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

立蘋君


儒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有很多方面。

1.從漢代以來一直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它的中心理念主要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封建社會時期,對政治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它提倡倫理政治思想,忠於國家,給社會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2.儒家文化對中國的文化影響極其深遠,孔子打破了統治階級的壟斷教育,使傳統文化教育波及到整個民族。從此儒家思想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漢武帝“廢黜百家,獨尊儒術”,便儒家學說成為國之信仰,中國進入儒家社會。之後幾千年成為中國社會文化的主導,影響直到現在也是非常巨大的。

3.儒家文化也有對社會生產和人民消極的一面。它不重視農業、科學、先進生產技術知識的傳授學習。還有三綱五常,精神專制,對人的生活方式,思想方式嚴重製約,造成愚忠愚孝,思想大統一,壓制了人的創造性和對正確方向的靈活性。從而也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錦繡未央61


首先: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根深蒂固。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它對我們民族的思想文化的影響,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應如實客觀的正視這個問題。

其次,儒家思想的積極方面: (1)重視教育,並且創造“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 (2)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 (3)思想上善於辨證思維,重視自然的農業,重視經驗,提倡“以農為本”。 (4)提倡以“禮”治國,“倫理政治”思想。(5)儒家思想早熟,統治有力,貫穿了中華民族的大部分時期,給社會歷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參考約束。

再次,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 (1)不重視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強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傾向於參政的。 (2)不重視邏輯,一味重視經驗,叫做"經驗理性\


A楊老五


  • 唐詩的,一定知道李白,知道李白就一定知道《靜夜思》;
  • 宋詞的,一定知道蘇東坡,知道蘇東坡就一定知道《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 而只要讀過書的,就一定請知道孔子,知道孔子就一定知道儒家文化。

在中國,儒家文化已經深入骨髓

儒家文化在我們國家就是這樣強大,你只要降生在華夏大地,儒家文化就會如春風般撲面而來,讓您沉醉其中,受其感染。

就是解放初期那批沒有受過教育的老人,可能不知道孔子,也可能不知道儒家文化,但是,他也一定知道“做人要厚道”“做人要講信用”這些話,而這些,都是儒家文化的內容。

所以,在我們中國,儒家文化是深入骨髓的東西,是我們的思想文化基因,可能有人不知道它是什麼,但一定在這樣做。這大抵就是文化影響力的恐怖之處。

儒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儒家文化是不斷髮展完善的,在發展過程中一步一步發揮作用,把國家的方方面面都納入它的影響範疇。

在治國的方略上,儒家主張“為政以德”“以德服人”,用道德和“禮”來治理國家,這個思想在後世的儒家學派思想家的完善下,伴隨了封建制度始終。

儒家思想文化是生命力就在於它自己的不斷髮展完善上。

春秋時期孔子被稱為“至聖”,創立了儒家學派,提出來“仁”“禮”思想。

戰國時期的孟子,稱為“亞聖”,繼承和發展了儒家思想,擴大了“仁”的範圍,提出了“民為貴,君為輕”的口號,最早完善了中國的民本思想。

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漢武帝的支持下,實現了中國古代思想上的“大一統”,儒家文化除了“仁”“義”外,還多了“天人感應”“君權神授”內容,把中國封建帝王提高到了“天子”的高度。

北宋時候,二程和朱熹等人在吸收了佛、道、法家思想後,進一步完善儒家文化,把儒家思想發展到成“理學”,“存天理滅人慾”,儒家文化就有了哲學體系,對社會產生的作用更是巨大無比。

南宋時期,王陽明把“理學”發展為“心學”,增加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內容。

至此,儒家文化從內容到形式都得到了不斷地豐富與發展,儒家思想文化發展到鼎峰,其社會功能也在與時俱進,對整個中國社會特別是政治制度和治國理念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了,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內涵。

儒家文化影響了中國人的人格特徵和性格

中國人的性格特徵是相當明顯的,帶有濃厚的儒家文化印記。

中國人比較“仁慈”。仁者愛人,人性本善,老祖宗教我們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到路邊的窮人或者乞丐,我們會施捨他一碗飯、一元錢。“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中國人懂得“慎獨”,強調自己的人格修養。這些內化於心的儒家文化,就在體現在我們無意識的行動中。

中國人很講義氣。"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捨生取義”“殺身成仁”也是我們骨子裡的文化。中國的狹義精神,表現出來就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朋友兩肋插刀。

中國人一直以來是比較講信用。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曾子殺豬”“一諾千金”等故事廣為流傳,只是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這個優良傳統有些淡化和變味了。

當然,還有很多,歸納起來就是“儒家八德”:孝、悌、 忠、信、禮、義、廉、恥。

儒家文化的魅力與日俱增,發揮著世界影響力

現在,儒家文化不只是在中國產生影響,還影響到了全世界。

第一屆諾貝爾獎得主阿爾文博士說,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0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比利時人胡司德博士曾經說,孔子,影響了我的一生。

這就是儒家文化的魅力。是一種薰陶,一種感染,一種潛移默化,一種勢不可擋。


武哥說文


儒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它的產生至今幾乎系統地影響和推動中華文化的發展!

首先有: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唯精唯一,允執厥中。《尚書·虞書·大禹謨》

解釋:人心是危險難安的,道心卻微妙難明。惟有精心體察,專心守住,才能堅持一條不偏不倚的正確路線。這是最早中華文化解讀人類文明密砄!也是先古文化的核心,是儒家的啟蒙思想。

二, 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大集成者,他繼承堯舜,周禮文代,墨家,法家,縱橫等百家齊鳴是在孔子的思想上發展的。思想丶文化體系。

1,教育上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體系:“志於道,據於道,依於仁,遊於藝“!他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依託於禮、樂,射,御,數,術的教育,實現仁,禮,智,信。孟子在他基礎上完善了義!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以詩為起點等,思想,語言,

2,治國上 他的格物丶致知、正心丶誠意丶修身,齊家丶治國丶平天下,孟子發展為兩個大方面,內聖(格局十致知十正心十誠意)外王(修身十齊家十治國十平天下丿。

3,修身上,溫良恭儉讓為品質,格物為核心,吾日三省吾身為監督。

4,軍事,孫子兵法,孫武兵法。

5,外交: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6,最早慈善思想:子貢,博施於民,而能濟眾!

7,文化上,四書五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尚書,詩經,春秋,禮記。四庫全書,唐詩宋詞,四大名著,唐宋八大家!

8,蒙學上:千字文,三字經,等。

9,禪意:朝聞道,夕死可亦,吾道以一貫之!

中庸之道為核心的,合和文化就成了中華文化的主流。儒家當時是借鑑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孔子有,述爾不做,信爾好古的思想!孝道文化是抓手,孝為德之本也!

,儒家各代的發展

1,董仲舒,罷除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的治國理政,形成文景之治,漢武帝把儒家思想在治國理政上推到了高潮。

北宋,南宋,有北宋五子,周敦頤理學開山其中張載關學開創,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未來開太平!

朱熹,等發展和偏離了,孔孟正宗思想!影響了以後的科舉八股文!也為五四運動批孔留下了依據!

王陽明,心學,拔亂歸正,重編大學,演繹)心學,影響了中國,日本,東南亞等文化發展。

四, 另附:至聖先師:孔子

儒林亞聖:孟子

週末大儒:荀子

公羊大師:董仲舒

古學鼻祖:劉歆

蜀中大儒:揚雄

博學奇儒:王充

經學大師:鄭玄

一代經師:王肅

少年奇才:王弼

盛世鴻儒:孔穎達

盛唐三賢:啖助·趙匡·陸淳

衛道巨擘:韓愈

理學先驅:李翱

大唐文儒:柳宗元

安樂先生:邵雍

理學鼻祖:周敦頤

史林宗匠:司馬光

關學開山:張載

宋學泰斗:程顥·程頤

五峰先生:胡宏

理學大師:朱熹

湖湘學宗:張栻

婺學之祖:呂祖謙

心學祖師:陸九淵

龍川諍儒:陳亮

水心先生:葉適

鶴山耆儒:魏了翁

西山先生:真德秀

禮學師儒:吳澄

心學大師:王守仁

理學殿軍:劉宗周

大清儒宗:黃宗羲

清學開山:顧炎武

學術偉人:王夫之

叔世碩儒:戴震

經學畸人:廖平

維新主帥:康有為

新唯識家:熊十力

現代聖人:梁漱溟

新理學家:馮友蘭

新心學家:賀麟

文化巨人:唐君毅

當代:南懷瑾,曾仕強等人,大陸幾乎為空白!

總之,儒家文化以和合文化,家國情懷,大的開放性,包容性,引領中華民族源遠流長!


經典傳頌


儒家思想的核心內涵是“中庸”,兩千多年來,無論“仁義禮智信”,還是“溫良恭儉讓”等思想,始終涵蓋統領於中庸思想的規範之下。

實踐證明,兩千多年的儒家思想,不管是在刀光劍影的混亂時代,還是在和平昌盛時期,成功者始終是受其支配的,並能傳承至今、擴展世界,說明它是一種頗有價值、能促進發展的文化,更是一種引領思想能規範人們道德行為的良好文化。歷史的車輪雖然碾碎了封建君主專制,但儒家思想和中庸之道依然閃耀著他的煜煜光芒,人們在曾經某個時代的盲目批判和否定之後,又重新審視它的可貴和魅力。日本、韓國的強盛不是在印證這些嗎?中國現在的重新崛起和富有魅力的大國風範不是也在展示著儒家文化和中庸之道的巨大力量嗎?

研讀過儒家文化的都知道,不論是孔子的以“仁愛”治天下,還是孟子的“兼愛”、“非攻”,強調的都是平和思想和文化,以及孟子提出的“人有辭讓之心、惻隱之心、是非之心(明辨是非的能力)、羞惡之心”也在說明一種道德層面很高境界的文化。

正是這種文化理念和中庸之道,使得中華民族的文明在歷經磨難中能夠綿延不絕,雖然曾經一度飽受外族欺凌,但在1840年以前,雖然不同皇權統治下的好壞結果不同,但中華民族始終在世界上有著大國風範和自己的文化標誌和特徵(如,現在社會,同樣是亞洲人,但通過言談舉止就可以立即分清日本人、韓國人,因為他們有著特有的文化素養和精神,而中國人則沒有固定的可以區分的特有模式。此前則不同,我們有著豐富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標準以及文明精神,而這恰恰就是孔孟學說的中庸之道,被我們遺棄批駁之後蕩然無存,而使一些人的自律、仁愛、善良、寬容、厚德、良知等修養素質不知所蹤,相反,儒家文化卻被日本、韓國視為至寶後成為世界上公認的素質較高的民族,其實他們之所以如此,骨子裡滲透的就是我們的儒家文化)。

舉個例子: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就很堅決,對於不誠信的人會遭到毀滅性的口誅筆伐,使人們很在意大眾的評價,從而自覺地“三省吾身”,規範約束自己的行為(而現在,一些人任性偏激,以自我為中心,善良誠信等道德素養喪失不少)。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唯一沒有喪失語言和部分風俗習慣傳統的國家,所以能堅強生存下來。但為什麼現在的社會人們感覺不信任、不安全?原因就在於我們缺失了儒家文化和中庸之道,很多人缺失是非觀念、仁愛之心、克己之能,缺乏了統一的道德衡量標準和良知(如:疫情期間,很多人不顧《人民日報》等黨媒多次正向引導,殘忍血腥遺棄、虐殺無辜流浪狗,偏激殘忍畫面讓人恐慌,竟還有一些人圍觀叫好——人之禍,卻對無辜動物毫無悲憫之心),這也就是近幾年很多人呼籲重振傳統文化的原因(幸好國家最近發佈了全面復興傳統文化的實施方案)。

現代社會,即便法律很完善,但面對日益增多的社會問題和訴求,只能是揚湯止沸,不能釜底抽薪。要想徹底改變,必須要有每個人自覺自願的良性行為方可形成全社會的合力,從而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去影響人們的心智和言行。正如所說的“態度決定一切”,那什麼決定態度?這就是人的精神和信仰追求,信仰追求又是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產生的不同效果。所以,制度法律是人們應該遵守的社會規則,而激發人們向善或向惡的言行舉止就要靠文化,就要靠發自內心的自覺行為才能改變整個民族的整體素。

那麼,儒家傳統文化究竟是不是過時了?對我們當前社會還有沒有價值?我們通過下列的事實來證明它亙穿古今的強大生命力和日益凸顯的社會利益:

人類歷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作為文化主體保留至今。以儒家傳統文化為立國之基的中國在世界上存在了數千年,對比在歷史上強盛一千多年的羅馬帝國,卻早已不復存在。

二戰後的日本、韓國,在吸收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繼續在家庭、學校、公司、政府部門保持固有中國人的儒家傳統文化,以兼收幷蓄的方式得以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世界強國。

美國是現代西方文明的代表,近期統計表明,其青少年犯罪率很高。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在為其日益嚴重的社會亂象深感不安,有識之士已明顯地體會到他們崇尚個體,倡導競爭的理念是社會動亂的根源。他們開始在東方文化中尋找救世的良方。許多著名大學紛紛開辦漢學系,美國政府還設立專門的基金,組織學者研究中國儒家傳統文化。

說明什麼?

儒家傳統文化和中庸之道也是現代社會的濟世良方。

儒家文化是以仁治天下,強調的就是“仁者愛人”博愛思想和尊重生命的和諧思想,但“殺身成仁”的毅然決然體現的卻是大度中的堅韌和剛強的民族氣節(歷覽古今,多少民族英雄在危難之時無不如此)。

而恰恰是儒家文化遵循了事物發展規律和人的心理調整歷程,所以才能歷久而彌新。

儒家文化也恰恰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精神,即: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

縱觀5000年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於《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文化顯然就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良好印證和實踐,漢民族從未侵略過任何國家,而且能一再容忍感化兇殘民族的惡行,並始終以仁愛之心、平和之態幫助著世界苦難的國家或人民,顯現著中華民族無與倫比的大國風範。

正如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提出的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

儒家文化教化萬民是在用許多人們樂意接受並共同遵守的道德標準主動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人們在任何艱難中始終堅持精神信仰,使人們在哪怕一個人獨處時也都能以慎獨的道德修養表裡如一;使人們在為人處世時能夠設身處地地以別人為中心,與人為善、捨己從人、謙虛謹慎、厚德載物並恰到好處,並在大是大非前絕對堅持正道原則,不走中間路線,而且並不像現在人們認識的拘泥、死板。

儒家文化講的是修身齊家平天下,重的是自律厚德、善良仁愛。道德不是制度學說,而是自然的關係法則。道德也沒有古今、中外的界限。人行道,心有所得則生智慧,身有所得則健康長壽。道法自然,所以道德本身絕不是人為的框架,而是隨順自然的產物。

儒家之道也是這樣,並且時刻閃爍著良好道德文化的真善美境界。

願我們都能做順道有德、仁愛自律、善良平和之人,弘揚儒家文化精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文明社會精神文明道德標準,提升素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進拼搏。





地勢坤9


你好,我是文化領域認證者甄尹仕,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林語堂老先生將中國文化比喻成一座四合院,儒家是正堂,佛道是廂房,雖不全面但很形象。眾所周知,華夏文化有諸子百家之說,但儒家文化卻是主要文化流派。所以對中華的影響也是最深遠也是最多面的。

一是研習。說起儒家文化不得不提及創始人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天人觀”對中國的環境保護有著指導意義。孔子敬天,注重天人合一,他曾求學於老子,而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中是有順應自然成份的,孔子在構建他的哲學體系是吸收了這一思想的積極方面。因此,以儒家的天人觀中的優秀部分對待環境問題是積極而有效的。事實上,中國的儒家思想的內涵就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就有天人合一的內容,人類只有順應自然才能在自然中生存。而如今,中國政府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統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可以說就是孔子天人觀在當今中國環境保護中的體現。

二是忠恕。忠恕是仁的一部分,而仁本身太龐雜。忠,己欲立而立人;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國人的思維中,忠恕之道,是否潛移默化植於心裡?與朋友,同事,是否誠信?是否真心?是否推己及人換位思考?這些都是忠恕之道的核心思想。當代追名逐利的思想太過盛行,其實也掩蓋了很多忠恕之道。但在我看來不必憂慮這個根未挖掉,終有一天還會發芽生長的。

三是孝。這是中華民族的傳承美德,但要分清一點,不要把孝理解得狹隘了。二十四孝和弟子規是我一直反對的,真正的孝不是無條件的愚孝,只是以父母之心為心,出於自然地善待父母。中國的人際關係是從家庭倫理展開的,國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國;傳統的地方官叫父母官,解放軍叫子弟兵;老師如父,學生叫弟子。這種觀念深入人心。

這裡只分這三點介紹,其他思想文化還有很多這裡無法一一例舉,總而言之儒家的思想和中國文化已經齒唇相依。也正因儒家文化的傳承才使得我們擁有五千年的歷史。




甄尹仕


我覺得儒家文化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有以下三點:

1.在思想上

結束了百家爭鳴的時代,從此以後,學術界有了自己的主流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這個時期的儒家文化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所謂學以致用,古代的文人才子們,大多還是以迎合當權者需要來進行學習的。所以從董仲舒以後,可以說是儒家的黃金時期,從而奠定了幾千年來的根基,無論之後的理學,心學,其基礎都是儒家文化。

2.在政治上

春秋戰國時代,算得上是群英薈萃,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

那個時候,天天都有仗打,每個國家有很多種思想,文人與文人之間思想碰撞,無非是學術上的分歧。但一個國家,如果文化上出現分歧,勢必影響治國理念上的不同。朝野混亂,天下紛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各自理念的不同導致的。有的國家喜歡以戰爭來奴役他國,有的國家崇尚因勢利導,順其自然。小弟多了,總要選出一個老大來。

儒家文化這個時候,還沒有體現出什麼較大的價值,不然孔子也不會到處求學,畢竟教化一國子民,要比到處拉皮條強。後期漢朝把儒學作為治國理念,使得儒家思想成了統治階級手裡唯一的度量衡。

儒家裡的三綱五常,仁義禮智信,正符合統治階級放養天下百姓需要。但不同的是,古代網絡不像今天這麼發達,也沒有什麼報社之類的東西,印刷術也不是特別發達,紙張還貴,文化其實主要還是掌握在統治階級層面,普通老百姓除非寒窗苦讀。

為什麼要把文化和思想集中起來,這個問題我覺得由張鐵林飾演的《鐵齒銅牙紀曉嵐》裡說得很明白。乾隆說過這樣一句話,自古以來,國家舉行的科舉考試,以其說是選拔人才,不如說是囚禁天下士子。五斗米可以收買普通老百姓,但收買不了士子之心,只有讓他們沉浸在科舉考試當中國家才能安定,即使有少部分農民文盲起來叛亂,也成不了大氣候。

3.在文化上

儒家文化的興起,極大的打擊了其他學派的發展,使得原本強大的中國,在數理化上落後了西方几百年。文化是拿來用來,整個社會風氣都是經、史、子、集,之、乎、者、也,使得無數的文人雅士們趨之若鶩。如果古人們很早意識到文化上的百花齊放,想必今天的中國又是另一番面貌。

以上觀點僅個人見解,學識有限,多多海涵!



每個人都是由肉體和精神組成的,人與人之間的肉體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決定我之所以為我的就是精神,而儒家文化就是所有中國人的精神記號,是華夏文明的主幹,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

儒家文化是我們輝煌歷史的執筆者,也是近代中國落後的作俑者。雖然近現代以來,我們一直提倡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要摒棄愚昧的舊知識,但儒家文化早已融入我們的血脈,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先進文化去消滅血液中的有害病毒,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卻無法改變那身體的烙印。

人盡皆知,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倫文明、中國文明,他們都在歷史的長河中閃耀過,都創造出了令人驚歎的成就,但至今依然存在的只有我們,只有我們依然和祖先說一樣的話,寫一樣的字,而其他三個文明都已消逝,這就是儒家文化對中國歷史的貢獻。

雖然已經過了上千年,但儒家文化依然活躍在我們的生活中。學習知識,我們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時間流逝,我們知道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生死之間,我們知道人生自古誰無死;富貴顯達,我們知道達則兼濟天下;落魄無依,我們知道位卑未敢忘憂國。儒家文化早已是我們行走起臥的準則,指引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儒家文化就是我們的精神家園,是我們文明的燈塔,在去蕪存菁之後,儒家文化必將繼續照耀我們前進的道路!





一公頃土地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提一下儒家文化的內核:“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很深。

而這些影響需要從兩方面來解讀。

積極方面:

(1)重視教育,創造了“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在教學上注意個性差異,善於啟發教學。孔子門下弟子三千,總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

(2)注重道德、禮教、仁義,要求自覺遵從真和善, 儒家文化強調的尊敬師長、孝順父母、禮數的東西不能廢等,這一方面比上歐洲西方國家的宗教和神論思想不知道進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義,以人為本。

(3)思想上善於辨證思維,重視自然的農業、重視經驗,認為自然秩序是人類理性的根源,而人類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權利的依據.提倡“以農為本”,是符合中國古代的實際資源情況的重農思想。

(4)提倡以“禮”治國,“倫理政治”思想。這一思想表現在政治上有積極的一面:忠於國家,抵禦外來侵略,刺殺暴君,直諫犯上。

(5)儒家思想早熟,統治有力,貫穿了中華民族的大部分時期,給社會歷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參考約束的作用。

消極方面:

(1)不重視農業生產知識的傳授,不重視科學知識的學習,帶有強烈的政治目的,孔子就是傾向於參政的。

(2)不重視邏輯,一味重視經驗,叫做“經驗理性”,使邏輯推理和深刻解釋事物的規律的理論沒萌芽,不如西方人那麼追根問底,無法產生理論和學說。

(3)強調個人服從群體,壓抑了人的個性。漠視性格,思想大統一,造成國民愚忠愚孝,道德和責任標準壓制了人的創造性。

(4)倫理關係凝固化、絕對化,三綱五常,家長專制,成為人身壓迫,精神虐殺,制約著全民族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成為歷史前進的阻力。

(5)倫理觀念、等級制度置高無上,達到排他性的程度,從而限制了自然科學和科技的發展.歷代帝王也不重視科學技術,把一些科學成就說成“淫計小巧”。

總之,儒家文化對我們民族的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是當下,我們也無法走出它的圈子多遠。它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我們應如實客觀的正視這個問題。


老書蟲的書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