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笔记本的工业设计一直没有较大进展呢?

时无双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对硬件的依赖,一个时代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映射到产品的形态。

首先在电脑行业中CPU这一块几乎被英特尔公司完全垄断,虽然竞争对手AMD靠着RYZEN拿掉了自己在制程和架构的全面落后的帽子,但在市场占上想翻身还很难,而英特尔这边挤牙膏的技术那可是出了名的厉害,除了推出新的i9系列CPU争抢一下所谓的高端市场,普通民用级的i3、i5、i7系全部都在不换不忙挤着牙膏,未来该用什么制程和什么架构英特尔早就定好了,根本就不急着用什么大突破。

其次是散热问题,笔记本的散热一直是无法解决的问题之一,处理器以及独立显卡是笔记本中的发热大户,能耗最高,热量也最恐怖,目前笔记本所应用的散热方式主要是风冷,当然水冷也有,不过毕竟少数,此外还有一大堆铜片、铜管等等,总之为了降低笔记本的温度,厂商们把能做的已经做全了,可是笔记本发热量依然很大,特别是高性能的游戏本。

再者是续航能力,笔记本的续航其实都不高,游戏本几乎可以不考虑续航能力,而轻薄本多数续航也不长,笔记本空间有限,电池容量其实非常小,而且现在的电脑一直追求轻薄化,那么留给电池的空间就更低了。目前笔记本普遍宣传有7到8小时续航,但其实多数人在使用笔记本的时候都会发现,一般续航时间也就在3到4小时左右,况且这还是轻薄本。在笔记本上,短时间内几乎没法做到高性能与长续航结合。

至于其他的电脑硬件像显卡、内存这些其实也都是缓步升级的路子,唯一跨度比较大是固态硬盘在这两年的突然普及,却也因为原材料涨价、产量降低等问题进展比预期缓慢了很多。

所以,电脑厂商们不是没有能力给电脑加入这样那样的创新点,英特尔更不是没有能力去完成一次不挤牙膏的芯片换代,但是他们普遍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电脑行业无论消费者还是制造商都不愿意去做太激进的改变,那么进步缓慢滞后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我们可以借此了解一下笔记本电脑发展的几个阶段性的历程

什么是笔记本电脑?

笔记本电脑(英语:NoteBook Computer,简称为:NoteBook、NB),中文又称笔记型、手提或膝上电脑(英语:Laptop Computer,可简为Laptop),是一种小型、可携带的个人电脑。

随着笔记本行业的发展,在过去的30多年里,我们不断突破极限,一次又一次将笔记本的重量降低,Apple 2019款 MacBook Air来说,笔记本<1.5kg,最薄的高度:0.41厘米,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谁制造了历史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

1996年,美国《电脑杂志》提到康柏于1982年11月推出了一款手提电脑,重28磅(约合14公斤),这应该算是最早的笔记本电脑雏形。但IBM却拒绝接受这个说法,坚持认为它在1985年开发的一台名为PC Convertible的膝上电脑才是笔记本电脑真正意义上的“开山鼻祖”。

康柏1982年11月推出一款手提电脑


IBM认为它在1985年开发的一台名为PC Convertible才是笔记本电脑真正意义上的“开山鼻祖”


美国人因为第一台电脑争吵不休的时候,大洋那边的日本人也不乐意了,因为他们认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是东芝公司的T1000,这款于1985年推出的产品采用Intel 8086 CPU,512KB RAM,并带有9英寸的单色显示屏,没有硬盘,可以运行MS-DOS操作系统。

日本人因为他们认定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笔记本电脑是东芝公司的T1000


“谁制造了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的争执,实际上在于日本人和美国人对笔记本电脑前身的理解不同,上世纪80年代初,IBM开发出个人PC后,人们梦想着开发出一种能够随身携带的PC产品,1983年,《国家电子》杂志首度提出了“手提电脑”的概念,后来这个概念又演变为“膝上型电脑”。

当时包括苹果、IBM和康柏等公司都推出了这种产品。在美国人看来,正是“膝上型电脑”的发展催促了笔记本电脑的诞生,严格来讲,当时日本人所开发的“移动PC”更接近于今天的笔记本电脑。为关键的是,正是在东芝T1000推出之后,笔记本电脑相关的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才纷纷出现,市场开始全面快速的发展。

1985年,东芝推出T1000,第一次给人们带来‘笔记本电脑’的概念


1989年9月,苹果公司推出第一款笔记本电脑

1989年9月,这是苹果公司面向用户推出的第一款笔记本电脑,这款电脑在当时推出市场的时候性能大大超出了其它便携电脑(笔记本电脑),它采用了68HC000处理器,这是Motorola 68000的低电压版本运行频率为16MHz,内存为1MB(最高可扩种为9MB),内置了40MB的SCSI硬盘。

这款笔记本采用的显示屏依旧为10寸单色液晶显示器,分辨率为600X400(原本应为640X400,但当时市场接纳程度不乐观,故调整为600X400),不过这款液晶的响应时间在当时的显示器中是非常出色的。当然也正因为性能卓越,这款笔记本的价格十分高昂。


1992年10月5日,第一台ThinkPad问世

1992年10月5日,这对于IBM公司具有非一般的意义,第一台ThinkPad问世了ThinkPad 700C,从此以后对于黑与红的追求就从不间断,也开始谱写了ThinkPad的成长之路,目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IBM外观均继续沿用这款设计思路。

700C配备80386(20/40MHz)处理器,8MB的内存以及270MB的硬盘、屏幕为12寸的彩色液晶显示器,据说它还是将PS/2端口引入笔记本


Intel首次尝试推出了Intel Mobile Pentium 75(75MHz)处理器

1994年,这一年Intel公司首次尝试推出了Intel Mobile Pentium 75(75MHz)处理器,这表明台式电脑与笔记本电脑开始正式的分页,朝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各自前行,东芝T4900CT是最早搭载这款CPU的笔记本而闻名一时。

1994年,这一年Intel公司首次尝试推出了Intel Mobile Pentium 75(75MHz)处理器,在诞生之初,由于技术上的限制,笔记本电脑大多体积笨重、稳定性差,这个市场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整个20世纪90年代,是笔记本电脑领域英雄辈出的时代。1994年9月,ThinkPad 755cd由IBM推出,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带有CD-ROM驱动器的笔记本电脑,以此为起点,笔记本电脑从纯商用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多元化市场。


2002年:折叠笔记本第一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2002年7月,Xentex FLIP-PAD VOYAGER 对笔记本电脑的新尝试,折叠笔记本第一出现在世人的面前,这款笔记本的屏幕被分割成了两个部分,每部分都为13.3寸,最神奇的莫过于它可以通过折叠将笔记本的面积压缩为原来的1/4。尽管这个笔记本的推出并未受到市场的肯定,但笔记的设计开始走向多元化。

此后几年笔记本电脑继续发展,相继推出了许多新技术


2001年,笔记本电脑在3D显示方面终于有所突破,两大图形芯片巨头ATi和NVIDIA开始涉足笔记本电脑显卡领域,笔记本电脑进入高性能的3D时代,


2003年3月,迅驰移动计算机技术问世,再次将笔记本电脑推向了无线通讯新时代,在加强便携性的同时,具备了更强大的功能。



2005年指纹识别笔记本诞生,2005年包括戴尔、惠普、索尼,联想、三星、富士通、Acer、华硕、NEC、夏新等在内的国内外主要笔记本巨头都推出了各自用于商务领域的指纹识别笔记本电脑。


2006 年,苹果放弃 IBM 的 Power PC 处理器,转而使用英特尔产品,所以一个沿用至今的系列诞生了: MacBook Pro 。英特尔处理器为产品带来了强大的性能,设计上采用全金属机身突出质感。毫无疑问的说 MacBook Air 绝对是近代最伟大的电脑,其超轻薄设计彻底改变了移动电脑的体验,赢得了一众人士的喜爱。


2016年苹果才第一次在自家的笔记本电脑中加入了Touch ID,而大部分的电脑依然需要繁琐的验证手段才能完成网上购物。


2018年苹果在笔记本上配备集成式触控 ID 传感器的触控栏,配备了 Mac 笔记本电脑迄今最优秀的视网膜显示屏。支持 P3 广色域显示,绿色和红色的显示效果比使用 sRGB 色域时更加鲜艳生动。三个内置麦克风形成定向波束,在你进行 FaceTime 通话或与 Siri 交谈时,更清晰地捕捉你的语音。\t \t


光头磊


因为笔记本技术发展的相当成熟了。所以没有太大的变动,除非又有革命性的技术来颠覆现有的技术


模具设计师


供需关系决定市场走向


用户8505546763941


事实上手机也基本定型了,不是吗?

一切的设计都是为了好用,返璞归真才是设计真正的意义,为了创新而创新最终产品只能沦为别人的垫脚石。

假如笔记本为了创新取消了键盘,使用触摸屏来代替键盘,那么会有人愿意接受吗?大部分人应该是不会接受的,因为没有手感,在一块平整的触摸屏上打字,手指没有任何的反馈,无法确定是不是按到了,是不是按正确了。这也是为什么激光键盘好像很高科技,但是现实中却没多少人真正愿意用来工作使用,更多的还是娱乐。

事实笔记本的外观大体上或许一成不变,但是在内部的变化也是比较大的。为了使笔记本能够具有更强的抗摔能力和能依靠内存售后再捞一笔的打算,笔记本厂商正在致力于取消线和内部接口的存在,使得主板的集成度更高。

下面这张是我一个朋友早前买的的笔记本。
从这台笔记本上能看到其内部结构设计可谓是一塌糊涂,零件排布混乱使得不得不用飞线连接。空间利用率低下。


以上这张是我自己的笔记本,17年买的能看到飞线的情况有少了不少,但是就布局而言,空间利用率还是低,虽然空出来的空间很多,但是对散热而言并没有很大的帮助。

而这台笔记本的升级版的升级版如下图(图片来自网上,我想拆我朋友的,但是他不肯。侵删)


增加了铜管的面积,机身更加紧凑。就散热而言,确实比我的笔记本要好不少。

再看看同为游戏本的雷蛇blade Pro17
还是有飞线的存在,不过听说最新款取消了大部分的飞线,只剩下一条。

来看个极端的

MacBook Air的拆机图,高度集成。当然能做到这点是因为它没有显卡并采用了低功耗的CPU,所以和上面的那些笔记本相比有点作弊的嫌疑。不过参考苹果性能极强的垃圾桶设计,也是高度集成,也能看到苹果对笔记本内部机构的把控,可谓是恐怖如斯。不过散热就一言难尽了,苹果试图用这种机构来压i9....

不过大体上也能看到厂商对未来笔记本设计的主要方向,就是更高程度集成,以及更轻薄的机身。当然高度集成有好处也有弊端,那就是未来可扩展性变低,需要官方或者专业人士使用特殊工具进行扩展,而且扩展成本也变高,比如从8GB的内存条升级到16GB,现在的笔记本可能只需要250块钱,而到了高度集成的笔记本上就可能需要1000甚至更高。而且维修成本也极高,会出现损坏硬盘就要更换主板的情况(高度集成的主板,出现问题一般售后都会说直接换主板,一是方便,二是能再捞一笔)。

在类型上目前也就传统笔记本和PC平板二合一。比较大胆有联想推出的一款取消键盘采用触摸屏来代替键盘的笔记本,不过好像国内还买不到。

至于一些网红mini型笔记本...不好评价,感觉不会特别好用。

以上只代表个人观点,有错误可以指出。


疯狂的小白biu


我觉得进步挺大的。今年(2019年)涌现了一大批窄边框本,15寸本只有原来14寸大小,15寸大小几乎能塞个17寸屏幕。也开始重视屏幕素质了,高色域高刷新率本越来越多了。M2固态也普及了。


好多大姐姐好好


您好楼主.其实这个是有原因的.因为消费者希望越来越便宜,这是根本原因。

消费者希望便宜,物美价廉,那自然价格是最直接的影响,最直接影响价格的就是制造成本(当然还有营销成本,物流仓储成本等等……),想要便宜,合金变成了塑料,CNC生产变成了注塑生产,烤漆变成了素材,取消了各种装饰件以及装饰性的表面工艺、纹理,简化结构力学的强度,降低评测标准等等……而在设计方面,少去了这些之后,变成了只简单的注重外观设计和一些内部布局,功耗控制等,人机工学和易用性设计就变得越来越少,有些功能的实现,需要依靠增加额外的零部件或者特殊的处理工艺等,这些也因为成本的考虑而降低甚至取消。

正因为如此,三头六臂都被砍得差不多的情况下,只保留了基本的身形,于是就成为今天所看到的这样,除非消费者不断的要求设计更漂亮,材料更高档,配置也更高端,同时不把价格当一回事的时候,也许会有个别企业敢于尝试推出这样的产品。


90后壁纸抖音最新最火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电池续航瓶颈。


谭西敏


目前技术见顶了,等待下一波技术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