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文明的巧合——中古时代的西欧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打个比方,自从有人类以来,其发展历程大概是裸奔,群居。。。。。。

好吧,说人话——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等,估计后面还有,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所以,研究历史上的过往,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

就比如说欧洲的中世纪也是一片迷茫和混沌不堪。那么当时的人们想探索出一条合适于本国国情的的强国之路,就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客观事实。

而若想要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国家,就必须具有国际比较的视野。什么叫有国际比较的视野?

这样说吧,鸦片战争的时候当英国农民坐着炮舰打进来的时候,满清的统治者就比较没有国际比较的视野,还问英国战俘你们那里和新疆有无旱路可通?开战半年多,连人家在地球上哪里都没有搞清楚。

无知,无语。

西欧和日本的巨大成功

试想一下,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为开端,在英国爆发了一场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时代而代替传统手工业的技术革命,可是当时的人们应该很少有人会料到这场势不可挡的风暴最终飘

两种文明的巧合——中古时代的西欧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珍妮纺纱机

过英吉利海峡进而蔓延到欧洲大陆。

于是,工业化的浪潮在西欧国家如火如荼的展开了。不过不要高兴得太早,当资本的原始积累已经无法继续为机器工业提供大量的劳动力的时候,对原材料和劳动力的需求便是转化为西方列强对世界市场的疯狂扩张,这样也意味着殖民时代的来临。

然后手里拿着新式火枪的欧洲人到处惹是生非了,先是在非洲搞什么“三角贸易”,客观来说解决了非洲人口过多造成的吃饭问题,想今日在美洲的黑叔叔基本是不认非洲的穷亲戚的,毕竟形势比人强。

然后又帮印度解决了千年无法统一的问题,算来也是坏心办好事吧,看来殖民主义也不是只做坏事了。

其实,我认为,不管是这种主义也好,那种主义也罢,也不管这种主义好坏,就像人一样,你要是一直做好事不容易,但是你要是一辈子只做坏事更不容易。只要知道他们的成功不知制度上的不同而造就的就成了。

近百年过后,而在东方古老的帝国仍然沉浸子自己编造的”天朝上国“的迷梦里。甚至都慵懒到不愿动一动自己那庞大的身躯。

然而与之一衣带水的东方小国日本,一个更为贫困的落后的农业国,却是在黑舰叩关的阵痛中睁开了睡眼稀松的双眼,陌生的看着这个与传统思维冲突到近乎不可思议的世界。

然后一顿骚操作,舒展开自己瘦弱的双臂,拥抱这个曾经让他屈服的文明。让人目瞪口呆的是,国门一旦打开仅仅不到二三十年,日本就迅速成长为亚洲的经济强权。对岸的满清人民不可思议到眼睛掉地上了都不知道。

有感于西欧和日本的跨越式发展,东方的满清帝国实在不爽,为什么那些蛮夷可以我不可以?简直岂有此理。

当然有了岂有此理的人了,下面就应该做点岂有此理的事了。

东方大国的不理解

清帝国的开明人士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而四处奔波,苦苦探索。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太多才华横溢的人铩羽而归。

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疑问萦绕在清帝国人的心头,那就是具有相同经历的中国和日本都曾经备受闭关锁国政策的的阻扰而在漫长的等待中徘徊了近200年时光,但让中国岂有此理的是日本居然成功实现了社会大转型走上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道路,而留给中国的却是悔恨和屈辱。


两种文明的巧合——中古时代的西欧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东方大国形象生动的近代


实在让当时的中国人很难理解。

话说蒙古铁骑的横冲直撞几乎摧毁了欧洲大陆的反抗力量,而接踵而来的黑死病和宗教引发的无尽的纷争使得中世纪的欧洲最终变成了死亡的代名词,为什么后来又会昂首屹立在世界发展的巅峰,创造出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达到的巅峰神话?

中国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作为农耕文明的中心的东方帝国做不到呢?

西欧和日本地理位置上的优越

这些首先要从西欧和日本两个地区所处的特殊的自然地理位置说起:

学过世界地理的人都知道,两者位于广阔的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气候都很温暖。(难道中国就不温暖了?)

地理位置也很相似,它们的位置都可以使自己免受游荡在欧亚大陆中央草原地带的游牧民族的猛烈进攻,比如说蒙古铁骑。


两种文明的巧合——中古时代的西欧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日本的地理位置


历史上蒙古人打欧洲,基本还在东欧游荡,换句说,英国在蒙古极限扩张范围之外了。

蒙古又想打日本,这次到是不太远,但是又隔海,蒙古人马刀耍惯了,不太会坐船,估计也晕船,好不容易收编一些南宋军队,又遇上台风,结果名副其实,真去送人头了。

特别是日本和英国这两个国家,具有同是略微偏离大陆的岛国这个共同特征,受外界环境冲击影响教小。

这些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是社会在自发地、连续地发展时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因素。

日本与西欧都和欧亚大陆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国、印度、阿拉伯)保持着非常微妙的距离。


两种文明的巧合——中古时代的西欧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西欧地理位置


与位于大陆的大文明相比,两者在根据自身需要吸收这些文明成果的同时,又很大程度上免受了侵略和破坏之苦。

这就能够使历史得以积累并有计划地向前发展。而大陆国家就比较悲剧了,今天你打过来,明天他打过去,忙得不亦乐乎简直乱成一锅粥。

在这样极为相似的历史背景下,日本和西欧独立且平行地实现了各自的发展。首先是建立了封建制度,工商业的发展造就了资产阶级,并最终发展为资本主义。

因此,和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一样,日本作为唯一的非欧美国家实现了高度的近代化并非偶然。不过日本说家小业小,走错方向也不要紧,所以敢想敢做,这也是东方大国远远及不上的。

而且在这两个地区以外,历史的年轮没有能够持续下去。所以说地理位置很重要啊!

社会结构的影响

虽然中国、印度和阿拉伯文明都创造过辉煌的文化成就,但是很显然,在社会结构方面却保持着停滞不前的状态。

它们经历的帝王与专制(随后又是殖民主义)统治的历史是漫长的。一个新王朝即使能够取代灭亡了的旧王朝,从社会的以及政治的发展角度来看也没有太大的进展。最多也就是张皇帝换成了李皇帝,后来又是本国皇帝变成了洋皇帝,本质来说还是千篇一律,没有进步。

数千年之间贤明与愚昧的差别是有的,但是无论哪个皇帝或国王都基本上相同,因而这些曾经活跃在欧亚大陆上的伟大的文明最终都没有具备实现工业化所需的所有必要历史。

但是历史的发展不会逗留、更不会存在任何假设!任何看似天衣无缝的遮掩和欺瞒都会在铁的事实面前变得苍白无力。


两种文明的巧合——中古时代的西欧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清朝大一统


首先看看日本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持续的比较平静的内部发展时代和受到强烈外部影响而变动的时代曾经相互交替存在。

在与其他非欧美各国的历史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日本较为自如地应对了无数次外来攻击,并且为自身的改革和成长积极地利用了它们。

日本社会恰似蜂巢一般有多层构造,新旧要素在其中灵活机动地共生,且根据情况展现出不同的性格,这正是日本可以获得持续的发展、同时又没有丧失自身特色的原因。

如果国门总是敞开,那日本就可能被来自先进文明的强大影响彻底压倒;如果国门永远封闭,那么又不能获得改革与发展的外部刺激。

早在戊辰战争结束时,日本就至上而下的破除了旧制度,关键时刻,日本如何实现富国强兵的梦想,却是难以解答,不过,日本人并没有像当时的满清洋务运动一样遇到了一点问题就徘徊不前。

“求指知于世界,大振皇基”的指导思想解决了日本国人的迷惑,在千年未有之变局前的日本心中充满了获取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美好日本的向往,而当时的清国人很明显没有这样的觉悟。

与此相比,中国社会的情形就迥然不同,中国仿佛一个坚硬的石球,为了更换它就不得不将这个旧石球炸掉后再用其他颜色的球来代替(革命)。

基于此,我们不难得出,明治维新前的江户时代并不是像同时期的中国一样,是一个固步自封、停滞不前的黑暗时代。

尽管和满清政府相似,江户幕府是一个遵循封建制度和身份制度的保守政府,强制性地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秩序并目还禁止与外国进行交流。

日本充满个性的社会充满活力地进行发展的脚步:期间农业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商品作物及国内贸易有了飞跃性进步,日本独特的文化也绽开了花朵。

也就是说,日本为对欧美思想和欧美技术进行转化式适应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即已具备了工业化的条件。

西欧和日本的相似性

当我们再来遥望欧亚大陆的彼端一一西欧诸国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约395年-1500年)是漫长到近乎残酷的中世纪。我们不难看出点什么。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是欧洲文明史中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两种文明的巧合——中古时代的西欧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中世纪散碎的西欧


我们说中世纪的西欧是罗马帝国大厦崩塌后散落的一堆碎片,是大大小小领地的并集,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当然那个时候,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骄傲自豪,毕竟和我们一比,他们就是个小县城,所谓的国王,公爵没准就好比我们一个县长,有些还是乡长。

所以没法不自信,这样一自信就是上千年。简直是固步自封。

而且在水平上来说,当时的西欧也是各种帝国(估计还没中国一个省大),什么王国,公国,教皇国。什么领主,这样爵,那样爵,颇有一点中国战国时代的样子。

名义上,天主教是维护西欧统一的主要力量,他本身也有一定的统一组织形式,不过各个世俗政府企图控制本国教会的企图和罗马教廷又是剧烈冲突。

各国的主教也有种离心力,在教会利益与本国利益间常摇摆不定。各个王国虽然都具有向外扩张的冲动,但总的说来,扩张的意识并不很强且总是被独立的努力和离心的倾向所抵销。

并且,任何一个企图僭越的国家都会受到其它一些国家(或政治势力)联合的抵制与制裁。结果是在数百年之中,维持了一种“欧洲均势”。

可见,中世纪的西欧呈现出没有秩序的秩序,没有中心的统一,混乱中的和谐。

这样一点和同一时期的日本也是非常相识的,我们可这样形容当时的日本:

天皇是挂名的,其实就是没有用,将军又经常过期(比如秀吉搞掉信长),既然天皇没有用,将军不靠谱,那就该下面的大名说话了。


两种文明的巧合——中古时代的西欧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

中世纪散碎的日本


看到这里是不是和西欧中世纪一盘散沙比较雷同,和东方大国一直呈现的大一统有根本的本质区别。

正因为如此,中世纪的西欧和日本就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而不是凝固和僵化。

他们没有一种理想真正实现,没有一种要求完全满足,创造与追求的冲动从未停歇。虽然从总体上说,他们中世纪的发展水平是较低的,但是,它属于一种特别类型的文化,注定有远大前途。也就是说,只有这种类型的政治文化才能产生现代文明。

这也是为什么日本在黑船叩关后可以迅速的适应世界环境,用惊人的速度快速追赶西欧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他们本身就比较相似,变革的阻力会变得很小。

结语:

不管是中世纪的西欧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他们能够迅速的超越其他形如中国,印度,阿拉伯这样的大文明,无外乎下面几个原因:

一,地理位置:游离于欧亚大陆的边缘,更能够充分吸收对自己有利的的影响,而又免除了一些不利于自己的因素。

二,没有大文明区域的沉重的社会包袱,就如同大船遇到岛屿需要转弯往往需要水手用更大的力量来转舵一样,在这一点上西欧和日本明显都是小船一艘,遇到问题转向的阻力也要小一些,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大文明区域蕴育不出近代文明的最主要原因。

三,对于新的知识接受能力比较强,没有形如东方大国一样思想僵化,固步自封。

四,国家规模较小,或者说没有大一统,需要变革的时候相对来说,反对派较少,变革阻力小。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经过不断的动荡,破裂,组合,喷涌,沉淀,西欧逐渐形成有序的新文明,即使是日本也面对变局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这往往是大文明国家不能做到的,或者说大文明国家做到的时间往往会长上几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