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卿《風味人間》沒拍到的海味,幾百年前,在廈門就被吃沒了

陳曉卿《風味人間》沒拍到的海味,幾百年前,在廈門就被吃沒了

廈門作為一個沿海城市,淺海灘塗遼闊,魚、蝦、貝、蟹等各種海鮮水產品資源豐富,有俗諺雲:“新鮮魚捕到手吃不到口”,基於人們延長海鮮水產品的保存時間的需求,催生了水產品加工工業的興起。

早在幾百年前,廈門地區就已經有了魚行和專供醃魚用鹽的鹽館,魚行不僅經營魚貨,還加工鹹魚、曬乾製品或者進行酒炙、“炊熟”等各種產品加工。

沙坡尾一帶的“魚行口街”,據說當年容納了近30個魚行,店面朝玉沙坡海面一字鋪開,非常霸氣,屋頂還有專門晾曬漁獲用的風櫃和曬臺。

陳曉卿《風味人間》沒拍到的海味,幾百年前,在廈門就被吃沒了

史載,自清朝康熙年間,同安便開始有了鹽醃法這種最原始、簡單的水產加工法,後來陸續有了曬乾法、熟食法,並衍生出各種特色烹調法;到了雍正年間,加工的水產品品種已多達近80種,遍及魚、蝦、貝、藻類。

廈門水產傳統制品的加工工藝豐富多樣,有醃、砧、酶、滷、糟、炊、礬、幹、熟食、調味及活養保鮮、結凍冷藏等等。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冷凍、冰鮮保藏及各種精深水產品加工方法相繼出現,水產製品加工蓬勃發展,很多產品成為出口的生力軍,同時也豐富了烹飪方式。

廈門的幾大魚產的加工獨具特色,“桶箍圍釣白”、“白魚尾溜溜,一暝過七洲”,說的是帶魚(俗稱“白魚”),鹽帶魚、滷水帶魚、紅糟帶魚、帶魚絲幹是最常見的加工方式,簡單又美味。

陳曉卿《風味人間》沒拍到的海味,幾百年前,在廈門就被吃沒了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廈門水產加工廠加工的滷水帶魚,質量上乘,曾遠銷香港、東南亞一帶,到八九十年代年產量達到上千噸乃至七八萬噸。紅糟帶魚也是廈門歷史上的傳統食品,1984年曾在福建省水產加工品展覽會上被評為優秀產品。

大黃魚,廈門俗稱“黃花魚”、“紅瓜”,廈門港外圍的青嶼、浯嶼一帶曾是大黃魚產卵繁殖場地,有“紅瓜窩”之稱。廈門產的黃瓜魚,肉質鮮嫩、味道甚美,民間傳說產婦食用有滋補催乳的功效。

廈門地區對於黃瓜魚的加工,據《廈門志》記載,早在雍正年間就有了“黃瓜鯗”的做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廈門黃瓜魚產量較高,除了鮮銷外,大部分加工不鹹、乾製品,七十年代後,開始有了加工成“酶香大黃魚”出口。

“酶香大黃魚”(也就是“黃花鯗”)的製作很複雜,需將鮮魚逐條掀開腮蓋,把鹽塞入腹中、魚體上敷鹽,然後放入池、桶醃漬,經過發酵1-2天后,再壓石5-6天后撈出,每條挖棄腮條、內臟、鱗片,漂洗後翻曬3-4天方成。雖然工序繁多,且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時間和操作要求,但是成品味道無比鮮美。

陳曉卿《風味人間》沒拍到的海味,幾百年前,在廈門就被吃沒了

“鹽大黃魚”的做法相對比較簡單,鮮魚均勻拌鹽後,放入池裡,一層魚一層鹽,上層以鹽封面,一天後加壓石頭,以使得魚體肉質堅實防腐。

烏鯧也是廈門常見的上等魚類,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鯧魚喜陰涼,民間有用草蓆誘捕烏鯧魚的有趣傳說,後來這項技術逐漸推廣,形成廈門獨特的烏鯧行業。60多年前,一條漁船一個季度就曾經捕獲條烏鯧15000—20000公斤。

烏鯧除了冰藏保鮮之外,還有“砧醃”、“撞醃”兩種加工方式,都是直接在漁船上的醃魚艙里加工操作。鮮度良好,加上及時醃漬,成品魚肉堅韌結實,不論油煎還是搭配薑絲佐料蒸煮,味道都非常鮮美,“撞醃”的烏鯧曾經銷往廣東和南洋群島一帶。

陳曉卿《風味人間》沒拍到的海味,幾百年前,在廈門就被吃沒了

海蜇皮、麥螺鮭、鹽鯷鰮魚乾都是廈門及閩南一帶人們常見的佐餐小食。海蜇皮用水漂洗乾淨,切成條狀,用開水燙之或者快火翻炒,再佐以芥末、姜蒜、陳醋、甜醬等,鮮嫩晶瑩、色味均美。

涼拌海蜇皮是夏日人們喜歡的小食,爆脆蟄皮、什錦海蜇是宴席上的美味佳餚,小小海蜇皮,還曾遠銷香港、日本、東南亞。

陳曉卿《風味人間》沒拍到的海味,幾百年前,在廈門就被吃沒了

麥螺,麥子黃熟季節收穫的泥螺稱為“麥螺”,明代萬曆年間的《閩中海錯疏》裡就曾經記錄了泥螺“殼似螺而薄,肉如蝸牛而短,多涎有膏”。廈門沿海的鐘宅、高崎、殿前等地早年的海灘泥塗,曾佈滿麥螺,高峰時節每平方米海塗上就有一兩百個。

麥螺洗淨去除泥沙和涎液,瀝水後加鹽、米酒和香料等醃漬十幾天,即成“麥螺鮭”。“麥螺鮭”鹹中帶甜,作為佐餐小菜,可以助消化、增進食慾,深受喜歡,但是近年來由於海域汙染和製作工藝的失傳,已經很少見到了。

陳曉卿《風味人間》沒拍到的海味,幾百年前,在廈門就被吃沒了

乾製品作為一種傳統的名優水產品加工方式,始自清雍正年間起,發展至今有魚乾、魚脯、蟶乾、海蠣幹、花蛤幹、乾貝、蝦米、蝦乾等等多達一百多種,其中著名的有 “魷魚乾”、“江魚脯”、“文昌魚乾”傳統“三大名產”和扁魚乾、魴魚乾等。有關史料曾記載過這三種魚的“國際歷史地位”。

廈門本港產的魷魚,學名“中國槍烏賊”,俗稱“柔魚”,肉鰭肥大,全身可食,據《新廈門指南》記載,廈門港魷魚風味獨特,有“本港魷魚”的美譽,傳說本港魷魚乾從清朝中葉起已行銷國內和東南亞諸國。民國《廈門市志》還特別介紹了“掇魷魚”和“曝魷魚”的要領。

陳曉卿《風味人間》沒拍到的海味,幾百年前,在廈門就被吃沒了

1931年《廈門總商會特刊》記載的“柔魚”

“憑將肝膽千回語,寄與篔簹三寸魚”,廈門天啟年間名人池直夫的詩句裡的這種“貴重之魚”說的就是江魚,學名“康氏小公魚”。歷史上,廈門內海盛產江魚,江魚食用時可棄頭酥油,很是美味,加工成“江魚脯”也是常見的傳統做法。

文昌魚,俗稱“銀槍魚”、“鱷魚蟲”、“扁挑蟲”,“長餘寸,色白如銀,無鱗”,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和大量碘,曾是名貴海產食品。

早年文昌魚乾是同安的一種特產,鍋灶焙乾的加工方式使得成品魚乾肉質細嫩而且味道清津甘美,曾經行銷港澳和東南亞諸國,被當地華僑視為珍品。文昌魚炒蛋、炒米粉、做湯均可,曾是早年富有閩南鄉土風味的佳餚珍饈。

如今,文昌魚是一種瀕危保護魚類,是研究海洋生物進化的珍貴海洋生物,有“活化石”之譽,廈門有重要的文昌魚自然保護區。

陳曉卿《風味人間》沒拍到的海味,幾百年前,在廈門就被吃沒了

此外,魚翅、魚唇、魚皮、魚膠等海珍品和“香酥魚籤”、魚丸、魚鬆、魚面、魚筋等傳統的魚糜製品以及紫菜、滸苔、石花菜、鹿角菜、海帶、雞腳菜等海藻製品也是廈門有名的海味品種。

廈門的水產加工品出口歷史悠久,清《廈門志》裡記載的出口水產加工品有30多種,包括魚翅、魷魚、鰻魚、海參、海蜇、江魚以及各種魚脯、蝦乾、鹽蟹等。

陳曉卿《風味人間》沒拍到的海味,幾百年前,在廈門就被吃沒了

不過,據史料記載,民國時期海味外來輸入為多,除了輸入黑海參、白海參、魷魚及墨魚乾、乾魚及煙燻魚,還有鹹青麟魚、散裝蝦乾和蝦米等,抗戰前主要從日本和臺灣、上海、天津輸入,抗戰後則主要來自本省東山、漳浦一帶。

民國時期,作為民間的副食品行業的海味業屬於京果業,有京果批發市場和京果店,店裡一般售賣花色多樣的海味、山味(香菇、木耳、金針、筍乾、燕菜等)、罐頭(肉罐、魚罐、果子罐、乳罐等)。

陳曉卿《風味人間》沒拍到的海味,幾百年前,在廈門就被吃沒了

抗戰前,京果業在當時的繁華街道均設有郊戶和門市,主要集中在開元路、洪本部、水仙宮、打鐵街、磁街、外教場一帶,洪本部的“運記”、“宜美”、“哲記”,水仙宮的“祥記”,番仔街的“遠記”等等都挺有名氣。

日據期間,廈門的海味行業遭遇不景氣,市場地位漸漸消失,抗戰後逐漸萎縮到僅剩開元路、中山路和水仙路的數家批發行店鋪以及市場上的一些攤位。

陳曉卿《風味人間》沒拍到的海味,幾百年前,在廈門就被吃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