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50岁,含泪写下这篇文稿,几乎超越王羲之,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前言

他50岁那年,亲眼目睹自己大哥和侄子惨死于安史之乱,对侄子颜季明收尸时,仅剩一副头颅,他含着悲愤和泪水,一气呵成写下《祭侄文稿》,这篇文章的书法造诣达到了顶峰,几乎超越王羲之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他50岁,含泪写下这篇文稿,几乎超越王羲之,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


行书兼具实用功能和艺术创作。

行书,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是一种相对于正体书的快写法书体,行书不仅书写方便,而且字体优美,又容易辨别,同样有足够是艺术创作空间,得到古今书法各家的青睐,也是当今中国书法国展入选最多的书体。

历史上行书作品甚多,最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蓬勃发展,北宋时期达到巅峰,著名的有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

有人问了,我写楷书很长时间了,入手行书时怎么这么困难,笔画节奏总是跟不上,也有人说,我能不能初学就可以练习行书,楷书行书一起学,怎么学的更快的。

这里就告诉大家技巧,下面的文章让你看一遍就能初步掌握行书的精髓,接下来练习就简单了。

行书是一种越练越喜欢的书体。

他50岁,含泪写下这篇文稿,几乎超越王羲之,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笔法

行书和楷书一样,同样讲究中锋运笔。

笔法指执笔和用笔,写行书的人,般都练习过楷书,因此毛笔的使用和基本用笔都不用细说了。但是,行书的笔法比楷书要丰富得多,但总的原则是仍然坚持以中锋用笔为主,虽然侧锋写起来比较快,但基本功不够扎实的画不建议侧锋,容易造成用笔线条浮薄无力。

他50岁,含泪写下这篇文稿,几乎超越王羲之,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墨法

控制住墨的浓淡枯润,是写好写好行书的关键。

中国画家讲究"笔墨"二字,书家也讲究这两个字,墨色的浓淡枯润有如绘画的色彩。

首先,笔要能控制住墨,让它浓而不枯,淡而不薄,这需要用笔墨反复练习,掌握它的轻重疾徐、墨的干湿饱渴。或润中取燥,笔酣墨饱时,突加笔速,行云流水;或渴笔求润,迟运涩行,笔笔透纸,积点成线。

用墨最忌浓而枯滞,淡而无神,酣饱如墨猪,干渴似铺沙

他50岁,含泪写下这篇文稿,几乎超越王羲之,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点画写法

点画呼应是行书的灵魂。

行书点画要注意呼应,每个字的笔画之间都有连续不断的呼应关系,后面的笔画衔接前面的笔画,后面的字顺接前面的字,连接的细线称谓牵丝,这叫节奏。同时书写过程中应在平整中取敧(qi)侧之势,在匀称中得疏密之形,使之变化多姿。

特别要注意的是,牵丝往来要有笔断意连之妙,运笔快慢要得疾涩相生之意。圆转处要劲气内敛,方折处要如削金断玉,明快洁净。

写多了行书,你会发现“牵丝”是你最心爱的东西。

他50岁,含泪写下这篇文稿,几乎超越王羲之,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文徵明《行书千字文》

结体

保持重心,是行书结体的骨架。

行书结体千变万化,但基本原则是要重心平稳,变化自然,顾盼呼应。行书多用奔放之笔,但无论如何奔放也要重心平稳,特别是跛侧中站稳重心,这种敧正相成的结体是行书的特点。

行书多变化,变化要顺乎自然。字行大小、疏密、长短、伸缩、开合、向背等自然之形,初写时要尽各字之真态本色,尊重成字结体规则,切忌故意造作,制奇弄险,走入流俗,能得自然之美方是真本领。至于点画之间顾盼生情,相互呼应要如闻其声,则字字都活泼而富有生气。

他50岁,含泪写下这篇文稿,几乎超越王羲之,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章法

一副行书作品的脸面,就是它的章法美不美。

行书章法(即通篇布局)多用纵有行、横无列,或纵无行、横无列两种。字与字之间要有内在联系,行与行之间要有意态呼应,不必故意笔笔相连,贵在气息贯通、笔断意连。通篇字的大小变化、疏密对比都要合乎自然。如音乐之有旋律,如诗词之有平仄韵律,抑扬顿挫,对比中求和谐,对立中求统一,总之要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每个人出门以最美丽的形象展示给别人,那我们写的字也要美丽动人。

他50岁,含泪写下这篇文稿,几乎超越王羲之,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

意境

行书的意境,是画龙点睛的一笔。

行书重意境,首要气韵生动,风格鲜明,字里行间要流露出真性情、如王羲之《兰亭序》之感怀,颜真卿《祭侄文稿》之悲愤,苏东坡《黄州寒食贴》之忧郁。

这要在技法纯熟后,方能随心所欲直抒胸臆,先求形美,后求神韵,这样挥毫运笔,凝神抒写心声,作品自然气韵生动,意趣横生。

他50岁,含泪写下这篇文稿,几乎超越王羲之,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他50岁,含泪写下这篇文稿,几乎超越王羲之,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他50岁,含泪写下这篇文稿,几乎超越王羲之,成为天下第二行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