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釋家文化、道家文化哪個更早?三種文化有衝突嗎?

我就是竹韻


這三種都是華夏文化分支學派,只有華夏農耕文化才是華夏文化、文明的本源。儒、釋、道原本只是華夏文華的學派分支,也從來沒有融合,而是華夏農耕文化融合、包容了他們,這也更加體現華夏文化的文明、多樣與包容…,過去是,現在更是如此。


重點241


中國文化有儒家文化、釋家文化、道家文化,三者又相互融合。那麼,在華夏文明中,那種文化產生最早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看看三種文化形成的時間及代表人物。

一、從三種文化形成的時間看

1. 儒家文化:出現於春秋時期,距今2500年前。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

2.釋家文化:即佛教文化,在中國最早出現於西漢末年,距今1800年前。眾所熟識的法師有玄奘法師、達摩祖師、六祖慧能法師。

3.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實,遠在黃帝時代,就有道家文化形成的雛形,有學者證明黃帝和老子的文化是同一根源,一脈相承的。黃帝生活的時代為距今5000年前,所以道家文化應該形成於5000年前。

從對比中可以看出,道家文化存在了5000年,儒家文化存在了2500年, 釋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的時間為1800年。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道家文化在中華大地出現的最早。

二、中國文化的兼蓄並收和包容性,儒釋道三教合一在很長時間內相互融合,在很多人的觀念中,三種文化是交互作用的。

中華文化的第一個特點是包容性。。 儒、釋、道三家不是互相排斥、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吸收、合作互補的。

1.儒家修身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個體而言,是仁義禮智聖德性論“五行”思想;就社會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等。



2.道家養性

“道法自然”,以“弱”制“強”,出發點和歸宿都本著自然。道家思想所要面對和解決的則主要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主張人與自然為一體,以自然而然為旨歸。

3.佛家修心

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在於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儒家修身、道家養性、佛家修心,共同構成了中國古典士大夫的處世和哲學基礎,也對中國的古典文化以及當今的中國人的習俗傳統等構成了深淵持久的影響。

可以這麼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基本就是儒釋道三家共同作用下的結果,三家既相互競爭,又彼此吸收融合,不斷髮展進步,其中以儒家為主而釋道兩家為輔。

《易經》說道:“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道路、途徑、方法、手段不必相同,終極目標常常不無共指。


我就是竹韻


首先感謝在這裡我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2.釋家文化:即佛教文化,在中國最早出現於西漢末年,距今1800年前。眾所熟識的法師有玄奘法師、達摩祖師、六祖慧能法師。

3.道家文化 :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其實,遠在黃帝時代,就有道家文化形成的雛形,有學者證明黃帝和老子的文化是同一根源,一脈相承的。黃帝生活的時代為距今5000年前,所以道家文化應該形成於5000年前。

從對比中可以看出,道家文化存在了5000年,儒家文化存在了2500年, 釋家文化作用於中國的時間為1800年。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道家文化在中華大地出現的最早。

二、中國文化的兼蓄並收和包容性,儒釋道三教合一在很長時間內相互融合,在很多人的觀念中,三種文化是交互作用的。

中華文化的第一個特點是包容性。。 儒、釋、道三家不是互相排斥、水火不容的,而是相互吸收、合作互補的。

1.儒家修身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個體而言,是仁義禮智聖德性論“五行”思想;就社會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愛、厚生,公平、正義,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等。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在解答能夠幫助大家。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在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個話題




大熊的珠寶


如果論資排輩的話,當然是佛祖釋迦摩尼排第一,他誕生於三千多年前;然後是老子;最後才是孔子。

如果按照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來說,無疑應該反過來,即“儒家第一、佛家第二、道家第三”才是。

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孔子與老子大致應該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另外還有古代文獻記載孔子曾經討教於老子,但是由於沒有確鑿的證據。

現在只能夠從《論語》和《道德經》這兩本書中語法與詞彙來分析,於是人們發現《道德經》成書時間要晚於孔子的《論語》。

至於佛教傳到中國應該是孔子老子以後幾百年東漢時期的事兒了。佛教在中國達到頂峰應該是是南北朝以及稍晚時候的唐朝。

儒釋道三家在剛剛開始傳道之時,也是或者水火不容,紛爭不斷,歷史上還有過幾次“滅佛”的事件發生——本地出生的“道士”和外來的和尚你死我活的鬥爭。

這是到了南宋時期,中原地區出了一個“大儒”朱熹。此人對“儒釋道”三家都有研究與造詣,在他的影響下,儒釋道三家才慢慢合流到一起。

只不過要特別說明的是,雖然老子被奉為太上老君,但是《道德經》並非是道教的經典書籍,因為道家對創始人另有其人。

簡單講,千條江河歸大海,中國傳統文化的包容性最後讓儒釋道三家走到了一起,現在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閒看秋風999


中華的儒.釋.道文化,在世界文化裡自稱體系、相輔相成,儒家是人天文化、道家是自然大道文化、佛家是精神昇華文化!

儒家文化是道德文化,是世界所有文化的根!

人類缺少道德,就是動物世界!

一個完美的國家是既有道德教化,又有法律約束,中國就是。

道德高於法律的社會,才是人類社會!

人類的理想社會是道德社會,就像共產主義一樣,不容易實現,但必須朝那個方向邁進!

法律高於道德的社會,是動物社會!

只有法律約束的社會,是把人當成動物,關在社會這個鐵籠子裡,佈滿法律的電網,美國就是。是人類朝動物世界方向邁進!

法律只有盡善,永遠不會完善!

只有法律約束,不講道德的社會,那麼就會有一些人只要不觸犯法律,什麼不講良心的事都可以做,甚至鑽法律的空子,也有些人憑著僥倖的心理想逃避法律。

既講道德,又有法律約束社會,人們到任何時候都會自覺遵守道德的底線!

因為用法律約束出來的人們,內心剛硬,不是發自的善良!

用道德教化,是對人類善良本性的開發。講道德的人是發自內心的慈悲,到任何時候都會遵守道德的底線,有些高尚的人還會超越道德!


hjiyhuhfdh


儒釋道,儒指的是孔子開創的學派,也稱儒教。曾長期作為中國官方意識形態存在,居於主流思想體系地位,其影響波及朝鮮半島、日本、中南半島、中亞、東南亞等地區; 釋是古印度(今尼泊爾境內)喬達摩悉達多創立的佛教,其實大多為釋迦牟尼佛,故又稱釋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東周時期黃老道神仙家依據《道德經》(即《老子》)《南華經》(即《莊子》)而長期演變創立的宗教,是中國本土宗教。

儒釋道為古代中國最早的世界文化視野範圍觀,以釋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華文化圈範圍外眾多外來文化中離中華最近,接觸最早的文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地球也如同一個小村落,更多優秀的文化呈現在世人前,取長以補短,萬物以沖和,方為中華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氣。道根儒莖佛葉花,三教本來是一家。

不知是歷史的巧合還是冥冥之中的安排,這三家的鼻祖:孔子釋迦牟尼和老子大體生於同一時代具體的時間雖有爭議,但大體上差不太多老子大約生於公元前570年前後;公元前566年4月初八釋迦牟尼出生;公元前551年8月27日孔子出生。

儒家思想:入世有為現實

儒家文化是中國古代的中心文化他得到歷朝歷代皇帝的支持,成為統治階級沿用的正統思想下,貫徹整個古代中國。

儒家的學說是一種入世學說,是一種內聖外王之學我們內心要做一個聖人,但我們表露出來的要做一個王,通過讀書,通過提高自己的認識和文化水平,最終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和目標這樣一種入世,儒家既不關注對外在自然的探尋,也不關注向神靈鬼神的探索,它強調的是對現實社會的一種關注。

儒家強調個人對社會有一種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他要重視為社會和他人做貢獻人在這個社會上,他不是隻是索取的,他更加強調人對社會的一種使命和責任

道家思想:超世無為超現實

道家強調對現實的社會制度,現存的社會,人與人的交往,它更多是採取一種批判的態度它認為:我們應當要超越經驗超越常識超越對立超越區分,它不過多地去關注社會發展的一些具體的事情,它對社會採取一種批判的態度,要求超越經驗的層面,達到更高的一種境界,老子莊子的書都能感到很大的一種逍遙的境界,很高的一種對心靈深處的呼喚,這是超世。

道家的超世和無為決定了其根本思想是超越常識,即超現實道家思想,老子莊子裡邊所描繪的一些景物和名稱都是一些超越現實的,如鯤鵬鳥,鯤鵬之志,其翼若垂天之雲,這樣一種鳥在現實中是不存在的,是莊子構想出來的,他通過對這樣一種鯤鵬之志,要達到一種逍遙遊的境界道家的思想是超越現實的。

道家追求的是一種超越,追求的是一種內心的浪漫,追求的是一種空靈的境界,追求的是一種自由的嚮往,這是道家思想的一個核心。

佛家思想:出世空無非現實。

佛家思想也可以用七個字來概括,即出世空無和非現實佛家講的非現實是人在這樣一個紅塵世界中,在世俗的世界中,由於太多的汙染,使我們固有的本性不能夠呈現和表達出來,從而產生了種種的執著,所以佛家經常講要破除這種執著,因為這種執著是你所有痛苦和煩惱的根源,佛家認為你只要破除了這種執,去除了這樣一種執著,那你就會離苦得樂,就會得到解脫,這是佛教最根本的一個思想。

以儒釋道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無論是儒家佛家還是道家,在2千多年的歷史中都不是孤立發展的,三家之間相互碰撞,融合,共同維護社會穩定,豐富了中國古代民間文化,豐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即使是今天我們也應該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提高我們的自身修養促進我們的和諧社會進程。


納蘭自強


中國傳統文化!均出自道家!從上古的伏義,(八卦)到周易,黃帝內經,再到老子的《道德經》均是道家文化理念!其實儒家孔子也是在道家文化中,悟出了儒家文化理念!核心是它和道家異途同歸!道家是藥店,是骨頭!!!儒家是糧店,是世間使用!!!源頭是道家!且道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源!!!佛學從南北朝來到中國,它融會儒道兩家!成為儒,釋,道三足鼎立的中華文化的光輝,成為人類世界的里程碑!


尋道底呢


中國的文化之根是崑崙文化。

1、群聚群居,為己為部落生存地奉獻搏命文化。

2、以人生己方能生,進去文化。

3、勞動產品平均分配的公平文化。

4、為了生存努力搏命地勞動文化。

5、勞動生產生活技能,通過言傳口授地傳承文化。

6、在群聚群居下,通過渡他人,實現渡自己地仁慈文化。

以上六點是人類從低能動物時期,發展到人類的母系父系原始氏族社會的文化文明。

這些文化至少距今都在幾十萬年。這些文化,有母系氏族首領九天玄女(即女媧或者地母)發揚光大,繼承整理傳承給以後的母系和父系形成文化。九天玄女的母親叫華胥。一萬年前,陸地多水有山哨笛,水患危害人生存。人們以部落群居架木為槽。為了減少水對人的危害,首領命鯀和他的兒子禹治水。鯀排水只堵。不能治理好水。禹接著治水,先把高處疏低,堵成渠堰。通過疏導水被治理。就是後人所說的大禹治水。過去中國人為了讚譽九天玄女的偉大母親,取華字。讚譽大禹治水有功,取他建立地夏朝中的夏字。合稱“華夏”來代表他們的後人。就是中國人。

要問儒釋道,就前面後春秋時期,人們把夏朝前的文化,叫崑崙文化,不斷髮展又稱女媧伏羲易經文化。私有制社會建立後,易經發生了變化,文王發現了變化規律。演繹出周易禮樂文化。

戰國時期,老子把崑崙文化形成體系。就是以為己為家庭地易變地道德文化。這時已是六千年後了。這時道行最深的當屬老子,其餘的聖人比老子小也晚。孔子問道於老子。是老子的學生。又老子給伊喜謝撰寫了道德經後,西出函谷關,進入西亞。把他的崑崙道,傳給那裡(哪裡人很崇拜華夏人),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在那裡萌生了天主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與基督教又盛傳到西方。在當時尼泊爾、不丹、錫金都在華夏人的生活圈子裡。老子西出到哪裡。有化胡為佛只說。就是釋迦牟尼佛學道於老子。大家研讀一下世界各個宗教經典。都含崑崙道。因為他們是在道教理論基礎上產生的。能不包含崑崙文化嗎?


自在樂行真


老子認為,道是超逸於宇宙之外的,是在宇宙形成之前就有、宇宙絕滅還存。是以無的概念永遠存著。既然是含宏無極,自然是宇宙必依,萬物必從的渾然大律。不依,則宇宙亂,不從,則萬物滅。生死不離道法。而後來對道的認識不在早與晚、先於後。而在於對道的認知合理性,和對人類的指導性的優劣來定位。空無為道,所以,一切有象空間,一切場空間,都在道內。佛教之空,是在心意方面意識形態上,自界定的一種境界。而主導支配心意的是人。是有定象、有義的境界。即便是最終的定格——極樂世界,以及所存在的佛菩薩象,和自由自在走勢,也是象和標準顯示。慈悲也是一種情懷,極樂之美,地獄之苦,都是一種覺識。脫離不有。而儒教,說的人事,論的是五德,有三綱,又有五常。尊的是聖人。有偶像,很難突破,有格局,不能博納。而道,納整個宇宙,同物,同人。不以虛象誘人,總以實事明人。常人,常事,常人。佛也法,儒也依。是人常用,是物必依。是大眾化,普適化的,不學而用,不知卻存。不以宗教來定義。而後來行成的道教,是借重道義,是冠其名,實非義。人類發展,是重實用的。只有與人類發相偕而行,只有給所有人的生存提供方便,才會不被拋棄。


丙丁82152336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但在先秦以前並沒有門派之分,歷史學稱其為先秦文化,那時能寫文章,發表見解的人統稱“諸子”,歷史上有記載的諸子就有幾百人之多。比較有影響的文化諸子有老子、孔子、墨子以及韓非子等等,但他們都沒有學術門戶偏見,孔子雖然主張以“仁”和“禮”構建修身治國的理念,但也崇尚自然而然的自然觀,也相信有“天命”存在。韓非子雖是法家創始人,同時又是儒家出身。墨子原本就是從儒家出道的,但他反對“腐儒”的做法,不贊同孔子的許多看法,因此自立門戶。荀子也是儒家出身,但他贊稱法家的治國方略,與孟子的許多觀點也有相左之處。那時在學術上,奉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學術風氣,這正是先秦文化的優秀之處,是百家爭嗚,獨立自由精神的體現,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獨有的特徵。

把諸子百家細分為儒、法、道等六類是在西漢之後,由司馬談等人進行劃分才形成的,班固又將其分為“九流”,才有了後來“三教九流”之說。先秦時期,秦始皇立國需要法家的理論,就提倡以法治國。漢文帝需要修復因戰亂而導致的千瘡百孔的國家,需要用黃老之術修養生息,於是就提倡用道家理論治國。漢武帝知道國家要維護“大一統”必須要有統一的思想,要樹立“天子”的絕對權威,這些只有用儒家理論解決最順手,於是在全國掀起了“獨尊儒術”的規定。由此可見,最高統治者的統治需要和政治傾向才是左右社會上門派之分的重要因素。至於釋家,則屬於在北魏及隋唐時才才引進的外來文化,雖然在民間也有一定的話語市場,對豐富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論寶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其從未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主流文化。

儒、道、釋,各自有自己的理論基礎和政治主張,但從不排除異己,製造對立,相反則能和平共處,相互包容,相互取長補短,用他山之石充實各自的理論之山。王陽明是儒學大儒,但他的理論中不但有老莊的思想理念,還有釋家的許多思想理念。清朝大儒曾國藩一生三變,年青時崇尚儒家,希望通過科考獲取功名,以孝忠國家,光宗耀祖。出道時信奉道家,懂得用“和光同塵”才能復出,才能立足社會的道理。功成名就後,又喜歡上法家的理論,希望用制度來構建新的社會秩序。所以說,相互包容,取長補短,和平共處,國家利益永遠大於門派利益,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得以源遠流長的法寶,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歷史最優秀的文化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文明得以綿延數千年而從無中斷的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