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廣農村有一種分豬肉的民俗活動,你知道它的來歷和意義嗎?

今年的春節很特別,正當湛江人準備慶祝春節、舉辦年例之時,一場嚴竣的戰役悄無聲息地打響了——湛江城鄉人民響應號召,忍痛割愛,自覺停止了一切聚集活動,在家自我隔離,堅決與病毒做鬥爭。這樣的精神值得尊敬和佩服。因為春節前,我在疫情發生地之一的附近吃過早餐,所以從大年三十到現在,我都是足不出戶地自我隔離,心情也比較忐忑不安。今天公司第一天上班,疫情貌似有所好轉,而身體並無任何症狀,這才有心情打開電腦,為大家寫一篇關於春節習俗的文章。

今天不說熱鬧的春節,也不說驚心動魄的年例,而是說一個不太引人注目的農村民俗活動——那就是“做社”。老一輩在湛江農村長大的孩子,沒有不知道做社的。以前生活困難的時候,做社這一天,也是孩子們一年中最快樂的時光。為什麼?因為可以分豬肉,香噴噴的豬肉在那時比海鮮珍貴多了,越肥越香!有時還可以看木偶戲(鬼仔戲)或是雷歌,熱熱鬧鬧的好開心!

雷州遂溪一帶的做社又稱“做公道”或是“做將”。據駱老師介紹,具體做法是這樣的:由村中長老召集各戶主,抓閹產生“社頭”若干名,組織各戶登記入社。做社前一天,一般要做“社戲”,敲鑼打鼓地告訴神靈我們要開始活動了。第二天則根據入社份數多少,買回生豬,把宰成的“刀肉”以及豬頭、豬腳、豬下水,全部放入大鍋煮熟,撈起抬到神廟中拜祭後,按份數分“社肉”,連同“社飯”帶回家中,不可復火加熱,全家齊食,家中養的六畜(馬、牛、羊、豬、狗、雞)也要喂些。相傳,吃了“社飯”、“社肉”人畜興旺。

也有雷州的朋友說,做社跟雷州城區各關(城中村)做春頭福(仲春祈福)和春尾福(冬末還福)相差不多,只不過這邊是把活豬活雞拿到神公案臺前劏放血,之後開膛破肚煮好後祭神,再按戶數分送到各家。春頭福派送各家時還在家門口貼上“祈福平安”的字符。而廉江那邊的做社還有分社粥的習俗。吳川坡頭那邊,做社又稱為分豬眾或是做眾,只能豬肉分,沒有飯或粥。

兩廣農村有一種分豬肉的民俗活動,你知道它的來歷和意義嗎?

湛江農村做社

廣西的一位朋友介紹的做社風俗,也跟湛江的有些類似。他們村做社的地方,叫做社壇,以前會有一個專有的地方,外面一圈是簡單的灶臺,還有一個跟乒乓球檯大小的水泥劏豬臺,還有一個矮臺叫社飯臺。社壇在村民看來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在這裡不能高聲喧譁,更不能在此尿尿,否則會冒犯神靈。他們村一年做幾次社,但並不是正月十五,二月初二是第一次做。

做社那天早上,由各家帶著米和錢到社壇。主事的阿叔阿伯是村裡的已婚男人,老中青都有,各有分工,有負責合米的,有負責登記的,有負責劏豬的。劏豬是重頭戲,也是孩子們最愛看的節目。豬是村裡人養的,做社當天一大早,就到村民家裡抓豬,過秤,根據市場價格敲定價錢,同時,抓一隻生雞(未閹過的)。登記時候交的錢就是根據豬和雞的錢均分出來的。

劏豬是在高臺上進行。捆綁著的嗷嗷叫的大豬被扛過來,阿叔阿伯們,一個抓住前蹄,一個抓住後蹄,一個抓住豬頭,一個持刀嚯嚯向豬脖,白刀子進,紅刀子出。阿叔們拿大盆接住豬血,這將是全村人的美味。待放血完畢,澆開水,脫毛,開內臟等等一氣呵成。膽大的小孩們圍著高臺看劏豬過程,其中的男孩們,等他們長大了,當年的圍觀就是他們寶貴的經驗。

兩廣農村有一種分豬肉的民俗活動,你知道它的來歷和意義嗎?

做社時劏豬

豬、雞劏好,煮好,鍋裡的米飯也飄出香味。阿叔們舀飯裝肉備酒,準備祭祀,自然先是祭村祖、土地爺。隨著聲聲爆竹聲響起,叔伯們再次備好肉酒飯,這次是去海邊的婆婆廟(疑為媽祖廟)祭祀。等到婆婆廟的鞭炮聲起,孩子們便歡呼:馬上可以分社飯啦。

祭祀過的飯,被叔伯們澆上了剛出鍋的豬血湯,鮮香味瀰漫在整個社壇。定量一家一大碗飯。接著是分豬內臟。即使是小到豬肝,也由叔伯們均分,做到家家有份。他們弓著腰將所有的內臟,一樣樣地清點,發放到每家的飯盤裡。回家後,全家人共享社飯。飯不多,你一勺,我一勺,米粒的清香融合在豬血濃湯的鮮香裡,越嚼越有味。真的太美味了!成為孩子們童年最美好的回憶。

做社,在某些地方就簡單地稱為“分豬肉”。各地的網友都談到自己那邊的風俗。如閩南地區分的豬肉叫福肉,整豬拜祭,豬頭還咬著一塊發糕。祭拜完之後分割成若干份,分肉的的社頭背對著牆喊名字分掉豬肉。廣西博白客家人對做社看得重,一年做四次社,即春、秋、冬、福。因為自然村較大人口多,每次做社都要殺三頭大豬,儲備有專門的炊具一大批,單單大鐵鍋就有十口,殺豬工具兩付,音響一臺。做社之日人山人海,好不熱鬧。不過,今年受疫情影響,多條村不再集中分豬肉,而是由帶頭人分好豬肉逐家逐戶送上門,避免過多人員密集接觸。

“做社”這個習俗是祖先傳下來的,大家經常嘴裡說著,按例牌做著,做真正明白“做社”的來歷和意義的老人是很少的。有的人甚至以為“做社”是湛江特有的風俗。其實“做社”並非湛江才有,而是漢族的一種傳統文化。“做社”明顯是一種祭神活動,祭的是誰呢?那就是土地神。

兩廣農村有一種分豬肉的民俗活動,你知道它的來歷和意義嗎?

廣西博白的做社分豬肉

漢應劭《風俗通》引《孝經》說:“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為社而祀之,報功也。”意思說這個“社神”是土地之主,土地範圍太大不可以都拜敬,因此就劃出一片地來祭,現在一般是以自然村為單位進行做社。做社的日子,各村不相同,有的一年做十幾次,有的做幾次,有的只做春秋兩季,有不少村是正月十五做,使其成為了春節活動的一部分。做社體現了人們團結友愛、感恩念德的精神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些做社的日子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新年社:從正月初三到正月二十做的社

春社:三月間的社,對土地神許願,以重餌誘之,希望能保佑秋收

青苗社:青黃不接時做的社

秋社:七月初七到七月二十之間做的社,據說可以驅瘟疫

青姜社:九、十月生薑上市時做的社

迎神社、迎會社:在各地廟會、年例時做的社

說到這裡,飛鳥哥也提到有些村年例時也有分豬肉吃的習慣,那便是將年例與做社一起辦了。高州的一位網友也說,他們的村廟小年例也有分豬、雞肉,誰家添了男丁也會贈豬給廟社分豬肉,年年如此。

做社祭的是土地神,因此與農業關係重大,主要目的是祈求土地豐產。在古代,生產技術落後,糧食的收成可以說是“看天吃飯”,遇到什麼天災蟲災,一家老小不僅吃不飽飯,可能還會去逃荒。所以社神、土地神,又被稱為豐產神,對老百姓的生計意義重大。

兩廣農村有一種分豬肉的民俗活動,你知道它的來歷和意義嗎?

江南水鄉一帶的社戲

做社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民俗活動,自然不僅限於廣東廣西。魯迅的一篇文章《社戲》就描繪了江南一帶做社唱戲的熱鬧場面,最開心的當然是孩子們。江南一帶是魚米之鄉,稻田很多,因此做社更加正規,有這幾個流程:到神廟拜神——設神壇、排列神碼、安放宴席神案——請神、主持唱“請神歌”——接神,唱“接神歌”——唱社書——送神……等等。

由於湛江靠海,農田有限,農村做社的風俗相對簡單。有些村沒有專用的社壇,就拿木製的神龕代替。做社的儀式也簡化了,只是拜一拜,唱一下祝祠,然後就開始分豬肉、分社飯。一年幾次的做社也簡化為一兩次。上次我在坡頭某村看到做社,可能是村裡留守的村民太少,就在戲臺對面的小神廟前,隨地稀稀疏疏擺十幾二十個不鏽鋼碗裝的豬肉塊便算是做了。有些漁村,由於耕地太少,主要靠做海為生,做社的習俗慢慢消失了,比如我們村,聽我爸說,從他那代起村裡就很少做社了。有些農村的80後90後居然聽都沒聽說過,真讓人擔心這種風俗會失傳。

關於農村的“做社”,你有什麼看法或是經歷呢?歡迎留言評論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