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省出的科學家比較多?有何依據?

龍騰89455811


首先我國的科學家分佈也基本符合“胡煥庸人口分界線”,西部比較少,而大部分集中在東部,這與東部的人口基數有關,基數大更容易出科學家這個是毋庸置疑的。所以我們主要分析下東部省份,目前各省份科學家數量與省份經濟發展情況有很大的相似性,即經濟發展越好,科學家數量也越多,或許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太大的關聯,但是從中還是能分析一二的。

我國出科學家最多的省份是浙江、江蘇、廣東、福建、山東、湖南,這幾個省份的經濟發展都不錯,尤其以廣東、江蘇、浙江、山東的經濟總量最為拔尖,所以這三個省份出的科學家也最多。而這其中,相比於浙江、江蘇兩個省份,山東、廣東人口基數最多,科學家數量卻並沒有勝過江浙,難道說江浙地區的人更聰明嗎,肯定也不是。

原因就是江浙地區人們的思想更加活躍,從生物學角度看,人類的先天智商都相差不大,而後天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更加重要。江浙地區自古屬於富庶之地,人們在滿足了溫飽以後,對其他事物的研究更加用心,這不但表現在科學研究上,經商意識上江浙地區也很活躍。另外廣東地區科學家多應該也是因為思想開闊,畢竟當年廣州是我國唯一的開放口岸,接受發達思想的程度更勝過內陸。

而山東這個孔孟之鄉論學習能力不亞於國內任何省份,但是科學家數量僅排名第五,原因應該是山東的學習更加偏重於專業型,而不是學術型吧。而且有了專業學識以後山東人有很大一部分人選擇從政。山東人好面子,自古對考取功名十分看重,或許感覺從政以後臉上更有光彩,而成為科學家相對低調,是少有人走的路,所以山東的科學家數量靠前但是不拔尖。


地理有意思


科學、文學方面的成就,江蘇、浙江最厲害,排第一梯隊,第二梯隊應該是安徽、湖南、福建、廣東、湖北、山東。經商方面,排第一梯隊:浙江、福建、廣東;第二梯隊:湖南、江蘇、安徽。思想前衛,包容性最好的是廣東;文藝方面我覺得北方要比南方出色一些,特別是東北。語言很有特色也好聽的語言是北京話、廣東話,四川話、重慶話;比較好懂的語言是北京話、東北話、西南官話;比較有幽默風趣的地方人是東北人、廣西人、四川人。大腦靈活,變通能力很強而且又勤奮的是浙江人、福建人;比較低調的是廣東人;比較好說話比較好處的是廣西人;控制慾強,愛說大話,熱衷當領導當大哥的是北方人;體育方面南、北各有千秋。綜合評比,南方勝於北方。


玉煌2


這個問題好像沒有人專門做過統計。不過有一些類似的統計可以用來間接反映這個問題。

第1個是院士的籍貫。當然關於院士統計的口徑也是有不同說法的,比如說有些統計是隻包含建國以後,成立了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不包含其他的院士。也有些統計包含了民國時期設立的中央研究院的院士。還有一些統計了,在海外獲得其他國家院士地位的華僑華人。前者只包含科學技術領域的人才,後兩者還包括人文領域,所以前者可能更反映科學家的分佈情況,但是後者能更好的反映近代以來的人才變化情況。

但不管如何統計,有一個基本的結論,那就是江浙兩省在這個方面表現的遙遙領先。除了江浙兩省以外,廣東山東福建,湖南四川的表現也是比較好的。總體來說南方省份比較強勢,北方除了山東以外表現的不是很好。

第2個統計是中國當代大學教授的籍貫分佈問題。大學教授其實不僅僅限於科技領域,人文領域也有不少,但是由於不同地域在不同領域內分佈的差異不大,換句話說可以間接反映科技人才的分佈情況。根據上世紀末所做的相關統計,當時中國大學正教授的數量分佈當中,江蘇省的數量達到了將近3000人,浙江省突破2000人,其餘省份都在2000人以下。

由此可見,江浙兩省依然非常強勢。除了這兩個省份以外,還有部分省份突破了1000人。比如廣東湖南山東。比較令人意外的是,遼寧也列入了其中。這實際上反映了建國以後,由於在遼寧為代表的東北地區大力發展重工業,而重工業又是極為依賴技術研究投入的,所以東北地區在解放以後的長一段時間內,在人員配置上是領先於其他地區的,這也就導致了東北地區在此後人才湧現的比較多,一直到本世紀初遼寧,吉林都是中國各省當中大學生佔比最高的,超過了傳統的文化大省,江浙兩省。

綜合這兩個調查不難發現,目前還是以江浙兩省的人才較多,湧現出來的科學家數量多,而且影響大。至於原因,除了這兩個省在隋唐以後就成為了中國的經濟重心,從而文化長期繁榮之外,就是在近代的時候,上海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也使得江浙兩省在近代轉型的時候取得了先機。

除了這兩個省以外,也有少部分省份在近代實現了快速的提升。比較典型的是廣東和湖南兩省。這兩個省份原來在中國的人才地圖分佈當中,地位偏低,排名靠後。不過在近代以後卻迅速提升成為了中國人才地圖當中的第2集團。廣東依託的是最早對外開放得風氣之先。湖南依託的是經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引領下所產生的大批量的政治人才帶來的,對於本地的強有力的提振作用。

解放以後,遼寧脫穎而出成為人才領域上升最快的省份,這和國家的大規模投入以及蘇聯項目援助有密切關係。

有上升的也就有下降的。北方省份在近代以來普遍表現的不盡如人意,除山東依然保持了人才第2集團的身份以外,另外兩個長期以來重要的人才基地,河南和陝西的表現就差強人意。相對來說,河南的淪落更為嚴重一些。兩宋以前河南為主的中原地區是中國第一人才重地。但兩宋以後隨著政治中心的外移以及經濟中心的外遷,河南的人才培養狀況就開始進入了下坡路。不過依然保持在第2集團的水準。近代以來,河南在經濟轉型方面表現不佳。經濟持續落後,在人才培養方面迅速淪落。再加上近代以來河南地區的災荒和戰爭頻繁,也很大的影響了人才培養。陝西在宋代以後就快速淪落,實際上在清代的時候,人才培養方面就已經乏善可陳。在隋唐以前可以和中原地區分庭抗禮的人才產出局面早就已經不復存在。

山東能夠在近代維持人才第2集團的原因主要還是在於山東具有沿海優勢。在近代以前山東的經濟優勢地區,實際上在運河沿岸。近代以後隨著海運興起,膠東半島成為了山東的經濟重心,使得山東在近代轉型的過程當中,沒有被落下,也就給了培養人才比較好的經濟基礎。憑藉著人口規模優勢,山東成為了北方人才第一重鎮,保住了北方的顏面。


用戶4325101516


安徽文化異彩紛呈,鍾靈毓秀的皖水徽山湧現出了源遠流長的文化與風流人物。安徽北部是一望無際的淮北平原,中部是巢湖盆地,西部是大別山區,長江沿岸是江淮丘陵,長江以南是皖南山區。安徽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與江蘇、浙江、湖北、江西、山東、河南六省接壤,溝通了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生態經濟帶,安徽同時被納入了長三角、中原城市群、淮海經濟帶、南京都市圈等經濟區,以淮河為界,安徽地跨南北,沿江通海,地理位置優越,發展潛力很大。

皖山徽水造就了鍾靈毓秀、人傑地靈的安徽,安徽自古人才輩出,比如曹操、周瑜、呂蒙、莊子、華佗、范增、管仲、朱元璋、戚繼光、包拯、張恨水、程長庚、陶行知、胡適、馮玉祥、許海峰、海子、成龍,安徽籍的科學家與中科院院士更是數不勝數。

安徽之所以科學家比較多,是因為科教資源雄厚。省會合肥是科技之都,中國最大的家電產業基地、國家3個重點科教城市之一、國際科技聯盟會員城市,也是量子通信京滬幹線的樞紐,擁有人工智能、科大訊飛語音、量子通信,託卡馬克人造小太陽等技術,而合肥作為我國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合肥擁有4個國家實驗室、8個大科學裝置,或與北京8個國家實驗室、5個大科學裝置不相上下,利技實力雄厚,匯聚世界頂尖人才,擁有完善的科研教育體系。安徽共有三所國家重點大學,中國科技大學(985)、安徽大學(211)、合肥工業大學(211),安徽科教實力雄厚,因此走出了很多科學家。

截止2017年1月我國各省培養的科學家在國內外院士的入選情況,其中江蘇省共培養了498人位國內外院士,浙江省培養了425位國內外院士,這兩個省培養院士的總和達到了923人,佔到所有院士總人數的35%左右。江浙兩地確實出了不少學術性人才。在江浙之後基本上是廣東,福建,山東,湖南,安徽,河北等地,入選國內外院士數量也超過了100人。

安徽籍中科院院士:鄧稼先、楊振寧、任新民、寧津生、慈雲桂、江澤涵、楊石先、葉篤正、何祚麻、黃緯祿、吳杭生、孫德和、陸元九、俞建章、汪德昭、金建中、徐克勤、陳學俊、許厚澤、陳國良、張本仁、盧強、戴復東、朱樅鵬、方精雲……

鄧稼先,安徽懷寧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製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製與發展的主要組織者、領導者,鄧稼先始終在中國武器製造的第一線,他兢兢業業、孜孜不倦地奮鬥了幾十傘,領導了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成功地設計了中國原子彈和氫彈,把中國國防自衛武器引領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被稱為“兩彈元勳”。他具有忘我工作、不計名利、深入實際、奮勇拼搏、為科學事業嘔心嚦血的精神。

楊振寧,安徽合肥人,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楊振寧在粒子物理學、統計力學和凝聚態物理等領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貢獻。20世紀50年代和R.L.米爾斯合作提出非阿貝爾規範場理論;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統計物理方面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提出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了量子可積系統和多體問題研究的新方向。

任新民,安徽省寧國人,航天技術與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專家,中國導彈與航天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中國航天四大元老”之一。 1940年畢業於重慶軍政部兵工學校大學部。1945年赴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留學,先後獲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85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IAA)院士。領導和參加了第一個自行設計的液體中近程彈道式地地導彈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曾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項、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中國載人航天工作突出貢獻者功勳獎章、“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曾作為運載火箭的技術負責人領導了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曾擔任試驗衛星通信、實用衛星通信、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發射外國衛星等六項大型航天工程的總設計師,主持研製和發射工作。

慈雲桂,安徽樅陽人。計算機專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期致力於計算機研究和教學工作,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臺億次級巨型計算機系統。在我國計算機從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製開發歷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慈雲桂教授是我國著名的計算機專家、教育家,中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總設計師,第一臺百萬次級集成電路計算機總設計師,也是中國第一套艦用雷達和聲吶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開拓者之一,被譽為“中國巨型機之父”。他率領的科研隊伍先後研製出一系列型號各異的大、中、小型計算機,在我國計算機從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到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研製開發歷程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1983年12月,他歷經5年奮戰,主持研製成功我國首臺億次級巨型計算機系統“銀河—I”,由此開創了國防科大計算機學院輝煌燦爛的銀河事業。

江澤涵,安徽旌德人。數學家,數學教育家。早年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數學系主任,為該系樹立了優良的教學風尚。致力於拓撲學,特別是不動點理論的研究,是我國拓撲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楊石先,安徽懷寧人,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原校長。楊石先主要研究農藥和元素有機化學,並長期從事化學教育,創建了南開大學元素有機化學研究所,系統研究有機磷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等高效農藥,系統地研究了磷有機化合物的結構與生物活性的關係,80年代初在南開大學創建分子生物研究所,開始探索化學與生物學的交叉點。

葉篤正,又名葉平齋,祖籍安徽省安慶市,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國大氣物理學創始人、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的開拓者。葉篤正早期從事大氣環流和長波動力學研究,提出長波能量頻散理論;20世紀50年代,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熱源的見解,由此開拓了大地形熱力作用研究和青藏高原氣象學;提出北半球大氣環流季節性突變並引發一系列研究;60年代對大氣風場和氣壓場的適應理論作出重要貢獻。

朱樅鵬,安徽樅陽人。1993年獲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之後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歷任工程組副組長、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兼“神舟”飛船總師助理)、空間站系統副總設計師、某型號總設計師。 現任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天宮二號總設計師。 2016年12月入選“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











舒州翰墨俠客行


中國自古以來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江南水土的靈秀和向海的寬闊胸懷及眼光,孕育了江浙滬這片土地上最鼎盛的人文氣息和商業氣息!便易的灌溉,肥沃的平原讓這片土地自古以來都是中國最富裕的地區。是水給了他們靈氣,是富裕安逸的生活給了他們進行科學文藝的物質基礎,是海給了他們寬闊的胸襟和長遠的目光,於是和平年代這片土地往往成了人文薈萃之地!也是這樣的地理環境,富裕安逸的生活,科學文藝的氣息,水一般細膩軟弱的性格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少了爭勇鬥狠的狠勁,倔勁,(因為大家都過這好日子沒必要拼死拼活嘛,窮山惡水出刁民)因此這片土地在亂世自古以來也缺少扭轉乾坤的決定性人物!

湘楚之地湖南,有三湘四水的靈氣,有八百里洞庭湖的波瀾壯闊(現在估計百里都沒有了),更有南方山脈跌宕起伏縱橫捭闔的雄渾氣勢,自古多孕育扭轉乾坤的大人物,惟楚有材,於斯為盛自古流傳!湖南人有著山區人普遍的一股子倔勁,還有像山峰起伏般大起大落的性格擔當,同時三湘四水的靈氣賦予他們變通的性格。湖南人有倔勁,有擔當,有變通,但是隻有八百里的洞庭湖既給了湖南人眼光和胸襟也限制了湖南人的眼光和胸襟!其實湖北人很多方面和湖南人很像,但是九曲十八彎的荊江給了湖北人太多彎彎繞繞的花花腸子。“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的湖北人聰明的有點過頭了,有點聰明反被聰明誤!

中國的西北,東北,華北有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缺水,同時他們又都身處在茫茫一望無際的大平原(高原)。缺水讓他們少了水的靈氣,少了水軟弱細膩的性格,少了水萬千形狀的變通,同時壯闊的平原高原又給了他們開闊的視野和寬廣的胸懷。因此北方人性格不像南方人的軟弱細膩和變通,大多都是粗獷,憨厚,又心胸開闊,為人大方不計較,性格大大咧咧的。但是缺少如水般軟弱細膩和變通的性格,也讓北方人普遍剛毅頑強,比南方人更容易爭勇鬥狠!在和平年代北方人缺少南方人的靈氣聰敏,缺少南方人的圓滑變通,也缺少南方人文藝氣息,因此在仕途,經商,科教文藝等等方面北方落後南方,但是在亂世剛毅頑強,爭勇鬥狠的性格又讓他們有著比較大的優勢,哪怕南方經濟發達北方也一直佔據中國的中心!


灰色累了


我來搶答一發。

要論“家”的話,我覺得看院士的數量,應該是個比較靠譜的標準了吧。

2017年,曾經有人對中國出身(出生地)的院士級別的自然科學學科的科學家做過統計,這其中包括在外國當選院士的科學家,這包括各類學科的科學家大約2600多名,下面是統計的結果,一起來看看,哪個省份最容易出“最強大腦”吧?

從如上表格中你會發現,蘇浙地區最容易出科學家,此外,華南地區,兩湖、華北地區,也出了不少院士。


並不是因為這些地區的人們更聰明,而是另有原因:


首先,沿海開放程度越是時間久,人們的驗光越開闊,思想越開放,文化氛圍好。

更重要的是,大家都有錢,可以讓孩子享受更好更全面的教育。反觀大西北地區,正所謂吃飽了才有力氣有精力考慮別的,經濟本來就落後,以前吃飽了就感天動地了,孩子有學上就感激涕零了,就甭談教育質量了。

這其中並沒有任何貶低的意思,窮的叮噹響的地方可能飛出一兩個鳳凰,但整體教育質量絕對跟富裕的城市是沒法比的。


其次,蘇浙魯湘鄂,這些都是絕對的人口大省,人口大省意味著激烈的競爭,當一個西藏學生考300分就能進北大,放在山東這個分數可能就得到600分以上,人口基數越大,競爭越激烈,結果就很明顯,選出來的苗子就更優秀。

第三,在中國,除了應試教育的代表:高考,沒有另外一個普世的好辦法去選拔人才,所以高考考得好的地方,自然高校就越願意去招生。以北大為例,北大在蘇浙魯豫湘鄂這幾個地區招生是最多的,遠超西北部的省份。這也是原因之一吧。

可能還有其它的原因,歡迎補充。另外,我個人的印象中,中國最為傑出科學家中,江西人是最多的省份之一。

科學重口味


作為科學家,目前在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院士”這個稱謂!

中國的“院士”分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和“科學院院士”兩種,這便是目前中國科學界最高的榮譽了!從建國以來兩院院士的籍貫分佈來看,江浙地帶當仁不讓的佔據了前兩位,從1955年-2015年這六十年的院士籍貫分佈,江蘇以450位高居榜首,浙江以375位屈居第二!江浙滬一帶的院士比例高達49%,而這一高比例,與江浙一帶自古以來重文重教的傳統分不開的!





哪裡都有優秀人才沒必要計較




999和


安徵出科學家多


易之春432


A型血多的區域容易出科學家,中國A型血多的區域包括 江蘇南,浙江 上海 湖南 湖北 江西,東亞的日本 韓國 都是A型血比重高的區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