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書單君小時候很愛看《名偵探柯南》,裡面有句經典臺詞:“真相只有一個!”

每當從柯南口中說出,我都熱血沸騰。這意味著揭露案件真相的時刻到了,沒人能夠再愚弄我們,沒人能夠矇混過關。

但是長大後,我慢慢意識到,很多時候真相併非如此黑白分明。尤其是現如今網絡、媒體如此發達的時代,真相併非只有一個。

講述真相的方式有很多,其中許多方式並不誠實。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有些人受到真相誤導,有些人利用真相傳播虛假。美國諮詢專家赫克託·麥克唐納在他的著作《後真相時代》中提出了“競爭性真相”(competing truth)的概念。它是指通常任何一組事實都可以得出不止一個真相,而我們如何理解、接受這些真相,則決定了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從而影響現實。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競爭性真相是中性的,它既可以得到建設性的使用,也可能助長欺騙。我們小時候都聽過“盲人摸象”的故事,大象的每一部分都是真實的,但每個盲人都被摸到的“事實”誤導了,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真相”。

有時,我們也會陷入類似的誤區。央視的《焦點訪談》有句口號:“用事實說話”。到了“後真相時代”,有人則會“用事實騙人”。

比起完全的謊言,利用不同層面的“真相”來欺騙大眾往往更加隱蔽,危害也更深。下面,書單君就為大家揭露三種常見的“用事實騙人”的經典模式。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混淆結論

前幾天,網上流傳了這麼一條新聞:“向中國請求醫療物資援助後,泰國將1400萬隻口罩向美國出口”,被國內很多媒體轉發,引起了眾多中國網友的憤慨。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這條消息是怎麼得來的呢?此前,泰國政府曾向中國求援,希望中國能夠援助或出售一些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用品。3月16日,另一條新聞爆出:泰國海關查獲一批數量達540萬隻出口美國的口罩,經查賬得知累計出口數量可能已達1400萬隻。

於是,有些人將二者關聯在一起,得出了泰國將中國救援物資出口美國的結論。

從表面上看,“中國援助泰國”和“泰國海關查貨出口美國的口罩”兩個都是事實,並未造假。可事情真的如此嗎?

原來,中國援助泰國不假,但只有10餘萬隻,與出口的根本不是一個量級;而出口美國的那些口罩,是泰國廠商專門為美國的連鎖藥店生產的,雙方有長期供貨合同。因此,出口手續齊全合法,最後也被放行了。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瞭解這些信息,就知道泰國的做法並無不妥。可是有些不良用心的人,將兩個事實故意拼貼、關聯到一起,誤導大眾得出了荒謬的結論,甚至挑唆了兩國關係。

用所謂事實混淆結論,此等騙術流毒甚廣,在微博、朋友圈經常可以見到,比如下面這個:

“為什麼白宮一說要追查病毒起源,加拿大P4實驗室創始人就猝死了?”

剛看到標題你會怎麼想?嗯,裡面一定有陰謀……可兩者之間並沒有關聯,所謂的關聯是毫無證據的情況下生搬硬套上的,傳著傳著就成了陰謀論。而陰謀論中毒者,即使頭頂掉下一片樹葉,也可能是陰謀。

以後看到這種聳人聽聞的文章,要留個心眼:即使裡面陳述的都是事實,可引導我們得出的結論就一定是事實嗎?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斷章取義

一個事件的背景會極大地影響我們對現實的印象,而忽略或改變背景,就可能造成“斷章取義”的解讀。有些謠言正是用斷章取義來誤導大眾的。

前幾日,微博上出現了一個話題“意大利醫生稱限制超60歲患者插管”,已有8000多萬閱讀。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這篇報道的來源是英國《每日郵報》,他們對一個意大利醫生進行了斷章取義式的報道,這則消息已經被意大利大使館闢謠: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而被採訪的醫生自己也出面闢謠了,表示每一位病人都得到了及時的救治。


他在臉書上寫道:

“我所表達的意思是,根據我所瞭解的,每家醫院有所不同,60歲以上的人會有更少的麻醉急救的指示。但這不代表一條鐵的法則,一座城市的一家醫院不足以代表整個意大利的情況……取那些‘60歲以上就得不到治療’的標題是非常不得體的。”

類似的情況還有關於英國“群體免疫”的新聞。

英國疫情開始嚴重時,有媒體曝出英國打算讓百分之六七十的人產生免疫力,也就是所謂“群體免疫”。消息一出,舉世震驚:難道英國這麼快就放棄治療了?

事實是什麼呢?確實,英國許多專家是支持“群體免疫”的,但是英國政府從未把“群體免疫”當成策略來使用。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接受採訪時說:“群體免疫,它只是一個科學理論概念,是傳染病蔓延後出現的副產品,不是英國政府主動尋求的目標。”

“群體免疫”是部分專家給出的指導意見,不能與政府決策劃等號。

除了曲解別人的原話,現在網絡流行的另一種斷章取義就是“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

有些圖是純屬的造謠,例如意大利剛封城時,朋友圈就流傳意大利暴力遊行、打砸搶的視頻和圖片,但事後被證明其實是法國女權遊行,張冠李戴。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還有一種誤導方式更高級。2014年夏天,一張照片引起了全球網民嘲弄:照片上是一排演講者,上方的橫幅寫著“2014全球女性峰會“,但是所有小組成員都是男性。

錯愕的網友紛紛留言:“這是笑話嗎?”“太荒誕了!”“不知道應該笑還是哭”。

表面上看,這事確實挺黑色幽默的。可事實如何呢?

原來,設立這個男性小組的目的是傾聽支持女性進步的商界男性的聲音。峰會的大部分演講者都是女性,但組織者覺得應該聽聽男性的聲音,才增設了這個小組。

這種情況屢見不鮮。大家對下面這張圖一定不陌生吧: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其實從視頻上看,當時安倍正要坐下,純屬正常禮儀,然後就被抓拍了,並非許多網友添油加醋的“點頭哈腰”。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識別這類斷章取義式的謠言,需要我們擴展信息接收渠道,從多方面考察一件事的準確性,不要聽風就是雨,要靠自己的理性和智慧去辨別真偽。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數據陷阱

比起文字和圖片,數據會帶給人更強的信任感。我們對於統計、數字之類的迷戀似乎源於天生。但是,相對的,利用數據挖坑的迷惑性也更強。

我們先來看看這幾張圖: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這是韓國“N房間”事件曝光後,豆瓣網友發的帖子,標題為“用搜索引擎瞭解中國男孩”。從圖中可以看到,當搜索帶有“女人”、“女孩”、“男人”等關鍵詞的信息時,搜索引擎會自動識別出常用的搜索結果。這些結果有的很惡臭。

從圖中傳達出的信息再明顯不過:中國男人在網上會搜索這些惡臭內容,這是關於男人本質的揭露。因此有網友留言嘲諷道“中國男孩在搜索引擎綻放魅力”,獲得了最高的點贊。

不可否認,經過大數據的運算,只有大量搜索的情況下,搜索引擎才會自動識別這些內容。但這是否證明中國男人在網上都在搜索這些東西呢?

答案是否定的,發帖者忽略了一個事實:圖片只能說明刻意搜索“女孩”或者“男孩”的人大多數都是懷著這樣的目的,但並不是大多數人的搜索關鍵字中都帶有“女孩”或者“男孩”。因此,這是一種統計數據上的誤導。

打個比方,如果男人有5億人,只有一個男人搜索過“女孩”,並且目的就是那些惡臭內容,其提示的結果也會把“女孩”跟惡臭內容相關性更高。這根本不能說明搜索目的是那些事的男人就真的很多。

這讓書單君想起了一則有點類似的經典案例:

二戰期間,盟軍需要對戰鬥機進行裝甲加厚,以提高飛行員及飛機的生還率。不久,統計數據出爐:盟軍飛機普遍受彈最嚴重的地方是機翼,有的幾乎被打成了篩子;相反,受彈最輕的地方是駕駛艙及尾部發動機。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 統計學家畫的示意圖 >


正當盟軍準備加固機翼時,一位統計學家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結果:應該加固的是駕駛艙和尾部發動機。因為這兩個部位被擊中的人,都沒有回來。

這被稱為“倖存者偏差”。就像記者在高鐵上採訪乘客“是否買到了回家的票”,那麼答案一定是100%,可這顯然不能代表所有人都買到了回家的票。

類似的數據陷阱在我們的生活裡比比皆是,一不小心我們就會被引入歧途。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作者的建議是,要深入理解裡面的每個數字究竟代表了什麼,確保用的是最貼切的單位,等等。

總而言之,不要看到數據統計,就認為是絕對正確的,裡面的門道可多著呢。

✎✎✎

我們生活在關於真相的困境中。當真相被操縱、利用,我們該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思考?

事情變複雜了,已不再是“謊言”與“真相”的簡單二元對立,正如作者所說:

每個故事都有多面性。許多時候,你可以通過許多方式描述一個人、一起事件、一件事物或者一項政策,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實性。

這就需要我們在同樣“真實”的部分裡,辨別出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受到誤導的。

累嗎?確實很累,新聞總是在反轉,真真假假的消息層出不窮。但這是我們享受信息化便利所要承受的必要代價。

身處後真相時代,我們作為信息消費者,免不了上當受騙。唯有洞悉真相操縱者背後的思維模式,我們才能更有智慧,免受煽動,甚至改善真相的講述方式,真正淨化我們所置身的世界。


英國群體免疫、意大利放棄治療老人?偽真相為何總在朋友圈瘋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