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满清皇帝二百多年也搞不清楚鸡蛋价格?

惊觉五千年


因为满清皇帝基本不出皇宫,偶尔出宫也是寻花问柳的主(比如咸丰、同治)。另外皇帝巡视(比如康熙、乾隆),市场卖鸡蛋、猪肉的都是锦衣卫(哦,不,是大内)武士假扮的,价格肯定是说的越便宜皇帝越高兴。

所以,满清皇帝不知道鸡蛋真正价格,情有可原。无知者不罪嘛。


生命灯塔


清朝光绪皇帝每日要食四枚鸡蛋,自幼长于深宫的他一直以为鸡蛋是价格不菲的奢侈品,吃得起鸡蛋的人非富即贵,宫外的平民百姓人家一定吃它不起,因为御膳房报上来的账目明细上清清楚楚写着:鸡蛋采购价是“每个三十四两银”。三十四两银子买一枚鸡蛋,下这蛋的鸡是吃啥长大的?

一天,光绪一边吃鸡蛋一边盯着老师翁同龢的眼睛问道:“此种价格昂贵的食物,师傅可曾经常吃?”深谙个中奥妙的翁同龢忙不迭答道:“臣只是在祭祀大典或过年过节时,才偶尔吃一次鸡蛋,平时可不敢轻易吃它,臣家已经很久没吃,早已忘了此贵物之滋味了”。

光绪的爷爷道光以节俭著称,史料记载他穿的龙袍上都打着补丁,他也一直认为鸡蛋是异常珍贵的稀罕物。抠抠搜搜惯了的道光帝觉得吃鸡蛋太过奢侈,一直不太舍得吃。某日,他问军机大臣曹振镛:“你家里一个月吃鸡蛋要花多少银子啊”?机灵鬼曹振镛揣着明白装糊涂,他含含糊糊答道:“臣自幼患有气病,此病最忌鸡蛋,故从未吃过鸡蛋,因此也不知道此物价格”。

即便是精明、聪睿的乾隆皇帝,也相信鸡蛋是物稀价贵的奢侈品,寻常百姓是绝对吃不起的。某日,他因事召见某大学士,见时间尚早,于是邀他共进早膳。那大学士回答说:“老臣家中寒素,只是简单在家吃过四枚鸡蛋作晨餐,陛下慢用”!乾隆愕然道:“鸡蛋一枚要十余两银子,四个就是四十余两。朕广有四海,尚且不敢如此挥霍,卿怎敢如此饕餮纵欲?还敢骗朕说家里穷”?

那大学士心知自己说漏嘴了,慌忙拿话搪总算蒙混过关。那么,清代鸡蛋的市场价到底几许?资料记载,不过每个三、四文而已,也是寻常百姓家常吃之物。三、四文一枚的鸡蛋进了宫怎么就身价暴涨?是谁胆大包天,敢吃皇家回扣?原来问题出在负责内廷采购的内务府身上。

内务府欺上瞒下,内外皆知,不知道的只有那龙椅上的皇上罢了。


匹诺曹jun


关于“清朝皇帝以为鸡蛋是奢侈品”这个梗的故事来源,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是耳熟能详。这就和西晋的傻子惠帝的“何不食肉糜?”异曲同工,而清朝的皇帝可不是糊涂蛋,但也给两百多年都不知道这小小的鸡蛋价格呢?

内务府的贪污腐败、欺上瞒下

内务府作为专为皇家服务的主管单位,掌握皇帝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而且往往是皇帝最信任的一群“包衣”组成。作为伺候富有四海皇帝的一群人,他们可捞的油水就太足了,北京民间流传着一句话:“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就连“巨贪”和珅,身为军机大臣和珅深得乾隆皇帝宠信,担任了内阁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等实权职务,但他始终兼任着总管内务府大臣,舍不得让给别人。就连和大人都能心动的部门,可见里面的银子是既丰富又好捞。

可皇帝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不可能有事没事儿就给这群奴才银子花。所以他们必须自己创造条件,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各采办物质的价格虚报,并且形成了惯例,成为一种除了皇帝不知道,其他人都知道的“潜规则”。所以皇帝才会以为自己吃的鸡蛋价值30两。而且不难想象这只是他们贪污的一小项,其他的衣食住行层层虚报、克扣,得到的好处肯定就像《人民的名义》中赵科长说的那样:“给个部长都不换”。

皇帝身边人的刻意隐瞒

皇帝虽然大都长在深宫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从小学习的也是圣贤书,关注的也是各种“大事”。像鸡蛋价格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都是大爷大妈才会关注的。皇帝即使有疑问,也会被身边熟悉规则的人给刻意隐瞒了。

比如在《南亭笔记》中记载:光绪皇帝给他的老师翁同龢炫富,问他吃过贼啦贵,限量版的鸡蛋吗?作为人精的帝师知道这个天真的皇帝拿鸡蛋炫富的原因,很可怜这个弟子。但不敢得罪宗人府,只好机智的回答,这东西太珍贵,只有祭祀的时候才拿出来。

而且这种皇帝身边的近臣欺瞒鸡蛋价格的事情就连号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和穿补丁龙袍的道光都着了道。尤其是道光皇帝最可怜,以为这东西天价,自己也不舍的吃,营养不良,把自己搞得皮包骨头。而且龙袍上的补丁,也被内务府的人肆无忌惮的搞成了“天价”。连皇帝最信任的老师,以为肱股的大臣都不敢在这种事情上给皇帝多嘴,可想而知,皇帝怎么会知道事情的真相。

所以说皇帝由于信息接收的不对等性和失真性,自然而然不知道这小小鸡蛋的价格。自然而然给我们今天留下了类似台湾以为我们大陆吃不起茶叶蛋的梗。


好史不死


非常荣幸能受邀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讲皇帝吃饭跟平常的老百姓吃饭是不一样的,皇上有专门的御膳房,那么御膳房负责皇帝的饮食以及各种专属活动的保障。其实说白了就是皇帝一个人的后勤部门

那么在来分析一些御膳房,御膳房直属于内务府。内务府是清朝特有的制度,吸取的明朝的教训,不让太监管理宫廷事物,就搞了一个内务府。

内务府管理的事情是很杂乱的,几乎是管理各个方面,那么就需要很多的人,据说内务府有多达3000人,那么这样一个庞大的机构,是很容易行成团体的,3000人咬死口,这个事情是这样就是这样。所以这也是内务府能蒙蔽的一个原因。再一个就是虽然内务府的总官内务大臣,职位不好。但是内务人人多势众,而且又和皇帝很近,是非常容易献谗言的。

我们再看清史,乾隆皇帝曾经就这个问题问过一个大臣,说自己吃的鸡蛋要10两银子一个,问大臣吃几个。大臣说吃4个,乾隆就很纳闷,接着大臣很巧妙的说,他吃的都是坏鸡蛋,好的只有皇帝才能吃。乾隆龙颜大悦,其实从这里看,皇帝也是很好骗的。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内务府是很有权势的。不客气的讲连皇帝也不能奈何,所以内务府大员几乎都在北京购置房产。

清朝末年,溥仪曾经想要彻查内务府。换了外国人来查,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可见内务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体系。所以搞不清鸡蛋的价格很正常。


山川異域


事实上不只是清朝的皇帝搞不懂鸡蛋价格!

皇帝制度的诞生有很多好处,比如 加强了中央集权 避免了割据分裂!但却有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天下兴亡系于一人,

所以 皇帝这个职业并不容易干!尤其是明清两朝 ,朱元璋废丞相制度以后,政令只出自皇帝一人,这就造成了一个严重问题皇帝必须亲力亲为!

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经作诗!

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尤拥被!

开国之君都嫌累的活,可见需要处理的东西有多少!

需要处理的问题多了,自然要有所取舍!

朝政 民生 军事 经济!这些都是大事,而相对来说这些来说,一些吃穿用度就显得不重要了, 天子富有四海,而且大多数皇帝都是出生,成长于皇宫之内,吃穿都是有专人照顾,所以他们不可能去关心这些!

明朝皇帝在这一点,相对来说要比清朝要明白很多!当然,

这里只的是生活琐碎事!清朝的皇帝大部分都是 标准皇帝 勤政,持重 ,恪守礼法!而明朝的皇帝有很多 喜欢自由的皇帝,比如 明武宗正德皇帝,喜欢外出游玩,还曾经扮过商人与玩买卖! 自然对民间琐事了解的就清楚!

这也就是后世史学家为什么认为 明朝多昏君 清朝多明君的道理!

天子太在乎琐碎事,自然对朝政就有些疏远!

这也是有利有弊吧! !!


府少爷的历史观


官场潜规则而已,没人敢去碰他揭穿,有时候就连皇帝自己也无可奈何,

在清朝,负责宫廷采买的机构是内务府。清朝的京城官员当中,要论收入最丰厚的,当数内务府的官员。通常,一个内务府的郎中一年就可以有二百万两银子的进账,其中奥妙,可想而知,《春明梦录》中还有更离谱的记载,一向节俭的道光皇帝的裤子破了一个洞,舍不得扔,让内务府去修补,报账居然高达三千两银子,道光皇帝认为这个价钱贵得离谱,非常生气,要他们说说清楚。内务府的人早有准备,解释说:“皇上这条裤子,用的是带花的湖绉,补的时候自然要让花纹相吻合,所以剪过几百匹湖绉,最后总算才配得完满。这是一个骗傻子的借口。同样的,如果乾隆帝或者光绪帝追问一个鸡蛋为什么需要三、四两银子,内务府的人总能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让皇上相信,或者是皇帝也只能难得糊涂而已……


我要学外语


皇帝清清楚楚,只是不管罢了。皇帝密探,或者近臣,他随便问一个就知道了。清代不怕死的臣子多得很,捅个鸡蛋的价格出来还是没问题。我们从纪晓岚和和珅的对话可以看出来皇帝为什么不管。

纪晓岚:可朝廷还是发了赈灾粮款了,我看了他们的账本,所以的赈灾粮款,全都进了这个薛大老板的钱庄了。

和珅:(摆手)可不能这么说啊。薛大老板可是个神通广大的人,一文钱进去,两文钱出来,我这才有足够的钱去救济灾民了。

纪晓岚:我看了他们的账本了,大大小小的官员,全都在侵吞这救灾的粮款。

和珅:救命先救官,官都活不了,(砸桌子)还救什么民。

纪晓岚:荒唐。

和珅:这是事实。千千万万的灾民啊,谁去发给他们赈灾粮款,是你发,还是我发?还不是得靠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嗯?喂饱了他们,他们才肯给我去卖命。

纪晓岚:(冷笑)真乃旷古之谬论,贪污受贿居然还有了大道理。和珅:这是几十年官宦生涯换来的大道理,这是千千万万血淋淋的事实换来的金道理啊,纪先生,他你怎么就不懂啊你。

纪晓岚:食君俸,为君分忧,点点滴滴,皆是民脂民膏。和大人,你怎么忍心在这饥民的口中(敲桌子)去扣出一粒粮食呢?

和珅:(双手前摆),又来了,行……喝酒……(斟酒),稍安勿躁,喝酒。(喝酒)。——官字怎么写,上下两个口,先要喂饱上面(手指上天)一个口,才能再去喂下面一个口。

纪晓岚:宋有包公,明有海瑞,康熙朝有施公,代代清官,愧煞大人(手指和珅)也。

和珅:对对对……清官的确令人敬佩,可清官也令人畏呀。

纪晓岚:和大人,您就是无敬无畏,所以才无法无天了。

和珅:那我问你,古往今来,多少清官,多少贪官?

纪晓岚:清官如凤毛麟角,贪官如黄河之砂。

和珅:对啊,那我不依靠他们,我依靠谁啊?啊,我这个军机大臣,要是没有他们撑着,那就是个屁,我容易吗?

纪晓岚:(斟酒),好……和大人


小柴历史


我们都知道,在清朝,对于皇帝来说,鸡蛋是一种非常昂贵的食物,所以对于乾隆等皇帝来说,一般情况下,他们很少会吃鸡蛋。鸡蛋是紫禁城里的“奢侈品”。这和清朝的内务府有很大的关系。在清朝末年,北京民间流传着一句话:“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

这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北京城里出现了一栋新豪宅,豪宅里的树木还没长大,墙壁上又挂着最近的画,这栋豪宅的主人,必定是内务府的官员。这句话,其实是讥笑内务府官员是暴发户。因为,只有在内务府当差的官员,才能迅速地聚敛财富,从而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置办高宅大院。

内务府是清朝掌管宫廷事务的机构。明朝没有这个机构,所有的宫廷事务都由太监负责。清朝入关后,吸取明朝时期太监横行霸道的经验教训,不允许太监管理宫廷事务。为此,清朝专门设立了一个机构,来掌管宫廷事务。这就是内务府。

在内务府当差的人,叫包衣。包衣其实就是皇帝的家奴。清朝皇帝信不过太监,思前想后,还是自家的奴才好使唤。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当上皇帝的家奴,他们必须全部来自于八旗上三旗,即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确保根正苗红。内务府管理的事务很庞杂,所有的皇家事务,包括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都归他们管理。于是,在内务府当差的人越来越多,最多时有3000多人。

虽然在皇帝身边当差,很辛苦,还得提心吊胆,但内务府的每一个职位,都是“肥缺”,很容易捞到油水。道理很简单。每年,通过内务府流入、流出的资金多达数百万两银子,甚至上千万两银子。这么大一笔银子从手头经过,哪怕只是“雁过拔毛”,也足够让人过上很滋润的生活,对吧?

内务府的长官叫总管内务府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级别不是很高,只有正二品,可许多人都争破了脑袋想挤占这个位置。当年,和珅深得乾隆皇帝宠信,担任了内阁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等实权职务,但他始终兼任着总管内务府大臣,舍不得让给别人。

1862年,胜保在进剿捻军时屡吃败仗,还很跋扈骄横,对慈禧太后很不礼貌。慈禧太后对他很不满。不过,考虑到胜保在“辛酉政变”中作出的特殊贡献,不忍痛下杀手,便让军机章京私下写信给他。说如果他愿意调回京城,允许他在兵部尚书和内务府大臣这两个职位中挑一个。

兵部尚书是从一品大员,内务府大臣油水很重。慈禧太后这种安排很有人情味。由于内务府“垄断”了宫廷的所有采购事务,所以皇帝就很以市场价格吃到外面的食物,比如:鸡蛋。清朝皇宫里的鸡蛋,很贵。《南亭笔记》记载:光绪皇帝每天早餐要吃4个鸡蛋,御膳房给这4个鸡蛋报账为34两银子,一个鸡蛋约八两半银子。一次,光绪皇帝问他的老师翁同龢:“鸡蛋这么贵的东西,翁老师吃过吗?”

这是一个充满陷阱的问题,稍微处理不好,就会得罪内务府的人。翁同龢灵机一动,从容回答:“我家只有祭祀时偶尔用用,平常绝对不敢吃。”旁边的人都在心里默默地给翁同龢点了一个赞,“闻者咸服其善于辞令”。

乾隆皇帝也有类似的体验。

《春冰室野乘》记载,乾隆皇帝吃的鸡蛋是10两银子一个。他好奇地问一个大臣,每天吃多少大臣。大臣老老实实地回答每天早晨吃4个。乾隆皇帝惊讶地问:10两银子一个的鸡蛋我都吃不起,你怎么这么奢侈?

大臣恍然大悟,补充说,他从外面买的鸡蛋,都是残蛋破蛋,价格便宜,所以才吃得起。要是好蛋,就不舍得吃了。

乾隆皇帝这才微微点头,露出同情的微笑。实际上,清朝时市场上的鸡蛋只有3钱一个,一两银子能买500多个鸡蛋。内务府把3钱一个的鸡蛋,卖到10两银子一个,赚够差价,才能够在北京豪华地段置办豪宅呀。


风雨润桃李


满清的皇帝不但不知道鸡蛋的价格 他什么价格也不知道,现在的人们经常把影视剧和历史混淆,影视剧中多少有点艺术成分,必须康熙微服私访,这在君主专制国家是不能能出现的,是大逆不道的,皇帝的起居都是由内务府操办的,在这里肯定有人说,大臣每天上朝,为什么不告诉皇帝鸡蛋价格啊,我这里说两个观点1.皇帝可能根本就不关心鸡蛋价格,一个帝王每天忙于政务是不会关心这些油盐酱醋的小事2.大臣不敢说,内务府敢把鸡蛋价格说成30两一个皇帝身边的人能不知道?他们就眼看着内务府发财?肯定是内务府都打点好了,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这时又会有人问为什么大臣不告诉皇帝啊。那我问你如果是你你会告诉皇帝吗?[呲牙][呲牙]


翘楚历史社


其实不只是清朝皇帝家的鸡蛋贵,我发现英国女王家的宫廷胡萝卜也贵,那个宫廷山药蛋也比市场上贵好多,搞的女王陛下天天琢磨赚钱买她们家的宫廷胡萝卜。现代的英国女王能不知道胡萝卜的市场价么。所以单说清朝腐败可能也不完全,至少不是全部原因,诸位看官可有不同意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