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完人”與“民族英雄”的友情——阮元林則徐交往中的一二三

“一代完人”與“民族英雄”的友情——阮元林則徐交往中的一二三

“一代完人”與“民族英雄”的友情——阮元林則徐交往中的一二三


  阮元,“身歷乾、嘉文物鼎盛之時,主持風會數十年,海內學者奉為山斗焉。”“極三朝之寵遇,為一代之完人”。林則徐,是“歷官十四省,統兵四十萬”的民族英雄。兩人志同道合,情深意厚。真摯的交往,成就了歷史上的一段佳話。

  林則徐曾經在揚州寶應與阮元舟中相見,促膝長談;在京都西城謁見阮元,談詩說文。而阮元則先後贈送了林則徐幾件禮物,珍貴而高雅。

“一代完人”與“民族英雄”的友情——阮元林則徐交往中的一二三

一座石屏開境界

阮元學富五車,著述等身,研究領域極其廣泛,凡經史、數學、歷算、輿地、金石、文字、校勘、訓詁、方誌、詩詞無不涉及,他在大理石的推廣收藏鑑賞方面亦可謂巨匠。近代張輪遠在《萬石齋靈巖大理石譜》中贊曰:“阮文達公總制滇黔,曾親至點蒼,認大理石為天然石畫,非筆墨所能造成,乃極力揄揚,各加品題,著為《石畫記》,於是大理石之名始大著,其後輸入內地漸多。”可見阮元對雲南大理石的所作貢獻。

“一代完人”與“民族英雄”的友情——阮元林則徐交往中的一二三

  道光十五年(1835年),阮元由雲貴總督入都,以《孤山梅石圖》石贈送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林則徐獲此佳石,喜出望外,並回信致謝:

  荷瓊瑤之寵錫,真過百朋;欣水墨之紛披,須論萬里。惟此煙雲吐納,本蒼山靈秀之鐘;況乎樹石蕭疏,繪孤嶼橫斜之影。憶杭郡久開節鉞,即逋仙亦在帡幪。當年攬勝名區,探梅寄興;此日系懷舊部,琢石成圖。割翠綠之千重,肖丹青之一幅。登諸棐幾,恰疑鷲嶺飛來;障以湘簾,似有鶴聲遠至。出嫏嬛之仙館,清供彌珍;慙和靖之宗風,俗塵難浣。

  林則徐首先表示深深謝意,贊其“煙雲吐納”、“樹石蕭疏”,然後由梅花的“橫斜之影”,寫到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的林逋,最後則表示自己慚愧沒有逋仙的風致。“慙和靖之宗風,俗塵難浣。”此句可用林則徐題林處士祠聯為之作註解:

  我憶家風負梅鶴;

  天教居士領湖山。

“一代完人”與“民族英雄”的友情——阮元林則徐交往中的一二三

“一代完人”與“民族英雄”的友情——阮元林則徐交往中的一二三

  陸以湉《冷廬雜識·卷一》在記述阮元贈林則徐“孤山梅石圖”後贊言:“於此想見老輩風流,雖贈答間,亦有雅人深致。”

  阮元博覽群書,學識淵博,自然知道阮閱《詩話總龜》裡“孤山梅”的典故:林逋隱於武林之西湖,不娶無子,所居多植梅畜鶴,泛舟湖中,客至則放鶴致之,因謂妻梅子鶴雲。而且阮元先後任浙江學政和巡撫,在杭十二年,修繕名勝和疏浚西湖,西湖至今還有阮公墩。以“孤山梅石圖”命名,本身就極富有詩情畫意,讓人浮想聯翩。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花的清逸風姿和高潔品質,是阮元與林則徐一生傾慕併為之以榜樣的。我們從兩位創作的詩詞中可以窺見一斑,今各錄一首,與君共賞。

  阮元《遊黑龍潭看唐梅》其一:

  千歲梅花千尺潭,春風先到彩雲南。

  香吹蒙鳳龜茲笛,影伴天龍石佛龕。

  玉斧曾遭圖外劃,驪珠常向水中探。

  秖嗟李杜無題句,不與逋仙季迪談。

  林則徐《賀新郎·題潘星齋畫梅團扇顧南雅學士所作也》

  驛使曾來否?正江南小橋晴雪,一枝春透。誰向故國新折取,寄作相思紅豆。休錯怨丰姿清瘦。數點花疏繞冷韻,待宵闌獨鶴來相守。香雪海,漫回首。

  合歡扇在君懷袖。最多情團團月明,邀來梅友。不待巡簷頻索笑,已共臞仙攜手。且漫擬逃禪楊叟。但按醉花陰一闋,問幾生修到能消受?紙帳底,夢迴後。

“一代完人”與“民族英雄”的友情——阮元林則徐交往中的一二三

  阮元有《作石畫記題以三十韻》,其末曰:“滇少詩畫友,得友在石中。舊交久零落,嘆息感於衷。豈無新交遊,自顧嫌龍鍾。宜此特健藥,與之相磨礲。更如與談理,點頭向生公。我固愛石友,石亦依雲翁。”言為心聲情相通,阮元以自己所愛之物,贈與知己,更顯其真情厚義,也難怪林則徐銘記難忘。這正是:

  一座石屏開境界;

  兩公心鏡鑑情懷。


兩方印章彰品位

  西泠印社拍賣有限公司2015年春季拍賣會上曾經拍過一對印章,那是阮元應林則徐之囑,為其刻制的山水薄意壽山石自用對章,成交價為RMB:189,750(含佣金)。

“一代完人”與“民族英雄”的友情——阮元林則徐交往中的一二三

  薄意,因雕刻層薄而富有畫意,故名。它是介於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從浮雕技法衍化而來,卻比淺浮雕還要“淺”,這是壽山石印章的一種獨特的表現技法,常在田黃石上展示。田黃石是壽山石系中的瑰寶,材質溫潤凝膩,肌理細密,自明清以來就被印人視為“印石之王”,古時即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這種名貴的石頭,要得到無瑕者非常難得,若有瑕疵而不做遮掩或藝術處理,必然會影響到其外觀品相,但若過分雕刻修飾,而又有損美石的天然之彩,所以運用薄意雕飾,是最理想不過的了。

“一代完人”與“民族英雄”的友情——阮元林則徐交往中的一二三

  我們先欣賞其山水薄意。阮元精心構圖佈局,意境與氣韻俱佳。按材施藝,因色構圖,簡而有致,將雕藝與畫理融為一體。

  圖一,山林之中,樹木高聳,枝幹遒勁。有一人物頭戴斗笠,眼望遠方,若有所思。圖二,參天大樹,枝葉茂盛。駿馬昂首,意氣風發。馬上人物,精神抖擻。真是刀過之處神情畢肖,妙趣橫生。

  印章邊款為“少穆太傅疋命,弟阮元”。少穆,是林則徐的字;太傅,官名。疋命,即雅命。疋,古同“雅”,《爾雅》亦作《爾疋》。雅命,乃尊稱對方囑咐或建議之事。弟,是阮元謙稱。

“一代完人”與“民族英雄”的友情——阮元林則徐交往中的一二三

  印文分別是:1.歷官十三省統兵四十萬。2.讀書東觀視草西臺。

  “歷官十三省,統兵四十萬”彰顯了印章主人的宦跡及能力,林則徐另有“歷官十四省總兵四十萬侯官林則徐少穆書畫印”,與此“十三省”有別,應該只是時間先後的加總算法所異而已。

  “讀書東觀,視草西臺。”這可以看作是一副對仗工穩的四言對。

  東觀,原指東漢洛陽南宮內觀名。明帝詔班固等修撰《漢記》於此,書成名為《東觀漢記》。章和二帝時為皇宮藏書之府。後因以稱國史修撰之所。南朝陳徐陵《謝敕賚燭盤賞答齊國移文啟》:“臣職居南史,身典東觀,謹述私榮、傳之方策。”後來亦稱宮中藏書之所。北周庾信《皇夏樂》:“南宮學已開,東觀書還聚。”

  有必要說明一下,不少詞典上將“東觀”注音為dōng guān,這是誤讀,應為dōng guàn。觀,在作建築物名稱時,通常讀作第四聲。在閱讀古人詩句時,我們根據平仄規律,即可判斷出。除上文所引詩句外,再舉兩例。唐·劉禹錫《送華陰尉張苕赴邕府使幕》:“昔忝南宮郎,往來東觀頻。”唐·孫逖《冬末送魏起居赴京》:“西京春色近,東觀物華偏。”

  視草,指古代詞臣奉旨修正詔諭一類公文。《漢書·淮南王劉安傳》:“每為報書及賜,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乃遣。”亦泛指代皇帝起草詔書。

  西臺,官署名,御史臺的通稱。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唐人本謂御史在長安者為西臺,言其雄劇,以別分司東都,事見《劇談録》。亦作中書省的別稱,或作刑部的別稱。

  欣賞其印於秀麗處顯蒼勁,流暢處見厚朴,觀賞收藏俱佳。從其中更可見兩位知己的品位相近、境界相類和情感相通。


三副對聯融情感

  《林則徐雲左山房二種》內有《林文忠公抄集楹聯》一冊。其首葉書眉題:“阮雲臺相公贈餘一聯雲:‘天生才略摩麟頂,世有絲綸復鳳毛。’又四聯小對雲:‘南天半壁,左海東階。’又贈舟兒一聯雲:‘述德遠聞和靖後,傳家應在儉份間。’不一而足,聯墨清勁秀挺,剛柔並濟,足資賞鑑。”

  此處記載了阮元曾經贈林則徐父子三副對聯,前兩副贈林則徐,第三副贈林則徐的長子林汝舟。

  先看第一副七言聯:

  天生才略摩麟頂;

  世有絲綸復鳳毛。

  上下聯分別用典。

  “摩麟頂”、“復鳳毛”,皆用典故,分別出自《陳書`徐陵列傳》和《南齊書·謝超宗列傳》。

  徐陵字孝穆,東海郯人也。祖超之,齊鬱林太守,梁員外散騎常侍。父摛,梁戎昭將軍、太子左衛率,贈侍中、太子詹事,諡貞子。母臧氏,嘗夢五色雲化而為鳳,集左肩上,已而誕陵焉。時寶誌上人者,世稱其有道,陵年數歲,家人攜以候之,寶誌手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光宅惠雲法師每嗟陵早成就,謂之顏回。八歲,能屬文。十二,通莊老義。既長,博涉史籍,縱橫有口辯。

  新安王子鸞,孝武帝寵子,超宗以選補王國常侍。王母殷淑儀卒,超宗作誄奏之,帝大嗟賞。曰:“超宗殊有鳳毛,恐靈運復出。”

  絲綸,出自《禮記·緇衣》:“王言如絲,其出如綸。”孔穎達疏:“王言初出,微細如絲,及其出行於外,言更漸大,如似綸也。”後因稱帝王詔書為“絲綸”。

“一代完人”與“民族英雄”的友情——阮元林則徐交往中的一二三

  第二副四言聯:

  南天半壁;

  左海東階。

  南天,指南方。有時特指嶺南地區。唐李頎《送盧少府赴延陵》詩:“北固波濤險,南天風俗殊。”半壁,即半壁江山。元鄭光祖《王粲登樓》第二折:“區區借得荊襄地,撐住西南半壁天。”

  左海,東海。南朝梁元帝《〈金樓子〉序》:“左海春朝,連章離翰。”清代福州又有“左海”之別稱,因為我國古代地名以東西方位而定,以東為“左”,以西為“右”,福州位於東海之濱,故稱“左海”。清末福州城曾聳立有一座石牌坊,上書“左海流芳”四個大字,以示福州人才輩出。東階,見於《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傳》:“公子側行辭讓,從東階上。”古代一般主人與賓客間的禮節,客人走西階,主人走東階。

  老公祖,是明清官場中對地方長官的尊稱。清孔尚任《桃花扇·辭院》:“老公祖不知,他與左良玉相交最密,常有私書往來。”

  此聯對仗工穩,平仄是四言聯的規範格式。上聯“平平仄仄”,下聯“仄仄平平”。聯意符合受贈者的身份和地位,對林則徐的功績和品德作了言簡意賅的高度評價,再加上“聯墨清勁秀挺,剛柔並濟,足資賞鑑”,頗有價值。

  丘復荷公在《願豐樓雜記·卷九·七、阮文達公墨跡》裡詳細記載了這幅書法作品在民國時的故事。

  民國十三年秋,在榕垣遇售舊書畫者攜阮文達公墨跡,為吾閩林文忠公書者。聯雲:“南天半壁;左海東階。”左款“少穆太老公祖”,右款“治館愚弟阮元”。文忠嘗撫蘇,文達籍儀真,為蘇所部,而其入館則在文忠前也。隸書,用《禮器碑》體,審為真跡,以番銀二餅易得之,以告省議會同事陳君延香。陳君曰:“此聯吾先過目,疑為贗鼎而棄之。”予曰:“君何所見而云然?”陳君曰:“吾以惠亭廳長(名炳章,前清翰林,任福建財政廳長)逝世才一年,家藏文忠故物何遽流落人間?”予曰:“物之顯晦固有時,而其為何人所得,亦有數也。使君不致疑,早落君手矣,何致為某所得乎?”越數日,予將歸,與陳君告別。陳君曰:“前聯信文達真跡也。”予曰:“君又何所見而云然?”陳君曰:“昨日南后街舊書攤上,見文忠手書筆記中有一則載此聯,原委甚詳。索價一葉二元,予思分購數葉,主人須整賣,不肯零售。計三十餘葉需七十餘元,遂爾中止。君盍往一證之。”時予歸裝已整,行色匆匆,未遑往觀。至今思之,猶為懊喪。過潮,為制木框,篏以玻璃,載歸,懸之念廬堂中,遭值□□,家藏書畫悉被毀壞,此聯亦歸烏有。物之顯晦果有數邪?但不知文忠筆記今落何人手耳。

  阮元的第三副對聯是贈林則徐長子林汝舟的,聯曰:

  述德遠聞和靖後;

  傳家應在儉份間。

  聯語從“述德”、“傳家”兩方面作了肯定,是對林則徐父子兩代一家人的頌揚。讚美父親,兒子沾光;稱頌子女,父親自豪。林汝舟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戊戌科進士,殿試位列第二甲第六名,選庶吉士,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一座石屏開境界,兩方印章彰品位,三副對聯融情感,石屏、印章、對聯,雖然只是阮元與林則徐之間交往的點滴,但從一個側面看出兩位清朝名臣大儒之間的深情厚誼。

“一代完人”與“民族英雄”的友情——阮元林則徐交往中的一二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