說自己平時會非常留心觀察三四歲小孩子,他發現他們很喜歡用iPhone與iPad,因為這兩款電子產品很容易學,比如開機,雖然看不懂“滑動來解鎖”,但因為觸摸是人的天性,他們會下意識順著箭頭的方向用手指去滑動。“越簡單,越原始,就越人性化”。

3.《喬布斯傳》

在騰訊公司內部,張小龍被稱為繼馬化騰之後的第二個超級產品經理,中國的喬布斯。微信4 .0推出時張小龍更新了微博簽名:越簡單,但越好。這是德國工業設計大師Dieter Ram崇尚的設計理念,也是喬布斯“至繁歸於至簡”的精神。4.0初期的朋友圈甚至沒有濾鏡,因為他認為:照片真實、不加修飾地反映生活即可。微信發展早期,一些創意常被競爭對手模仿,並進化出新功能,馬化騰曾問張小龍:是不是要做細化,免得別人做了那些我們沒有想到的功能。張堅決否定,他說:只有做到極簡,才無法被超越。一位微信團隊前成員透露,微信每個版本的設計,張小龍都會鼓勵大家先做加法,再做減法,“現在你正在用的一個功能,很可能就是我們砍了 300多個功能後留下的。”他說。

微信的開機畫面,起初做過許多方案,大家比較傾向於兩個人站在地球前,張小龍堅持就一個人,否則無法傳遞這款應用的用意:人很孤獨,所以需要溝通。朋友圈也是一款充滿極簡主義的產品,它的主色調是藍灰色,這也是張小龍平時常穿的T恤以及廣研辦公室的色調。拍照片,按一下右上角相機按鈕;寫純文本,長按右上角相機按鈕即可,這一功能許多用戶起初並不知道。“按住說話”的功能也是,說話時,其實按三秒就可以放開了。但張小龍從不說,也不擔心用戶不會用,“你去找,自然就能找到”。

4.《女人的起源》

以男性為中心的生物學家,則用人類起源於叢林並進化為以狩獵為生的肉食動物的學說,來證明女性無論在體力和智力上,都處於從屬的地位。對此,《女人的起源》首次為女性在人類進化史中的平等地位據理力爭。它開一代風氣之先,力圖解開人類,特別是女性的演化和起源之謎;而它提供的答案,則從女性的角度對人類的史前史做出了推測性的重構,極富革命性和破壞力。在張小龍的演講裡,他曾經向聽眾推薦這本書,他說:“如果你們對女性的心理研究不透徹的話,你就損失了一半的用戶。”

5.《黑客》

Steven Levy這部經典力作的25週年版從20世紀50年代早期跨越到80年代後期,追述了計算機革命中初期黑客的豐功偉績,他們都是最聰明和最富有個性的精英。他們勇於承擔風險,勇於挑戰規則,並把世界推向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本書更新了一些著名黑客的最新資料,包括比爾·蓋茨、馬克·扎克伯格、理查德· 斯托曼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並講述了從早期計算機研究實驗室到最初的家用計算機期間一些妙趣橫生的故事。在Levy的筆下,他們都是聰明而勤奮的人,他們極富想象力,他們另闢蹊徑,發現了計算機工程問題的巧妙解決方案。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價值觀,那就是至今仍然長盛不衰的“黑客道德”。

6.《異類》

在《異類》一書中,作家格拉德威爾對社會中那些成功人士進行的分析,讓讀者看到了一連串頗感意外的統計結果:英超聯賽大部分球員都在9月至11月出生;比爾·蓋茨和史蒂夫·喬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紐約很多著名律師事務所的開創者竟然都是猶太人後裔,並且他們的祖輩大多是在紐約的服裝行業謀生。那些奇才異類,他們之所以神奇,得感謝機遇的眷顧。

不過,除了機遇之外,他們的成功還需要上輩人的文化薰陶。因此,從《異類》一書中,你能體會到機遇對成功是如此的重要。格拉德威爾為讀者指出了成功之路的方向,但怎樣把握這份機遇,每個人都需要仔細思考,畢竟,不同人擁有不同的機遇。在這本書中,張小龍最欣賞的則是“1萬小時定律”,即一個人必須經過超過1萬小時的訓練才能達到一定的專業高度。

7.《信息簡史》

現如今,信息如洪流般淹沒了我們,使我們深陷信息焦慮、信息過載、信息疲勞的困擾。但回顧歷史,這並不是件新鮮事,人們也總是能想出應對手段。維基百科 、Google便是我們的應對之一。無論對於信息的未來持何態度,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即我們人類是信息的造物。作為《混沌》、《費曼傳》、《越來越快》、《牛頓傳》等暢銷書的作者,格雷克不僅在書中細緻還原了歷史細節,通俗解釋了各種理論,還生動刻畫了幾位不為大眾所知的人物:可編程計算機先驅、超越時代的查爾斯·巴貝奇,第一位程序員、詩人拜倫之女愛達·拜倫,計算機科學之父、天妒英才的阿蘭·圖靈,以及全書的主人公、信息論之父克勞德·香農。

8.《數字烏托邦》

20世紀60年代早期,在美國大眾眼中,計算機只是冷戰中冰冷的機器,然而到了90年代互聯網到來之時,計算機卻呈現出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它們模擬出了一個數字烏托邦般的協同體,而這正是曾經最反對冷戰的嬉皮士們的共同願景。本書正是探索這次非同尋常,且頗具諷刺意味的變革的第一本書。作者挖掘出那些在舊金山灣區的先驅者——斯圖爾特·布蘭德和他的“全球網絡”鮮為人知的故事。1968年到1998年期間,通過《全球概覽》、“全球電子鏈接(WELL)”和最終取得巨大成功的《連線》雜誌,布蘭德和他的夥伴們長期扮演著舊金山嬉皮士運動和新興科技聚集區硅谷的中間人的角色。正由於他們富有遠見的努力,反主流文化分子和科技人士一同重新定義了計算機的形象:計算機是解放自我的武器,計算機建築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虛擬社區,計算機還讓人們能更大膽地拓展社會的新疆界。


本文由好書推薦排行榜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http://haoshu100.com/archives/114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