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不言之教”?如何理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不言之教”?

知噫zy


不言之教,无为而为,这些都是《道德经》当中的教诲。其实我常说中西文化在高的境界上是一样的。《圣经》当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你学到的不该这样做,如何那样做,这些话对于灵魂来说没有任何的作用。正如我们的小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不如学习中华文化更能够打动自己真正的内心。

孩子总是看着父母老师的行为。不用看他们说啥。慢慢就学会了。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故事。

现在举一例,在齐桓公的时代出了一位烹饪大师叫做易牙。这就是厨师业的鼻祖。齐桓公叫姜小白,他好吃。他和易牙说我什么都吃了,就是没吃过小孩儿。易牙到家就把自己的长子给蒸了,献给了齐桓公。

齐桓公就是行了不言之教。他的孩子也学会了他的行为。不是完全模仿他去吃孩子。而是学会了一颗毫无慈悲的心。

在齐桓公重病后,他的五个儿子就开始争夺王位,齐桓公自己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他被易牙禁闭在寝宫当中活活地饿死。这也是易牙为自己的孩子报了仇。齐桓公死后67天都没有人管,因为他的孩子们都在争夺王位。齐桓公的不言之教非常到位。

在现实生活当中非常的多。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行为心理学。行为是可以习得的。这里面有一个学问。你会把原生家庭的影响带到自己的家庭中。也就是说你父母给你的不言之教。甚至按照家族系统排列的观点,你历代祖先都在你的身上种下了许多的不言之教。

这些不言之教都会带入到你自己的家庭中。带入到你的人生中。即使你是家庭的反叛者,逃脱者。你依然保持着这些。

现在社会上这样的家庭反叛者逃脱者非常多。其实他们内心更加痛苦。不会因为逃脱与反叛距离变远了就会内心变远。越讨厌的就是越亲近的。

最后还是我的个人爱好。我的一副书法送给大家。扬仁者风,居清凉地。希望各位能成为行不言之教的仁爱之人。



铁笔禅心


  • 先说说我对“不言之教”的理解:“不言之教”就是不要过多的对孩子进行言语灌输式的教育,不要只进行言教!要多教孩子做一些适合他年龄的具体的事情,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了解客观规律,掌握客观规律,而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顺应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更好的学习与生活!而不是进行言教,使得孩子只是听说了客观规律,而不了解客观规律,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只会说而不会用,只会纸上谈兵,而不会应用,以至给生活和学习造成很大的困扰!
  • 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并不是“不言之教”!我觉得它和“不言之教”,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与联系!虽然都有“不言”,但一个是“言语灌输,言语教育的说教”,另一个是“不宣传,不夸耀的做法与行为”,根本没有关系!要是硬是说有关系的话,就是都在说不要刻意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别人未必会接受的事!

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不言之教”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出处和原意!

“不言之教”最早出现在老子所著《道德经》中,在其中第二章和第四十三章中都有出现!

《道德经》第二章全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一章先是罗列了一些现实世界中相互矛盾又对立统一的一些观念和形式,继而提出了圣人应对这个复杂世界的一种方式,那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直接翻译过来就是:“做事不要过分干预而要顺应自然,教育不要有过多的言语教化灌输而要顺应人心顺应规律!”

  • 从这里可以看出,“不言之教”就是顺应客观规律而不过多的言语灌输的教育,是圣人的教育方式!

第四十三章全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这一章是先夸赞了柔弱的东西可以在世界上最坚硬的东西中奔驰,虚无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空隙的东西之中。然后提出来清净无为是有很多好处的!并且,“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翻译过来就是:“不做言辞灌输式的教育的好处与不去刻意干预事物发展的好处,天下是很少有什么能比得上它们的!”

  •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不言之教”是天下最好的教育方式,没有任何教育方式能比得上它!

所以从《道德经》第二章和第四十三章来看,“不言之教”都是指:顺应客观规律的教育,实践式体验式的教育,而不是灌输式的脱离实践式的纯言语教化!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则是一句古谚语!最早出现在《史记。李将军列传》。

《史记。李将军列传》相关原文:“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翻译过来就是:“桃树李树不会自我宣传,但是到树下来的行人不断,树下的地上也会被踩出一条路来。这句话说的虽然是一件小事,不过也可以用来形容‘抵抗外敌’,‘忠君爱国’等大的事情与品德!”

  • 从这里可以看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和教育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主要说的是:只要你为人们提供了服务,创造了价值,即使你不刻意的宣传自己,人们也自然会欢迎你,到你这里来,留下对你的赞美,留下对你的认可!

所以,所谓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是“不言之教”,而且和“不言之教”讲的完全是两个事情!

这就是我的观点,肯定也有很多没讲到的地方,希望朋友们多多批评指正!


中华一小童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章与第四十三章

是老子哲学理论里,重要主张之一,认为人应该向自然学习,以万物为师.

参看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译成口语是说,

“大家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善之所以为善,因此,从比较上也产生相对的恶与不善的概念。于此同理,有与无,难与易,长短,高下,音声,前与后等等,两极的概念也如是而生…”

老子所谓的不言之教,指的是自然规律,也就是上述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等等…自然中对立但统一的现象,换句话说,也就是自然法则,这些自然法则没有语言,但藉由观察自然,让我们学习到宇宙自然现象中,恒久不变的道理。

「行不言之教」,意指非形式条规的督教,而为潜移默化的引导。「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提到: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这里「不言」指的就是天之道。



运河文化书院


《不言之教》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以及《老子》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不言之教,意思是无言的教诲。言传身教,言传是用言语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身教就是不言之教,以无言的方式,通过自己的行为进行教化。

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山师曾经说过孟母三迁,是怎么教育孩子的问题。孟母三迁中孟母没有选择和孩子的价值观起冲突,而且选择三次搬迁。这不是教育后人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而是想告诉后人她用一种成本最高的方法,来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而没有选择成本最低的,直接要孩子不跟那些不三不四的孩子一起玩。因为孩子是有好奇心,有叛逆心理的,你越不让他干什么,他偏要干什么,有时候还会产生反感。所以她没有选择用说的,直接跟孩子价值观起冲突,而且费尽苦心想办法。身教胜于言传,这是一种不言之教。

有很多成语都在说明不言之教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的意思是以自己的行动给他人做出榜样;“身先士卒”是做领导的艺术;“为人师表”则是当老师必备的素养。

反过来说有些人也是在行不言之“教”。官二代违法后说,我爸是某某。官太太说,马上给某书记的女儿道歉。这都是被孩子,被老婆看在眼里的身“教”,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鲍鱼之肆,肯定里里外外一股子海蛎子味儿。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其实是顺其自然,效法天地万物。乌鸦不言而反哺,羊羔不语而跪乳。孔子在川上叹光阴似水,牛顿于树下悟万有引力。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这都是不言之教,或教或被教。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同样是不言之教,教了蹊上的他们,教了屏幕前的我们。


神助渡人的


不言之教:与言相对,行。不用言语,用行动指导教育。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xī,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主动招引人,但人们都来看它们开出的鲜花,采摘它们结出的果实,在树下走成了一条小路。都因芬芳引人,不请自来。



凌霄Hua


不言之教出自老子《道德经》。“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无言的教诲,无为的治理,世间很少有人做得到。老子推崇无为而治,不言之教是教育中的无为而治。

不言之教就是让孩子们自然而然地按照生长规律,感受道理、健康成长。不用刻意去做什么事情或者说什么话,他就能从你身上得到很多的启示和教育,这其实是最难的也是最高的境界。

父母亲相亲相爱、彼此尊重、相互体贴,孩子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会耳濡目染的受到教育,长大之后自然也会重视婚姻和家庭。这也让人想起言传不如身教。父母的身教,就是一种不言之教。父母把“不言之教”的道理潜移默化到整个家庭里,虽然孩子们看不到摸不着,但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自然可以感受到家人之间的温暖和体贴、尊重和呵护。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司马迁对李广的评价。原意是桃树和李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便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为人品德高尚、诚实、正直,用不着自我宣传,就自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仰。你这个人是怎样的,不用言论自我标榜,大家自然感受的到,也会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这也是一种“不言之教”。




醉眠芳草


不言之教当然就是无需言语的教诲,圣人一贯的做法就是无需废话,清者自清,明者自明,用无为之姿行不言教化,理解它并不难:

它是一种无言语劝说的行为教化

教化总体上分为言语传达和行为示范两种,既然不用言语那就需要示范了,怎样去示范呢?必然是自己要先做到,所谓“君子有诸己而后求助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人成圣以后就不会再像那些江湖术士一样口若悬河了,而是静待花开,他们也不会有把学生教成什么人的欲望,而是随缘教化,答问解惑而已。所以,不刻意、不强求成为他们育人的特点,而且即使在解惑的过程中也不会滔滔不绝,而是惜字如金,古人十分明白说多都是错,大道至简。想来也是,越是言简意赅的东西说服力就越强,比如我们流传几千年的经典著作都很精简,几千年来都被人奉为圭臬,相反,越是冗长拖沓的内容说服力就越弱。所以,老子的这种教育方法并不是每个人都适用,他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的先成圣,之后的事就是靠被教育者的积极和悟性。不言之教的方法对小孩对大人都适用,对小孩是通过示范,对大人则是通过行为感召。

它是高人境界点化的特殊手段

古圣授课的记录几乎都是被问及的解答,字字珠玑,因为圣人明白一个道理,道可道,非常道,越是精妙的至理大道就越不能用语言表达,只可描述引导别人去意会,所以到了至德妙道的关键环节,索性就不用语言了,改用肢体来表达,至于弟子们能不能领会得到那就全看造化,不能强求,毕竟大道不是每个人都能体悟得到的。所以印度僧人释迦牟尼在传授佛法的时候佛口不开,只是手拈莲花,而后才有迦叶一笑,秉受衣钵。孔子在传道的时候,一指启发“吾道一以贯之”,只给出了一个一字,只有曾子晓诲。至于老子,虽说著有道德经,但是通篇看下来你会发现出现字眼最多的就是无、无为、不等,老子就是要崇尚这种无为教化,不需言语,因为语言多了纷争就多了,思辨起来了就永远都找不到真理了,人会陷入永无休止的辩论旋涡当中而无法自拔,正所谓“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总之,行不言之教,也不是让人不去教,而是通过处无为之事达到教化他人的目的。至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似乎只做到了成圣,而没做到教化他人,因为一个人成圣成名了,无需言语也会门庭若市,仅此而已,未表现教的意义。


水清朴一


不言之教就是人应该学习自然,以万物为师,一个圣人想要教化普通人,那么不需要刻意说什么,做什么,本身就能让普通人学到更多东西,让普通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实就是人只要真实诚恳就能感动别人,这里其实两个成语的意思是一样的,都可以理解为:只要足够的真诚,那么别人也能从你这学到东西。


卿永艺术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解析:对于这种事实的认知就好像打开了人们的思维,从而知道了类似的还有: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很明显这些都是相辅相成而形成对比的叫法。但能够形成如此对比的东西,就如同一种不变的存在规律一样。

这其实就是万物的特征,而人们通过思考进行对比发现了这一特征。比如阴阳,比如天地,比如圆缺,盈亏。其实你再深入思考下,是不是和相对论也有那些意思?只是文本看起来是死的罢了,如果你能看的活起来,那就是相对论的文字简说。

既然一切都是如此有机的存在,那么对于拥有大智慧的人他就需要应道而行,如何行呢?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怎么个处无为之事?从这个句式和文字来看,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因为从句子当中就能看到,人家还是处事的,只是这事是无为之事罢了。那么什么是无为?道德经是这么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无为是为道的结果,后面专门详说。而从前面的理解也就可以看到,既然存在都安排的合情合理的,你说你还能再画蛇添足吗?我们从“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器成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不宰,是谓玄德”就可以看出,道出了保护,呵护万物的成长之外是不干预万物自身的成长的,这也就是说,尊重每个个体的独立属性和生命之路以及人生之路,我所能做的就是效仿道从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行为去作为教化,而不是言语直接的干预。





认修知行


经常听到人们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表达对老师的赞美。据考证,该成语最早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司马贞《史记索隐》记载:“姚氏云:桃李本不能言,但以华实感物,故人不期而往,其下自成蹊径也。”

由此可知,这句成语是司马迁所引用的当时的“谚语”,是民间流传的俗话。这句谚语后来也出现了一些类似的说法,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桃李无言,下自成蹊”“桃李成蹊”等,意思基本是一样的。

既然是谚语,就表明它在民间相当流行,不仅如此,它还进入诗词之中,如宋代的辛弃疾在《一剪梅·游蒋山呈叶丞相》中写道:“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又如,金朝的元好问在《送杜招抚归西山》中也写道:“父老樵渔知有社,将军桃李自成蹊。”再如,元好问《南乡子》一词有云:“迟日惠风柔,桃李成蹊绿渐稠。”一句民间谚语竟能被文人骚客所接受,进入诗词作品,可以见其流传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本意是说,虽然桃树和李树不会说话,但它们有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仍然能吸引许多人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会被踩出一条小路来。这句话后被引申用来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夸耀,也不用向别人邀功,人们自然也会记住他。

这句成语为什么会流传如此广泛?在当今时代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对它的寓意和哲理进行哪些新的解读?值得我们细细考究。

一是自然纯真,永葆本色。桃树和李树是相当常见的树种,几乎到处都是,它们的生命力十分顽强,比如,吃完桃子后把桃核随手扔在土里,稍微掩埋一下,第二年,桃树苗就能够破土而出了。桃核的外壳如此坚硬,用石头都未必砸得开,但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嫩芽竟然能够冲破坚硬的外壳,破土而出,桃树有如此顺应自然召唤的能力,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不能不令人惊讶和感慨。正因为它的生命力如此强大,所以在生长过程中几乎不需人工介入。桃树和李树与玫瑰等需要人工精心栽培的植物不同,它们是自然生长的植物,无须雕琢就能成就自然和纯真的美,而且靠其本色就能吸引人们前来观赏。

二是谦虚低调,实至名归。这个成语的重点之一是“不言”。“不言”就是不张扬不吆喝、不显山不显水,深藏若虚,大智若愚。老子曾言,其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所谓的“不敢为天下先”,说的并非是碌碌无为、不敢进取,而是说要低调做人、不事张扬,毕竟宝玉在璞,不减其光,宝剑在鞘,不损其锋。

桃树、李树花朵颜色淡雅,并不炫耀自己的美丽芬芳,而是默默无言。做人也应当如此,时刻保持谦虚、低调的品格。其实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会发现,越是有本事的人往往越谦虚,而喜欢自我吹嘘的人往往不是真正有本事的人,所谓“满桶水不荡,半桶水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赞美的就是这样一种低调、无声、不炫耀、不邀功的良好品行修养。

三是埋头做事,默默耕耘。“不言”还表明桃树和李树不与外界争锋,而是默默汲取营养,悄悄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也象征着一种埋头做事的精神。有一个稻子与稗草的典故与此异曲同工,说的是有一个城里人到乡下,无法区分稻田里的稻子和稗草,他去请教一位老农,问他如何区分稻田里的稻子和稗草,有经验的老农告诉他:沉甸甸低头向着大地的就是稻子,而向着天空朝上的就是稗草。

在这个典故中,稻子的成长就是默默做事精神的化身,而且其头愈低,表明其愈成熟。真正做实事的人,不会像稗草眼高于顶,高高在上,而是像稻子低头不语,埋头做事。就此说来,学习桃李的“不言”,就是要有一种脚踏实地做事的精神,只要勤奋努力,达致惠及他人的程度,就自然能够得到人们的肯定和赞赏。

四是人格感召,道德吸引。“桃李”的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有多重含义,它们既是最常见的果实,也是美好形貌的象征。例如,唐朝张说在《崔讷妻刘氏墓志》一文中写道:“珪璋其节,桃李其容。”“桃李”还被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如《诗·召南·何彼襛矣》有云:“何彼襛矣,华如桃李。”陶渊明更是用桃花源来描绘其设想的人间仙境,桃花是仙境中一个重要的意象。不过在我看来,“桃李”最重要的内涵,是其被用来比喻为人真诚笃实。只有具备这样强大的人格感召力,才能感召人心,人们才会纷纷聚集在桃李树下,以至于踏出一条小路来。

晋代潘岳《太宰鲁武公诔》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没能弥彰。”中国上下几千年出现了无数的伟人,他们无一不是凭着自身的道德感召力,来获得民众的认可和称赞,并引领社会进步的。颜渊赞美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曹操在《短歌行》中这样赞美周公:“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都是在表达高尚人格的感召力作用,它是一种无声的力量,是最强的感召,可以说是无言胜有言。

中国传统意象中的“桃李”一直还有另外一层意思,指的是贤才俊彦。宋朝杨万里在《送刘童子》中说:“长成来奏三千牍,桃李春风冠集英。”清朝金人瑞在《吴明府生日》中说:“菖蒲夜雨平郊埛,桃李春风动学墙。”所谓“桃李天下”“桃李满园”,这里的“桃李”讲的是桃李结出的硕果,即优秀的学子,人们常用“桃李之教”感念师德,这种表达是十分恰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