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省出的科学家比较多?有何依据?

龙腾89455811


首先我国的科学家分布也基本符合“胡焕庸人口分界线”,西部比较少,而大部分集中在东部,这与东部的人口基数有关,基数大更容易出科学家这个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们主要分析下东部省份,目前各省份科学家数量与省份经济发展情况有很大的相似性,即经济发展越好,科学家数量也越多,或许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但是从中还是能分析一二的。

我国出科学家最多的省份是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山东、湖南,这几个省份的经济发展都不错,尤其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的经济总量最为拔尖,所以这三个省份出的科学家也最多。而这其中,相比于浙江、江苏两个省份,山东、广东人口基数最多,科学家数量却并没有胜过江浙,难道说江浙地区的人更聪明吗,肯定也不是。

原因就是江浙地区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从生物学角度看,人类的先天智商都相差不大,而后天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更加重要。江浙地区自古属于富庶之地,人们在满足了温饱以后,对其他事物的研究更加用心,这不但表现在科学研究上,经商意识上江浙地区也很活跃。另外广东地区科学家多应该也是因为思想开阔,毕竟当年广州是我国唯一的开放口岸,接受发达思想的程度更胜过内陆。

而山东这个孔孟之乡论学习能力不亚于国内任何省份,但是科学家数量仅排名第五,原因应该是山东的学习更加偏重于专业型,而不是学术型吧。而且有了专业学识以后山东人有很大一部分人选择从政。山东人好面子,自古对考取功名十分看重,或许感觉从政以后脸上更有光彩,而成为科学家相对低调,是少有人走的路,所以山东的科学家数量靠前但是不拔尖。


地理有意思


科学、文学方面的成就,江苏、浙江最厉害,排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应该是安徽、湖南、福建、广东、湖北、山东。经商方面,排第一梯队:浙江、福建、广东;第二梯队:湖南、江苏、安徽。思想前卫,包容性最好的是广东;文艺方面我觉得北方要比南方出色一些,特别是东北。语言很有特色也好听的语言是北京话、广东话,四川话、重庆话;比较好懂的语言是北京话、东北话、西南官话;比较有幽默风趣的地方人是东北人、广西人、四川人。大脑灵活,变通能力很强而且又勤奋的是浙江人、福建人;比较低调的是广东人;比较好说话比较好处的是广西人;控制欲强,爱说大话,热衷当领导当大哥的是北方人;体育方面南、北各有千秋。综合评比,南方胜于北方。


玉煌2


这个问题好像没有人专门做过统计。不过有一些类似的统计可以用来间接反映这个问题。

第1个是院士的籍贯。当然关于院士统计的口径也是有不同说法的,比如说有些统计是只包含建国以后,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不包含其他的院士。也有些统计包含了民国时期设立的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还有一些统计了,在海外获得其他国家院士地位的华侨华人。前者只包含科学技术领域的人才,后两者还包括人文领域,所以前者可能更反映科学家的分布情况,但是后者能更好的反映近代以来的人才变化情况。

但不管如何统计,有一个基本的结论,那就是江浙两省在这个方面表现的遥遥领先。除了江浙两省以外,广东山东福建,湖南四川的表现也是比较好的。总体来说南方省份比较强势,北方除了山东以外表现的不是很好。

第2个统计是中国当代大学教授的籍贯分布问题。大学教授其实不仅仅限于科技领域,人文领域也有不少,但是由于不同地域在不同领域内分布的差异不大,换句话说可以间接反映科技人才的分布情况。根据上世纪末所做的相关统计,当时中国大学正教授的数量分布当中,江苏省的数量达到了将近3000人,浙江省突破2000人,其余省份都在2000人以下。

由此可见,江浙两省依然非常强势。除了这两个省份以外,还有部分省份突破了1000人。比如广东湖南山东。比较令人意外的是,辽宁也列入了其中。这实际上反映了建国以后,由于在辽宁为代表的东北地区大力发展重工业,而重工业又是极为依赖技术研究投入的,所以东北地区在解放以后的长一段时间内,在人员配置上是领先于其他地区的,这也就导致了东北地区在此后人才涌现的比较多,一直到本世纪初辽宁,吉林都是中国各省当中大学生占比最高的,超过了传统的文化大省,江浙两省。

综合这两个调查不难发现,目前还是以江浙两省的人才较多,涌现出来的科学家数量多,而且影响大。至于原因,除了这两个省在隋唐以后就成为了中国的经济重心,从而文化长期繁荣之外,就是在近代的时候,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也使得江浙两省在近代转型的时候取得了先机。

除了这两个省以外,也有少部分省份在近代实现了快速的提升。比较典型的是广东和湖南两省。这两个省份原来在中国的人才地图分布当中,地位偏低,排名靠后。不过在近代以后却迅速提升成为了中国人才地图当中的第2集团。广东依托的是最早对外开放得风气之先。湖南依托的是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引领下所产生的大批量的政治人才带来的,对于本地的强有力的提振作用。

解放以后,辽宁脱颖而出成为人才领域上升最快的省份,这和国家的大规模投入以及苏联项目援助有密切关系。

有上升的也就有下降的。北方省份在近代以来普遍表现的不尽如人意,除山东依然保持了人才第2集团的身份以外,另外两个长期以来重要的人才基地,河南和陕西的表现就差强人意。相对来说,河南的沦落更为严重一些。两宋以前河南为主的中原地区是中国第一人才重地。但两宋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外移以及经济中心的外迁,河南的人才培养状况就开始进入了下坡路。不过依然保持在第2集团的水准。近代以来,河南在经济转型方面表现不佳。经济持续落后,在人才培养方面迅速沦落。再加上近代以来河南地区的灾荒和战争频繁,也很大的影响了人才培养。陕西在宋代以后就快速沦落,实际上在清代的时候,人才培养方面就已经乏善可陈。在隋唐以前可以和中原地区分庭抗礼的人才产出局面早就已经不复存在。

山东能够在近代维持人才第2集团的原因主要还是在于山东具有沿海优势。在近代以前山东的经济优势地区,实际上在运河沿岸。近代以后随着海运兴起,胶东半岛成为了山东的经济重心,使得山东在近代转型的过程当中,没有被落下,也就给了培养人才比较好的经济基础。凭借着人口规模优势,山东成为了北方人才第一重镇,保住了北方的颜面。


用户4325101516


安徽文化异彩纷呈,钟灵毓秀的皖水徽山涌现出了源远流长的文化与风流人物。安徽北部是一望无际的淮北平原,中部是巢湖盆地,西部是大别山区,长江沿岸是江淮丘陵,长江以南是皖南山区。安徽地跨长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与江苏、浙江、湖北、江西、山东、河南六省接壤,沟通了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生态经济带,安徽同时被纳入了长三角、中原城市群、淮海经济带、南京都市圈等经济区,以淮河为界,安徽地跨南北,沿江通海,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很大。

皖山徽水造就了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安徽,安徽自古人才辈出,比如曹操、周瑜、吕蒙、庄子、华佗、范增、管仲、朱元璋、戚继光、包拯、张恨水、程长庚、陶行知、胡适、冯玉祥、许海峰、海子、成龙,安徽籍的科学家与中科院院士更是数不胜数。

安徽之所以科学家比较多,是因为科教资源雄厚。省会合肥是科技之都,中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国家3个重点科教城市之一、国际科技联盟会员城市,也是量子通信京沪干线的枢纽,拥有人工智能、科大讯飞语音、量子通信,托卡马克人造小太阳等技术,而合肥作为我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拥有4个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或与北京8个国家实验室、5个大科学装置不相上下,利技实力雄厚,汇聚世界顶尖人才,拥有完善的科研教育体系。安徽共有三所国家重点大学,中国科技大学(985)、安徽大学(211)、合肥工业大学(211),安徽科教实力雄厚,因此走出了很多科学家。

截止2017年1月我国各省培养的科学家在国内外院士的入选情况,其中江苏省共培养了498人位国内外院士,浙江省培养了425位国内外院士,这两个省培养院士的总和达到了923人,占到所有院士总人数的35%左右。江浙两地确实出了不少学术性人才。在江浙之后基本上是广东,福建,山东,湖南,安徽,河北等地,入选国内外院士数量也超过了100人。

安徽籍中科院院士:邓稼先、杨振宁、任新民、宁津生、慈云桂、江泽涵、杨石先、叶笃正、何祚麻、黄纬禄、吴杭生、孙德和、陆元九、俞建章、汪德昭、金建中、徐克勤、陈学俊、许厚泽、陈国良、张本仁、卢强、戴复东、朱枞鹏、方精云……

邓稼先,安徽怀宁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他兢兢业业、孜孜不倦地奋斗了几十伞,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他具有忘我工作、不计名利、深入实际、奋勇拼搏、为科学事业呕心呖血的精神。

杨振宁,安徽合肥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

任新民,安徽省宁国人,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中国航天四大元老”之一。 1940年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先后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领导和参加了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曾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曾担任试验卫星通信、实用卫星通信、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发射外国卫星等六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主持研制和发射工作。

慈云桂,安徽枞阳人。计算机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计算机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台亿次级巨型计算机系统。在我国计算机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开发历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慈云桂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教育家,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总设计师,第一台百万次级集成电路计算机总设计师,也是中国第一套舰用雷达和声呐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中国巨型机之父”。他率领的科研队伍先后研制出一系列型号各异的大、中、小型计算机,在我国计算机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到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研制开发历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1983年12月,他历经5年奋战,主持研制成功我国首台亿次级巨型计算机系统“银河—I”,由此开创了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辉煌灿烂的银河事业。

江泽涵,安徽旌德人。数学家,数学教育家。早年长期担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为该系树立了优良的教学风尚。致力于拓扑学,特别是不动点理论的研究,是我国拓扑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杨石先,安徽怀宁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校长。杨石先主要研究农药和元素有机化学,并长期从事化学教育,创建了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系统研究有机磷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高效农药,系统地研究了磷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生物活性的关系,80年代初在南开大学创建分子生物研究所,开始探索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点。

叶笃正,又名叶平斋,祖籍安徽省安庆市,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大气物理学创始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开拓者。叶笃正早期从事大气环流和长波动力学研究,提出长波能量频散理论;20世纪50年代,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热源的见解,由此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气象学;提出北半球大气环流季节性突变并引发一系列研究;60年代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朱枞鹏,安徽枞阳人。1993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之后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历任工程组副组长、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兼“神舟”飞船总师助理)、空间站系统副总设计师、某型号总设计师。 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宫二号总设计师。 2016年12月入选“2016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











舒州翰墨侠客行


中国自古以来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水土的灵秀和向海的宽阔胸怀及眼光,孕育了江浙沪这片土地上最鼎盛的人文气息和商业气息!便易的灌溉,肥沃的平原让这片土地自古以来都是中国最富裕的地区。是水给了他们灵气,是富裕安逸的生活给了他们进行科学文艺的物质基础,是海给了他们宽阔的胸襟和长远的目光,于是和平年代这片土地往往成了人文荟萃之地!也是这样的地理环境,富裕安逸的生活,科学文艺的气息,水一般细腻软弱的性格让这片土地上的人少了争勇斗狠的狠劲,倔劲,(因为大家都过这好日子没必要拼死拼活嘛,穷山恶水出刁民)因此这片土地在乱世自古以来也缺少扭转乾坤的决定性人物!

湘楚之地湖南,有三湘四水的灵气,有八百里洞庭湖的波澜壮阔(现在估计百里都没有了),更有南方山脉跌宕起伏纵横捭阖的雄浑气势,自古多孕育扭转乾坤的大人物,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自古流传!湖南人有着山区人普遍的一股子倔劲,还有像山峰起伏般大起大落的性格担当,同时三湘四水的灵气赋予他们变通的性格。湖南人有倔劲,有担当,有变通,但是只有八百里的洞庭湖既给了湖南人眼光和胸襟也限制了湖南人的眼光和胸襟!其实湖北人很多方面和湖南人很像,但是九曲十八弯的荆江给了湖北人太多弯弯绕绕的花花肠子。“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的湖北人聪明的有点过头了,有点聪明反被聪明误!

中国的西北,东北,华北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缺水,同时他们又都身处在茫茫一望无际的大平原(高原)。缺水让他们少了水的灵气,少了水软弱细腻的性格,少了水万千形状的变通,同时壮阔的平原高原又给了他们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因此北方人性格不像南方人的软弱细腻和变通,大多都是粗犷,憨厚,又心胸开阔,为人大方不计较,性格大大咧咧的。但是缺少如水般软弱细腻和变通的性格,也让北方人普遍刚毅顽强,比南方人更容易争勇斗狠!在和平年代北方人缺少南方人的灵气聪敏,缺少南方人的圆滑变通,也缺少南方人文艺气息,因此在仕途,经商,科教文艺等等方面北方落后南方,但是在乱世刚毅顽强,争勇斗狠的性格又让他们有着比较大的优势,哪怕南方经济发达北方也一直占据中国的中心!


灰色累了


我来抢答一发。

要论“家”的话,我觉得看院士的数量,应该是个比较靠谱的标准了吧。

2017年,曾经有人对中国出身(出生地)的院士级别的自然科学学科的科学家做过统计,这其中包括在外国当选院士的科学家,这包括各类学科的科学家大约2600多名,下面是统计的结果,一起来看看,哪个省份最容易出“最强大脑”吧?

从如上表格中你会发现,苏浙地区最容易出科学家,此外,华南地区,两湖、华北地区,也出了不少院士。


并不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人们更聪明,而是另有原因:


首先,沿海开放程度越是时间久,人们的验光越开阔,思想越开放,文化氛围好。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有钱,可以让孩子享受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反观大西北地区,正所谓吃饱了才有力气有精力考虑别的,经济本来就落后,以前吃饱了就感天动地了,孩子有学上就感激涕零了,就甭谈教育质量了。

这其中并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穷的叮当响的地方可能飞出一两个凤凰,但整体教育质量绝对跟富裕的城市是没法比的。


其次,苏浙鲁湘鄂,这些都是绝对的人口大省,人口大省意味着激烈的竞争,当一个西藏学生考300分就能进北大,放在山东这个分数可能就得到600分以上,人口基数越大,竞争越激烈,结果就很明显,选出来的苗子就更优秀。

第三,在中国,除了应试教育的代表:高考,没有另外一个普世的好办法去选拔人才,所以高考考得好的地方,自然高校就越愿意去招生。以北大为例,北大在苏浙鲁豫湘鄂这几个地区招生是最多的,远超西北部的省份。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可能还有其它的原因,欢迎补充。另外,我个人的印象中,中国最为杰出科学家中,江西人是最多的省份之一。

科学重口味


作为科学家,目前在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院士”这个称谓!

中国的“院士”分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和“科学院院士”两种,这便是目前中国科学界最高的荣誉了!从建国以来两院院士的籍贯分布来看,江浙地带当仁不让的占据了前两位,从1955年-2015年这六十年的院士籍贯分布,江苏以450位高居榜首,浙江以375位屈居第二!江浙沪一带的院士比例高达49%,而这一高比例,与江浙一带自古以来重文重教的传统分不开的!





哪里都有优秀人才没必要计较




999和


安徵出科学家多


易之春432


A型血多的区域容易出科学家,中国A型血多的区域包括 江苏南,浙江 上海 湖南 湖北 江西,东亚的日本 韩国 都是A型血比重高的区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