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海侯施琅的后代结局如何?

历史茶坊


施琅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赞赏施琅的人说他深明大义,收复台湾功不可没。贬低施琅的人说他像三国时的魏延一样脑后长有反骨,对主人不忠。

但有两点是无可争议的,第一,施琅是个优秀的军事家;第二,施琅收复台湾对中华民族是做了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施琅读书不多,没有什么学问,但有军事天才,从小喜欢舞刀弄棒,排兵布阵。17岁那年,施琅就开始军事生涯,到明将郑芝龙的军队当兵。施琅作战勇敢,打起仗就玩命,始终冲在别人前面,所以屡立战功。郑芝龙很欣赏施琅,把他提拔到自己身边,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清军入关后,郑芝龙举起反清复明大旗北上抗清,施琅效命疆场、舍生忘死。后来郑芝龙看反清复明无望向清军投降,施琅也跟着郑芝龙被清廷收编。郑芝龙投降的时候,儿子郑成功坚决不同意,跟老子分道扬镳继续抗清,施琅因为被部下陷害匆匆出逃投奔了郑成功。

施琅是个直率的人,郑成功是非常固执的人。虽然郑成功对施琅信任有加,把他当做自己的左膀右臂,但两个人在好多事情上谈不拢,郑成功认为施琅在军事上出谋划策是卖弄、傲慢、桀骜不驯,对他很不以为然,而施琅觉得郑成功军队纪律松弛,应该整肃。

有一天施琅向郑成功反应部队骚扰百姓的事,但郑成功认为施琅故意给自己难堪,两个人不欢而散。施琅不辞而别,再次投靠清廷。

郑成功怒不可遏,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施琅这才死心塌地投降康熙。施琅后来带兵为康熙打下福州,荣升福建水师提督,可谓功成名就。但他念念不忘收复台湾,梦寐以求把台湾并入大清版图。

这时候郑成功病逝,儿子郑经即位。施琅见机会难得,再次向康熙请缨收复台湾,终于获准。1983年6月施琅率军浩浩荡荡进军台湾,台湾守军不堪一击,施琅大军势如破竹顺利收复台湾,为了表明自己收复是为了祖国统一大业,不是出于个人私利。施琅登岛后亲自前去拜谒了郑成功灵位,期间情真意切,泣不成声,台湾人民和郑家后人深受感动。



后来施琅极力向康熙写奏折,建议在台湾驻军(当时朝廷中不少人认为台湾蛮夷之地,没有价值。),并被康熙采用。委任施琅担任台湾的行政长官,封为靖海侯,并特赐施琅家族为汉镶黄旗(清朝皇帝给汉人的最高荣誉。) 

但再伟大的人,晚年都会犯错。施琅收复台湾后,台湾成了独立王国,施琅难免独断专行,刚愎自用,同时人性的贪婪也暴露出来。他觉得台湾是自己打下的,一辈子戎马生涯也该享受享受了;所以他收复台湾以后,台湾开垦土地的一半都被他给占领了,这种情况一致延续到清末。

同时他还担心沿海的渔民熟悉台湾水域情况,他们去台湾会危害自己的安全,所以他规定广东福建的人不能去台湾。还担心大陆去台湾的人多了会危及自己统治,规定去台湾的人不许带家眷,这让老百姓无法在台湾扎根,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台湾和内地的交往,限制了台湾的经济发展。康熙对此虽然不满意,但鞭长莫及。在施琅称臣的前提下,敲打过后,也就默认了施琅对台湾的统治。  

清廷对施琅一直采取怀柔政策,施琅死后,其后代的结局都不错。1696年,施琅在台湾去世,享年75岁。施琅的靖海侯的爵位被儿子继承,一直传到了第十三代,直到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 

施琅一共有八个儿子。  

长子施世泽过继给了亡兄施肇科。三藩之乱的时候,他被郑经的军队所俘虏。郑经想招降他,给他官职,他坚决不从。后来施世泽趁机逃离,并向清军报告了郑经部队的状况。同时,他还赶回家乡召集了施氏族人上千人,趁着黑夜袭击郑经的部队,杀害了郑经的部将郭左镇。因为这件事情,他被提拔为了副将。  

在后来的战斗中,他又被郑经所俘获,不过郑经并未杀他,而是给他一个闲职。不过这个人又作死,他想趁乱活捉郑经。最后郑经发现了他的阴谋,于是把施世泽等人立即斩杀。

二儿子施世纶,才华出众,人品一流。据说施琅收复台湾后,康熙对施琅说,把你的孩子们推荐给朕,朕要关照他们。施琅自己的儿子全都介绍给了康熙,唯独不提老二施世纶,可见施琅对这个儿子多么自信。

施世纶体恤民间疾苦,痛恨贪官污吏,经营地方也有一套,深得上边欣赏和百姓爱戴。施世纶历任多地官员,每次调动离职时百姓都自发前往挽留,声泪俱下。施世伦当过扬州知府,当过湖南布政使,官至漕运总督,每到一地都非常勤勉,兢兢业业,为朝廷鞠躬尽瘁,死在工作岗位上,终年63岁。

公道自在人心,后世影响很广的小说【施公案】,记载的就是施世纶不畏权贵,秉公执法,为民除害的故事。央视也播出过根据此书改编的39集电视连续剧【新施公案】,曾经轰动一时。 

 

施琅的第三子施世骝,人品不错,才华出众,三岁咏诗,四岁背诵【论语】。原本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人,很早就被康熙的就"候授部郎",在官场口碑也不错,但可惜23岁时身染疾病、英年早逝。  

四儿子施世骥,文武双全,政绩显著,但非常低调。施世骥有组织能力,在负责筹措军需物资时,将事情做得井井有条,为收复台湾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施琅收复台湾后,留任福建水师提督,坐镇于厦门。施世骥被任命为廉州知府。

施世骥在广东廉州的做官时,推广义务教育,鼓励百姓垦荒、大兴水利,当地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廉州发生旱灾,粮食歉收、瘟疫横行,施世骥积极向进京奔走朝廷向朝廷申请救灾款。并亲自为受灾地区发放粮食和药品,救济灾民,深受百姓的爱戴和拥护。施世骥1719年去世,享年58岁。

五儿子施世騋,文采出众,还写过书。他一直陪着施琅,直到施琅去世。

施琅的六儿子施世骠也是一代名将,曾经跟随康熙西征噶尔丹,立下赫赫战功,康熙对他赞不绝口。回京后立即被提拔为镇海总兵。随后又荣升广东陆军的一把手,四年后调任福建水师提督。1721年朱一贵在台湾起义,康熙六十年(1721年)5月12日,朱一贵举事,施世骠奉命前去平定。得胜后,台湾连遭暴雨袭击,施世骠带领台湾民众坚守抗洪第一线,病倒在工作岗位,终年54岁。  

七儿子施世骅,授润州郡佐。  

八儿子施世范,后来继承了他爹的爵位,即第二任靖海侯。


历来现实



施琅一共有八子,分别是:施世泽、施世纶、施世骝、施世骥、施世騋、施世骠、施世骅、施世范

长子施世泽:最高职务从二品副将

施琅长子过继给施琅哥哥施肇科,最高职务做到过副将,他回福建探亲时被郑经俘虏,不得已在郑经麾下担任闲职,后来因为与清军有联络,并且准备联系郑经麾下施氏族人投清,被郑经处死。

史书记载了他三个儿子,大儿子没查到记载,二儿子施声远只做到广东绿营顺德营把总,三儿子施致云在乾隆二十四年的时候是顺德营水师副将。另一说是施致云是施世骥第七个儿子,过继给施世泽

次子施世纶;最高职务从一品漕运总督


施世纶就不说,《施公案》男主角,康熙雍正朝著名的能臣。史书上记载他长子施廷祥御前侍卫出身,做过甘肃知县,次子施廷翰仕途比较顺畅,乾隆时期在江西做道台,施世纶孙子,施廷翰儿子施奕度在乾隆朝参与到了“伪孙嘉淦奏稿案”里,不过幸亏乾隆帝没怎么追究。

施世纶三子施廷瑞担任过贵州平越府知府。施世纶最小的儿子施廷龙担任过湖南德安府知府,据说很清廉,死的时候连返乡安葬的钱都没有。

三子施世骝;最高职务员外郎

早逝,23岁就因病去世。

目前查到不知道他哪个兄弟过继了一个儿子给他,又或者是他的遗腹子,叫施士常,是武举人。

四子施世骥;最高职务广东知府

施世骥协助施琅攻台,专门处理过后勤事务;他在仕途上不如二哥和六弟,最高职务是广东知府。

他的长子施士岗最高职务也是知府,但是是在云南。

五子施世騋;没有出仕

施世騋是施琅第五子,他虽然有官职,但是一辈子没有出仕过,因为他是奉康熙帝圣旨照顾施琅的生活起居。

目前查到他有一个儿子施士瑁进士出身,担任过工部主事。

六子施世骠:最高职务从一品提督

施世骠仕途顺畅程度仅次于二哥施世纶,最高官职是担任福建水师提督,这是从一品的高级武职,可以说从品级上,施世骠已经做到了汉人的顶点。正一品武职是领侍卫内大臣,这只给满蒙亲贵。施世骠因为是因公病逝,所以雍正帝授予他一等男爵爵位。

施世骠长子施士冈史书上说他最高担任过赣州知府,二儿子施廷专袭爵骑都尉,最高担任苏松镇总兵,三子施廷敬担任户部江西司郎中。

七子施世骅;最高职务镇江知府

他也应该是因为施琅攻台有功沾光,最高职务担任过镇江知府。他的长子施士邑,只担任过汉军镶黄旗佐领,三子施士良,担任三等侍卫;五子施士云则担任过狼山镇右营都司。

八子施世范:袭爵镇海侯


施世范是施琅最小的儿子,也由他承袭了镇海侯爵位。因为施世范承袭了镇海侯世职的原因,他这一支传承最为清楚:

第二任靖海侯施世范,琅子,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五月袭封。

第三任靖海侯施廷皋,世范子,1737年(乾隆二年十二月)袭封。

第四任靖海侯施纯恺,廷皋子,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袭封。

第五任靖海侯施錪,纯恺子,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袭封。

第六任靖海侯施秉仁,錪子,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袭封。

第七任靖海侯施斌,秉仁子,1814年(嘉庆十九年)袭封。

第八任靖海侯施德霖,斌子,1827年(道光七年)袭封。

第九任靖海侯施德露,德霖弟,1856年(咸丰六年)袭封。

第十任靖海侯施振,德露子,1871年(同治十年)袭封。

第十一任靖海侯施恩荣,振子,1885年(光绪十一年)袭封。

第十二任靖海侯施澍,恩荣堂叔,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袭封。

第十三任靖海侯施普泽,澍族弟,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袭封。


兰台


我是海浮人,我来回答。

海霹雳施琅。公元1683年,也就是康熙22年。施琅是当时的福建水师提督。指挥清军水师,攻克台湾。迫使台湾统领郑克爽投降。而后,呼吁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社会管理,不能抛弃台湾,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使台湾重归祖国怀抱。因功被授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罔替。而关于施琅的后代结局如何?海浮人来介绍一下。

为国家建立如此殊勋自然荣华富贵。

为什么这么说?且不论国家赏赐多少。施琅攻下台湾之后,积极开垦台湾。夺占田产的田产,全部归施琅名下,名为“施侯租田园”。租子名叫“施侯大租”。收租也一直持续到台湾日据时期也就是1895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持续212年之久,期间在台湾的产业收入有当时的台湾地方官代收,转交给北京施家后代。施琅是一个比较贪心的人,他还向渔民勒索,收入私囊。施琅的产业在台湾,以台湾一岛之地,养施琅后代,可见施琅后代的丰裕。

施公八子

施琅共育有八子,其中不缺贤德之人。

长子施世泽,与父亲有着十分相同的遭遇,父亲施琅两次降清,而施世泽在投降清朝之后,战败被郑成功俘虏,被郑成功授予官职,但是准备再度降清,被郑成功发现,无奈被杀。

次子施世纶,为清朝漕运事务的高级官员,清正廉洁,被誉为“江南第一清官”。素有“施青天”之美誉。

三子施世骝,参与父亲平台之战,而后为官,历史是对他的评价就是“素有政声”。

四子施世骥,文武双全,善于写文章,著有《清峰集》;也比较精通骑射。是父亲征剿台湾的后勤部长。也是一个有军功的人,后被授予廉州府知府,最后卒于任上。

五子施世騋,善于写诗歌。著有《东园诗集》。没有什么大作为,历史上对其没有太多记载。陪伴父亲左右,直至去世。

六子施世骠,这是施琅儿子中最像父亲的,有大将之风,是清初名将。也是施琅儿子中唯一与施琅一样得到朝廷赐谥的。而后也官至福建水师提督,与其父一样。

七子施世骅,伴随父亲左右,在施琅手下任一小吏。

八子施世范,是施琅最小的儿子,承袭靖海侯爵之位。

浮人结语

施琅不管是出于家仇还是国恨,蛰伏京城十三年,受尽磨难,虽然施琅这个人在历史上是争议性极大的人,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逐渐为施琅翻案。反复无常也好,民族英雄也罢。就凭他收复台湾后,力主在台湾屯兵留守,保留台湾这一点,就可流芳后世。

我是海浮人,似乎在寻找什么,欢迎关注。


海浮人


施琅家族在明末清初也是相当有名的,但身逢乱世,倒也经历了不少磨难。施琅的一生,经历了由抗清到降清的转变,还险些丢掉了性命,幸而得到了康熙重用,建立了丰功伟业,并得以恩泽子孙。

施琅(1621年-1696年),字尊侯,号琢公,生于福建晋江龙湖的衙口镇。因自幼便生活在沿海地区,又曾随父亲航海经商,所以对海峡两岸的水文情况颇为熟悉。施琅喜好兵法,后追随名将邓芝龙。在邓芝龙降清后,施琅也一并归附了清朝。

不过,当时誓死与清朝对抗的郑成功,对此大为恼怒,故命人将施琅家人一并擒获,胁迫施琅率军对抗清军。因施琅不愿服从,故设计逃跑。可惜,自己的父亲和兄弟以及被扣押的亲人均被屠戮。

施琅逃脱后,被清朝重用。随着郑成功的病逝,继位的郑氏子孙虽有心进犯沿海地区,倒也始终未能有太大的收获。在此期间,施琅领兵抵抗有功,多次挫败了郑经的进攻,于康熙三年(1664)被封为靖海将军,开始筹划向海峡对岸进军。

经过多年筹划,施琅终于不负众望,帮助清朝平定了海患。在论功行赏时,施琅也获得了朝廷优渥的赏赐:

福建提督施琅以平定台湾功第一,诏封静海侯,世袭罔替。


关于施琅的后人,大家或许了解的相对较少。不过,因施琅平定海患、收降郑氏有功,也使得他的几个儿子受到了恩泽。施琅见于史书的儿子共有八人,下场基本都还不错,有的甚至还位居从一品高官:

  • 长子施世泽

施世泽为施琅长子,又名施世鬃。不过,这个儿子被过继给了施琅的兄长施肇科。施世泽的下场比较凄惨,康熙十九年时,郑经派人登船擒获了施明良及施世泽等人,同时将一并在船上的七十二名眷属,一并扔进海中淹死。

  • 次子施世纶

施琅的第二子施世纶,是清朝有名的清官,在任江宁知府时,便有清廉的美誉。因施世纶为官刚直,十分勤勉,故获得康熙盛赞,被称为"江南第一清官"。与武将出身的父亲施琅相比,施世纶这个文官,倒也十分耀眼。

  • 三子施世骝

施琅的第三子施世骝,原本是一个很有前途的人,早早的就"候授部郎",在官场上也有政绩,但可惜康熙二十二年时便英年早逝,着实可惜。

  • 四子施世骥

在施琅的几个儿子中,老四施世骥是一个有军功的人。施世骥曾协助父亲筹措军备和粮草,并追随施琅东征,在攻打澎台的战役中立下战功,获得了朝廷奖赏。施世骥得以善终,后病死于任上。

  • 五子施世騋

施琅的第五子,是个有名的文人,一直追随侍奉施琅左右,算是兄弟几个中国最尽孝道的一位。论才华而言,施世騋还是可圈可点的,曾著有《东园诗集》,大家有兴趣可以查询翻阅。

  • 六子施世骠

施琅的六儿子施世骠,被誉为是与施琅最像的:

"娴将略,有父风"

史书评价其精通兵法,有施琅的风范。这个儿子曾随同父亲收复郑氏,并曾任参将。不过,后来在他54岁时,因暴雨来袭,在抢险救灾时淋雨染病,死在了任上。

  • 七子施世骅

老七施世骅比较年轻,在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时,也一同在父亲身边,他的官职较低,曾任润州(今镇江)郡佐,后来的情况不太清楚。

  • 八子施世范

施琅的第八子并未做官,关于他的记载较少。


通过施琅及其八个儿子的情况来看,康熙对这个靖海侯还是十分优渥的。施琅虽然前期历经磨难,但他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还是为他自己和子孙换得了无上荣耀。


史海烂柯人


说起施琅大家都非常熟悉,这个人非常的有争议,有些人说他是民族英雄,收复了台湾。但也有很多人说他是汉奸投靠了满清,做了满清的走狗,把大明王朝最后唯一的领土台湾也给弄没了。

在鹿鼎记里面,施琅成功地收复了台湾,被满清的皇帝封为三等靖海侯。虽然有很多人不喜欢施琅,但是施琅的后代还是过得相当不错的。施琅一共有8个儿子,长子叫施世泽,由于施琅和郑经之间的恩怨,最后被郑经所杀。他的次子施世纶可谓是最有名的,做到了从一品的漕运总督。

施琅其他的儿子过得都还不错,有做到知府的,也有做到提督的。施琅的第8个儿子,也就是最小的那儿子,叫施世范,由他承袭了施琅的靖海侯爵位。而且由于施琅的功绩,所以他这个靖海侯是世袭罔替,并不是像其他的爵位每过一代降一级。

施琅的靖海侯爵位最后一直由他的后代传承下去,总共传承了13代,几乎贯穿于整个满清王朝。最后一任靖海侯叫施普泽,他于1906年承袭靖海侯爵位,可惜时间不久满清就灭亡了,他这个爵位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施琅,福建省泉州府晋江县人(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祖籍河南固始,他出生时家境尚且富裕,但后来逐渐衰败,于是他自幼从军,十七岁时成为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的部将,由于作战勇猛,郑氏父子对他非常器重。

(施琅剧照)

1646年,清兵南下入福建,郑芝龙降清,随后清军利用郑芝龙的威望招降了郑氏旗下一众部将,其中也包括施琅。不过清军主将李成栋非常轻视福建兵,施琅虽屡立战功,但却得不到应有的封赏,令其非常失望。

1648年,精神高度分裂的李成栋突然高举义旗反正,这个为清廷荡平江南和闽粤的悍将,一夜之间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居然又扛起了反清复明的大旗,让原本隶属于李成梁的施琅不知所措。

随后施琅在从广东返回福建的途中遭遇了李成梁部下郝尚久的袭击,敌我难分的施琅只好再度投奔郑成功。

施琅在投奔郑成功之初时还是备受赏识的,但由于施琅在一些战略理念上与郑成功不合,使得二人间隙丛生。

1652年,施琅不顾郑成功命令,斩杀郑氏旧将曾德,郑成功盛怒之下逮捕了施琅父亲施大宣和弟弟施显,并迅速处死了二人,施琅得知父亲弟弟被杀之后大怒,再度降清。

从《清史稿》的记载来看,施琅第二次降清的主要原因在于郑施二人脾气不对付。施琅为人骄纵,不愿服软低头,常常惹得郑成功不悦。而郑成功也是自我意识较强的人,听不得一点异见,双方自然矛盾丛生。

其实在当时抗清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郑成功应该团结所有能够团结的力量,唯才是用才是。施琅在重新归队后,训练军水,颇有建树,而且他曾在清军中待过,对清军的兵力部署和战略动向比较了解,他的一些观点也是非常有可取之处的。

例如施琅曾反对郑成功攻打广东,他知道郑军陆战的实力远不如清军,打广东并非上策。但为了不驳郑成功面子,他没敢直说原因,只是借口梦见不祥之兆,希望郑成功放弃攻打广东,这些意见事后都证明是正确的。所以只要施琅不造反,郑成功不应该四处打压他。

但郑成功对施琅的骄横很是不满,就是不给他兵权,也不听从他的意见,甚至对他的战功不予奖赏,使得施琅积怨甚重,以至于不顾郑成功颜面,杀死了曾德,令二人彻底决裂。

(郑成功画像)

施琅二度降清之后并没有立即得到清廷重用,当时清廷对于汉将已经基本丧失了信任 ,施琅很快被调往北京闲置,纳入镶黄旗汉军。

镶黄旗是八旗的头旗,施琅被纳入镶黄旗说明清廷对他还是比较重视的,但这种重视仅停留在表面。施琅在京期间清廷给他的待遇极差,施琅妻子只得做女工补贴家用。

施琅二度降清之后不久郑成功攻取台湾,郑军利用台湾作为大本营继续攻掠福建沿海,清廷不得已又启用施琅前往福建。

1662年,也就是康熙元年,施琅被清廷升任福建水师提督。在此期间他击退了郑成功之子郑经的反攻,并多次上书请求清军攻打台湾。

不过施琅的建议没有得到清廷的采纳,当时主政清廷的鳌拜推行“首崇满洲”的政策,大力打压汉人。而施琅在福建手握重兵,自然受到清廷的忌惮,于是清廷又将他调回北京,直到三藩之乱平定之后,康熙皇帝才接受了施琅的建议,派他攻取台湾,施琅在平定台湾后被清朝赐爵三等靖海侯。

(施琅雕像)

清朝爵位的等级非常多,功臣爵位共分为27个级别,其中侯爵分为四等,分别是:

一等侯爵兼一云骑尉

一等侯爵

二等侯爵

三等侯爵

施琅所获得的三等侯爵是侯爵中的最低一级,年俸560两。

虽然施琅封爵不算太高,但是这个爵位在汉人中已经很不错了,并且施琅的三等靖海侯是可以世袭的。

施琅一生共生有八子,由于施琅早已被纳入八旗,因此施琅诸子全部都入仕当官,其爵位由其第八子施世范承袭。

至于为何让幼子袭爵,其中原因史书并非记载。施世范死后,其爵位由施廷皋继承,靖海侯的爵位一直传到清朝灭亡。

施琅一生两次降清,但最后仍以善终,且后世子孙也一直享有荣华富贵,这才明末清初的降将中是非常少见的。

需要指出的是,施琅不论是降清还是抗清,打仗都很卖力,他是忠是奸真的很难辨别。


千佛山车神


施琅的形象非常复杂,一般来讲他是收复台湾,促成国家统一的英雄。但也有人站在民族角度的立场,说他是背主求荣,投靠满清的“大汉奸”,和吴三桂等人有的一拼。

施琅是福建晋江人,少年弃文学武,17岁就跟随郑芝龙。郑芝龙投降清朝后,施琅成为郑成功的左膀右臂,几乎所有的军政事务郑成功都会找他商议,其在郑成功军中的地位非常高。

不过施琅的得宠也受到了同僚的嫉妒,他们纷纷在郑成功进献谗言。再加上施琅个人也确实有点狂傲,于是郑成功借机夺取了他的兵权,把他晾在了一边。

这时,施琅手下一个叫曾德的将领见施琅被冷落,于是逃到了郑成功那里寻求出头之日。施琅得知大为震怒,派人将曾德抓回。郑成功没有阻拦,只是让施琅不要杀他。不过正在气头上的施琅还是不顾郑成功的命令,杀掉了曾德。

这件事标志着两人的彻底决裂,郑成功派人捉拿了施琅全家,但施琅却在亲信的帮助下出逃内地。郑成功认为施琅铁心投靠清朝,于是杀了施琅全家。

事态发展到这里施琅已经走投无路,他只能投靠清朝,并决意为全家报仇,与郑成功为敌。1683年6月,施琅趁郑氏集团内乱时率领清军攻占澎湖,击毙郑军1.2万余人,基本摧毁了郑氏集团的有生力量。

不过施琅并没有趁势进攻台湾岛,而是陈兵澎湖,招降郑克塽。此时郑氏集团内外交困,面对巨大的压力,郑克塽在两个月后投降清朝。

施琅这种“先武力、后和平”的方式,为统一台湾提供了先例,现在台湾著名的评论家邱毅先生就非常支持这种方式。

收复台湾后,康熙在施琅的建议下在台湾设立府县,并屯兵驻守。而施琅则成为台湾的土皇帝,其家族贪得无厌,豪取巧夺。1696年施琅去世,赠太子少保。

施琅一共有8个儿子,因施琅的功绩混的都不错。

长子施世泽,过继给亡兄为后。三藩之乱时被郑经俘虏,全家被郑经所杀。

次子施世纶,是清朝有名的清官,曾任漕运总督,是从一品的高官。

三子施世骝,有一定政绩,但事迹不详。

四子施世骥,随父施琅出征澎台立有战功。后授广东廉州府知府。

五子施世騋,随父施琅出征澎台立有战功,授内阁中书候补同知、奉政大夫。

六子施世骠,随父施琅出征澎台立有战功,后担任福建水师提督。

七子施世骅,在福建水师任职。

八子施世范,继承了施琅靖海侯的爵位,但没有被授予官职。


石头说历史


施琅所在的福建晋江浔海施氏是福建望族,有《浔海施氏大宗族谱》,是谱于康熙二十二年始修,施琅次子施世纶等于康熙年间不断补辑,最终修成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故其仅述及康熙年间,1993年,由台湾龙文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据族谱记载,浔海施氏祖派不详,入闽始祖为施炳,南宋绍兴年间进士,仕至大理寺评事,于宋隆兴元年(1163)自河南光州(现今河南信阳潢川等地)入闽,有三子。长子秀居高楼,次子英、三子茂迁晋江南浔,即浔海施氏开基祖。施炳四传至宣义,生六子,其中长子、六子外出,次子早逝,故以三子美为长房、四子均为次房、五子济民(万安)为三房,其中以三房人丁为最,施琅即出自三房。浔海施氏在清初还有迁往台湾者,清中叶,浔海施氏亦有族人南下东南亚,其中以菲律宾最多。迁居菲律宾的族裔还与迁居台湾,以及居住在泉州的钱江派施氏共同修建祠堂。清代施琅父子均参与族谱的修订。

施琅家族字派

六世济民(万安)生九子,次子安同(永亨),安同五子,长子凯(茂功),茂功长子廷昭,廷昭一子德良(敦古)。至十六世达一有三子,长子肇科,即施琅长兄,次子即施琅,三子显。

施琅像

施琅具体事迹不多说,其有一妻五妾,生八子。夫人王氏,生第三子世骝,以夫诰赠一品夫人;副室黄氏,生长子世泽、次子世纶、四子世骥,以四子诰封一品夫人;副室王氏,生第五子世騋,以子诰赠宜人、以夫貤封正一品夫人;副室张氏,生子第六子世骠、第八子世范,以子累赠正一品夫人;副室林氏,生第七子世骅,以子诰赠宜人;副室连氏,第五子世騋慈母(类似养母)。其八子情况如下,均系截至清康熙五十四年修谱时情况:

长子世泽,出继其长兄肇科为嗣,因功授副将,殉节。有六子,四孙、一曾孙。长子士登为晋江县学贡生,次子为广东顺德营把总,三子为广东提标中军把总,四子、六子太学生,五子恩贡生。

次子世纶,截至修谱时,官总督淮扬等处漕运、加二级。有十子、八孙。长子、五子现任御前侍卫,次子、三子现为岁贡生。

三子世骝,施琅嫡子,以父职荫员外郎。有三子、五孙。次子为儒学生员,三子外委都司。

四子世骥,现任广东廉州府知府。有八子、十二孙(信息不全)。长子、次子、三子、七子均为国学生,五子恩授广东新会贡生,出继世骥母黄夫人侄黄存谊。其六子、八子族谱缺。

五子世騋,内阁中书,候补同知,诰封奉政大夫,奉旨留闽主持宗祧特祠圣庙,意即主祀宗庙。有十子、十七孙。长子、八子、十子国学生,次子士常乙酉科中式武举人第二十名,三子、四子、六子、七子岁贡生。

六子世骠,现任提督福建全省提督水师军务,统辖澎台水陆官兵左都督,前提督广东全省军务。有七子、二孙。长子现任江西南昌府同知,次子现任乾清门三等侍卫,三子、四子均为国学生,五子候恩荫生、补员外郎。

七子世骅,现任江南镇江府同知。有八子、一孙。

八子世范,现袭靖海侯,代管佐领。有一子。靖海侯爵位一直承袭十三任。

所以,施琅后代人丁兴盛,其八子多有建树。截至到清康熙五十四年,施琅已有八子、五十三孙、四十九曾孙、一玄孙,其时,施琅次子世纶、四子世骥、六子世骠、七子世骅、八子世范均健在。


楚邾


康熙收复台湾时,海霹雳施琅居功至伟被封为靖海侯。按说,这样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史书应该要将他大书特书才对。

然而,清代史料中对于施琅收复台湾后的记载并不多,相反,在有限的资料中施琅并没有给后世留下太好的名声。

施琅早年是郑芝龙的手下,后来又跟随郑成功一起反清并从荷兰人手里收复了台湾。或许是施琅为人颇为骄横,他和郑氏集团相处中出现了很多矛盾,最终导致家属被郑成功所杀。侥幸逃过一命的施琅此后降清,视郑氏为最大仇敌,一直想借助朝廷的力量报仇雪恨。

施琅投靠清廷后,并没有得到重用,反而因为他与郑氏的关系受到鳌拜等辅政大臣的排挤。虽然朝廷给了他名誉上的官职,可在13年的时间中,施琅一直被留在京城,无所作为。 康熙在平叛三藩之乱后,便将目光投向了孤悬海外的台湾,一心要建立大一统的王朝。在大学士李光地和福建总督姚启圣的推荐下,施琅终得重用被任命为福建水师提督,统辖数万水师官兵。应该说,康熙的这个任命是正确的,施琅本人具备很强的军事天赋,尤其对台湾的军事和部署了如指掌。况且他与郑氏有不共戴天之仇,用他为主将攻台,也是最合适的人选。

经过数年的准备,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水师收复台湾,此举即报了皇恩又雪了家仇。康熙帝因功封施琅为靖海侯,并让他留在台湾治理地方。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次康熙确实是看走了眼,施琅这位纵横四海的水师统帅对台湾的治理简直一塌糊涂,根本不具备行政能力。

大清有十八个行省,并非每个省的总督、巡抚都是治理地方的一把好手,施琅作为一名武将也是情有可原。可问题的关键是,施琅在执政台湾期间,不仅搞得民怨沸腾,而且他贪污腐化,为他的一世英名蒙上了阴影。 施琅规定,凡是福建或是大陆去台湾的人不管是经商还是劳工,一律要得到朝廷的批准。这还不算,他又不近人情地要求,大陆人去台湾工作谋生不允许携带家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台湾的妇女奇缺,导致人口增速缓慢。这些外来人因为有了后顾之忧,根本无法安心扎根立足,也无法一心一意工作。这也让台湾的经济发展和与大陆的联系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施琅功成名就之后,迅速腐化堕落,以贪得无厌著称。他在台湾圈了很大一块地,名曰“施侯租田园”,几乎占了台湾南部已开垦土地的一半。别人要是想生存只能租用施侯家的地,而种地就要交租金。这明显就是拿着朝廷的资源为自己谋私。 然而,朝廷对施琅的这个做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康熙朝开始一直到清末的二百多年时间里,施琅这块巨大的“施侯租田园”一直收了二百多年的租金,施琅去世后,台湾当地衙门负责收取这部分租金,然后运往北京交给施家每一代主人。凭着施琅攒下的这份家产,施家子弟从康熙朝起一直到光绪朝都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事实上,施琅在其他方面也是十分贪心,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施琅如此巨贪,他的儿子却是大清朝出了名的大清官。康熙时期施琅的次子施世纶担任扬州知府、漕运总督及户部侍郎等职,长期在素有膏腴之地的江浙任职,施世纶经手的钱粮不可胜数,可他却从未装进腰包一文,康熙特钦此他“江南第一清官”的荣誉称号。 父亲是巨贪,儿子是清官,这种现象在封建社会并不多见。我们不知道是施琅的家教好,还是他的儿子悟性高。总之,施家的发迹和台湾是离不开的,正是台湾成就了施琅。

施琅一共有八个儿子。

长子施世泽过继给了亡兄施肇科。三藩之乱的时候,他被郑经的军队所俘虏。郑经想招降他,给他官职,他坚决不从。后来施世泽趁机逃离,并向清军报告了郑经部队的状况。同时,他还赶回家乡召集了施氏族人上千人,趁着黑夜袭击郑经的部队,杀害了郑经的部将郭左镇。因为这件事情,他被提拔为了副将。 在后来的战斗中,他又被郑经所俘获,不过郑经并未杀他,而是给他一个闲职。不过这个人又作死,他想趁乱活捉郑经。最后郑经发现了他的阴谋,于是把施世泽等人立即斩杀。

二儿子施世纶上面也说了,是清朝有名的清官,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称为“江南第一清官”。

三儿子施世骝,22岁就死了,据说“有政声”。 四儿子施世骥,跟着施琅收复台湾,后来在广东廉州做知府。据说这个人做官名声不错。

五儿子施世騋,他一直陪着施琅,直到施琅去世。

六儿子施世骠,他也和他爹一样,非常会打仗,做过福建水师的都督。同时他生了七个儿子,这一点也和他爹很像。不知道是不是不想超过他爹,所以他才只生了七个儿子。

七儿子施世骅,授润州郡佐。

八儿子施世范,后来继承了他爹的爵位。


小楼一夜听春雨


施琅,清朝初期重要将领之一,也是清朝颇具争议的一位降将。

他曾两度反清,又两度降清。1638年,他跟随明朝总兵郑芝龙于福建抵抗清朝。但在8年后,他追随郑芝龙降清,降清后,他帮助清廷成功镇压了东莞、增城地区的张家玉抗清义师的叛乱。不过施琅因在清廷被主帅李成栋所针对,所以并无升职的机会。



也正是因为在清廷的怀才不遇,再加上1648年李成栋叛清降明时,他派部下郝尚久在施琅回福建的途中阴了施琅一把,施琅损兵折将,无奈下只得反了清朝,投靠到郑成功的麾下。

在郑成功的麾下,施琅也是屡立大功。1651年,在郑成功南下广东勤王,清军马得功偷袭厦门,守厦门的主将郑芝莞弃城逃亡时,正是施琅率领手下仅有的六十余人,最终击溃马得功的军队,从而保住了厦门。


按理说施琅这等战绩,理应得到加官进爵的奖赏,可是并没有,郑成功非但没有升他的官,反而是夺了他的左先锋之职,让他赋闲在家。可以说这等落差,让施琅这位自然不逊色于任何人的干将,失去了再替郑成功效力的心思。

当然,此时的施琅只是心灰意冷,但并无反心。直到1652年的“曾德事件”最终让施琅反了郑成功,并再次投靠了清廷。“曾德事件”的起因就是一位叫曾德的将士。当时曾德眼见跟在施琅的身后,已无出头之日,于是他在没有告知施琅的情况下,就偷偷借着在原本郑成功军营的关系,做了郑成功的亲随。



这下就把施琅给惹火了,“明知道我与郑成功有间隙,作为我的手下,你居然跑去投靠了郑成功,你让我的面子往哪里搁?”。于是觉得大失脸面的施琅,就以“恃郑氏亲昵,逃于郑所”的借口将曾德抓回下令斩杀。而此时郑成功听闻此时,并派人传令“驰令勿杀”,可施琅却置若罔闻,什么都不顾就将他杀了。

施琅直接违抗郑成功的命令,就等于是捅了马蜂窝。本来郑成功就怀疑施琅这位归顺的反臣有再次反叛的心思,这下可好,施琅这等做法就直接坐实了郑成功的怀疑。之后,怒不可遏的郑成功就直接派兵抓了施琅和他的家人。


后来施琅在自己旧将的帮助下,逃出大牢,前往清朝的控制区。而郑成功闻听施琅已经逃到了清朝的地盘,更是觉得施琅已经彻底的反了,于是就下令将施琅的父亲施大宣和弟弟施县斩杀。施琅听到这个消息前,原本对投降清朝一事也是犹豫不决的,只是现在得知自己的父亲、弟弟都被郑成功所杀,顿时就下定决心要死心塌地的投靠清朝,一心一意要借着清朝的力量报那杀父之仇。



我想,郑成功万万想不到,这位曾经不被自己重用的,甚至最后被自己逼反的施琅,他会成为压垮他郑氏家族最后一棵稻草。1683年6月24日,施琅领兵攻台,同年8月13日,台湾被清军攻克,台湾郑氏政权覆灭。

借此收台有功的施琅,被清廷册封为靖海侯,负责镇守台湾。而在镇守台湾期间,施琅的所作所为皆被世人所诟病,他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侵占台湾百姓的土地,在当时南台湾已开垦的土地有一半在施琅的手中,这就是后世人所不齿的“施侯租田园”。此外,更为过分的是,在当时施琅连无田无地的渔民都不放过,他以“规礼”,也就是收保护费的借口从渔民手中掠夺了大量的财富。



不过犯此恶行的施琅并没有受到清廷的任何惩罚,他和他的后代在清朝反而都受到了礼遇,靖海侯这个爵位也得到了“世袭罔替”的特权,可谓是恩宠有加。

施琅的“靖海侯”爵位一直世袭到清朝灭亡的那刻。1696年5月,施琅八子施世范,袭爵;1737年12月施琅孙施廷皋,袭爵;1759年12月施琅曾孙施纯恺,袭爵;1776年12月施琅玄孙施錪,袭爵;1782年12月施琅来孙施秉仁,袭爵;1814年施琅晜孙施斌,袭爵;1827年施琅仍孙施德霖,袭爵;1856年施琅仍孙施德露,袭爵;1871年施琅云孙施振,袭爵;1885年施琅耳孙施恩荣,袭爵;1895年施琅云孙施澍,袭爵;1906年施琅云孙施普泽,袭爵。



而除了八子施世范有幸继承“世袭罔替”的靖海侯爵外,施琅的六子施世骠也有幸拥有一个可“世袭罔替”的一等阿达哈哈番爵位,这个是雍正元年八月,在施世骠去世的第二年,雍正赐予的,由其子施廷旉袭爵。当然,因史料缺乏,后世到底施德骠的哪些后人袭此爵,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时,他的后人不管如何都有一个爵位在身。

除此二子外,施琅的八个儿子中以次子施世纶的成就最高。施世纶官至河道总督,被康熙誉为“江南第一清官”,他为官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深受民间的推崇,人送“施青天”,从这点看,施世纶比他那贪得无厌的父亲倒是好上百倍。当然施世纶并无爵可世袭,关于他的后代记载也很少,只知他有一个名叫施廷祥的儿子曾在会宁做知县。


其后就是四子施世骥。他深得闽浙总督姚启圣的器重,1683年随父施琅攻台,论功以左都督改授部郎,后官至广东廉州府知府,康熙赞其“为官公明正直”。

之后剩下的四子多无成就,可谓是庸庸碌碌。长子施世泽先是被过继给施琅的亡兄施肇科为子,后荫受为“候授部郎”,1680年被郑经斩杀。三子施世骝,荫受为员外郎,史书评其“有政身”,1683年病逝。五子施世騋,因其父功劳得以诰封奉政大夫,做过最厉害的事情就是捐千金修晋江文庙,1714年病逝。



七子施世骅,官至润州郡佐,关于他的记载史书没有任何的着墨之处,唯一有他名字的是在《清史稿.世宗本纪》中,其言“免功臣子孙施世骅等赃银五十馀万”,就是说施世骅曾经欠过国库的钱,后来被雍正免去了。



当然施琅的八个儿子当中,除了八子施世范因是袭爵靖海侯,因此有完整的子嗣传承表。其余的七子史书对其后代都没有过多的着墨之处,我想大概应该都是庸庸碌碌之辈吧!不能史书应该有其记载。但是不管如何,施琅这位曾经两度反清,又两度降清的主,其后代不但能活着,而且还有爵位可世袭,也算是非常不错的了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