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不言之教”?如何理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不言之教”?

知噫zy


"不言之教"来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章:"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不言之教,就是无言的教诲,以自己的所做所为来影响人,开导人。

无为而治,一切顺应自然,这是老子的重要哲学思想。这对于今天仍然有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不能只凭说教,而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成长。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古时"孟母三迁"的故事,能说明"不言之教"的教育意义。孟母为了孟子有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三次搬家,用心良苦。伟大的母爱终于使孟子成为了一代大儒。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说桃树和李树虽不言语,但它们的花和果实散发出的芳香会不断吸引来人,以至树下走成了一条路。比喻为人品高尚,虽不言语,也会受到人们的敬仰和爱戴。这也是一种"不言而教"。


手机用户墨海听涛


不言之教,无为而为,这些都是《道德经》当中的教诲。其实我常说中西文化在高的境界上是一样的。《圣经》当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你学到的不该这样做,如何那样做,这些话对于灵魂来说没有任何的作用。正如我们的小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不如学习中华文化更能够打动自己真正的内心。

孩子总是看着父母老师的行为。不用看他们说啥。慢慢就学会了。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现在举一例,在齐桓公的时代出了一位烹饪大师叫做易牙。这就是厨师业的鼻祖。齐桓公叫姜小白,他好吃。他和易牙说我什么都吃了,就是没吃过小孩儿。易牙到家就把自己的长子给蒸了,献给了齐桓公。

齐桓公就是行了不言之教。他的孩子也学会了他的行为。不是完全模仿他去吃孩子。而是学会了一颗毫无慈悲的心。

在齐桓公重病后,他的五个儿子就开始争夺王位,齐桓公自己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被易牙禁闭在寝宫当中活活地饿死。这也是易牙为自己的孩子报了仇。齐桓公死后67天都没有人管,因为他的孩子们都在争夺王位。齐桓公的不言之教非常到位。

在现实生活当中非常的多。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行为心理学。行为是可以习得的。这里面有一个学问。你会把原生家庭的影响带到自己的家庭中。也就是说你父母给你的不言之教。甚至按照家族系统排列的观点,你历代祖先都在你的身上种下了许多的不言之教。

这些不言之教都会带入到你自己的家庭中。带入到你的人生中。即使你是家庭的反叛者,逃脱者。你依然保持着这些。

现在社会上这样的家庭反叛者逃脱者非常多。其实他们内心更加痛苦。不会因为逃脱与反叛距离变远了就会内心变远。越讨厌的就是越亲近的。

最后还是我的个人爱好。我的一副书法送给大家。扬仁者风,居清凉地。希望各位能成为行不言之教的仁爱之人。



铁笔禅心


不言之教出自老子《道德经》。“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无言的教诲,无为的治理,世间很少有人做得到。老子推崇无为而治,不言之教是教育中的无为而治。

不言之教就是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按照生长规律,感受道理、健康成长。不用刻意去做什么事情或者说什么话,他就能从你身上得到很多的启示和教育,这其实是最难的也是最高的境界。

父母亲相亲相爱、彼此尊重、相互体贴,孩子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会耳濡目染的受到教育,长大之后自然也会重视婚姻和家庭。这也让人想起言传不如身教。父母的身教,就是一种不言之教。父母把“不言之教”的道理潜移默化到整个家庭里,虽然孩子们看不到摸不着,但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自然可以感受到家人之间的温暖和体贴、尊重和呵护。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便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你这个人是怎样的,不用言论自我标榜,大家自然感受的到,也会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这也是一种“不言之教”。




醉眠芳草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与第四十三章

是老子哲学理论里,重要主张之一,认为人应该向自然学习,以万物为师.

参看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译成口语是说,

“大家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善之所以为善,因此,从比较上也产生相对的恶与不善的概念。于此同理,有与无,难与易,长短,高下,音声,前与后等等,两极的概念也如是而生…”

老子所谓的不言之教,指的是自然规律,也就是上述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等等…自然中对立但统一的现象,换句话说,也就是自然法则,这些自然法则没有语言,但藉由观察自然,让我们学习到宇宙自然现象中,恒久不变的道理。

「行不言之教」,意指非形式条规的督教,而为潜移默化的引导。「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提到: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这里「不言」指的就是天之道。



运河文化书院


《不言之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以及《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言之教,意思是无言的教诲。言传身教,言传是用言语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身教就是不言之教,以无言的方式,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教化。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山师曾经说过孟母三迁,是怎么教育孩子的问题。孟母三迁中孟母没有选择和孩子的价值观起冲突,而且选择三次搬迁。这不是教育后人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而是想告诉后人她用一种成本最高的方法,来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而没有选择成本最低的,直接要孩子不跟那些不三不四的孩子一起玩。因为孩子是有好奇心,有叛逆心理的,你越不让他干什么,他偏要干什么,有时候还会产生反感。所以她没有选择用说的,直接跟孩子价值观起冲突,而且费尽苦心想办法。身教胜于言传,这是一种不言之教。

有很多成语都在说明不言之教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动给他人做出榜样;“身先士卒”是做领导的艺术;“为人师表”则是当老师必备的素养。

反过来说有些人也是在行不言之“教”。官二代违法后说,我爸是某某。官太太说,马上给某书记的女儿道歉。这都是被孩子,被老婆看在眼里的身“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鲍鱼之肆,肯定里里外外一股子海蛎子味儿。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其实是顺其自然,效法天地万物。乌鸦不言而反哺,羊羔不语而跪乳。孔子在川上叹光阴似水,牛顿于树下悟万有引力。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这都是不言之教,或教或被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同样是不言之教,教了蹊上的他们,教了屏幕前的我们。


神助渡人的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解析:对于这种事实的认知就好像打开了人们的思维,从而知道了类似的还有: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很明显这些都是相辅相成而形成对比的叫法。但能够形成如此对比的东西,就如同一种不变的存在规律一样。

这其实就是万物的特征,而人们通过思考进行对比发现了这一特征。比如阴阳,比如天地,比如圆缺,盈亏。其实你再深入思考下,是不是和相对论也有那些意思?只是文本看起来是死的罢了,如果你能看的活起来,那就是相对论的文字简说。

既然一切都是如此有机的存在,那么对于拥有大智慧的人他就需要应道而行,如何行呢?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怎么个处无为之事?从这个句式和文字来看,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因为从句子当中就能看到,人家还是处事的,只是这事是无为之事罢了。那么什么是无为?道德经是这么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无为是为道的结果,后面专门详说。而从前面的理解也就可以看到,既然存在都安排的合情合理的,你说你还能再画蛇添足吗?我们从“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器成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不宰,是谓玄德”就可以看出,道出了保护,呵护万物的成长之外是不干预万物自身的成长的,这也就是说,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立属性和生命之路以及人生之路,我所能做的就是效仿道从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行为去作为教化,而不是言语直接的干预。





认修知行


不言之教:与言相对,行。不用言语,用行动指导教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xī,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主动招引人,但人们都来看它们开出的鲜花,采摘它们结出的果实,在树下走成了一条小路。都因芬芳引人,不请自来。



凌霄Hua


不言之教就是人应该学习自然,以万物为师,一个圣人想要教化普通人,那么不需要刻意说什么,做什么,本身就能让普通人学到更多东西,让普通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实就是人只要真实诚恳就能感动别人,这里其实两个成语的意思是一样的,都可以理解为:只要足够的真诚,那么别人也能从你这学到东西。


卿永艺术


“不言之教”,不用简单的言语去进行教导。

联系现在的现实热点,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你想让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你得首先变成什么样的人”,是对“不言之教”的现代诠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与“不言之教”是有一些差异的。

希望这个回答能给大家以帮助!



人文世界


不言之教当然就是无需言语的教诲,圣人一贯的做法就是无需废话,清者自清,明者自明,用无为之姿行不言教化,理解它并不难:

它是一种无言语劝说的行为教化

教化总体上分为言语传达和行为示范两种,既然不用言语那就需要示范了,怎样去示范呢?必然是自己要先做到,所谓“君子有诸己而后求助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人成圣以后就不会再像那些江湖术士一样口若悬河了,而是静待花开,他们也不会有把学生教成什么人的欲望,而是随缘教化,答问解惑而已。所以,不刻意、不强求成为他们育人的特点,而且即使在解惑的过程中也不会滔滔不绝,而是惜字如金,古人十分明白说多都是错,大道至简。想来也是,越是言简意赅的东西说服力就越强,比如我们流传几千年的经典著作都很精简,几千年来都被人奉为圭臬,相反,越是冗长拖沓的内容说服力就越弱。所以,老子的这种教育方法并不是每个人都适用,他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的先成圣,之后的事就是靠被教育者的积极和悟性。不言之教的方法对小孩对大人都适用,对小孩是通过示范,对大人则是通过行为感召。

它是高人境界点化的特殊手段

古圣授课的记录几乎都是被问及的解答,字字珠玑,因为圣人明白一个道理,道可道,非常道,越是精妙的至理大道就越不能用语言表达,只可描述引导别人去意会,所以到了至德妙道的关键环节,索性就不用语言了,改用肢体来表达,至于弟子们能不能领会得到那就全看造化,不能强求,毕竟大道不是每个人都能体悟得到的。所以印度僧人释迦牟尼在传授佛法的时候佛口不开,只是手拈莲花,而后才有迦叶一笑,秉受衣钵。孔子在传道的时候,一指启发“吾道一以贯之”,只给出了一个一字,只有曾子晓诲。至于老子,虽说著有道德经,但是通篇看下来你会发现出现字眼最多的就是无、无为、不等,老子就是要崇尚这种无为教化,不需言语,因为语言多了纷争就多了,思辨起来了就永远都找不到真理了,人会陷入永无休止的辩论旋涡当中而无法自拔,正所谓“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总之,行不言之教,也不是让人不去教,而是通过处无为之事达到教化他人的目的。至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似乎只做到了成圣,而没做到教化他人,因为一个人成圣成名了,无需言语也会门庭若市,仅此而已,未表现教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