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50歲,含淚寫下這篇文稿,幾乎超越王羲之,成為天下第二行書

前言

他50歲那年,親眼目睹自己大哥和侄子慘死於安史之亂,對侄子顏季明收屍時,僅剩一副頭顱,他含著悲憤和淚水,一氣呵成寫下《祭侄文稿》,這篇文章的書法造詣達到了頂峰,幾乎超越王羲之的《蘭亭序》,成為天下第二行書。


他50歲,含淚寫下這篇文稿,幾乎超越王羲之,成為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祭侄文稿》


行書兼具實用功能和藝術創作。

行書,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書體,是一種相對於正體書的快寫法書體,行書不僅書寫方便,而且字體優美,又容易辨別,同樣有足夠是藝術創作空間,得到古今書法各家的青睞,也是當今中國書法國展入選最多的書體。

歷史上行書作品甚多,最早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蓬勃發展,北宋時期達到巔峰,著名的有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蘇軾的《黃州寒食帖》

有人問了,我寫楷書很長時間了,入手行書時怎麼這麼困難,筆畫節奏總是跟不上,也有人說,我能不能初學就可以練習行書,楷書行書一起學,怎麼學的更快的。

這裡就告訴大家技巧,下面的文章讓你看一遍就能初步掌握行書的精髓,接下來練習就簡單了。

行書是一種越練越喜歡的書體。

他50歲,含淚寫下這篇文稿,幾乎超越王羲之,成為天下第二行書

筆法

行書和楷書一樣,同樣講究中鋒運筆。

筆法指執筆和用筆,寫行書的人,般都練習過楷書,因此毛筆的使用和基本用筆都不用細說了。但是,行書的筆法比楷書要豐富得多,但總的原則是仍然堅持以中鋒用筆為主,雖然側鋒寫起來比較快,但基本功不夠紮實的畫不建議側鋒,容易造成用筆線條浮薄無力。

他50歲,含淚寫下這篇文稿,幾乎超越王羲之,成為天下第二行書

墨法

控制住墨的濃淡枯潤,是寫好寫好行書的關鍵。

中國畫家講究"筆墨"二字,書家也講究這兩個字,墨色的濃淡枯潤有如繪畫的色彩。

首先,筆要能控制住墨,讓它濃而不枯,淡而不薄,這需要用筆墨反覆練習,掌握它的輕重疾徐、墨的乾溼飽渴。或潤中取燥,筆酣墨飽時,突加筆速,行雲流水;或渴筆求潤,遲運澀行,筆筆透紙,積點成線。

用墨最忌濃而枯滯,淡而無神,酣飽如墨豬,乾渴似鋪沙

他50歲,含淚寫下這篇文稿,幾乎超越王羲之,成為天下第二行書

點畫寫法

點畫呼應是行書的靈魂。

行書點畫要注意呼應,每個字的筆畫之間都有連續不斷的呼應關係,後面的筆畫銜接前面的筆畫,後面的字順接前面的字,連接的細線稱謂牽絲,這叫節奏。同時書寫過程中應在平整中取敧(qi)側之勢,在勻稱中得疏密之形,使之變化多姿。

特別要注意的是,牽絲往來要有筆斷意連之妙,運筆快慢要得疾澀相生之意。圓轉處要勁氣內斂,方折處要如削金斷玉,明快潔淨。

寫多了行書,你會發現“牽絲”是你最心愛的東西。

他50歲,含淚寫下這篇文稿,幾乎超越王羲之,成為天下第二行書

文徵明《行書千字文》

結體

保持重心,是行書結體的骨架。

行書結體千變萬化,但基本原則是要重心平穩,變化自然,顧盼呼應。行書多用奔放之筆,但無論如何奔放也要重心平穩,特別是跛側中站穩重心,這種敧正相成的結體是行書的特點。

行書多變化,變化要順乎自然。字行大小、疏密、長短、伸縮、開合、向背等自然之形,初寫時要盡各字之真態本色,尊重成字結體規則,切忌故意造作,制奇弄險,走入流俗,能得自然之美方是真本領。至於點畫之間顧盼生情,相互呼應要如聞其聲,則字字都活潑而富有生氣。

他50歲,含淚寫下這篇文稿,幾乎超越王羲之,成為天下第二行書

章法

一副行書作品的臉面,就是它的章法美不美。

行書章法(即通篇佈局)多用縱有行、橫無列,或縱無行、橫無列兩種。字與字之間要有內在聯繫,行與行之間要有意態呼應,不必故意筆筆相連,貴在氣息貫通、筆斷意連。通篇字的大小變化、疏密對比都要合乎自然。如音樂之有旋律,如詩詞之有平仄韻律,抑揚頓挫,對比中求和諧,對立中求統一,總之要渾然一體,一氣呵成。

每個人出門以最美麗的形象展示給別人,那我們寫的字也要美麗動人。

他50歲,含淚寫下這篇文稿,幾乎超越王羲之,成為天下第二行書

王羲之《蘭亭序》

意境

行書的意境,是畫龍點睛的一筆。

行書重意境,首要氣韻生動,風格鮮明,字裡行間要流露出真性情、如王羲之《蘭亭序》之感懷,顏真卿《祭侄文稿》之悲憤,蘇東坡《黃州寒食貼》之憂鬱。

這要在技法純熟後,方能隨心所欲直抒胸臆,先求形美,後求神韻,這樣揮毫運筆,凝神抒寫心聲,作品自然氣韻生動,意趣橫生。

他50歲,含淚寫下這篇文稿,幾乎超越王羲之,成為天下第二行書

書生意氣,揮斥方遒。


他50歲,含淚寫下這篇文稿,幾乎超越王羲之,成為天下第二行書

他50歲,含淚寫下這篇文稿,幾乎超越王羲之,成為天下第二行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