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未到伤心处丶


老子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句话,但是老子思想里面确实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样的思想。从形而上的角度讲,老子思想里的“道”即是有也是无。将形而上之理下落到世俗中来说,根据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思想,有和无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存在。

1、形而上之“有”与“无”

其实在《道德经》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有”和“无”,书中这样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的无指的便是老子思想体系里面的“道”了。这天地还未生成时便是“无”,这个“无”可以看成是道。因为道,天地开始出现,因为道的存在,天地在道的作用下孕育化生万物,此时,道可以看成是万物之母。

所以“无”和“有”在老子思想体系里面都是“道”。就形而上的角度来说,在天地化分之前,这个世界便是“无”的混沌状态,混沌的整体亦可以看成是“道”的形态,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勉强称为“无”(道是不可言说的,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就已经描述了这一点,并且老子姑且将其称为“道”,而道又是无所不包的。所以根据具体情况,“无”有时候可以勉强称为道),后来生成天地,继而化生万物。这个时候,天地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背后有“道”;万物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且各具特性,亦是因为万物有万物的“道”,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生成万物的母亲,即为“有”。

所以,从道形而上的角度来看,无和有都是道,因此老子思想里面才会展现出“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特点。

2、人生方面的“有”和“无”

将形而上的道下落到世俗人生方面的时候,我们亦能理解老子思想中的那个“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观点。

老子曾经这样描述过道的特点。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句话相当精妙,老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洞悉到世间事物因循往复的变化特点,一件事物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便会下落。道的作用微弱、谦逊,难以被察觉,但是道却不容抵抗,道的强大与其表现出来的无声无息本身就是有无共存的一种奇妙状态。天下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天地可以看成有,有又生于无,但是你不能说无前面不存在有,因为无前面还有无.....

在人生当中亦是这般,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可以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来指代。比如,我们学习知识,学识多了,获得学识可以看成是“有”,但是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可能因为自身认识到了许多东西,学会了深思熟虑,于是做事往往与本心相违背,做的事情可能有些伪的味道,这个时候,我们不求利禄不知伪诈的“淳朴本性”便在渐渐减弱,此时“淳朴本性”就在向“无”的发展。

我们多一分“淳朴的本性”,就要少一点“学识的束缚”,这里不是要大家不学,而是在学的时候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持有和无的一个平衡状态。当你既可以是“有”也可以是“无”的时候,这个时候,人生就相对趋于平和安宁了。

1、陈鼓应著《老庄新论》

2、罗义俊著《老子译注》

3、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


有深度的阅读需要思考,亦如有深度的人生从不讲究,我是颜小二,带你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颜小二述哲文。


颜小二述哲文


僧人最会“扯”,儒生最能“吹”

“有既是无,无既是有”,这句好象不是老子的原话,也不是佛家的原语,倒像是现在的读书人(儒生)臆造佛、道两家的产物。唉,既问之则答之。

《道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易经》曰:易生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简称: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所以《齐物论》里庄子才说: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万物齐一 ,浑然一体。

缘起性空说是佛法的总纲,《心经》进一步阐述为:空既是色,色既是空。

其实道说、易说、齐物、佛说等诸家学说,都是儒释道三家创始人在2500多年前的低信息量农业文明时代,试图对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解读,没想到它们殊途同归,只不过是佛家走得更远,到达大空境的寂静状态(没能量、没运动)故会“扯”;而儒家干脆不谈或少谈宇宙观,直接从《德篇》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引申、曲解入手,大谈方法论(入世)——仁义礼智信,其理论体系就显得单薄,故儒生能“吹”。

言归正传:本文中的“道”、“易”、“缘起”等概念,我是理解为世界万事万物的生成机制;“无”、“太极”、“空”等概念,我是理解为世界万事万物的原始状态;“有”、”色”、“两仪”等概念,我是理解为世界万事万物的现在状态;“是”、“既”、“生”等语意,我是理解为世界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分解过程。

综上所述:读书不能离开作者的时代背景,更不能断章取义,不然只能自己在那边绕口令,等绕晕了头再拿来忽弄人。

回答完毕,题主你说呢?


山樱美黛子


有和无,

是两仪。

两仪同出自太极,

最终同归于太极。

就像雨水和冰雪,

无不来自天空,

最终回归天空,

不同的只是现象,

本源归宿乃至本质,本无不同。

所以,老子才如是说。

其实,

花开花落,开落皆是花;

云卷云舒,卷舒何非云?




书香居


通行版本的《道德经》里没这句话呀,不知提问者在哪里看到是老子说的。而且有和无在逻辑上是完全相反的一对概念,抹杀它们的差异性根本与道德经的思想不符。“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讲的是二元对侍,矛盾的双方谁也离不开谁,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前提。“反者道之动”、“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讲的是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量产引起质变。代表有的“音”和“象”要变成代表无的“希声”和“无形”需要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需要量积累增加到一定的限度,不是说一上来“有”和“无”就相等了。“有”和“无”如果一样,就没必要立两个名了。再来,量产之后的“无”和量产之前与“有”对侍的“无”也不是同一层次的东西。以道德经中的例子来说明,当声音的频率在人耳听觉神经能感知的范围内时,人能听到改声音。但是当声音的频率超过听觉范围时,对人来说还声音就为“无”。但此时的“无”和声强为零的“无”显然说的不是一个层面的事。


渊漠437


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这句话就是矛盾的话。当时或现在不能解释有的东西的,怎么就把他定义成无那?比如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对于此类问题,就给放到那,为什么老子把他给出一个糊涂的概念?如果他不这样定义,以下的歪理邪说也就推不下去了。所以道德经大多数的推理都是经不起推敲的。再比如,上善若水,水和人这两个概念没有相同的属性,根本就不能相比,他把不能相比的东西,给归于同类,所以所推出来的结论都是占不住脚的。即风马牛不相及也。所以现在把这些糟糠当做宝,捧着狗屎给麻花都不换。是多么的愚蠢至极。


穿山之虎


为什么老子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老子看到这个提问之后,把《老子》的各个版本都看了一遍,也没有找到这句话。

老子想了半天,弄不好是庄子他们给改的。于是老子就去找庄子:“我说小庄,你乱改我的文章可不好啊!”

庄子正在做他的蝴蝶大梦呢,被老子给叫醒了,心里这个别扭:“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是我给你改的?”

老子一看庄子这小子挺横,心想我都这一把儿年纪了,还对我这个态度,于是立刻就回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是你给改的!”

庄子一听这个词儿怎么这么熟呢?庄子忽然醒悟过来:“我说你怎么用我的词儿啊!”

老子这会儿嘴也顺过来了,马上回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是我用你的词儿?”

庄子本身台词儿就熟,也马上回道:“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你用我的词儿?”

老子:“请循其本,咱们回到问题的开头。我是问你怎么乱改我的词儿?”

庄子:“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是我给你改的?”

老子:“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是你给改的!”

庄子:“我说你怎么用我的词儿啊!”

老子:“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是我用你的词儿?”

庄子:“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你用我的词儿?”

老子:“请循其本,咱们回到……”

庄子:“……”

老子和庄子抱着头沉思,怎么就绕不出来了呢?

这时候一个声音传来:“你们这是陷入了轮回之中了!”

老子和庄子抬头一看,真是蓬荜生辉。原来是一个和尚。

老子问道:“你是谁?”

和尚回道:“我是我!”

庄子问道:“你从哪儿来?”

和尚回道:“从来的地方来!”

庄子问道:“你到哪儿去?”

和尚回道:“到去的地方去!”

老子满脑袋画着圈:“我想静静!”

和尚很好奇:“静静是谁?”

老子表示很无语,于是就一言不发。和尚一看立刻认输:“知者不言,我输了!”

和尚说完就走了,边走边念:“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等那和尚走远,老子一拍庄子:“我知道是谁给我改的了!”

庄子道:“我又不是你,怎么会知道你知道是谁改的!”

老子:“……”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寄暇学宫


万物始生于“无”,而“毁”于“有”!

生于微尘,化于微尘!

故而,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也!



儒门紫衣594


好象老子没说过这话,他说的是有无相生,前后相随,高下相倾,……还说过无有入于无间、天下稀及之。比如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谁能见到精神是什么模样?你见过吗?费劲心思你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可她确确实实有,就在你我身上,可比科学找经络还难。此可以称作无。而物质,可以见到的。道生之、德蓄之、势成之、物形之。道、德、势,可名为无。物可名为有。事物的发展,是镙旋式上升,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荧,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正是这个有无相生过程的体现。因为这精神、势、德、道,只能用心灵体会,所以不窥牖见天道。总之,能用眼耳鼻舌身体会的,名为有。只能用心灵体会的,名为无。有,不是无;无,不是有。




从北方从日出之地飞来


因为:有有不有,无无不无,有无相生,无有不分。





一真讲堂


有与无是辩证的存在,是对立的统一,是阴阳变化的一种具体体现。世界是可以用阴阳来概括的,一阴一阳即为道。

有是可以变为无的,人执着于有,害怕失去有,被有所束缚,就会走向无。

人不担心无,勇于面对失去,乐于舍,就会走向有。

人心是阴阳的交关处,怎样面对有与无是关键,要反其道而行之。

俗话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所以无即是有。

而一味地索取,没有付出,最终有即是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