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极速车王》?

热剧瘾君子朱美丽


《极速车王》设定在60年代,但除开年代设定,整部电影从题材选择到叙事手法,都透露出一种不属于当今时代的,扎实而稳健的复古感。在Disney+流媒体平台上线的这个周末,当多数媒体人对《极速车王》票房持悲观态度时,这部在流媒体和“达斯米奇”时代显得不合时宜的影片,在开画首周意外票房大爆,将作为系列电影重启作的《霹雳娇娃》“埋葬”。《极速车王》远不可能是部杰作,但它能成为给古典主义电影人们的一记强心剂,又再一次证明,“need for speed”在影院中,永远不会过时。


松说剪辑录


自从看了这部电影之后,我就非常喜欢赛车类的电影,那种寻求极致速度的感觉,让我有种莫名的兴奋。

极速车王这部影片原名叫作Ford v. Ferrari,改编自上世纪60年代福特与法拉利两大汽车企业的争夺战。导演是詹姆斯·曼高德,主角是克里斯蒂安·贝尔和马特·达蒙的第一次搭档演出,两人在电影中的造型,轮廓非常鲜明,体现出男子汉的一种气概。

影片中谢尔比和迈尔斯互相配合,在试驾中进行改进,将福特的参赛用车 GT-40 Mark I 调校到一个近乎完美的状态,从而发挥出赛车的最佳性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部影片不能看作是一部纯赛车电影,它关于尊严——当尊严遭到践踏,为挽回应该怎样反击。

同为赛车电影,如果和“速度与激情”系列相比,极速车王就如同电影里的法拉利公司。走的是质,而不是量。

在外人看来,他们两人只不过是企业为了达到商业目的的棋子。但反过来想,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这场比赛中,为了实现自我理想,企业和比赛也只不过是他们的棋子。所以总体评价这部影片还是非常不错的,豆瓣评分都非常的高。还是大众非常喜欢的电影之一。希望能够帮到你。



吹气泡的旺旺


开始之前,先说一个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世界加油吧,至于其他的乱七八糟的东西,爱咋咋地吧。

OK,回到今天要聊的这个电影,其实很长时间都没有看到这样的电影了,至于风格,我个人觉得很像《绿皮书》《爆裂鼓手》给我的情绪,都是“绑架”观众的一种感受,而且节奏感非常棒。这里额“绑架”并不是贬义词。电影主要就是给观众传达一种情绪,“绑架”得好说明导演技法娴熟。如果你也喜欢我上面提到的两个电影,不管你是否热衷赛车《极速车王》很可能是你的菜。

其实我就是那种并不热衷赛车影迷,对速度,对车基本没有任何兴趣,我也是同龄人中唯一车牌都认不全的男生,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主要的主题是极限的热爱,与可恶透顶的官僚主义。

刚开始的部分,包括ppt讲策略,收购企业等内容虽然也挺有意思但是仅仅是一般商业电影的层级, 直到马特达蒙第一次找贝尔聊福特要凯斯进军赛车的时候,我看到了如下台词。

“你见过底特律的高层吗?他们有庞大律师团队与行销团队,会抢着和你合影,拍你的马屁,然后回到温馨的办公室,想方设法弄死你,为什么?因为他们就是忍不住。”

其实说到这句我就有点异样的感受了,然后我有看到下面这句

“他们只想取悦上司,大家都想取悦上司,他们痛恨自己这么做,但是内心深处,他们更讨厌的是你这种人,因为你是异类,思路相左,因为你不是同温层的人。 ”

这时候我想,好吧,这几句台词已经彻底打动我了, 如果你也在企业上班过也许你会理解我的感受。

之后的发布会环节也确定了第一反派,副总裁。

郭德纲说,同行是冤家,

我再补充你一句,比同行更加恨你的是你的同事

而副总裁就是那种一定要搞死比他有实力的同事的那种人,

这时候提两个问题:

1.为什么他要这么讨厌?非要搞同事,和谐工作不好吗?一起对抗竞品不好吗?

答:他认为竞品的对手是公司这个主体,而同事才是能威胁到自己的人,所以同事才是自己的第一敌人。

2.为什么这种人总能做副总裁?

答:因为总裁需要一个舔狗 和 若干解决问题的人。

而肥头大耳开快车都会哭的总裁也许需要一个更加舒心的舔狗。

所以看到结尾你会发现,副总裁虽然坏,但是他并不是唯一反派,他提的那些狗屁建议,总裁也全部接受。真正的反派是整个官僚体系,官僚体系让福特二世数次变好,最终还是变为了反派,官僚主义让马特达蒙不得不提出二的不行的要求,官僚主义让一个冠军团队不光要与竞品对抗,还要分出更大的精力来面对自己人挖的坑。

好吧,这部电影其实没什么可讲的,情绪起起落落节奏感非常棒,我不能说我特别喜欢哪段(当然是结尾),因为那就剧透太多了,去看吧,年度爽片。

如果你也喜欢这部电影,可以去看看《爆裂鼓手》。

爆裂鼓手


安安小影


《极速车王》中Ken Miles本来能拿第一名的,结果被可耻的福特资本要求减速,等福特公司参赛的另外两辆落后一圈多的车,希望福特公司的车能一起越过终点,美其名曰为了这样拍出来的宣传照片很好看,实际就是为了卖车。

不是乖宝宝的Miles也纠结过,用最短速度玩命的跑了个完美圈,超越了自己的历史记录,最终还是选择妥协,开始减速等福特其他的车一起进入终点。如福特高层所愿,三辆车看起来同时进入终点。结果,另外一辆车得了冠军,那辆本来落后的车得了冠军。

比赛结束,所有的媒体都围着那个捡来的冠军,送着鲜花,等着他的获奖宣言。而Miles这边什么都没有。只有落寞。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真的很气,对啊,就算世人眼睛都没瞎,就算那些在场的媒体人也都清楚,这场比赛本该Miles拿冠军,是他让给那个我们最后连名字都不会记住的冠军。但尽管如此,比赛结束,宣布那个我们连名字都记不住的人是冠军时,所有人还是都会蜂拥到他面前,让他说着些狗屁获奖感言。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永远只认结果,甚至有些时候,它也并不管你这些结果怎么得来的。反正你就要赢。

也正因为这个世界,世俗到只认这个狗屁规则,我也更认为,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能拿第一,就不要把它让出去,管谁威胁你,死命的把这个第一拽在手里。不要怕那些挡我们路的狗屎们,就因为有他们的存在,所以更要拿第一,你不想办法站最高处,他们就永远有办法欺负你。那就等我拿第一,等我站在最高处,就算到那时我依旧没办法拿你们怎么办,但至少我喊出的声音更多人能听到,你们也不敢拿我怎样。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关于要不要因为一些完全扯淡的包裹着资本主义外壳的集体,牺牲个人利益,我的答案永远是不要。对不起,我不是一个太有集体感的人,我很自私,我只知道靠着我自己咬牙努力挣来的东西,我就是要握在手里,我不能辜负我自己。而且我也知道,如若一个集体非要牺牲一个靠着努力走到现在的普通人的幸福,才能成全那个集体自私的想法,那我觉得这个集体本身就有问题,这样的集体也不配得到我们的牺牲。




金雀花娱乐


首先,千万不要带着还原历史的期待去看任何一部标榜“真实故事改编”的美国电影。前有钢锯岭,后有新中途岛,都忠心耿耿为资本主义文化反智事业做着贡献。美国炸弹能一发炸爆日本航母,美国油门当然也能一脚踩赢法拉利。

  还好福特v法拉利并不是像中途岛一样的多线流水账。单纯热爱着竞速的Ken和表面卖身资本家实际在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相同理想的Shelby,两个人物的历程更像电影的核心。对结局的几次暗示平白,也符合电影自然的基调。另一方面,福特管理层的情节和对事件的改编似乎更多在于制造冲突,而我觉得导演似乎没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引入情绪波动。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美版《飞驰人生》,但我还是更加喜爱韩寒的版本。同时这也并不影响我在观影这部电影过程所感受到的兴奋和喜悦。那是因为若干年前,自己也曾经在赛道上飞驰过。

  当看到恩佐.法拉利口沫横飞地评击“福特生成的是垃圾车”的时候,我开心得连连点头。随着情节推进,我明白了为何到今天我也不喜欢福特车了。其实没有什么车是垃圾车,只是在造车理念之中,镶嵌进了阻碍创造和发展的人类意识部分罢了,而所有创造其实都是意识的投射显化。

  商场上的追名逐利,和赛道上的忘我境界,永远是背道而驰的,但赛车文化的持续和推广,只能依赖于商业的利益。因此,极速的热情总是深陷经济危机和被收购的命运。

  同时,也明白了,以服务为依归的日本车厂,为何能成为世界车坛的常青树。









大仙多尴尬


《极速车王》的真实历史:福特与法拉利的江湖恩怨,赛车天才之....

福特VS.法拉利 恩怨的起源1963年,福特副总裁唐·福莱尔带领众多高管和意大利的赛车狂佐恩·法拉利(1898-1988,意大利)谈判收购事宜。

然而,福特公司拟定的合同条款,是法拉利老爷子难以忍受的致命缺陷。最后,法拉利坚决拒绝。

福特三百多万的谈判费和九个月的宝贵时间也因此付之东流。而法拉利车队的掌控权仍牢牢握在佐恩·法拉利的手上。

博弈的失败激起了福特二世(1917-1987,美国)的怒火,他知道,唯有在勒芒大赛上碾压法拉利车队的夺冠之梦,他才能一雪前耻。

多年前,临危受命的福特二世尽管没有早逝父亲的相助,可他仍然使亨利·福特(祖父, 那个用一把斧子砸烂墙门,把福特雏形车开上大街的男人)留下的家业成倍地扩大。

他有信心,自己一定能让法拉利颜面扫地。

1965年及以前,法拉利车队在勒芒赛场上勇夺六次冠军宝座,奠定了其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不可撼动的霸主地位。

比起法拉利在赛车事业上的辉煌战绩,新生的福特赛车队简直不堪一击。福特公司甚至还不能生产出,能挑大梁的标准赛车。

连续败北的福特二世决定,把在勒芒赛场上功成名就的希望压在谢尔比的身上,而谢尔比日后则是赛车/汽车设计行业中的扛把子……。

今年奥斯卡热门,热血赛车片,不玩虚的,咔咔就是干。最后一部分长达几十分钟的赛车戏真是过足了瘾,紧张又激动。




RG丶wind09


《极速车王》从电影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部飙车电影!确实 本片讲述:法拉利,跟福特的爱恨情仇,福特要打败法拉利长期占据勒芒耐力世界锦标赛的地位。最终福特制造出梦幻跑车福特GT40,成功击败法拉利。从此福特发奋图强连续拿下1967'1968'1969年的冠军!

此片2019年11月15日上影:豆瓣8.5分,有赛车情怀的朋友可以一看,我觉得都是男人爱看的多!



搜你光影剧场


以上世纪福特打算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打败法拉利的真实事件为主题,起因是婴儿潮世代的顾客觉得福特不够帅,法拉利那样的跑车更好。结果福特跑去收购法拉利但被意大利语拒(骂)绝(走)了。

于是福特打算靠自己涉足赛车领域在比赛上打败法拉利,并挖来了男主一号,一位退役顶级赛车手担当汽车设计师,可是因为找的赛车手过于垃圾,1966年未能战胜法拉利。然后,通过那位汽车设计师的慧眼识人,挖来了一个平时搞汽车维修玩赛车是兴趣使然但每每参赛就能拿第一的车手。靠着这两位男士福特终于如愿以偿的蝉联了1967年和1968年的冠军。以上世纪福特打算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打败法拉利的真实事件为主题,起因是婴儿潮世代的顾客觉得福特不够帅,法拉利那样的跑车更好。结果福特跑去收购法拉利但被意大利语拒(骂)绝(走)了。

于是福特打算靠自己涉足赛车领域在比赛上打败法拉利,并挖来了男主一号,一位退役顶级赛车手担当汽车设计师,可是因为找的赛车手过于垃圾,1966年未能战胜法拉利。然后,通过那位汽车设计师的慧眼识人,挖来了一个平时搞汽车维修玩赛车是兴趣使然但每每参赛就能拿第一的车手。靠着这两位男士福特终于如愿以偿的蝉联了1967年和1968年的冠军。以上世纪福特打算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打败法拉利的真实事件为主题,起因是婴儿潮世代的顾客觉得福特不够帅,法拉利那样的跑车更好。结果福特跑去收购法拉利但被意大利语拒(骂)绝(走)了。

于是福特打算靠自己涉足赛车领域在比赛上打败法拉利,并挖来了男主一号,一位退役顶级赛车手担当汽车设计师,可是因为找的赛车手过于垃圾,1966年未能战胜法拉利。然后,通过那位汽车设计师的慧眼识人,挖来了一个平时搞汽车维修玩赛车是兴趣使然但每每参赛就能拿第一的车手。靠着这两位男士福特终于如愿以偿的蝉联了1967年和1968年的冠军。虽然片名是FordvsFerrari,但看下来其实影片真正的主题是两位男主vs福特。如果说法拉利那边的黑点只是暴躁的意大利佬,那福特这边就是思想腐朽只有功利心毫无赛车精神 —— 在一个赛车故事里的最大黑点。“得第一的是我们美国车”听起来还有点主旋律,但仔细一想,帮你们夺冠的赛车手是个英国人耶,这也有点莫名讽刺。两位男主的演技都很好,都是老戏骨了,从小鲜肉演到油腻中年,帅气劲一直在。赛车戏也很燃,本来看见勒芒24小时耐力赛就是24小时在固定赛道转圈圈我是有点不理解的,


金陵流影


基本上,《极速车王》是一部男人戏,不管从赛车还是从双男角色,亦或是从剧情展开的角度,影片都充斥着男性的思维模式,我觉得这样的设定是挺好的,因为这样可以吸引更多女性观众,我觉得看男人飙车戏,的确是会雄性荷尔蒙十足。

这部电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赛车视觉商业电影,影片的英文名是《Ford v. Ferrari》,直译过来是福特VS法拉利,说的就是两个品牌车之间的故事。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时间背景放在1963年。

而影片最重头和吸引人的部分,则是赛车比赛方面,这也是影片最商业的部分了,长达152分钟的电影,给足了真实赛车上的速度与激情。当然,最后影片在赞美福特赛车牛的同时,也不忘最后甩脸反过来讽刺一下福特腐朽的内部制度。





星图影视



《极速车王》是詹姆斯·曼高德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马特·达蒙、乔·博恩瑟等主演的动作传记剧情片。于2019年11月15日在美国上映。讲述了几个伙伴一起经营福特公司,最终成为第一支勒芒耐力赛冠军车队的故事。


影片改编自A·J·贝米的纪实小说《地狱驾驶: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赛》。影片堪称完美,从拍摄、场景、演员、结构、镜头等方面,可谓是面面俱到,是一部表现不俗的传记片。

影片结构工整,节奏稳健,全片一气呵成。特别是影片结尾最后几十分钟的赛车戏真是过足了瘾,紧张又激动。简直是演绎了一场速度与激情啊。电影镜头捕捉的是热情败给金钱、体育精神败给商业运作的现实,但是在现实和理想当中,依旧完成了理想。



基本上,《极速车王》是一部男人戏,不管从赛车还是从双男角色,亦或是从剧情展开的角度,影片都充斥着男性的思维模式,我觉得这样的设定是挺好的,因为这样可以吸引更多女性观众,我觉得看男人飙车戏,的确是会雄性荷尔蒙十足。



这部电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赛车视觉商业电影,影片的英文名是《Ford v. Ferrari》,直译过来是福特VS法拉利,说的就是两个品牌车之间的故事。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时间背景放在1963年。

而影片最重头和吸引人的部分,则是赛车比赛方面,这也是影片最商业的部分了,长达152分钟的电影,给足了真实赛车上的速度与激情。当然,最后影片在赞美福特赛车牛的同时,也不忘最后甩脸反过来讽刺一下福特腐朽的内部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