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幹古鎮的追憶之一阿幹鎮陶瓷業的興衰,採編 華 越

阿幹鎮是位於蘭州市以南二十公里的工礦古鎮。乘車從洪門子沿著阿幹河谷出發,兩側都是裸露的黃土山樑溝谷。到了峴口子天都山,眼前突現出一片翠綠山石,原來這裡地下有一條斷層相截,斷層以南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炭和高嶺土等礦產資源。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阿幹鎮因採煤業和陶瓷業興盛而繁榮。對阿幹採煤工業的歷史演變,自阿幹煤礦破產後,曾經生活在那裡的人們都在著文回味著曾經的貢獻與輝煌,感嘆著煤礦的衰落。而對於與煤礦相伴相生的阿幹鎮陶瓷工業的盛衰歷史,其實人們也並沒有忘記。

阿幹古鎮的追憶之一阿幹鎮陶瓷業的興衰,採編 華 越

遠眺天都山

小編祖藉阿幹鎮,先輩多以陶瓷製作為生,祖父那一輩多是陶瓷工匠出身,也有的從事與陶瓷運輸和銷售有關的生計。故土難離,我有空常回老家走親訪友,耳濡目染,對阿幹陶瓷工業的興衰產生了興趣。通過走訪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在阿幹鎮生活過的父親和親友老人,對阿幹鎮鼎盛時期的風貌人情以及陶瓷製品的生產狀況有了大致印象。現編錄下來,與熱心讀者分享。

阿幹古鎮的追憶之一阿幹鎮陶瓷業的興衰,採編 華 越

阿幹街景

(一) 窯戶與窯廠

阿幹鎮東山大坩溝一帶盛產高嶺土,歷史上以燒製粗陶製品為主,在蘭州及周邊地區,一提阿幹鎮,人們就聯想到了"砂鍋子",那時出產的鍋、碗、盆、罐等砂陶用品製作粗放,燒製溫度低,粗陶製品表面沒有上釉,摸起來粗糙扎手,容易破碎。

阿幹鎮黑色瓷釉的陶瓷製作業何時興起尚未見有文字記載。在那個沒有塑料、玻璃缺乏木材和金屬製品的歷史年代裡,黑色粗瓷用品已經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當年人們都把黑瓷用品稱為“傢什”,陶瓷商鋪稱為“傢什鋪子”。

\u0001

阿幹古鎮的追憶之一阿幹鎮陶瓷業的興衰,採編 華 越

華家傢什鋪子舊址

根據華氏家譜記載,阿幹鎮華氏五世祖,生於道光16年(1836年)華瑞春、華履春兄弟即以“磁業為生”。1949年解放前,阿幹鎮共有十六家從事陶瓷生產和經營的人家。我的太祖父華國文一輩兄弟四人,都有自己的陶瓷作坊,人們統稱 "華家窯",此外尚有王、張、梁、史、趙等各家窯戶,在當時當地算是殷富人家。窯場作坊主要零散分佈在阿幹鎮下街和西街離住戶房屋較遠的河岸或山坡地帶。

那時的阿幹陶瓷工業處於個體經營的、分散落後的手工作坊生產方式。製作泥坯和燒窯的匠人是陶瓷窯廠的掌門人,深受各家窯戶的尊重而輪流聘請,每家窯戶的作坊還需要僱用一兩個長期工(長工)和兩三個臨時工幫忙,在運料、碾料、攪輪、搬運、裝窯等工序上調用。

我的太祖父輩兄弟四人中,有三人從事與陶瓷業有關的生產運輸和銷售。我的祖父華子善(名克良)年輕時學成了陶瓷匠人。為照顧在任蘭州興文小學校校長的父親(我的太祖父)華國文的飲食起居,曾經在蘭州城裡居住一段時間,以經營煤炭維持生計。抗日戰爭爆發後,位於東城壕(現名合水道)的煤廠被扔了炸彈後,全家搬回了阿幹鎮老家,也開辦了一座陶瓷窯廠,從事陶瓷生產和經營。人們說的“華家窯”,實際上是他們幾個窯廠的統稱。祖父解放後曾任蘭州市工商聯付主委,阿幹區工商聯主任委員,解放前轉產蘭州電廠生產所需的工業用品,是最早為當時的蘭州電廠和位於小西湖的玻璃廠製造耐火磚和絕緣子(瓷瓶)的窯戶。

(二) 陶瓷生產過程

陶瓷生產過程分為運料與備料、製坯與上釉、裝窯與燒窯、出窯與銷售等階段。

陶泥原料取自阿幹鎮高林溝附近東側山坡上的大坩溝,人工採挖的高嶺土礦料用毛驢馱運到各陶瓷窯場,攤鋪在碾料場上,先用騾子或毛驢拉著轆軸碾壓粉碎後,分批放入直徑約5米的圓形澇池裡用水浸泡數日,再用戴著一支破布或草帽頂眼罩的毛驢拉著耙犁攪拌磨成細粉泥漿,流入沉澱池沉澱。

阿幹古鎮的追憶之一阿幹鎮陶瓷業的興衰,採編 華 越

復原耙泥場景

通過上述室外工序製成陶泥後,運到製坯作坊裡供匠人們使用。陶坯在作坊內進行製作。作坊室內地上相距3米左右安有兩個直徑約八十公分的石刻磨輪,輪子邊緣中間凹槽裡纏繞著一根粗麻繩作為傳送帶,攪輪工和匠人分別坐在石輪兩端。主動輪平面偏心處鑿一孔,垂直插入一根直徑七八公分的長木棍,上方插在房樑的孔內,人工攪動木棍使主動輪旋轉帶動製作輪被動旋轉,匠人一層一層在製作輪上邊放泥條邊撩水邊捏壓成形。

阿幹古鎮的追憶之一阿幹鎮陶瓷業的興衰,採編 華 越

揉泥、手工拉坯場景

陶坯制好後,一件一件搬到戶外晾曬,晾乾後用刷子一個一個給陶坯內外面刷上釉漿,才能完成由陶土製品到陶瓷製品的升級,變得光滑明亮。

阿幹古鎮的追憶之一阿幹鎮陶瓷業的興衰,採編 華 越

上釉晾坯

每次裝窰是窯戶家的大事,當家男人們忙著把上了釉的製品先大後小一層一層碼放到窯裡,還要拉好柴煤燃料,窯戶全家老老少少一齊動員,婦女兒童們忙著給工人們做飯送水,拓“釘角子”(用陶泥在磚模上壓出的圓錐體,用來支墊每層陶坯底部以防粘連)。裝好窯並封砌了進火口,選定了點火燒窯的吉日良辰,才能稍稍歇口氣。

當年阿幹鎮的瓷窯都是用磚砌成下方上圓的饅頭窯。燒窯要請專門燒窯的師爺,其地位比製坯的匠人還高,因為他掌握著火侯和窯戶家的命運。到了燒窯的那天,先要給火神爺燒香瞌頭,祈求火神保佑燒出又黑又亮的優質成品來,點火前還要放鞭炮驅邪。燒窯期間,女人是不能進入窯門的。燒了七八個晝夜,師爺認為到時候了,就開始熄火,打開窯門和窯頂通風晾涼,經過大約半個月,窯戶家在提心吊膽地等待著開窯。


阿幹古鎮的追憶之一阿幹鎮陶瓷業的興衰,採編 華 越

裝窯、燒窯


打開窯門,在熱烘烘的窯內,原來裝進去的缸、壇、罐、盆、碗等,由土黃色變成了釉黑色。大家在熱浪中把成品一件件抬出來,放到場上碼放起來,部分拉到自家的傢什商鋪去賣,部分送到城裡的分銷店去賣。如果火侯掌握的得好,殘次品少,大家才可以鬆口氣。如果裝窯時陶坯碼放不好,或者燒窯時火侯掌握不好,出窯的產品多是殘次品或廣發品,幾個月的辛苦和投入的資金就會虧損了。燒出的就是粘連、炸裂、變形的產品,顏色也變成了灰綠色,都成了黑瓷中的殘次產品。

阿幹古鎮的追憶之一阿幹鎮陶瓷業的興衰,採編 華 越

阿幹鎮陶瓷是黑釉粗瓷,這和當時採用的硼砂類氧化物釉漿原料以及工藝技術水平較低有關。1940年前後我的兩個伯父在上大學放假回家時,曾經嘗試改進釉料配方,燒製出了幾件灰白色的瓷壺瓷盤,但終究由於不懂專業知識、當地缺乏優質瓷釉原料等原因,阿幹黑瓷一直維持到了解放以後,始終未能燒製出白釉陶瓷器皿來,技術質量和規模遠遠落後於國內其它發達地區的陶瓷業。儘管如此,阿幹陶瓷還是為本地百姓所喜愛,家家戶戶的黑瓷用品被主婦們擦得錚明瓦亮。

阿幹古鎮的追憶之一阿幹鎮陶瓷業的興衰,採編 華 越

街景復原圖

(三) 陶瓷業的衰落

上世紀五十年代天蘭、蘭阿鐵路相繼通車,蘭州不再封閉。外地生產的精細白瓷用品逐漸替代了本地生產的粗笨黑瓷用品,搪瓷、塑料、金屬等各種工業化生產的新式生活用品又大量湧入人們的視線並迅速普及,各家窯戶們的黑瓷用品生產數量銳減,慘淡經營著剩餘的黑瓷用品。土地改革運動時,陶瓷窯戶們多定為小手工業資本家身份。公私合營時,阿幹鎮陶瓷業窯戶們的商鋪和窯場作坊等資產全部入股併入阿幹陶瓷廠,窯戶們以資本家身份領取定息,個別年輕的窯戶家男人成為陶瓷廠的職工。我家窯場作坊和剩餘地皮早已被阿井礦佔用,幾間商鋪作價兩千元入股陶瓷廠,每個季度我的祖母領取三十元定息。

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後,阿幹陶瓷廠日用陶瓷停產,全部轉入耐火材料生產,擁有職工數百人的陶瓷廠劃歸蘭州市重工業局管理。進入本世紀後,阿幹鎮煤礦資源枯竭,企業破產。阿幹陶瓷廠因採空區塌陷,窯體和車間多處開裂,不得不遷建到峴口子原製藥廠舊址,未過幾年即宣告破產,阿幹陶瓷工業最終消亡了。

阿幹古鎮的追憶之一阿幹鎮陶瓷業的興衰,採編 華 越

在歷史的長河中,每個階段每個事物都經歷著興盛與衰落的自然規律。蘭州及其周邊地區的老人們始終沒有忘記,兒時的阿幹鎮是蘭州老城外圍最熱鬧的工礦村鎮,出產的陶瓷用品和煤炭為蘭州市及南部臨洮、臨夏各縣人民的生活做出了重要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