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商山早行》解讀

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註釋:

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陝西商洛市東南山陽縣與丹鳳縣轄區交匯處。作者曾於大中(唐宣宗年號,847~860)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裡。
⑵動徵鐸(duó):震動出行的鈴鐺。徵鐸:車行時懸掛在馬頸上的鈴鐺。鐸:大鈴。
⑶槲(hú):陝西山陽縣盛長的一種落葉喬木。葉子在冬天雖枯而不落,春天樹枝發芽時才落。每逢端午用這種樹葉包出的槲葉粽也成為了當地特色。


溫庭筠《商山早行》解讀


⑷枳花明驛牆:枳:也叫“臭橘”,一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春天開白花,果實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藥。明:使……明豔。驛牆:驛站的牆壁。驛:古時候遞送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暫住、換馬的處所。這句意思是說:枳花鮮豔地開放在驛站牆邊。
⑸杜陵:地名,在長安城南(今陝西西安東南),古為杜伯國,秦置杜縣,漢宣帝築陵於東原上,因名杜陵,這裡指長安。作者此時從長安赴襄陽投友,途經商山。這句意思是說:因而想起在長安時的夢境。
⑹鳧雁:鳧,野鴨;雁,一種候鳥,春往北飛,秋往南飛。
(7)回塘:圓而曲折的池塘。這句寫的就是“杜陵夢”的夢境。


溫庭筠《商山早行》解讀


清晨起床,旅店內外響起了車馬的鈴鐺聲,在外旅行總不免懷念故鄉。雞鳴聲從遠處月下的茅草店傳來,人們的足跡留在了積滿霜花的橋上。枯黃的葉子飄落在山路上,雪白的枳花在驛站的牆角上顯得格外耀眼。回想起昨晚回長安的夢,遠道歸來的野鴨和大雁在回塘之中嬉戲。

賞析: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作者曾於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裡。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裡外已經叮叮噹噹,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適用於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里,一般人由於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於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溫庭筠《商山早行》解讀


詩的開頭兩句點明這是一場“早行“。所謂“徵鐸“,就是系在騾馬胸前的鈴鐺。在人們牽騾備馬準備動身上路的時候,鈴鐺就會發出聲響。詩人沒法貪睡,大約惺忪著睡眼,在小客棧的喧鬧聲裡生出了懷鄉戀土的悲愁吧。但他真的懷鄉戀土嗎?這還真不好說,因為他眷戀的很可能並不是山西老家,而是帝都長安。這層意思,要到詩的最後兩句才會點明。這首詩的三、四兩句是最有名的句子,也是最能體現古漢語妙處的句子。“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這十個字完全是名詞的羅列,沒有一個動詞,嚴格來說根本構不成完整的一句話。這樣的寫法其實你已經見過了,那就是李白《送友人》裡邊的名句:“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還有我們熟悉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淨沙·秋思》)。句子裡欠缺的動詞必須由我們腦補出來,而到底腦補出怎樣的主謂結構,直接影響著我們對詩句的理解,不同理解當中的微妙差異於是會造成感覺上的微妙變化。所以說,這樣的詩句是一種美麗的半成品,需要讀者去做最後的成型。“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與其說這是兩句詩,不如說這是一幅畫。但詩人,或者說畫家,只在畫面上簡單勾勒出幾個最關鍵的意象,整幅畫仍然需要我們去腦補完成:茅店到底是怎樣的一座客棧,板橋上的穩怎樣點綴著人跡:;人又是怎樣的人,是行色匆匆還是興致盎然是垂頭喪氣還是志得意滿。黎明雞聲中的月色又是怎樣的月色,月色和霜的顏色又是如何的恍惚難辨;而那座並未被點明的商山又是怎樣地環抱著、聳立著,山路又是怎樣的崎嶇難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