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里,你见过节俭的人节俭到什么程度?

农友君


很早以前就听说吝啬鬼的故事,说有人临终前就咽不下那口气,儿子问还有啥挂念安排的,老人吩咐把灯芯就留一根,能省点油,儿子照做,老人就走了。当初听时感觉恐怖 好笑,后来想想那时代物质匮乏,确实需要节俭。



我听老妈讲她小时候赶到解放后闹大饥荒,老妈的爷爷是地方小有名气的中医大夫,是吃公粮的,标准低,吃不饱,饥荒那几年姥姥让母亲放学下地捡黄豆,捡到黄豆煮煮送给外太爷,听说有次母鸡煮黄豆过去外太爷高兴坏了,听老妈说,当时外太爷吃过饭的锅碗第一道洗锅碗的水都喝掉了。老妈说后来外太爷每次提起就说豆子炖鸡好吃。

听爷爷讲我家解放时,被定为上中农,爷爷老实本分,奶奶是传统裹脚老太太,由于小脚我记事就没见过奶奶下地干活,就是在家做饭,缝缝补补,爷爷下地干活挣钱,奶奶存钱不乱花的那种。虽然爷爷被评为上中农,爷奶只是口里积肚里攒出来的,从未欺负过别人,倒还是老被别人惦记着欺负,有个远门表爷经常偷我们家东西卖了买烟炮抽,旧社会经常还有前后庄的穷人半夜组团到家里抢,听说有户人家为了防抢,直接把麦子存在麦垛里。听奶奶说老爸小时候不愿意跟爷爷去赶集,就是因为去赶集转了一上午也没给老爸买个包子吃。

奶奶得了白内障,后来爷爷自己缝补袜子,那个破的没法说,但依然穿着,爷奶都很勤俭,爷爷80多岁还在后山拾柴烧火,奶奶更是勤俭,听说小姑出闺走收的几块布料放在箱子里十好几年。弟弟小时候有次在爷爷家拿东西玩丢了,后来爷爷要,没找到,听说被邻居家的孩子捡到了,里面有几十元五几年出生的人没不认识的钱,好像他们在街上银行换新钱花了。
有次正在院里玩,奶奶让我叫老爸过去,后来听老妈说是爷爷解放前卖的有头耕牛钱奶奶让分了,大姑 小姑 伯父 老爸,每人分9块银元。以前物质匮乏,节俭勤俭是形式所逼,迫于无奈,我认为这不是啥坏事,勤俭持家是传统美德,即使现在富足也应该发扬,不是不让花,该花该用的花,理性的消费,切不可铺张浪费,勤俭不是吝啬!


141913鑫圭杂苑


农村惨啊,我是80后,出生于浙江农村(别以为浙江就富),小时候,我们村穷得要命,我家更是穷得要命,不得已父母外出打工,我和姐姐跟着爷爷。给大家说几个事例:

一、有次在家里突然尿急,我跑出家门,拉开裤子,对着泥墙就是一泡嘘嘘,拉嘘嘘不是有声音嘛,被爷爷听到了,爷爷赶出来,说:一泡尿也要拉外面去,家里没有马桶给你拉吗?用来种菜多好。

二、小时候,因为穷,很少吃肉,一年到头馋得要命,那时爷爷养了几只兔子,是用来拔兔毛卖的,有次,爷爷很神秘的来叫我和姐姐(爷爷住的地方离我家几十米,大伯家住我家隔壁,跟爷爷关系不好,怕他听到),我问爷爷什么事,爷爷轻声说不要问,走来就是。到他家,香喷喷的兔肉,这辈子都忘不了啊!但你们猜,怎么会有兔肉吃,原来那只兔子生病快死了,只能杀了吃了。

三、爷爷经常要上山砍柴,因为砍柴的地方很远,每次都是早上很早,天没亮四五点钟起床做饭,顺便会做一两个油饼带去,虽然只有很少油,饼里面也基本是梅干菜,但是我实在太想吃了,为了吃饼,我小小年纪,10岁左右,就跟着爷爷爬山砍柴去了,脚和肩膀都起水泡了。

四、吃饭的时候,爷爷是不允许我们碗里剩有饭粒的,必须吃的干干净净,掉在饭桌上的饭粒也必须捡起来吃掉。过年的一盘肉,半个月吃不完,不是不喜欢吃,是舍不得吃,一次只能吃一两块肉,吃到最后都要烂起来了。

我想说,农村也没人真的喜欢节省,就是穷啊,穷得没办法,只能省。爷爷是2003年走的,他苦了一辈子,他希望我考上大学,千万不要当农民,我做到了,希望爷爷在另一个世界可以安详欢乐。


lege1983


农村人确实节俭,可以说大部分农村人的光景是省出来的。城市人攀比的是消费,讨论的是一年到头某个方面消费了多少,而农村人羡慕的是会节省的人,街头巷尾讨论的是某某家今年又攒了多少钱。


农村我见过很多过光景节俭的人,其中我的一家邻居是我认为最节俭的,老俩口生了四个儿子,完全是凭辛苦节俭下的钱加上自己的苦力为儿子们修了四处院落,娶了媳妇。

老两口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老两口吃穿用上要节俭到什么程度呢?一年到头很少吃肉,过年时才舍得买点肉,也不会超过五斤,吃的蔬菜完全是自己地里产的,地里长下什么吃什么,从来不去商店买,地里的蔬菜除去少部分吃的,大部分都要卖出去,为的是挣个零花钱。有一次我看见她买豆腐,她说这是今年第一次买豆腐,当时已经是农历十一月。晚上几乎不开灯,晚饭都是在天黑之前就吃完了,只有回去睡觉时才开一会灯,他们家的电费一个月突不破十位数,穿着方面更是不讲究,一身衣服能穿好几年。



类似这种情况的在农村数不胜数,农村人就是这样可怜巴巴的过光景的,农村人很知足,很朴实,很辛苦。欢迎大家留言互动。


三农张老师


我一个农村人生活圈子不大,不知道别人节俭到什么程度,但我知道我的婆婆非常节俭,至于节俭到什么程度,且听我细细说来,这几件事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第一件事:薄薄的煮菜油

我是八七年嫁到婆家的,现在想来都觉得很好笑,婆婆负责在家做一日三餐,我和老公和小姑子三人负责下地干活,每天我们三人干活,上午干到十一点半或者十二点,下午干到六点,饿了就迫不及待的回家了,回到家扔下工具就是找吃的。


一般婆婆总是已经做好饭菜放在桌上等我们了,所谓的菜也就一个自家的青菜或者咸菜而已,肉是没有的,油呢?婆婆会去集市上买斤把肥肉回来,切得薄薄的如指头般大小一条一条切好,然后放进一个事先洗干净了的玻璃瓶里,每次煮菜的时候就用筷子夹一片出来,待锅烧红了就放下去用锅铲使劲圧着肥肉在锅里转圈圈,等油出来了肉被榨干了就把菜倒进锅里,这样经水一煮刚刚榨干了的肉有胖起来了,所以我们三个人每次吃饭看谁先上桌就把那块唯一的肉偷偷吃了。

第二件事:中午只能吃剩饭

我们山里有个习俗,就是女儿出嫁的先天晚上,母亲会把如何做个好儿媳妇的道理和经验合盘托出,目的就是让女儿去到别人家做个人见人夸的好儿媳,我母亲也不例外,我出嫁时整整用哭的方式教了一天一夜的礼数。
当然到了婆婆家后就现学现卖了,每天清早起来挑水,还抢着做早中饭,开始婆婆也没说什么,这样过了半个月天天如此,婆婆就憋不住了,于是婉言告诉我说:我们这不比你们山里,你这样天天一日三餐做饭吃,别人会说你是好吃婆,我们只有早上和晚上才做饭吃的中午只吃剩饭,以后中午就不用做了,吃剩饭就行了。

说实在话,我当时真的很不理解为什么要吃剩饭,煮了也是吃,剩饭也是吃,煮新鲜的不行吗?当然这只是心里嘀咕而已,嘴上没说,然后我就一直观察看到底是为什么。

经过几天观察,婆婆是这样做的,比方一家人一餐要是能吃两斤米,婆婆就会早上一次煮三斤米,那我们早餐吃掉两斤的话,剩下一斤的量就中午吃,不够的话大家相互省着点就可以对付一餐了,这样原本两餐要四斤米按这种方法两餐就只要三斤米了,是不是每天就要节省一斤米了?


原来如此,这样节省的例子还有很多,婆婆实在是穷怕了才这么节俭,实在不能用小气二字贬低婆婆。

我是果农肖大姐,每天带你了解三农,希望我的回答会得到你的认同,有不同见解的朋友欢迎评论区讨论。


瑶乡肖大姐


三十年了,第一次回乡下,我亲眼目睹了农村最节俭的人。此人,男,66岁,一儿一女,老婆常年在外打工。他,农忙时在家耕田种地,农闲时打工。房屋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大大小小不等的六个破凳子,四间小瓦房,三张单人床,一个木柜子,上面摞了几双被子。客厅里一张小矮方桌。墙角里堆放着农用家具。这就是全部的家当。一间破厨房里,两个锅灶台,用砖头泥巴支起来的一个小案子,几双筷子散落在案子上,七十年代的几个大瓷碗,碗上外面抓革命、促生产的字迹清晰可见,每个碗上面的瓷都掉了大半。他舍不得用电做饭,柴火堆满了灶前。并且,柴火也很少烧。每星期只开一次火做饭,就是一星期只蒸一次馒头。每天早上两个馒头,一碗凉水;中午也是两个馒头,一碗凉水;晚上,为了省电,天不黑,吃两个馒头,一碗凉水。睡觉了事。别人告诉我说:“他这个人太会节俭,几十年了,都是这样,做一次饭吃一星期!从来不吃菜,连咸菜也不吃,有时候啃两个蒜瓣!嘻嘻!五十年代的人就是会过!不过,他还从来不生病!”这个人不抽烟,不喝酒,为了儿女读书,苦了自己,你见过这么节俭的人吗?他的儿女是否了解他父亲的苦心呢!


899399505225


我老姑和我家住邻居,一儿一女都已成家,又都各自的院子。我从小也是在老姑的眼前长大的,在自己慢慢长大的过程当中发现老姑原来是一个节俭、扣到家的人。

每当吃饭时间,我家里做好饭了,我老姑就会准时的从她家端着碗筷就过来了,当然每次都会让老姑坐在桌前再吃点菜,时间一长老姑基本上都是熬点稀饭端过来,带着馒头就过来了,我们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毕竟是自家亲戚。

到了晚上了,我们一般都在门前坐上一会,聊聊天,差不多的时候各回各家,我老姑也会跟着我们到家,一直随着我们看完两集电视后才回家,到家以后就直接睡觉了,也不怎么开灯或者看电视。所以我老姑一个月的电费最低的时候只有2块钱,很是省钱。

一年到头了过年总该穿个新衣服、家里置办一些新物件吧!没有的,我老姑把我姑给她买的新衣服都放在箱子里,舍不得穿,一直到老姑去世床底下压满了新衣服,都没有穿过。可能老年人都是这样吧,年龄越大对自己越不舍得。总想着能省就省,能凑合就凑合。

老姑已经离开5年时间了,也很想念,只是希望天下的老人都能健康长寿,父母的节俭是对儿女的爱,不想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做儿女的也应该多回家看看父母,其实父母要的不是你买的衣服、补品等东西,要的就是365天当中几天的身边陪伴!常回家看看!爱父母,爱家!




我比佩奇多个ang


这个是我妈妈在家每月的电费,家里喂两头猪(玉米粉碎机一台),电视机一台,电风扇一个,电饭煲一个(来客人了作米饭,平常几乎不用),手机一个,当然在农村作饭几乎不用电,我觉得我的妈妈是最节约的人。

如果我一回去,当月的用电量肯定高,今年3月份妈妈一人在家仅用电7块多,还要用机子打玉米150斤左右用电。家里的电价是0.4985元每度。

我家在汉中某山区,这里4季分明,客观的气侯条件也是冬夏用电不大。我母亲也是从小过苦日子过来的人,至今仍非常勤俭。




农村杨娃


说到节俭这个话题,有一个人,我真的是很想要吐槽一下。

这个人就是我的老公的伯母。

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可以节俭到这个样子。

他们家的饭菜,不管放了多久,只要没有臭掉,就还能吃。烂掉的水果,从来舍不得丢,将那块烂掉的削掉,然后吃那看起来没烂的。冰箱里冷冻的肉可以存放长达一年 。

衣服就更不用说了,以前的人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是她家的衣服,基本上可以穿满20年,就在不久前还穿着90年代的衣服

装了东西的塑料袋,不管是装了肉的还是装了干净燥东西,从来不舍得扔,把它们洗干净晒一下,留着用

最夸张的是,有次我看见她把一个垫开水壶的盆里的水,也一滴不剩地喝进了肚子里。

我听人家说,子女买给她穿的衣服,她宁愿放着也不拿出来穿,买给他们吃的、用的也大都是放得变质才拿出来用。

我去过他们家里,他们房间里面到处堆的满满的,尼龙袋、纸壳箱,什么都有。

其实他们家不缺钱,她老公还是有工作单位的,家里子女也都混得不错。

不是说节俭的人怎么不好,我甚至还很佩服那些很节约、会过日子的人,但是对于老公伯母这种,我真的不敢苟同。



读书旅行茶


在农村里,见到节俭的人节俭到什么成度?

在我们村里有一家特节俭的人家。听老人们说,这家人的上代人,用盐水淹制的鸡蛋三十多年舍不得吃,后来吃的时侯发现鸡蛋己淹成空壳了。

这家人的后代人延续了其祖先的传统。其父去年刚去逝,还不到八十岁,单身生活近五十年了,吃饭舍不得吃饱,饭后舍不得活动,怕浪费了营养。每次烧菜加的油只有平常人家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现在这家人还有爷爷奶奶和儿子和孙女三代人。还是节俭的很。由于舍不得多加油烧菜,更不用说多吃肉了。小孙女缺营养,受到老师的告诫。当爷爷的也是由于缺乏营养,还不到六十岁,身体就垮了,不能打工挣钱了。孙女的妈嫌公婆太节俭,受不了苦,也舍女儿离婚了。小孙女跟着特节俭的爷爷奶奶生活真是苦不堪言。这是我村的真人真事。

大家认为,这家人的做法如何呢?


农家评述122


九四年,哥哥上一些旧货服装,那时市场已经饱和,让我去一趟农村看怎样行情,在偏远农村我嫂子有一位老姨,我去了以后,吃完晚饭农村生活单一,我在车上买的小报我又开始翻看,农村房子是东西屋,我和姨的儿子睡一屋,晚上十点左右听西屋有哭声,当时也没在意,第二天问老弟,老弟不好意思说,我妈是看你太费电了,我瞅了一眼灯炮,才十瓦,像个莹火虫式的,第三天正赶上有集,正好顺便看服装好卖吗,到集市后买了两瓶汽水,老弟喝了一口后倒掉了,我当时心里挺不是心思,含蓄问他,怎么倒了,他说汽水坏了,我说你喝我的吧,他喝一口说你那也坏了,我问他你喝过汽水吗,他说从小到十八岁从来没喝过汽水,不知汽水的滋味,到下午准备回家挑了一个大西瓜,到家后娘俩切开开吃,吃的是西瓜红色部分一点没剩,剩下白色部分又做了汤喝,哎太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