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和楊貴妃為何說“此恨綿綿無絕期”呢?

鐵男春秋


詩是白居易寫的,大概當時詩人覺得在唐玄宗晚年的時候,對貴妃無限追憶和悔恨吧。



歷史那些事1


1.此句出自唐朝詩八白居易的《長恨歌》: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2.聯繫上下文,作者再表達以下的意思。

說的是馬嵬坡兵變後,李隆基與楊玉環永遠離別了,自此,音訊渺茫,彼此間,二人的顏容逐漸模糊;當初在昭陽殿裡的姻緣在現實中早已被隔斷,蓬萊宮高處不甚寒;而作為未亡人,李隆基是孤寂的,但人生還在延續,時間依然漫長,他在忍受失去楊玉環的慘痛。

俯視今日的人間,長安已經結束了兵慌馬亂的喧囂,人們的惶恐不安已經遠去,但還沒有恢復以前的繁華景況,曾經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現在只剩下了塵霧瀰漫。

此情此影,冥界的楊玉環只有用當年三郎贈己的信物表達深情了,她委託天子的使者把鈿盒金釵捎給君王留做紀念,金釵自己留下了一股,鈿盒自己也留下了一半,楊玉環祈願自己與三郎相愛的心,就像黃金寶鈿一樣忠貞而堅硬!

3.此恨綿綿無絕期的意思。

楊玉環還相信,天上人間總有機會再見到自己的愛人,她臨別還殷勤地囑託方士,要他寄語君王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話語中的誓言只有自己的三郎和她自己知道:當年七月七日長生殿中,萬籟俱寂,夜半無人,楊玉環與君王曾經有過山盟海誓:在天願為比翼雙飛的二隻小鳥,在地願為並生的連理枝。

但是,縱使是天長地久,也終有盡頭!可這生與死的遺恨,卻綿延至永遠,沒有盡期。

這句話是對愛情被毀滅的悲鳴與感嘆,是對愛情被政治摧殘後的痛惜表達,是對愛情被無常人生與命運作弄的哭訴!此恨已經超越時空,進入了虛無的無人之境,長恨伴隨愛情長存,長存的愛情中永遠有長恨,也回應與點明瞭全詩的主題!


希望星晨58298869


白居易寫《長恨歌》、《長相憮》、《李夫人》這些詩,只是為了寫自己的情感。

白居易37歲結的婚,古代15歲就可以結婚了,他37歲結婚,他們家是士族出身,並不是寒門,這樣的出身,按理說,是不會這麼晚結婚的,他這麼晚結婚,因為一個女人——湘靈。

白居易11歲時,因避家鄉戰亂,隨母將家遷至父親白季庚任官所在地——徐州符離。之後在那裡與一個比他小4歲的鄰居女子相識,她的名字叫湘靈,長得活潑可愛,還懂點音律,於是兩人就成了朝夕不離、青梅竹馬的玩伴。到白居易19歲、湘靈15歲時,情竇初開,兩人便開始了初戀。白居易有一首詩名為《鄰女》,追敘了十五歲的湘靈,並讚美湘靈的美麗和她悅耳的嗓音。

貞元十四年(798),白居易27歲的時候,為了家庭生活和自己的前程,他不得不離開符離去江南叔父處。一路上他寫了三首懷念湘靈的詩。分別是《寄湘靈》、《寒閨夜》和《長相思》,後來又三次寫了懷念湘靈的詩:《冬至夜懷湘靈》、《感秋寄遠》和《寄遠》。

直到37歲,在母親以死相逼下才娶了同僚的妹妹,湘靈一生未嫁。

所以,白居易並不是寫楊貴妃和李隆基,李夫人也不是寫李夫人和漢武帝,都是借代的手法,寫的自己。

傷心不獨漢武帝,自古及今皆若斯。

君不見穆王三日哭,重璧臺前傷盛姬。

又不見泰陵一掬淚,馬嵬坡下念楊妃。

縱令妍姿豔質化為土,此恨長在無銷期。

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傾城色。

他恨什麼呢?愛而不得,為什麼不得?因為湘靈出身比他低,他母親不可能讓他娶湘靈,他恨他母親,也恨當時的環境。


南朝居士


因為活活生死離別了,生死離別,愛恨情愁。感受過一個字的人,必有痛切的心情,這可不是說說這麼輕鬆。唐玄宗是感受了,其中的愛,死,離。此恨綿綿無絕期。也可以說是,此情綿綿無盡期……咯?


世外桃園208


此恨綿綿無絕期,這句話應該是楊貴妃的心理所想。柳貴妃恨,她當然恨,李隆基雖然平時對她百般寵愛,但在生死關頭,李隆基竟是這般軟弱無能,不是想盡辦法營救她而是放棄了她,讓她走上絕路,她能不恨嗎?


沁環


李隆基喝多了說的醉話。


用戶4192861934469


夫妻之間有生離死別之痛。


我愛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