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們為什麼叫炎黃子孫嗎?

中華民族一直自稱華夏民族,炎黃子孫,那你知道我們這個稱呼的來歷嗎?

關於這個稱呼,我們不得不提到兩個人:“炎”指炎帝,“黃”指黃帝。

炎帝,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傳說姜姓部落的首領由於懂得用火而得到了王位,所以稱為炎帝。炎帝部落以務農和醫學草藥為主,是典型的農耕民族,生活在上古時的南方。

黃帝,上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上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人文初祖,因發明了一種叫軒轅的車,所以號軒轅氏,後建軒轅城。相傳黃帝一生下來就顯神靈,生下沒多久便能說話。到了15歲已經無所不通,20歲繼承了有熊國王位。黃帝部落生活在北方,主要以遊牧為生。

在上古時代,中國的黃河流域住著許多分散的人群,他們按照親屬關係組成了氏族,很多姓氏又聯合起來組成了部落。黃帝和炎帝就是其中兩個大部落的首領。相傳他們有共同的祖先,有親近的血緣關係,是少典和有蟜氏通婚發展出來的兩個分支部落。

炎帝神農氏後期國力衰落,中原各部落為爭奪物質和土地利益互相攻伐,百姓因此遭殃,而炎帝卻沒有能力平息戰亂,於是,黃帝站出來平定四方,安撫百姓,發展農耕,種植五穀,共度災荒。因此,武力強大的黃帝部落在當時威望極高。為了應對戰爭,很多弱小的部落紛紛前來投靠黃帝,以求保護,和黃帝部落結盟,組成更大的聯盟部落。

上古時候的人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弱,一遇到大的自然災害生存不下去就要搬家,隨著炎帝和黃帝帶著各自的部落向中原地區遷移,兩大部落終於相遇了,隨後為了搶佔土地和資源,不顧親情打了起來。他們一共打了三仗,開戰後,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前兩仗,炎帝在黃帝沒有防範的情況下,先發制人,以人多優勢用火圍攻,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炎帝打敗了黃帝。打第三仗的時候,黃帝聯絡了西北的很多聯盟部落一同對付炎帝,命應龍用水熄滅火焰,黃帝打敗炎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阪泉之戰”。黃帝在這場戰爭中,經"三戰,然後得行其志"。阪泉之戰以後,炎帝敗得心服口服,甘願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隨後炎黃部落合併,黃帝成為這個聯盟的領袖。炎帝有“農業之神”的美譽,炎帝部落有先進的農耕技術和醫學草藥,這些全部被黃帝部落學習和吸收,黃帝的妻子親自教炎帝部落的人養蠶抽絲,黃帝也讓人把造車造船的技術全部教給他們。兩個部落和睦相處,融合後組成了一個更加強大的新的部落。這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中華民族自此有了最初的雛形,因為炎黃二帝是華夏中華民族的始祖,我們也就有了“炎黃子孫”的名字。

黃帝祈望達成天下大治,天下大同的理想,於是一出現不臣服的部落他就帶兵去征伐。

蚩尤,東夷集團,九黎族部落的首領,就是一個不臣服黃帝的強大對手。蚩尤的九黎族部落在黃帝部落的東方,今天的山東和山西地區。相傳蚩尤非常殘暴,號稱戰神,部眾勇猛彪悍,而且蚩尤部落還掌握了製鹽的技術,又通過製鹽的技術學會了冶煉金屬,製造兵器,造出了兵杖、刀、戟、大弩等武器,威震天下。他們驍勇善戰,武器裝備和物質基礎都更勝炎黃部落一籌,這就給了他們和炎黃部落抗衡的資本。因此,一場武裝戰爭就這樣不可避免的發生了。不同於阪泉之戰,這場戰爭是在兩個部族集團之間進行的,因而打得分外激烈,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最後決戰的地點在涿鹿,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戰”。開戰後,雙方都請了巫師作法,希望藉助自然的力量征服對方。蚩尤作大霧瀰漫三天三夜,黃帝之臣風后在北斗星座的啟示下,發明了指南車,才衝出大霧。黃帝呼喚有翼的應龍畜水,以便淹沒蚩尤的軍隊,蚩尤也請了風伯、雨師相助,一時風雨大作,黃帝軍隊再次陷入困境。危急中,黃帝只得請下天女阻止風雨,天空突然放晴,蚩尤軍隊驚詫萬分,黃帝乘機指揮大軍掩殺過去,斬殺了蚩尤,砍下了他的頭顱,取得了最後的勝利。黃帝打敗蚩尤後一直率領部落東進,直到抵達泰山後,在那裡舉行了封禪儀式後才凱旋西歸。

如今,每年的清明節都有來自全球各地的華人代表們聚集在一起,對以黃帝為代表的先祖們進行祭拜,這種國家級別的祭祀,流傳了2000多年。今天我們可以自豪的向全世界宣告: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是世界東方這片土地上,上下五千年一脈相承的文化傳人。

你知道我們為什麼叫炎黃子孫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